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新文科背景下高?!坝⒚牢膶W\"課程教學融合創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7):66-70.
【中圖分類號】G642.0;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7-0066-05
一、引言
新文科建設推動了外語類專業對培養學生人文意識的重視,外語課程在培養學生人格修養、審美情操、社會責任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锻鈬Z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外語課程教學要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有機融合,要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夠傳播中國、溝通世界的新型外語人才。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是外語專業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新文科更加呼呼外語專業加強內涵式建設,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外語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下,英語專業普遍重技能、輕素質,“英美文學”課程邊緣化、課時縮減成為普遍現象。新文科建設明確了外語專業人文學科的定位,“英美文學\"課程也必然要回到課程體系的中心位置。
“詩言志,歌詠言”,文學不僅具有教化和抒情的作用,而且還是人類精神的結晶。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橫截面,具有審美和文化雙重屬性。文學多維度的延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多元文化。“英美文學\"課程一般開設于大學高年級,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但課程內容龐雜,閱讀量大、涉及面廣,易使語言學習和文學知識點記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從而缺乏深層次的學習。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聚焦于作家、作品、文學流派的介紹,知識性內容學習占比過高,學生的實踐和體驗較少,缺乏對文學意蘊和文化品質的深度挖掘。此外,英美文學屬于國別文學,涉及諸多作家作品,以及眾多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教學深受機械反映論的影響,注重介紹政治經濟背景、分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比較程式化。同時,“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缺乏對學生宏觀視野和批判意識的培養,不能滿足新文科對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指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研究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文科教育組織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融合創新是新文科建設的核心理念。為了適應新時代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英美文學”課程在教學模式上融合信息技術,在教學內容上與比較文學進行學科內部融合,加強學科內涵式建設,使其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在課程教學層面彰顯學科特點,以適應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
二、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進行學科內部融合創新,使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和前沿性
21世紀是一個多元文化激蕩和多元文化對話的時代,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跨文化理解成為必備技能。因此,當代大學生需具備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以應對未來社會的變化。高校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除了要對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外,還要重視對文學的文化解讀,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提供基礎性支撐。單一、孤立地學習中國文學或英美文學,除了難以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不能全面理解中國文化或英美文化外,還不能滿足學生理解當代文化發生的一些變化。因此,需要通過教學內容的融合創新使課程教學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一)課程設計融入比較文學的觀點,避免西方中心主義的學習視角
比較文學重視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認為文學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溝通。“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學史、作家作品和文學批評,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理解和解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文學文本了解文學作品背后的深層意蘊及其包含的民族特點和精神內核。文學研究中的“認識論\"范式、“社會一政治”化的文學批評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影響極大,甚至出現了脫離文學講文學的現象,而這種機械的、簡單的文學闡釋不利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瓣U釋是建立在思想展現這一基礎之上的活動,而思想的展現如果從跨學科的角度切入,那么其豐富性則自然生成,至少是走向了這種生成的可能。\"因此,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進行學科內部融合,有助于拓展文學文本的深度和厚度。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文學研究前沿知識,有選擇地介紹相關的文學知識和理論,多維度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教師可廣泛運用比較文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性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問題意識。比較文學方法與“英美文學”課程深度融合,可以避免學生盲自崇拜外國文學和外國文化,同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爱斘膶W被封閉在某一個別民族文化體系之中時,它就不大可能突破原有的欣賞方式和思維模式來接受新鮮事物。只有認識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因此,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學科內部的融合創新,可以提高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化和時代性,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學習國別文學。
“比較文學強調世界文學視野,注重文學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可幫助學生擴大文學的視野,從文學共同體角度來看待國別文學的發展和特點,以加深對國別文學特質的認識。\"在比較文學跨文化的宏觀視野下,帝國敘事是英國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例如,在講解《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Crusoe)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一時期英國崛起、逐步稱霸世界的現實,發現小說背后隱藏的帝國崛起、文化強勢輸出的歷史背景。其次,讓學生重新思考小說中描寫的友誼、英雄、民主等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引導學生發現其中暗藏的強勢文化的優越感,以及種族觀念和單一文明標準構筑的無法逾越的局限性。教師通過比較文學方法,把英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框架之下,引導學生對其隱含傳達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進行批判性思考,避免盲目欣賞和崇拜。當前,世界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世界局勢波詭云遹,民族主權和國家平等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把魯濱遜式的英雄形象和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進行對比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魯濱遜式的英雄形象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社會、宗教和民主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義。而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英雄概念與其有著巨大的差別,中國英雄的精神內核是犧牲、舍生取義,與魯濱遜式英雄的占有、征服存在本質的不同。通過學習,加深學生對中國英雄所具有的家國情懷、舍生取義精神的理解。有意識地將中西方文學進行比較,挖掘文學作品的深層意蘊,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和文化內涵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的認識,正確評價中西方的文學和文化。
(二)重視中國文學意識的融入,在互識、互證、互鑒的過程中理解作品
以詩歌教學為例,相比傳統的詩歌教學,比較文學視野下的詩歌教學重視中國文學意識的融人,引導學生探索文學現象背后的文化差異和契合點。詩歌是語言的精華,集中體現一種語言的特征和美感,能夠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感性體驗。朱光潛在文章《研究詩歌的方法》中寫道,“西詩可以當作一面鏡子,讓中詩照著看自己”。在詩歌教學中融人比較文學視野,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中英兩種語言的特征和表達方式有感性的體會,還有助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主題、語言內涵和深層的文化意蘊。
意象派詩歌《地鐵站臺》(InaStationoftheMetro)是E.龐德(E.Pound)最負盛名的詩作,但解讀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從語言和修辭層面引領學生體會詩歌的辭藻、韻律和節奏,發現這首詩歌的句法特點。英語重視形合,句子內部或者句子之間通常會利用連接詞、介詞等表達邏輯關系,而這首詩歌卻是一連串并列的名詞,中間沒有連接詞。教師事先準備句法結構相似或相同的中國詩詞,讓學生做比較閱讀,并抽取其中一些詩句共同賞析,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引導學生發現《地鐵站臺》與中國詩詞在語言和修辭方面的相似之處,發現兩者句子結構中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對中英文句法特點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 ① \"What’s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 the poem?” ② “What didthe poet find in themetro station?What’s the rhetorical device in thepoem?\"盡管教師沒有詳細介紹E.龐德及其創作風格,但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也能發現這首詩歌的獨特風格,如有學生認為,這首詩歌非常有畫面感,詩歌中使用了明喻和暗喻的修辭手法,是對都市生活瞬間的抓拍。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從中國詩詞角度理解這首詩歌,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的意象之美。最后,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詩歌中“幽靈般的面孔”“褐色樹枝上濕漉漉的花瓣\"2個意象并列疊加的藝術手法來自中國詩詞不加連接詞的疊合手法。E.龐德在中國詩詞中發現了這種修辭技巧,并將其稱為superposition(意象迭加)。通過瞬間直覺印象,可呈現眼前的景物,如E.龐德用apparition(幽靈)來形容地鐵站臺人潮涌動的面孔,創造了獨特鮮明的意象。而在西方文學傳統中,常用樹葉比喻“死去的靈魂”,第二句暗藏的樹葉意象是對第一句“幽靈”一詞的呼應,使得詩歌意象有了死亡的聯想,突出了在疲勞奔波的都市生活中,生命如此生動、鮮活、可愛。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文化意涵使這首詩歌的意境貫穿古今,不再局限于地鐵站,而是延展到時間長河中人的存在。學生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探尋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詩歌欣賞的魅力。
在了解、體會和感受詩歌意象的基礎上,教師插人對中西方詩歌意象異同的思考。不同于西方詩歌中詩人主體地位的凸顯,這首詩歌中詩人主體隱退,完美融入自然當中,詩人的感情和寄托完全融入所描寫的景物中。中國詩詞的意象具有更加豐富的情感內涵,情景交融構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詩詞中的自然意象往往呈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地鐵站臺》這首詩歌中的意象有自然意象和都市生活中的城市意象,2種意象的疊加構成自然和非自然意象的跳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突出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距離和人的異化所構成的沖擊。
在中西方對比的語境中,通過對文學審美和文化層面的解讀,加深學生對詩歌意象的了解,提升詩歌欣賞能力。在學生了解美國意象派詩歌和中國詩詞淵源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西方視角下,用陌生化的方式反觀中國詩詞,發現中文的語言修辭之美?!兜罔F站臺》集中體現了中國詩詞對美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而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過程中,美國現代派詩歌又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就是一個文化互識、互證、互鑒的典型過程。學習《地鐵站臺》這首詩歌,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化自信。
三、信息技術與“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已經成為高?!坝⒚牢膶W\"課程的教學常態,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教學已廣泛應用于課程教學中。課程融合創新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信息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資源挖掘能力及線上學習資源建設能力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的保障。遵循建構主義教學原則,教師優選和建設線上課程資源,制作微課和PPT課件,內容覆蓋英美文學的各個時期,資源庫包含文學文本、視頻資料、論文等,這些資料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輔助學生完成知識性內容的自主學習。例如,線上建設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等內容,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網絡平臺提供的豐富學習資源,如慕課、電影、短視頻及相關的輔助學習資料,能夠幫助學生快速、便捷地完成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得課程相關內容,能夠使文學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繁雜的知識點和有限的課堂時間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學生通過電影、短視頻等方式了解文學文本的內容,通過MOOC學習知識性內容,能夠有效地緩解教師課堂講授過多及學生被動聽講的情況。
(一)構建探究式、討論式課堂,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講授水平
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堂,使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同時也對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充滿個性化的講授方式、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見解是技術無法取代的,因此,提升講授質量在信息化時代依然是教學改革的重點。理解文學作品難,了解文學作品的深層意蘊、文化內涵和文學思潮發展的內在邏輯更難。課堂上,應逐漸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探究式、討論式課堂,其核心流程為小組活動、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首先,開展基于問題的探究、思辨活動,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層次挖掘;其次,通過答疑解惑、總結等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前所未有的豐富和便捷。因此,課堂講授多為點睛之筆,不再是冗長的知識羅列,課前教師提綱挈領的導語,討論后提供的參考答案無疑都是對教師專業水平和知識視野的考驗?!拔覟橥跏饺式淌诰俚脑姼璺治鏊袆?,為他對英詩格律的特殊敏感所啟迪,為他那出神人化的英詩誦讀所陶醉。\"5教師高超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文本解讀能力能夠吸引、感染學生,充滿魅力的課堂講授必然對學生進人文本、理解文本產生極大的幫助,讓學生受益匪淺?!皡清迪壬v課的特點是:內容充實、全面、系統,歷史事實準確,引證翔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心得體會,而且洋溢著對古典名著的熱愛和共鳴,因此他的講課對青年學子極富感染力和教化作用,但吳先生不說一句多余的話,也不說一句沒有根據的話。\"技術賦能教學,教師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多、方式更便捷,因此,像吳宓先生這種由翔實、廣博知識支撐的課堂,普通教師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也可以達到,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同時,在課前和課后通過微信群、QQ群、雨課堂討論區等方式,能夠突破師生交流的時空限制,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的溝通更便捷、互動更多,教師得以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風格,進而確定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教師對學情有了更加充分的掌握,也為課程的整體設計提供了更多便利,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水平和特點。
(二)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全過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相輔相成
以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andJuliet)教學活動為例,教師提供慕課資源、微課、短視頻資料和雨課堂PPT輔助學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復習,要求學生自由組成若干個小組,配合課堂進度做小組學習匯報,并選取戲劇片段開展表演、經典臺詞朗讀等活動。課前,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觀看《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概述視頻,閱讀《英國文學選讀》課本中該劇陽臺一場的經典片段,參考上傳到雨課堂平臺的2個PPT,了解主要情節和主題。教師確定自主學習要點,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筆記,如文藝復興的核心理念、莎士比亞戲劇的創作背景,了解并概述該劇的主要情節、主題等。
課中,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熟悉并概述故事,對涉及的文學思潮的知識性內容和戲劇情節相關問題進行快問快答,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問內容主要包括對文藝復興核心理念的理解,以及主要情節、沖突,主要、次要人物等戲劇的基本要素。完成快問快答后,教師選一兩個小組就小組課前學習情況進行課堂陳述。在小組匯報結束之后,教師對課前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其中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其次,開展小組討論環節,教師針對劇本準備若干個問題,各小組圍繞問題進行5\~8分鐘的討論。小組討論需圍繞本節內容提出的若干個問題,如 ① “Please summarizethe plotsof the play?\" ② “What are the initial eventsof theplay?\" ③ “Whereistheclimaxof the action inthisplay?”④ “Pleaseoutline the timing of the play ?\" ⑤ \"How is thisthoughtlessrush formedincharacterand action?\" ⑥ Couldyoufind someparadoxesinplots?”要求學生關注文本,所有問題都要有文本支撐,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要言之有理。小組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小組討論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作品意蘊和內涵的理解,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關鍵教學環節。因課前自主學習時對討論的問題有所準備,大部分學生能夠基于問題發表見解。小組討論的問題的設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師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問題設置是小組討論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要基于課前學習所搭建的“腳手架”,且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戲劇深層意蘊的挖掘和思辨,而所有問題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標準答案。最后,教師對整個教學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和評價,對學生的課堂陳述進行點評和總結,再結合文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和權威評論,并聯系社會現實對問題進行補充和拔高。例如,教師分享莎劇研究的重要成果,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瘟疫敘事,劇中的象征、意象如何突出了愛情和世仇的矛盾,以及對愛情中激情和非理性等因素的敘述等,并分享自己的見解。通過對經典臺詞的解讀,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分析和批評能力。同時,與《牡丹亭》中的愛情觀進行平行比較,引導學生在社會、歷史語境中發現中西方愛情觀的不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谖谋編椭鷮W生了解W.莎士比亞(W.Shakespeare)的創作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在尊重學生閱讀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圍繞文本多角度解讀作品意蘊,思考劇中的愛情觀與婚姻觀、激情及其中的普遍困境等問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人生體驗。
課后,教師在網絡平臺布置課后作業,如“WhoshouldtakeresponsibilityforthedeathofRomeoandJuliet?\"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是對學生文學賞析能力、思辨能力、語言能力的總體鍛煉和考查。針對文學課程中大量的寫作內容,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教學流程,指導學生使用ChatGPT(Chat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聊天生成式預訓練轉換模型)檢查拼寫、標點、語法、詞匯、語篇銜接等,在語言層面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課后簡答題和論述題。同時,引導學生對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進行思考和評價,使人工智能真正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教師課后查閱學生的提問和小組作業,回答、補充和完善相關內容,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進行反饋和評價,并對授課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教師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根據數據和反饋安排接下來的教學任務。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討論、課后作業,學生逐漸學會用文學術語分析文學作品;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使學生加深了對文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文學評論的基本方法有了進一步了解。在對作品由淺入深的學習中,學生獲得對作家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鍛煉了探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英美文學”課程融合創新理念下的考評與反饋
在新文科背景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突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強調高階能力的培養,而要達成這些教學目標,不僅課程內容要有廣度和深度,教學活動豐富有層次,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多,而且要創建與之相匹配的考評和反饋機制。課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線上形成性考核占最終成績的50% 。在傳統形成性考核的基礎上,線上形成性考核轉變為包括MOOC自主學習、網絡平臺課后章節測試、線上簡答題、討論區活躍度等,重點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度、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闡釋。線下考核將詩歌朗誦比賽、戲劇表演、經典朗讀、讀書筆記、小組活動、小組作業的評價納人考核體系,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探索、討論和發現。在期末考核中,客觀題的占比為 30% ,主觀題則主要考查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鼓勵學生從跨文化、跨學科的角度解讀和闡釋文本,同時,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通過線上形成性考評機制,教師可以完整收集和分析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資料,給予學生即時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為決策提供依據,以便對已完成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
教學實踐和網絡平臺學習數據表明,通過融合比較文學和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創新實踐,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完成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學生認為,“線上資料和視頻對學習幫助很大\"“加深記憶、拓展視野”“視頻資料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可見,線上資料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作用得到了普遍認可?!癈hatGPT可以檢查我的語法錯誤,感覺寫作壓力減小了\"“通過使用ChatGPT,發現人工智能也會犯錯”“人工智能提供的內容缺乏深度”。線上形成性考核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度、課堂討論參與度和小組匯報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近3年,以英美文學和甘肅本土文化為研究主題申報甘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數量逐年增加,“英美文學\"課程獲得了校級一流課程和校級教學創新獎。
五、結束語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提出了“兩性一度”的教學標準,倡導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當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教師應不斷吸收學科前沿知識,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跨學科融合,使課程具有創新性和挑戰度。教師可設計有深度、啟發性的問題,通過問題探索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還可根據學生的討論內容,提供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參考答案,并將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把學習推向更深的層面。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全過程,拓展課堂容量,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緊密結合,為深度學習提供支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文學教學的作用并不會完全體現在顯性效果上,如語言表達、文學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所難以取代的\"。文學課程在外語專業內涵式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英美文學”課程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英美文學和文化,培養了閱讀和文學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文素養、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坝⒚牢膶W\"課程教學應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擴大學生的人文視野,使其在未來工作、生活中能夠做出正確、明智的價值判斷,成長為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需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金衡山.外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方式及其緣由:從美國文學研究談起[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91.
[2] 查明建.比較文學之于外語學科的意義[J].中國外語,2022,19(2):13.
[3] 樂黛云.跨文化、跨學科文學研究的當前意義[J].社會科學,2004(8):99-106.
[4] 鄒天琦.建構主義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29-33.
[5] 黃宗英.英美詩歌微課教學[J].中國外語,2015,12(6):15.
[6] 李賦寧.吳宓先生與我國比較文學和外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4):2.
[7] 田淑慧.ChatGPT在課程“教”與“學”中的應用場景、潛在風險及防范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5):36-39.
[8] 虞建華.“致知”是一種最高的學習[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