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將藝術教育有機融入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審美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與審美創造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也明確指出,要通過藝術教育實現文化育人功能。在課程實踐中,探索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1四重價值:藝術教育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藝術教育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藝術形式的創新演繹,能夠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小學傳統文化課程中融入藝術教育能夠在傳承、審美、認同和創造四個維度上實現文化價值的深層激活,讓傳統文化煥發永恒生機。
1.1促進傳統文化的生動傳承
將藝術教育融入傳統文化課程,能有效突破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讓抽象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具象的審美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活動,使學生深入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在學習“篤學善思”單元時,可以讓學生將古詩詞意境轉化為國畫作品,或將經典文章改編為情景劇表演,使文字中蘊含的文化智慧通過藝術形式得到立體呈現1]。同時,藝術教育特有的情感性和體驗性,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情感聯結,激發其主動探索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此外,在藝術表現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實踐、探索創作,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元素加以提煉和轉化,形成個性化的藝術表達。通過藝術形式的創新演繹,傳統文化得以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在學生心中扎根發芽,形成持久的文化記憶和傳承動力。
1.2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和藝術智慧,將藝術教育融入課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實踐中,教師通過設計多樣化的藝術鑒賞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藝術的美學特征。例如,在“博文約禮”單元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欣賞傳統戲曲、古典音樂,引導其體會其中蘊含的藝術美感;或是在學習傳統禮儀時,通過觀摩古典舞蹈,感受禮儀之美。通過系統的藝術鑒賞教學,從色彩、構圖、韻律等多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提升其藝術鑒賞水平。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藝術鑒賞方法,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度理解和獨特見解,建立起個性化的審美判斷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鑒賞過程中發現傳統藝術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培養其對中華美學的深層認知。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欣賞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當代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能夠幫助其在眾多文化選擇中保持清醒的審美判斷,形成健康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品位。
1.3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
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情感感染力和價值引導功能,將其融入傳統文化課程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參與藝術創作,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個性化的藝術表達,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例如,在“交友之道”單元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益者三友”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通過繪畫、書法、音樂等形式表現中華傳統友誼文化。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更能夠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認同[2]。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如組織傳統節日文化藝術展演、舉辦傳統工藝制作工坊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創設文化情境,通過多媒體技術、實物展示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藝術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1.4發展學生藝術創造力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智慧,將藝術教育融入課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設計開放性的藝術創作任務,鼓勵學生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例如,在“修身養德”單元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將傳統美德融入現代藝術創作,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更能夠將其轉化為富有創意的藝術表達。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鼓勵其突破常規、大膽創新,但同時也要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平衡,確保創新不偏離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3。此外,教師還應該創設開放包容的創作環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創作空間和展示平臺,如舉辦傳統文化創意作品展、組織藝術實踐工作坊等,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釋放。
2四維浸潤: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同行
藝術教育融入傳統文化課程需要多維度的深入浸潤。基于齊魯書社教材特色,從詩文體驗、禮樂文化、交友之道、修身養德四個維度展開藝術教育實踐,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2.1立足詩文體驗,開展藝術創作活動
詩文體驗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將藝術創作活動融入詩文學習能夠深化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藝術創作活動應當從詩文的意境、情感和主題中提煉創作元素,通過繪畫、書法、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實現詩文意境的視覺化呈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領悟詩文蘊含的文化精神;二是幫助學生提煉適合藝術創作的核心元素,包括意象、場景、情感等;三是指導學生選擇恰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文學語言轉化為藝術語言[4]。通過藝術形式的轉化,使抽象的文化意蘊轉變為具象的藝術表達,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感悟。
在具體實踐中,齊魯書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篤學善思”單元中的《熟讀精思》一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意境轉化為水墨畫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品讀詩句,體會古人勤學不倦的精神境界。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視覺元素表現“熟讀”和“深思”的狀態,如可以通過人物的姿態、環境的營造來體現讀書時的專注與沉醉。最后,指導學生運用水墨畫的筆法、墨色變化來呈現詩句的藝術意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詩文的表層含義,更能夠通過藝術創作深入感悟中華傳統讀書人執著求知的精神追求。
2.2融入禮樂文化,培養審美素養
藝術教育與禮樂文化的融合需要建立在對中華傳統禮樂精神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能夠有效展現禮樂文化中的和諧之美和秩序之美5。教師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應注重三個層面: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禮樂的形式美,包括音律、節奏、動作等藝術要素;二是幫助學生理解禮樂文化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如中和之美、節制之美;三是指導學生通過藝術實踐體驗禮樂活動的儀式感和莊重感。這種藝術教育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能夠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內化禮樂精神,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
在齊魯書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博文約禮”單元中,《擇善而從》一課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合適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借助古琴藝術這一傳統音樂形式,設計系統的藝術教育活動。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古琴演奏視頻,引導學生欣賞古琴音樂的典雅韻味;其次,邀請古琴藝術家進行現場示范,講解古琴藝術中蘊含的禮樂文化,如“正身端坐”的演奏姿態、“心正則氣和”的演奏理念;最后,指導學生體驗基本的古琴演奏技法,感受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通過這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古琴藝術的美學特征,更能夠理解中華禮樂文化追求“內外一致”“形神兼備”的審美理想,從而在藝術審美中提升文化素養。
2.3貫穿交友之道,開展藝術實踐
藝術教育在傳統交友文化的傳承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它能夠通過群體性藝術活動建構學生之間的文化紐帶。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把握四個關鍵點:一是選擇適合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如合唱、群舞、戲劇表演等;二是設計能夠體現傳統交友之道的藝術主題;三是構建基于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四是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體悟“德行相益”的交友理念。這種基于藝術實踐的教育方式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實現藝術教育與品德培養的有機統一。
在齊魯書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交友之道”單元中,《以友輔仁》一課為藝術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圍繞“益者三友”的主題,設計群體藝術創作活動。在具體實施中,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藝術小組,每組選擇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如一組負責創作主題繪畫,一組設計情景劇表演,一組編創主題舞蹈;其次,引導各小組成員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踐行“直諒多聞益矣”的交友理念,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最后,組織全班藝術匯演,讓不同小組展示創作成果,分享創作體會。這樣的藝術實踐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中增進友誼,更能夠通過藝術創作深刻理解中華傳統交友文化中互學互鑒、共同進步的價值追求。
2.4凸顯修身養德,創新藝術形式
修身養德教育通過藝術形式的創新表達可以實現由說教向體驗的轉變。藝術教育在傳統德育中的創新實踐需要注重三個維度:一是選擇能夠彰顯德育主題的藝術表現手法,如版畫、雕塑、剪紙等具有象征性的藝術形式;二是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和道德體悟;三是通過藝術作品的展示與交流深化道德認知。教師在設計藝術教育活動時,應當注重將傳統德育內容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既要保持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又要賦予其新的藝術表現力。
3結語
藝術教育融入小學傳統文化課程是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基于齊魯書社版教材的實踐表明,將藝術教育有機融入“篤學善思”“博文約禮”“交友之道”“修身養德”等傳統文化單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藝術素養。課程實施應立足詩文體驗、融入禮樂文化、貫穿交友之道、凸顯修身養德,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同時,要進一步優化評價機制,構建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學相融共生的課程體系,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少年奠定基礎。■
引用
[1]余雁君,何茜,姜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音樂課程的歷史演進與未來路向[J].中國音樂教育,2024(7):5-14.
[2]肖韻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
[3]葉燕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新課程導學,2021(23):65-66.
[4]唐利.中小學美術教科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例的研究[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21.
[5]石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體學科教學的途徑探索]新課程,2020(40):4-5.
作者簡介:王志蓮(1980一),女,山東東營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就職于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