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多維情感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7):44-49.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7-0044-06
一、引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為推動文化的全面繁榮、民族的緊密團結和國家的興旺發達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然而,在以往的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中,情感因素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價值領域,如果只問應不應該,而不問愿不愿意,那么就會產生偽君子。\"2II54其實,“‘愿不愿'的問題始終是價值認同能否實現的關鍵和難點\"2II51。因為,“人們對于某項價值的認同,總是首先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與動力推動\"37。可見,情感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現價值觀認同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蘊含著多維情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作為認同的客體,其本身具有情感色彩;大學生作為認同的主體,其本身是情感豐富的個體;認同的過程作為心理過程也涉及情感的參與。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多維情感進行分析,有助于揭示情感與價值觀認同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價值觀教育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認同。
二、情感滲透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內容中
認同是主體基于內心認可和贊同而產生的肯定性心理反應,價值觀認同是認同主體對某種價值觀念及其體系持肯定性態度。情感“是以心理體驗的方式反映出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表達主體對客體的價值態度\"4I94。情感與價值觀認同相互作用、相互強化,兩者緊密聯系且不可分割。
從內容角度來看,人們的價值訴求和情感訴求通常是交織在一起的,“一切價值、價值理想,都與主體需要有關,都與情感體驗有關\"55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道德與行為層面的準則,也承載著大學生深厚的情感追求。情感賦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中蘊含的安全感、歸屬感、尊嚴感和責任感是大學生基本的情感需要。充分挖掘這些情感意蘊,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大學生真正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安全感
安全感是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上感受到的穩定與可控的心理狀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 humanneeds),安全感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層需求,是實現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在生活中,大學生的安全感主要來源于其生活環境的穩定性。文明、和諧和法治等價值觀蘊含著安全感,滿足了大學生對追求安穩生活的需要,使大學生對社會制度產生信任,成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障。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狀態。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便是利用文明的發展締造更穩固的安全感。W.布列茨(W.Blaze)認為,安全感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不文明社會中,社會秩序混亂,教育水平與道德水平不高,人們往往活在恐懼和不確定中。而在文明社會中,社會秩序井然,公共安全得到保障,在文化傳播與教育的普及下,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貌和禮節,各種不良行為鮮少發生。因此,文明為大學生提供了有序、穩定和友好的生活環境,是大學生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和諧\"意味著國家與社會中的各個方面都井然有序、協調運轉,是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理想關系模式。從外部角度來看,和諧的社會環境減少了紛爭和沖突,各種利益關系能夠得到公平合理的協調。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的是社會的溫暖和支持,而非敵意和威脅。從內部角度來看,個體的內在和諧包括自我認同、自我接納和心理健康等。內在和諧為大學生帶來心理的平靜,使大學生在面對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及未來的不確定性時保持冷靜與從容,減少焦慮和不安。因此,和諧不僅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為大學生積極心態的形成提供支撐,是大學生心理安全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實現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證,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維護和保障公民利益的基本準則。部分法律的制定源于人們對安全的需求,而法治則是將這一需求制度化和系統化的過程。在當代信息高度發達但充滿風險的社會中,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往往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而法治約束了人們的行為,降低了違法行為的發生,減少了社會中的危險性,讓大學生感受到自身受到了保護,不必擔心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從而減少了大學生對未知的恐慌和不安,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見,法治為大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使大學生更有安全感。
(二)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個體在群體中感受到的被接納、認可和支持的情感狀態。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先天地具有歸屬于某個群體的本能,希望被群體所需要、接受和認可。大學生作為即將步人社會的群體,其歸屬感不僅來自家庭和朋友,也來自社會的廣泛支持。民主、平等和友善等價值觀蘊含著歸屬感,滿足了大學生對融入社會的渴望,使大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和接納,成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紐帶。
“民主”與“專制\"相對,賦予了人們發言權和參與權,是大學生歸屬感的重要來源。在專制環境中,個體的聲音容易被壓制,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和參與感,人們往往是消極、被動地承擔和接受,很難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民主的氛圍中,每個人的意見都會受到重視,這使得大學生更加愿意融入社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滿足了大學生作為國家主人翁參與國家建設的需求。總之,民主讓大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社會與集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強了大學生的歸屬感。
“平等”保障了大學生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雖然大學生在家庭背景、社會地位與個人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是其渴望平等地獲得資源、機會和待遇。平等使大學生感受到自己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被區別對待,人們之間能夠互相尊重,而不是充滿歧視和偏見。這使得大學生更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也更加愿意融入社會,從而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總之,平等保障了大學生在社會中的權利和機會,使大學生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和認可,從而滿足了大學生對歸屬感的需要。
“友善”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愛和互助,營造了充滿歸屬感的人際關系。在友善的環境中,在人與人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下,大學生感受到被肯定、在乎和理解,從而更加愿意與他人建立深厚的聯結。同時,大學生通過友善的行為幫助他人,也會獲得內心的滿足,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進一步增強了歸屬感。總之,友善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為大學生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強了大學生的歸屬感。
(三)尊嚴感
尊嚴感是人對自身重要性的感受。當一個人感受到被尊重、認可和認真對待時,他的尊嚴感便得到了維護。根據E.H.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大學生正處于追求自我角色的階段,而尊嚴感對于個體在這一階段建立健康的身份認同至關重要。富強、自由和公正等價值觀蘊含著尊嚴感,使大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與認可,成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
“富強”意味著國富民強,為大學生的尊嚴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根據H.泰弗爾(H.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個體通過所屬群體的成就來構建自己的身份。當個體所屬的群體在社會中獲得較高的成就時,這種外部的積極評價會轉化為個體的自尊。當前,我國經濟與綜合實力高度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不僅提升了國家的整體形象,也增強了每個公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對國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學生由衷地感到作為中國人的光榮,因為其將自己的自尊與國家的成功聯系在一起。因此,富強不僅是國家的經濟自標,更是每名大學生感到自尊與自信的重要支柱。
“自由”是人最基本也是最強烈的心靈渴望。行為主義代表人物B.F.斯金納(B.F.Skinner)把自由、自主視作尊嚴的一個前提條件。剝奪自由不僅是對個人行為的限制,也是對其尊嚴和價值的否定,從而導致人們產生心理創傷。只有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個體才能真正實現和感受到自身的尊嚴。大學生希望生活在一個能夠保障其自由的社會中,即其能自主追求自身理想,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自主發展人際關系。這種自主性和選擇權使大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尊嚴。總之,自由讓大學生擁有自主性,體驗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來自他人的尊重,滿足了大學生對尊嚴感的深切需求。
“公正”是在處理事情時沒有偏私,確保每個人的付出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是大學生尊嚴感的保障。“而尊嚴與正義的關系體現在了人們所作所為與得到公正的獎勵和適當的懲罰之間的關系之中,如果懲罰失去適當性,那么人的自由和尊嚴就如同架在火上烤一般。\"7倘若大學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一方面,其可能會產生憤怒、失望、無助等負面情緒,自尊心將受到打擊,另一方面,其可能會對受到優待的人感到不滿,產生嫉妒、防范、猜忌等情緒,進而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在公正的環境中,大學生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維護了其尊嚴感。因此,公正不僅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也是大學生尊嚴感的重要保障。
(四)責任感
責任感是大學生對其在個人、家庭、社會等方面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的意識和擔當。責任感是大學生的情感需要,激勵大學生提升自我,實現個人目標,也幫助大學生獲得他人的信賴和認可,更好地融人社會。愛國、敬業和誠信等價值觀蘊含著責任感,使大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角色與肩負的使命,成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
“愛國”是大學生對國家的深厚情感,也是深刻的責任感的體現。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8。愛國激勵大學生自覺關注國家發展,認識并承擔自身的責任和使命。這種責任感“來源于對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一致以及祖國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認識\"。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明白自身發展與國家繁榮相輔相成,“國家強大,國民才能安居樂業,共享繁華;反之,國家衰敗,國民則流離失所,永無寧日\"。愛國背后的責任感是大學生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源泉,激勵大學生以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敬業”是大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既是對工作的熱愛和投入,也是對自身行為及其后果的擔當。責任感是敬業的內在動力,敬業是責任感的具體表現。在責任感的推動下,大學生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學業和工作,遇到困難不抱怨、不退縮,努力解決問題,做到精益求精,因為大學生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關系到他人的利益。對工作的責任感使大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更加細致認真,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敬業精神。可見,敬業與責任感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是大學生對工作投人、努力、負責的表現,也是大學生取得成就、證明自己的驅動力。
“誠信”意味著實事求是、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誠”表現為個人的自我誠實,“信”則關系到人際之間的信任。誠信關系到與他人相處時的承諾,即不欺騙、不隱瞞,反映了個體對他人利益和權利的尊重,是對他人的負責。大學生希望通過誠信的行為,建立良好的信譽和口碑,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誠信還意味著大學生對自我的負責。堅守誠信的大學生會遵循內心的道德準則,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巨大競爭壓力和琳瑯滿目的誘惑時,每次堅守誠信的行為,都是對內心的堅守,是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
總之,“價值和價值觀都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關,并在人的情感層面或通過人的情感而關乎人的精神世界\"344。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情感的作用把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大學生內在的信念,才能促使大學生自覺做出符合這些標準的行為與選擇。正是價值觀內容中的情感色彩賦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特的感召力,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生動的、引人共鳴的內容,將價值觀與大學生的情感體驗聯系起來。當大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情感時,其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并在情感層面上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價值。
三、情感作用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過程中
從個體心理發展角度來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一個特殊且動態復雜的思想態度形成的過程,價值觀“需要大學生們反復思考,慎思明辨,不斷內化才能予以認同\"27。這一過程是大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與認知,經歷思想轉化與心理調適,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整合內化的過程,整個過程層層深人、逐步升華。
情感是人類心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探討價值觀認同時,情感的影響不容忽視。無論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需要的時候,還是在理解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抑或是在整合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情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驅動大學生的價值觀需要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源于他們的需要。“需要,是激發人的意識活動的基本動因,是價值意識的深刻基礎\"4J188,也“是保持學習活動永不停息向前發展的持續動力\"。情感對需要的驅動作用,為后續的認知和內化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情感對需要起到信號作用,情感常常是個體察覺到某種需要的起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可能是潛在的,是隱含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不一定被直接察覺。而情感能夠迅速、直觀地傳達需要信息,使大學生能夠及時識別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例如,當大學生在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其會產生憤怒、委屈、不滿等情感,這些情感便是一種信號,幫助大學生識別出其對公正價值觀的需要
另一方面,情感對需要起到驅動作用。情感不僅使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需要,還能夠激發大學生采取具體行動去滿足這些需要。“認識和目的本身不包含活動的驅動性,促使人去行動的是興趣和好奇,驅策人去實現自標的是愿望和期待的情緒和激情。\"[2]4例如,情感不僅讓大學生意識到自身對公正這一價值觀有需要,還驅動其采取反抗不公正行為的方式來踐行這一價值觀。此外,情感還影響需要的強度和緊迫性。在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的情感越強烈,其需要便越迫切,將需要付諸實踐的速度也越快。
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其普遍面臨著身份認同、學業壓力、初入社會等現實問題。面對學業和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大學生常常感到迷茫,這促使其希望尋求積極、穩定,能夠正確指導其行為和決策的價值觀。此外,大學生正處于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關鍵階段,希望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和歸屬,也在情感上渴望認同和歸屬于某種共同的價值觀。因此,理解情感的作用對于驅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大學生認同的起始。
(二)情感激活大學生的價值觀認知
在產生需要之后,大學生開始通過課堂學習、講座、社會實踐等途徑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和意義,初步形成理性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情感影響大學生對價值觀信息的處理,激活并提升其認知能力,激發其興趣和動機,進而使整個認知過程更加深入。
首先,情感是大學生接觸價值觀時的心理狀態,影響大學生對價值觀信息的處理方式。正所謂“沒有認識前的情感激發和渲染,就談不上認識活動的展開和達到認識目的\"584。在初次接觸價值觀時,大學生往往通過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來解讀價值觀信息,不同的情緒狀態可能會導致其對相同信息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如古語“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所示,情緒影響人們對信息的感知與解讀。在一般情況下,當大學生處于情緒高漲的狀態時,其容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期待并被吸引,進而產生認同的動力,實現“情通理自達”。相反,當大學生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時,其可能會認為這些價值觀信息是抽象的或不重要的,進而表現出抵觸和反感,阻礙了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
其次,情感能激活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拓展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大學生大腦的感受力增強,神經反應更為敏銳,使得其能更快地捕捉并接收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信息,獲取更多的細節,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內涵,而此時,大學生的注意力將更加集中、記憶力更加持久、想象力也更容易發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更加專注,能夠將這些信息與個人經歷、社會現象等進行聯想,形成更加豐富的記憶。總之,積極的情感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促使大學生對價值觀信息從表層理解轉向深層記憶和批判性思考。反之,消極情緒易導致大學生產生注意力分散、感知能力降低、記憶力減弱等問題,不利于大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
最后,情感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提升大學生的認知投人。當大學生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興奮等情感時,其更容易對這些價值觀產生興趣。在這種狀態下,大學生的思維和心態會變得更加開放,對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代表對知識的初步理解與掌握,是學習的基礎;“好”則反映了個體對所學內容的喜愛,這種情感狀態能顯著提升認知的深度;“樂”表示學習已轉變為一種源自內心的樂趣與追求,達到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可見,積極的情感與興趣是推動并維持認知深入發展的動力,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三)情感促進大學生的價值觀內化
在初步對價值觀進行理解和認知后,則進入價值觀的內化環節。內化是形成價值觀認同的關鍵,是大學生真正相信、接受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愿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準則和行為依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起到調節和推動作用,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
首先,情感是價值觀從認知走向內化的必要條件,只有情感上被打動,才能真正實現價值觀的內化。大學生僅通過課堂教學、書本學習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對其認知可能是淺層次的,并不一定能將其真正融入內心中。只有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發了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時,大學生才會真正將其內化。例如,當大學生學習“愛國\"這一價值觀時,教師以邱少云的事跡作為案例分析。當大學生看到他在烈火中保持沉默,為了戰斗的勝利而犧牲自己時,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讓大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這樣的情感體驗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為深刻,使得大學生不僅記住了愛國的定義和意義,也讓這種價值觀真正融人大學生內心,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信念。
其次,情感協調價值觀整合的沖突。價值觀整合的過程并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原本的價值觀相契合時,大學生便會感受到心理上的舒適與和諧,從而順暢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倘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相矛盾,大學生便會產生不適的感受,需要進行心理上的調整適應。對于正在經歷新舊價值觀沖突的大學生來說,情緒的調節功能可以用來解決內心的矛盾。根據情緒心理學理論,情緒作為心理活動的組織者,“是腦內的一個監測系統,調節著其他心理過程\"29。一般來說,正向的情緒起協調、組織的作用。例如,通過改變注意力分配、促進認知重評等方式,幫助個體維持或恢復心理平衡。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大學生緩解由價值觀沖突引起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為大學生提供一種心理上的緩沖,促使大學生在深思熟慮后重新審視理解這些價值觀,從而實現價值觀內化。
最后,情感促進大學生對自身的反思,從而更深刻地內化價值觀。大學生在某些情境中產生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會促使其進行深人思考,進而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例如,在看到英雄人物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后,大學生可能會情不自禁地反思自已在類似情境中的表現,并努力調整自己的想法,使其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通過情感引發的反思,大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將其從外部的規范轉化為內在的信念。
總之,情感作用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全過程,內嵌于其他各個要素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心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情感,發揮情感的正面作用,是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關鍵。
四、情感貫穿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中
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大學生可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重要性。然而,將價值觀落實到日常實踐中才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最終目標。只有大學生自覺地在實踐中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才能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認同。情感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中,是行為意向形成、知行轉化及維持習慣養成的重要力量。
(一)情感對行為意向的催化作用
行為意向是大學生愿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踐的行為傾向和準備。計劃行為理論認為,意向是行為的最直接決定因素,而意向又受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情感通過影響態度的方向和強度,影響意向的形成。
情感對行為意向的影響體現為對個體行為計劃和行動準備的影響。無論是積極情感還是消極情感,都能夠激發內在動機,促使行為意向的產生。積極情感能夠促使大學生在未來更加愿意踐行其所認同的價值觀。例如,當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時,這種情感會驅動其產生將愛國付諸于實踐的行為意向。消極情感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逃避或對抗的行為意向。例如,大學生在面對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機會時,會因擔心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焦慮,從而不愿意參與,這是一種逃避的行為意向。再如,當大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對敵人的侵略行為感到憤怒時,這種情感會促使其產生參與愛國活動的行為意向,這也是一種對抗的行為意向。
總之,情感對行為意向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為大學生將意向落實為具體實踐奠定了基礎。在價值觀認同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利用情感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二)情感對知行轉化的中介作用
認知涉及信息的獲取、處理和理解,行為是個體基于認知的實際行動。情感位于兩者之間,是連接內部認知過程與外部行為的橋梁,對知行轉化起到中介作用。
情感能夠促進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為具體行為,實現知與行的統一。“人的認識并不一定導致行為。從認識到行為發生,其中中介是以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5]I82可見,人的實踐活動常常以情感為誘因。心理學理論指出,“人完全可以離開內驅力的信號而被各種情緒激動起來。無論是快樂或悲傷,憤怒或恐慌,驚奇或害羞,都足以激起人們去行動\"222。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也對此有深刻的見解。馬克思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3]。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4。這些觀點均強調了情感在知行轉化中的作用。
總之,情感能夠激發大學生內心深處的實踐動力,增強其在實際行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抽象的認知層面真正落地為具體行動。
(三)情感對習慣養成的維持作用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反復實踐和調整的過程。通過反復的行為實踐,大學生將逐漸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然執行。在這個過程中,情感對習慣養成起到維持作用,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經過持續改進和不斷發展成為穩定的習慣或品質。
一方面,情感能維持并鞏固大學生的價值實踐。當大學生開始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其會感受到實踐帶來的情感反饋,如滿足感、成就感等。這種積極的情感反饋使大學生確認了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從而進一步穩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心理結構中的地位,激勵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按照這一價值準則進行實踐。
另一方面,情感能幫助大學生及時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行為,使其在面對困難、產生心理動搖時能夠維持正確的價值實踐。當前,社會思潮復雜化、多元化的環境給大學生的價值實踐增加了挑戰度。而情感能“調節活動能量的強弱與速度,決定持續時間的長與短,尤其是刺激主體克服各種困難去爭取活動目的的實現\"5。特別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級情感,能夠增強大學生“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和抵御各類錯誤思潮的免疫力\",幫助其在面對價值沖突時進行調節,堅定不移地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總之,在情感的推動和維持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逐步轉化為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而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逐步深化穩固,提升行為的規范性和持續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感體現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色彩賦予其生命力,是其觸動人心、被人認同的前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過程中,情感既是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的驅動力,也是大學生突破認同障礙、實現深層次認同的保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踐行中,情感既是行為意向的動因和推動知行轉化的力量,也是維持習慣養成的穩定劑。多維情感促進了大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強調情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忽視理性。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實現情感與理性的相互促進,從而更全面地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22:44.
[2] 萬資姿.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培育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8.
[3] 王平.著眼于情感:以促進學習為目標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學報,2022,18(1).
[4] 李德順.價值論[M].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李建華.道德情感論: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一種視角[M].:大學出版社,2011.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9.
[7] 黃飛.尊嚴:自尊、受尊重與尊重[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1137.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外文出版社,2020:334.
[9]甘葆露,張民耕.論愛國義務感和責任感[J].師范大學學報,1984(2):66.
[10] 劉楠楠,李敏佳.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7):28.
[11] 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77.
[12]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大學出版社,2005.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253.
[14] 列寧全集:第25卷[M].2版.:人民出版社,1988:117.
[15]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16] 邱海英,郭麗平,李超.習近平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