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禮樂弦歌”一詞,極易聯想到“弦歌不輟,芳華待灼”。“弦歌不輟”典出《莊子·秋水》(此句雖然廣為流傳,但是更準確地說,是后世對《莊子》精神的提煉與化用,常見于描述教化傳承),意指撫琴瑟而歌詠,象征著教化精神的綿延不息;“芳華待灼”則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喻指青春美好的年華。音樂承載的美育與教化功能,深刻彰顯了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與重要作用。
一、基于“新課標\"的課堂樂器教學實踐
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標\"對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普及性,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核心素養,并注重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樂器演奏在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深化音樂理解、表達與創造力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并提倡在課堂中使用易于掌握、便于集體教學的樂器。課堂教學可采取多種演奏形式,尤以鼓勵學生廣泛參與的合奏為重點,激勵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與興趣,在參與中發掘并發展個人特長。
禮樂弦歌琴是專為中小學生及音樂愛好者研發的創新型樂器,它融匯了中華民族彈撥樂器的形制精髓與藝術神韻,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該樂器集中國民族彈撥樂器之長,彈奏方法簡明易學;彈唱時,琴聲與歌聲相得益彰、音韻諧暢;獨奏時亦可借鑒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法,展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該樂器器型輕巧、便于攜帶且入門門檻低的特點,不僅有助于快速培養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在體驗中體悟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與特質,提升文化修養,增強文化認同,進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研訓演結合,豐富美育實踐活動內涵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美育,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音樂教育的核心功能是美育,中國民族器樂中蘊含的千年文化和內涵,對小學生美育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學習禮樂弦歌琴有助于了解中國音樂之美,提升審美素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念和能力,成就幸福成長的向美樣態。
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學習禮樂弦歌琴,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還是傳承和發展民族器樂文化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集中培訓和教研,掌握禮樂弦歌琴的演奏技巧并能夠從容演奏樂器,同時對禮樂弦歌琴課程教學理念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從而積極探索禮樂弦歌琴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策略,開設禮樂弦歌琴實驗班及特色社團課程。通過學習,學生從“聽”“唱\"延伸到“奏”和\"演”,既能直觀準確地掌握樂理知識,又能有效增強節奏感、音高感,并提高識譜能力和視奏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都能夠流暢地彈奏簡單的和弦連接,并且可以用禮樂弦歌琴對所學簡單的歌曲進行彈唱,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自主摸索用禮樂弦歌琴彈奏喜歡的音樂。
三、以禮樂弦歌琴為載體的蘇區歌謠新形式
江西的蘇區歌謠是與革命結合的傳統歌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蘇區文藝的主流藝術形式一紅色歌謠。這些紅色歌謠由江西蘇區群眾創作,還通過他們的演唱,傳唱到蘇區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風云激蕩的江西蘇區改革和斗爭,為紅色歌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紅紅火火的紅色歌謠,不僅提高了江西蘇區群眾的文化水平,還激勵著江西蘇區兒女感恩奮進。在與江西蘇區人文歷史的交融中,紅色歌謠的內涵不斷豐富,并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綻放出不同的時代光彩。除了豐富而清新的內容,蘇區的紅色歌謠還有著多樣化的載體。通過借鑒江西民間山歌和曲調以及江西豐富的歷史文化,紅色歌謠展現出較強的藝術性、娛樂性,而這也是紅色歌謠擺脫最初口號式、宣傳式的表現形式,向一門具有較強表現力、感染力的大眾藝術轉變的重要因素。
四、搭建課后拓展性課程的新模式
提升課后拓展性課程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是“雙減\"政策背景下重要的課題之一。禮樂弦歌琴課程的建設,可豐富拓展性課程內容,實現課程育人目標,使課程育人體系更立體。
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民族音樂引入校園,已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關鍵部分。通過音樂教育,不僅豐富了課程體系,構建了立體化的教學模式,還塑造了具有藝術特色的校園環境,推動了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教師致力于將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課程融入日常教學。課后活動課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興趣拓展,還是展現個性和特長的平臺。教師在實施禮樂弦歌琴教學時,創新教學方法,如使用口訣指導學生正確抱琴,編寫教案集,錄制教學微視頻,制作練琴伴奏。與傳統課堂不同,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音樂素養和知識水平,設計了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鼓勵學生主動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將個人愛好延伸至課外。同時,在課程中加入了禮樂弦歌琴的欣賞環節。通過這一載體,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禮樂弦歌琴,并探索更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嘗試將其與禮樂經書、詩詞、地方民歌、戲曲唱段等融合,自然地融入人文和民間藝術。這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從而培養他們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五、禮樂弦歌琴進校園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遭遇了諸多樂器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難以控制的課堂秩序,樂器在不恰當的時刻發出的零星聲響,甚至出現樂器相互碰撞的情況。禮樂弦歌琴作為一種彈撥樂器,調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這些意外的碰撞無疑增加了調音所需的時間。此外,相較于口風琴、豎笛等樂器,禮樂弦歌琴還是稍顯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學生中,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在指法、技巧等方面的錯誤,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因此,教授禮樂弦歌琴既是一項創新工作,也是一項挑戰,對教師和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樂器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天賦和出現的問題,因材施教,并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都應肯定學生的努力,因為在相對枯燥的樂器學習中,興趣和信心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針對課堂秩序問題,可通過學生自薦或教師選拔的方式選出小組長,在統一教學后,分組讓小組長協助檢查和指導,這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個人優勢,還能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培養發現亮點的能力。針對空間干擾問題,可安排學生在教室不同位置進行學習和練習,減少互相干擾。
禮樂弦歌琴的引入,拓展了課堂樂器教學的范圍,創新了器樂教學方式。它在歌唱、演奏、創作、表現和合作等方面使學生獲得了獨特的體驗。學習禮樂弦歌琴,不僅提升了演奏技巧,還加深了對音樂內涵的理解。自彈自唱的形式讓學生更深入地參與音樂,享受弦樂伴奏帶來的陶冶。教師應致力于探索禮樂弦歌琴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九龍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