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對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在《巴黎協定》及“雙碳”自標背景下,近年來,各國相繼出臺了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其中與碳排放相關的氣候信息尤為重點。在“碳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管要求及各國“雙碳”目標的內在驅動下,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4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報告,全球碳稅和碳排放交易體系(ETS)的數量已達到75個[1]。盡管“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加以引導,但是企業經營活動會對經濟和環保產生直接影響,更應成為碳減排的主要力量。因此,企業層面的碳定價機制逐漸成為國內外理論研究和實務聚集的課題[2]。為實現國家和企業的“雙碳”目標,以及應對“碳信息披露”的合規性要求,本文從微觀企業視角出發,對企業碳定價機制展開探討。
1碳排放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及碳定價機制
1.1 碳排放相關信息披露要求
近年來,國際組織先后發布關于碳排放相關信息披露的實施細則,為企業提供了統一、規范的披露標準,主要相關文件見表1。
GHGProtocol在全球范圍內已被眾多企業用于報告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其官網2025年披露的信息:2023年, 97% 的披露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企業,通過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使用GHGProtocol進行報告[3]。從2024 年開始,TCFD被 IFRS 替代,由 IFRS履行對企業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監督職責。ESRS、IF-RSSDS和SEC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均參照TCFD提出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4個維度展開。ESRS和CSRD是歐盟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和ESG披露的重要政策工具。ESRS和CSRD強調了價值鏈盡職調查原則,要求企業從價值鏈合作伙伴處獲取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IFRSSDS、ESRS及SEC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均強調了財務的重要性。
在披露指標方面,SEC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更側重于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披露;而ESRS和IFRSSDS基本趨同,主要涉及的披露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① 溫室氣體排放范圍; ② 溫室氣體排放量; ③ 氣候情景分析; ④ 碳信用與減排目標; ⑤ 內部碳定價機制的實施情況; ⑥ 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對企業的財務影響; ⑦ 氣候轉型計劃。
1.2 碳定價機制
碳定價是用貨幣價值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單位二氧化碳,通過向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收取費用,反映其對環境與社會產生的影響。目前,碳定價機制主要包括碳稅、碳排放交易體系、碳信用機制、基于結果的氣候金融機制和內部碳定價[4]。碳定價機制可分為政府機構主導和企業主導兩大類[5],見表2。
政府機構主導,即通過行政手段或建立市場機制進行調節。政府機構通過直接征稅或設定排放限額,鼓勵企業實施減排項目,促進企業加大對低碳技術和項目的投資,從而實現減排目標。其突出優勢在于較高的執行率能帶來較好的減排效果。但這類機制普遍存在局限性。第一,碳定價較低,不足以約束碳排放行為。世界銀行發布的《2024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報告表明,盡管過去10年碳定價迅速增長,但是碳價仍然不足以推動《巴黎協定》擬定的氣溫目標所需的變革[1]。第二,實施較為復雜,并且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監管體系需要較長時間。而相關信息披露制度仍在生效初期,常態化運行仍然任重道遠。企業主導的自發式減排,即內部碳定價機制,是企業通過績效考核牽引、財務成本約束等一系列激勵約束手段推動減排。該方式被認為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碳排放管理最靈活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法[6]
1.3 內部碳定價機制
隨著內部碳定價機制優越性逐漸顯現,國內外學者開始針對內部碳定價如何促進企業減排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展開研究。內部碳定價機制能夠激發企業減排動力,增強員工減排意識,并降低企業碳排放量。除獲得減排效果外,朱幫助等[5]研究表明,內部碳定價機制還能減少企業碳排放強度,有利于提升企業總收入。徐鵬和劉禮燕7認為,內部碳定價機制有利于企業實現環境與價值雙重效應,通過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企業碳績效,進而達到企業價值提升的目的。
內部碳定價的影響機制見圖1。內部碳定價機制通過增加高排放成本,激勵企業進行技術革新,轉向清潔能源使用和低碳項目投資。同時,該機制促使企業強化內部控制,以應對外部碳市場規則;搭建碳信息披露的數字化體系,以規避未來碳市場風險等。通過技術和管理的強化,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減排和增收雙重目標。
總體而言,大多數理論及實務聚焦對碳信息披露及政府機構主導的碳定價機制等頂層設計層面。從微觀層面看,運用財務管理工具賦能企業碳排放管理的研究尚且不多。本文參考已有理論和案例研究,基于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視角,從引入全面預算管理推進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必要性和機制構建兩方面展開論述,將內部碳定價融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旨在為企業搭建內部碳定價機制提供指引,促進企業減排目標的實現。
2引入全面預算管理推進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必要性
2.1碳信息披露要求對企業的影響
碳信息披露要求的陸續出臺對企業戰略目標及規劃、公司治理、運營及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全球“雙碳”目標推進過程中,如何核算和報告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尤為重要。企業需要在財務報表中確認、計量和披露氣候相關事項的財務影響,設定與碳排放相關的指標及其定義、衡量標準和計算方法。而這些指標數據的獲取及收集,依賴完善的數字化系統。我國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成體系的系統,用以收集、驗證和分析溫室氣體排放的底層數據,對于GHGProtocol要求的范圍3披露則更為陌生[8]
2.2內部碳定價機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目前內部碳定價的普及率和實施深度較為不足。全球范圍內僅有約1600家公司公開披露使用內部碳定價,且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新興經濟體企業參與度極低[1]。同時,企業內部碳定價的覆蓋范圍有限,通常僅用于特定項目或部門,而非貫穿全價值鏈。
第二,內部碳定價缺乏統一的核算標準和定價依據。不同行業的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設定碳價,導致價格水平差異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削弱了市場信號的一致性,而且可能引發高碳企業通過轉移生產至低標準地區規避成本。
第三,碳排放數據基礎薄弱,嚴重影響其透明度和質量。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全流程碳排放監測體系,自動化監測設備覆蓋率不足,數據披露依賴人工核算,導致核算精度受限。國際能源署(IEA)對全球120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 45% 的企業因監測技術不足或數據斷點,碳核算誤差率超過 20% ,其中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問題尤為突出。
第四,內部碳定價會增加運營成本,缺乏中長期激勵機制,可能導致企業短期行為及參與度不足。
2.3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對企業內部碳定價的推動作用 3.1 碳預算目標及編制
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積極推動碳預算管理制度的建立,明確提出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以實現“雙碳”目標。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作為一套業財融合企業資源配置的管理工具,可以有效推動內部碳定價機制的實施,見圖2。
首先,全面預算管理為內部碳定價提供制度及全流程框架,支持碳預算的監控、執行和績效考核。同時,通過預算資源配置形成成本約束,倒逼高碳業務轉型。其次,全面預算管理為內部碳定價的實施配套管理工具。通過信息化基礎支撐碳信息披露,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要求碳排放數據的精細化核算,此類數據基礎設施可集成至預算系統,生成標準化的碳排放報告。同時,采用專項預算管理為低碳項目“護航”,優化資源配置,驅動低碳技術創新。最后,從組織架構層面明確碳排放管理職責,完善績效考核,增強各業務單元和員工的減排參與度及執行力。
3基于全面預算管理視角的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構建
基于全面預算管理視角,構建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見圖3。
3.1.1企業碳排放目標制定及拆解
根據國家“雙碳”目標的時間規劃,企業可結合行業標準和自身情況,確定碳排放目標及規劃。騰訊于2022年發布《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以2021年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作為基線,明確了企業2030年“碳中和”目標及實現路徑,承諾“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 100% 綠色電力”[9] 。
在時間維度規劃方面,企業可采用氣候情景分析法,通過對未來各種可能的氣候狀態進行假設和建模,評估這些氣候情景對企業的潛在影響。常用的情景有國際能源署(IEA)情景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代表性濃度途徑(RCP)情景。根據華為2023年向CDP披露的氣候變化相關信息,其采用可持續發展情景(IEASDS)和對標 1.5°C 溫度路徑的自定義轉型情景,以及RCP8.5的物理情景,根據公司在全球運營和經濟價值的歷史數據進行假設,在短期(2021—2025年)、中期(2025—2030年)及中長期(2025—2050年)的時間維度上進行情景分析,以此制定了近期和長期減排目標:到2027年,單位銷售收入碳排放量比2021年基線排放量減少 16% ;到2050年,單位銷售收入碳排放量比2021年基線排放量減少75%[10]
3.1.2企業碳排放目標量化及定價
在企業碳目標制定及拆解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目標進行量化及定價??山梃b現行的主流方式,包括內部碳排放費、影子價格及內部碳交易。
(1)內部碳排放費,也稱內部碳稅,代表企業有微軟等。主要措施包括: ① 設定內部單位碳價格,向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及職能部門收取碳費。其中,單位碳價格 Σ=Σ 年度減排投人所需資金/預計年度碳排放量,碳費 σ=σ 單位碳價格 × 各組織碳排放量。碳排放量的統計范圍涵蓋范圍1~范圍2,包括員工行為碳足跡,并盡可能擴展至范圍3。 ② 設立企業碳基金“資金池”,按專項預算進行管理。將收取的碳費納入碳基金進行統管。統管部門負責根據外部市場變化、企業減排目標執行進度等,確定每年的碳排放價格。 ③ 由統管部門對碳基金進行管理。碳基金統管部門負責明確碳基金投資項目的申報流程和篩選標準,確定綠色能源、碳抵銷或減排項目,以及投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項目、低碳轉型技術等。
(2)影子價格,即設立虛擬碳成本,進行成本約束并納入項目投資決策,代表企業主要有殼牌、特斯拉公司、聯合利華公司等。以殼牌的PSV(溫室氣體項目篩選值)機制為例: ① 確定并動態調整企業PSV價格。PSV定價可參考全球主流碳市場,并考慮預期政策的影響及項目的預計排放強度的影響。對于對碳排放密集型項目,采用更高的PSV價格,以反映其環境風險;在碳排放法規嚴格的地區,PSV價格更高,以匹配當地合規成本。 ② 將碳排放成本納入項目總成本核算。在項目設計和可行性評估階段,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1和范圍2)進行測算,并根據PSV價格將碳排放轉化為貨幣成本,即總排放量 ×PSV 基準值。 ③ 評價項目的可行性。將碳排放成本疊加到傳統財務指標(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中,重新評估項目可行性。除了納入項目投資決策,特斯拉公司還通過供應鏈合作減少碳排放。例如,采用將影子價格嵌入供應商合同傳導至供應鏈的方式,要求電池制造商采用低碳工藝;通過碳預算體系聯動采購、生產等環節,將供應鏈碳成本納入項目全生命周期預算管理,推動上下游協同減排。
(3)內部碳交易,即建立內部碳市場,部門間通過配額交易實現減排目標,代表企業主要有英國石油公司。 ① 通過設定企業排放上限,將排放指標分配到業務部門,允許內部業務部門之間進行碳配額交易;② 各業務部門的排放目標被納人管理層績效考核。選取企業適合的內部碳定價方式后,可設立獨立核算的預算科目,將碳成本納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確保各部門在制定預算時考慮碳排放成本。
3.2 碳預算執行及控制
3.2.1 碳預算執行的監控
企業應建立實時監控系統。借助碳排放監控技術,實時采集數據,并上傳至碳排放管理系統。同時,連通碳排放管理系統與全流程預算控制系統,實現碳預算全流程控制。此外,應充分考慮對供應商傳導和監控,以達到對范圍3的碳預算執行情況監控。
3.2.2 碳預算調整
企業應當定期對碳預算進行復盤,并評估是否予以調整。涉及的因素有:關于碳排放的政策變動、外部碳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低碳技術或清潔能源的重大革新或變動、企業重大戰略調整,以及企業內部碳預算執行的重大偏差等。
3.2.3 碳預算執行分析
碳預算執行分析主要包括一般預算執行分析及情景分析。一般預算執行分析包括趨勢分析、預實差異分析及同業對比分析等。情景分析主要是基于目標制定與拆解階段分析的延伸,監測實際排放量對情景預測的偏離程度,通過疊加各項減排措施的效果,實時對比實際排放軌跡與預算限額的偏差,實現閉環管理。
3.3 碳預算考核及評價
碳預算考核及評價依賴碳績效考核指標的設立,企業碳績效考核指標應充分考慮環境、財務、社會3個維度,涵蓋生產、采購、行政等經營活動,并購重組、資產購置等投資活動,低碳技術投入及應用推廣、員工行為碳足跡及低碳理念傳播等方面,綜合反映企業碳排放、財務損益和社會效應,并采用激勵約束機制對上述指標進行考核和評價。
3.3.1 環境指標
環境指標直接反映企業通過內部碳定價機制的激勵約束達到的減排效果,包括: ① 溫室氣體排放范圍及總量。范圍1,即直接排放范圍,針對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產生的直接排放總量;范圍2,即能源間接排放范圍,針對外購電力、熱力或蒸汽產生的間接排放總量;范圍3,即價值鏈間接排放范圍,針對覆蓋上下游活動的間接排放總量,包括原材料采購、員工差旅等。 ② 行業特定指標??蓞⒖疾捎肧ASB(可持續會計標準委員會)的行業分類標準,如能源行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制造業單位產值的能耗強度、循環材料使用率、金融業綠色信貸占比等。
3.3.2 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反映企業通過內部碳定價機制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產生的短期和長期經濟效益。 ① 碳成本指標,反映企業為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及實現減排目標所投入的成本,包括碳費用(碳價、保險費等)、新能源及低碳技術的投入、相關資產設備的購置投入、低能效資產的減值準備及汰換投入等。 ② 碳收益指標,反映氣候相關機遇對財務的影響,包括企業低碳項目投入為企業長期減排帶來的成本節約等效益,甚至低碳技術轉化后帶來的潛在收入;碳市場交易帶來的收益;綠色融資成本的下降及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等。
3.3.3 社會指標
社會指標反映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作用下對社會產生的效益。 ① 員工行為碳足跡跟蹤及激勵,通過數字化應用記錄員工低碳生活,并適配一定獎勵機制;② 低碳項目投入對全社會“碳中和”目標帶來的影響,如光伏項目等清潔能源的投入及推廣,通過數字化能力向C端用戶推廣低碳生活,以及碳捕捉和封存等技術的研發投入等; ③ 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和推廣,如相關宣傳片制作、線上培訓及公開講座等。
3.4 組織架構及職責
企業將內部碳定價機制納入公司治理框架,在組織架構上又涉及決策機構、管理機構和執行機構3個層面。
3.4.1 決策機構
董事會作為企業最高決策機構,其職能包括戰略及目標制定、監督與風險管控、信息披露與合規。首先,制定企業“雙碳”戰略、內部碳定價機制的設計原則;設定企業減排目標;制定年度財務預算方案,包括碳預算方案。其次,監督戰略委員會、預算管理委員會及執行層對碳定價機制的實施進度;評估氣候轉型風險,確保預算分配與減排路徑匹配。最后,確保碳定價機制符合信息披露要求,審批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碳定價實施效果及預算執行情況。
3.4. 2 管理機構
關于企業“雙碳”戰略管理機構,通??梢詫⑵渎毮苜x予董事會下設的戰略管理委員會,將碳預算管理賦予預算管理委員會,也可專設ESG管理委員會或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進行專項管理,涉及戰略、預算及碳管理專項職能。
第一,在戰略方面,需要擬定企業“雙碳”戰略路徑;評估行業碳價趨勢;確定內部碳定價的應用場景,調整定價模型;與預算管理委員會聯合制定關于企業內部碳定價與預算整合指引,確保戰略目標轉化為財務約束。第二,在預算方面,需要設計碳預算編制規則,將碳預算融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組織編制碳預算草案;審核碳預算執行偏差,確定碳預算考核及獎懲方案;審議碳預算調整方案。第三,在碳管理方面,需要整合并擬訂內部碳定價機制草案;組織編制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推動綠色金融工具與碳預算銜接;協調外部利益相關方,如供應商碳數據收集、碳核查機構合作等。
3.4.3 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包括企業生產、采購、銷售、研發等業務單元及各項職能部門。除實施本組織全流程碳預算管理外,執行機構還應發揮企業內部協同和統管效應,成立跨部門團隊,起到專項預算和項自預算管理作用。例如,將生產、運營、行政用電整合為綠電模塊,設立專項預算,統一采購并進行分發、核算、監控和考核;將低碳技術或生產設備投資、企業內部產品生產投放、銷售定價及市場推廣整合為專項減碳項目模塊,將項目全生命周期損益納入投資決策,分攤投資成本,完善全鏈條考核,實現精細化管理。
4結語
在“雙碳”戰略和“碳信息披露”背景下,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已逐漸被視為一項有效的措施,能夠推進企業碳信息披露及減排目標的實現。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在組織架構及制度保障、資源配置及考核驅動、管理工具及數字化支撐等方面具備成熟的管理經驗。因此,將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融入預算管理體系,從預算流程、管理工具、組織架構及職責方面為企業“雙碳”戰略賦能。搭建基于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內部碳定價機制指引,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有序推進企業減排工作,實現經濟效益與氣候責任的協同。
此外,碳預算管理的核心仍在于碳定價的公允、可靠,而企業內部碳定價所依賴的外部碳定價的市場化程度仍有待提升,面臨行業差異、市場差異及碳定價水平與氣候目標要求之間存在差異等局限性。未來仍需要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動國內碳市場價格的統一與分級,以及對接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的全球碳市場要求。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2024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R/OL].(2024-05- 21)[2025-04-20].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entities/publication/b0d66765-299c-4fb8-921f-61f6bb979087.
[2]NORDHAUS W D. Estimates of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concepts and results from the DICE-2O13R model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2014,1 (1):273-312.
[3]Greenhouse Gas Protocol. We set the standards to measure and manage emissions [EB/OL]. (2025-03-04)[2025-04-20]. https:
//ghgprotocol.org/.
[4]劉雪瓶,張嘉偉,李旭.內部碳定價模式研究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9):128-130.
[5]朱幫助,徐陳欣,王平,等.內部碳定價機制是否實現了減排與增收雙贏[J].會計研究,2021(4):178-192.
[6]蔣琰,徐劍鋒,張越蘅.內部碳定價與企業碳績效關系研究:來自于CDP全球企業的數據分析[J].會計研究,2024(9): 91-107.
[7]徐鵬,劉禮燕.一舉兩得:內部碳定價機制的環境與價值雙效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4,36(2):50-62.
[8]黃世忠,葉豐瀅.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標準體系及其焦點問題分析[J].財會月刊,2023,44(2):7-13.
[9]騰訊.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R/OL].(2022-02-24) [2025-04-20]. htps: //www. shangyexinzhi. com/arti-cle/4622398. html.
[10]普華永道,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2023年中國企業CDP披露分析報告[R/0L].(2024-04-25)[2025-04-20].https://zhuanlan. zhihu. com/p/701436050.
收稿日期:2025-04-27
作者簡介:
陶冶,男,1992年生,碩士研究生,注冊會計師、中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