【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7-58-04
作業是“學校教師依據一定的目標而設計的,并要求學生利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各種類型的學習任務,俗稱‘家庭作業’”[1]?!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用詞準確、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因此,教師需要科學規劃各類作業的結構比重,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作業選擇。在作業設計上,既要緊扣課堂教學內容,又要聯系學生日常生活體驗和社會熱點話題,通過設計實地調研、跨媒介創作等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跨學科綜合素養?;诖?,本文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探討可視化工具驅動下的初中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設計流程圖”統籌單元作業
通過設計流程圖,可以清晰地定義和展示單元作業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流程,這有助于教師、學生和任何參與作業流程的人員明確每一步需要做什么以及這些步驟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于學生而言,了解并遵循清晰的作業流程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規劃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流程圖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業的整體結構和邏輯,從而更好地
掌握所學知識。
“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觀,具有系統設計的特點,強調作業設計的目標導向、價值理念和規范科學等問題。作業設計前需要對作業的目標、內容、形式、難度、時間等進行整體規劃?!盵2]作業設計應緊密關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而非將其割裂對待。因此,在作業設計的前期規劃中,需建立科學的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流程圖(見圖1),這一流程應基于對作業育人價值的深刻理解,統籌考量作業自標、內容結構、作業實施與效果等核心要素。需要強調的是,作業設計流程圖的關鍵在于確保其整體性,即既要體現各環節的系統銜接,又要保證設計邏輯的嚴密完整,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作業設計體系。
二、“過程記錄表”呈現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設計中的“過程記錄表”,可將單元目標、作業內容以及檢驗作業達成的評價方式可視化。“作業設計策略‘可視化’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讓學科作業設計的方法與經驗不是隱性的,而是顯性的;讓作業設計的方法和經驗不是終極的結果,而是設計過程的重現;讓作業設計的方法和經驗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大道理,而是實際可操作和可以復制傳播的方法;讓作業設計的質量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是變成具體而微的部分設計與整體質量的完美結合?!盵3]
在單元整體教學的宏觀視角下,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都被精心設計與編排,以確保它們緊密圍繞并有效支撐單元的總體學習目標。這種教學模式構建了一個完整式的任務群體系,其中每個獨立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點,而且是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的橋梁。通過這樣的統籌安排,學習任務之間形成了邏輯清晰、相輔相成的鏈條,使得學生的學習路徑更加連貫和高效。為了進一步優化學習體驗,作業設計體現出重要作用,其不僅是課堂學習的簡單延續,而且與課堂任務實現了深度融合與有效銜接。課前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為新課學習鋪設認知基礎;課后作業則側重于鞏固課堂所學,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應用、拓展思考等方式,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前后呼應、相互促進的作業設計,不僅有效縮短了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而且顯著提升了學習的成效與質量。
總之,單元作業設計要以作業目標為基點,從目標出發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最終通過評價量表來檢驗作業內容,以此不斷改善和豐富作業設計。
(一)明確并梳理作業目標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進行作業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路徑,這要求教師立足宏觀層面統整學科教學內容。具體而言,教師不僅要深人把握課文內容,更需要系統理解三個關鍵維度:一是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二是課文的功能定位(教讀課與自讀課的差異),三是助讀系統的設計意圖。此外,還需對單元導語、寫作指導、口語交際、名著導讀、古詩誦讀等模塊進行專業解析,通過多維度的內容梳理,精準提煉各教學載體所蘊含的語言訓練要素、文體特征認知、文化內涵滲透、能力發展目標,以及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等關鍵教學價值?!爸挥懈呶萁驳厥崂沓鲞@份清單,教師才能做到全盤規劃作業類型、數量、密度、難易度等,才能避免出現盲目重復、單調過量、過易過難等問題,構建一個立足核心素養的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作業任務群?!盵4]
以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首先,教師可從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單元導語、學情分析三個維度提煉核心目標,形成“基礎理解一方法遷移一創新應用”三級目標體系。其次,教師可依據目標層次設計階梯式任務,如《中國石拱橋》側重說明方法辨析(基礎層),《蟬》拓展至跨媒介創意表達(應用層)。最后,教師可將教材助讀系統、課后習題與校本資源(如本地橋梁考察)整合為任務群,增強作業情境性與實踐性。具體的單元作業目標內容見表1。
(二)開展以任務群為載體的單元作業設計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利用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功能,吃透教材,結合學情,對教學情境、學習內容、教法及資源進行整合,合理有序地安排語文實踐活動。”[5]除了掌握課程標準要求,單元目標的確定還要求教師基于教材內容及學生學情,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單元導語采用雙線結構,既呈現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又明確了關鍵的語文素養要求。在人文主題方面,本單元通過三類文本構建了多維度的文化認知:一是關于中國建筑、園林和繪畫藝術的說明性文章,展現中華民族的卓越藝術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先人的智慧創造;二是記述重要歷史建筑的文本,幫助學生透過建筑理解歷史變遷,培育文化認同;三是介紹動物習性的科學說明文,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在語文要素方面,本單元著重培養三大核心能力:一是把握說明對象特征的認知能力,二是分析說明方法運用策略的理解能力,三是體會說明文語言精準性的鑒賞能力。這些能力培養最終指向學生思維條理性和嚴密性的提升。在作業設計時,還需有機整合單元寫作任務“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與綜合性學習“復述和轉述”等板塊要求,通過多模態的任務設計,確保單元教學目標的系統落實和有效達成。過程記錄表的設置需體現“三化”原則,即結構化、差異化、協同化,并以此為基準進行單元作業的設計。具體的單元整體作業過程記錄表內容見表2。
該過程記錄表橫向關聯單元課文,縱向貫通課前預習、課中實踐、課后拓展任務,體現了作業設計的結構化。為體現作業設計的差異化,還可以設置必做與選做任務,如“說明方法辨析題”為基礎任務,“橋梁考察報告”為挑戰任務,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此外,該作業設計還融入了跨學科元素,如“模擬《動物世界》節目主播”,該任務可以有效訓練學生語文表達并鍛煉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此舉措很好地顯示了作業設計的協同化。
(三)通過作業評價表促進學生學習
指向核心素養提高的語文單元作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若想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一份作業,教師需要提供合適的支架,以作業評價表為載體,讓學生能夠在自評、互評中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以《中國石拱橋》作業評價設計為例,形成了“‘橋’的說明文”評價表(見表3)。
教師適時提供作業評價工具,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評論量表的使用應關注思維過程而非單一答案的正確性。在使用評價量表時,教師應有效發揮促進學生診斷、改進和反思的作用,幫助學生達成單元作業目標,使學生的元認知得到有效發展,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發生奠定基礎。
三、“反思評價表”調整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后的反思評價表主要通過一些分析、判斷和統計,著重從科學性、結構性、分層性和多樣性等角度來進行整體思考,彌補作業設計前和設計中思考的不足?!盵6]作業設計后的反思評價表,通過構建“評估一診斷一改進”系統,將作業反思從單一結果評價轉變為全過程質量監控,既關注作業設計的結構性特征,又強調基于實證的持續改進,符合新時代作業管理的專業要求。具體的反思評價表內容見表4。
作業反思評價表在構建其判斷標準時,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在確定難度比例的合理性上,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而且涉及對學科深度與廣度精準的把握。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教師往往依賴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直觀感知來初步設定難度梯度,這對作業科學性產生了不良影響。理想的難度比例可依據學科專家的深入見解,他們基于廣泛的研究與教學實踐,能夠為作業設計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框架。
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累積,教師會逐漸形成一套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常模,這些常模能幫助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習階段、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時,更加靈活地調整作業難度與內容,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分析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與反饋情況,這些數據真實地反映了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與待改進之處。通過持續的數據收集與分析,教師可以不斷優化作業設計,使其更加精準高效。
在作業設計完成后,引入反思評價表作為自我審視與提升的工具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意味著教師需要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敏銳洞察力進行自我反思,還應鼓勵跨學科或同一學科內的教師之間進行協作與互評。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教師能夠從多個角度審視作業設計的合理性與創新性,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此外,結合學生的作業結果進行反思與完善,是作業設計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包括正確率、解題思路、創新思維等方面,通過細致的分析,發現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運用上的亮點與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作業設計進行調整與優化。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且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形成了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作業設計前的“設計流程圖”、作業設計中的“過程記錄表”和作業設計后的“反思評價表”是可視化的核心和關鍵?!叭砺搫印蹦P屯ㄟ^可視化工具破解了作業設計的三大難題,即目標離散化、過程黑箱化、評價形式化。它能夠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要求中的理念、方法,同時可以促進教師不斷思考和完善作業設計。作業設計質量作為衡量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標尺,深刻彰顯了教師在學科課程、教學方法及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綜合把握能力。這一質量不僅是對教師個體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直接體現,而且是其教育智慧與教學藝術的集中展現,而作業實施的有效性,則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總之,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水平高低,已然成為影響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因素。在推動教育創新與變革的征途中,作業不只是課后鞏固知識的簡單手段,而是成為了連接課堂內外、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橋梁。因此,提升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不僅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而且是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1]王月芬.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13.
[2]同
[1]167.
[3]同
[1]160.
[4]黃麗新.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初中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探究: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8):16.
[5]同[4].
[6]同
[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