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2025-08-15 00:00:00孫正國趙甜佃
歌海 2025年2期
關鍵詞:歌謠民歌民間

民間歌謠簡稱\"歌謠”,亦稱\"民歌”,是“歌”和\"謠”的合稱。民間歌謠的定義最早出現于《詩經·魏風》:“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①《毛詩故訓傳》注\"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②,即有樂曲伴奏為歌,無樂曲伴奏依靠吟、誦、念傳唱為謠。歌謠是原始社會的詩,其研究自古有之,貫穿古今,現代學科意義上的歌謠研究肇始于1918年北大歌謠運動,在多學科視角下不斷深化。

21世紀以來,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運動的開展,民間歌謠借助非遺熱得到發展。這一時期,自媒體興起,以新的媒介形態介人民眾生活,為民間歌謠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推動了歌謠當代多學科、多角度研究。自媒體誕生至今,其與民間歌謠的研究大致分為四部分:第一,本體論研究。自媒體為當代歌謠發展提供了新媒介生態環境,推動了其在內容、形式上的創新,加深了民間性。第二,社會文化研究。歌謠本身所含有的深層文化意識在自媒體時代得到進一步挖掘,尤其在疫情時期,歌謠肩負著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社會功用,奏響了傳統民歌和抗疫需求相結合的時代強音。第三,保護傳承研究。非遺保護活動的開展為歌謠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自媒體時代下的歌謠與非遺項目、非遺制度結合,形成了以媒介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兩條保護傳承線索。第四,傳播研究。作為媒介技術和手段,自媒體的出現推動了歌謠的傳播,引發了針對傳播形態、傳播特征、傳播途徑等大規模學術討論。然而當下的自媒體歌謠研究過于重視媒介的作用,呈現“厚古薄今”現象,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歌謠在自媒體時代下的內容變化、形態變遷,而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歌謠的發展變遷是重要的學術命題。

一、從口頭到自媒體傳播:民間歌謠的發展變遷

民間歌謠最初以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承,以詩歌形態表達民眾對世界的認知、對生命美的感受,是各地民眾情感交流、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原始的口語媒介是口耳與人體合一的原始自媒體,它具有人際傳播的特點\"①,成為民間歌謠對內交流、對外溝通的重要工具和載體。隨著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文字的創造與普及、紙張與印刷技術的出現,歌謠傳播以靜態、完整的書面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保護了歌謠的整體性和傳承性。

20世紀工業化、商業化浪潮帶動了科學技術、生活水平、文化知識能力的提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占據了人類信息交流、文化溝通的主要陣地。這一時期,民間歌謠憑借深層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文化魅力活躍于各大電視欄目,如《民間中國》《中國民歌大會》《中國紅歌會》《星光大道》,此類節目為民間歌謠的傳播提供了廣闊舞臺,擴大了歌謠的社會影響。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10.6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97.7% ,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 。②網民尤其是手機網民數量龐大,為新時代自媒體平臺的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隨時隨地發表評論、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實現信息的跨時空交互。正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與運用,推動了自媒體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創造了便利,也推動了民間歌謠在新媒介時代的“傳播熱”與“傳承熱”。2022年,抖音直播聯合中央民族樂團發起“DOU有國樂\"計劃,旨在通過資源扶持、專業合作,幫助民樂演奏者、非遺傳承人獲得受益,推動民樂的傳播。一年后,由央視文藝《原聲天—中國民歌盛典》節目聯合抖音直播推出“我為家鄉唱民歌\"活動,通過直播連麥,邀請民歌主播、專家及傳承人共同用歌聲唱響家鄉旋律。

活動吸引了超千萬人觀看,喚醒了年輕人的民歌記憶,生動展現了中國民歌的魅力。除此之外,快手、B站、喜馬拉雅等自媒體平臺也相繼推出民歌計劃,形成合力共助民歌的當代傳播。

作為維系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間歌謠經歷了從傳統口傳心授到如今點對點自媒體傳播的深刻變革,這一過程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演進和媒介形態的發展,也展現了民間歌謠生命力的頑強與鮮活。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格局,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深刻改變了傳統時空觀念以及人際交流方式,形成了新的傳播環境。在此背景下,民間歌謠催生了新的文化現象,由此引發了關于自媒體歌謠在本體論、社會文化、保護傳承以及傳播方面的廣泛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概念,自媒體和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具有從屬關系。2009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社會大事件與網絡媒體影響力研究報告》中對自媒體進行了術語界定:“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比如郵件、手機、博客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個體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稱為自媒體。”①自媒體是新媒體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新媒體的衍生物或新媒體的子概念”②。但相較來說,新媒體強調數字化與互動性,自媒體重視平民化與私人性,所以本文在進行學術梳理時考慮到了兩者的關系,未將新媒體完全排除,重點關注新媒體與自媒體結合意義上的歌謠發展變遷。

二、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的本體論研究

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體裁,歌謠文學主體性和審美性突出,表達了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歌謠的研究離不開對其內部環境、因素、規律的探求,即歌謠的本體論研究。

本體論原為哲學術語,引入文學領域后,便形成了“文學本體論\"這一概念。文學本體指文學本身或者與之相關的根本要素,涉及作品、語言、形式、人或者各因素之間的作用活動。文藝研究應重視本體研究。“內部規律是本,外部規律是末。沒有本體的存在,一切關系都說不上。”③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方法的引進某種意義上存在使得民間文學的文藝學研究逐漸邊緣化的可能,文學屬性可能容易被忽視。基于此,劉守華于2020年提出“故事詩學\"的學科展望,強調故事研究的文藝美學方法,“讓民間故事回歸文學,回歸更吸引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中華精神文化家園”①。繼而也有學者提出民間文學研究應關注人民的生活實踐詩學敘事、重視文本的詩學特性和價值,實現學科特性與時代命題的有效融合。③在此背景下,討論歌謠在自媒體中的文藝屬性是學科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遵循。

歌謠作為依靠普通大眾口頭傳唱、吟、誦、念等形式流傳保存的韻文詩歌,即使在自媒體時代,對其內容、形式的探究也是現代歌謠學研究的應有之義。胥志強指出,自媒體的出現使民眾的自我表達成為可能,產生了諸如“新打工歌謠”的歌謠異文,這類歌謠以傳統調、流行調、自度曲調的形式存在于自媒體平臺,象征著民間精神的復興。④除打工現象外,自媒體平臺還大量存在關于當下時事應運而生的其他歌謠,如疫情歌謠、消防歌謠、食品安全歌謠等,這一類歌謠的出現,標志著普通民眾依靠載歌載舞的歌謠曲式介人歷史與現實,表達國家宏大主題,針砭時弊,抒情達意,凸顯了歌謠的民間性以及歌謠在自媒體時代的發展潛能。在形式研究方面,楊曉勤較早地關注手機微信群歌謠演唱的形式特征。她指出,與傳統的現場演唱相比,微信中的歌謠形式多以異性對唱為主,以曲調緊湊為宜,以碎片化演唱居多,形塑著自媒體時代歌謠形式的初代模樣。這為歌謠的自媒體本體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也使研究者對歌謠內部進行更加深入和專業的思考。

“本體論是對人的活動與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種整體、終極的看法,是追問生存的真理、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基”,而“文藝本體論是對人的存在價值的審視和厘定”,看重藝術活動中人的精神表現和價值。歌謠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在自媒體時代得到了新的發展,加深了民間性,實現了民眾精神的解放。通過對浙江畬族山歌發展變遷的考察,方清云、陳前指出,在自媒體時代民眾找到了表達自我的機會、空間、方式,實現了畬族山歌在創作主體、傳唱場域、傳唱方式、功能指向上的“重返民間”,對畬族山歌保持本民族文化氣質、抵御“文化同質化\"具有重要意義。°在自媒體時代,歌謠呈現了人的實踐活動和精神追求,以點對點的傳播交互方式,構建更為平等的“民間”,民眾也更能表達心聲,實現感受生命活動中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對世界本原的追尋。但另一方面,自媒體與歌謠的結合也給“民”帶來負面影響。姚慧認為,微信群、短視頻等自媒體技術的滲透,使得史詩演述的“整體場”被切割,出現碎片化聲音和記憶,影響格薩(斯)爾歌手的傳統敘事策略和音聲文本的生成規律,其交互性和切割性并存,一定程度上變革了人的思維和評價模式。①由此可見,民是根本,對民的探求一直是文學的關鍵命題,歌謠也不例外。自媒體時代,歌謠如何順應媒介技術變化生產內容、形塑意義,如何實現民的價值,將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學術動向和研究核心。

三、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的社會文化研究

隨著歷史學、民俗學等學科方法的引進,民間歌謠研究從具有文藝屬性的本體考察轉向了對歌謠與社會生活實踐、社會文化關系的探索。自媒體時代下,歌謠研究突出了歌謠本身所具有的社會現實性及文化屬性,從語境、習俗、傳統等方面出發,進一步關注歌謠文本形態下深層的文化意識。研究者以動態和朝向當下的眼光,探索自媒體中民間社會的生活實踐、地域文化、社會發展對歌謠形態的塑造作用。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批學者從傳統的民俗研究轉向在語境中考察民俗。“邁向民族志的民俗學研究開始擺脫傳統的從文本到文本的研究范式,而是以表演中的、過程中的民俗為中心,通過田野調查,考察民俗的傳承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②歌謠與民俗密不可分,網絡時代下,民間歌謠與自媒體平臺結合,導致了歌謠傳統的生成語境變遷,推動了歌謠的“再語境化”。趙書峰認為,音樂表演民族志是用動態的眼光對音樂文本的生成過程予以觀照和審視。“音樂表演過程中‘演一觀'兩個參與主體的互動效果與音樂文本內容的解讀多是與表演‘語境'有關,它不但是一種‘言說'模式,而且更是象征隱喻鏈條生成的意義之場。\"③在這樣的語境變遷下,歌謠的展演互動空間得到發展,推動表演文本、方式、形態的改變。通過田野調查,李天龍等指出,自媒體直播給予海南傳統民歌即時性的視頻展演方式,將“演一觀”的互動空間重構,推動了當地民歌表演文本、文化形態以及傳播方式的改變,讓海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新的語境下構建新的發展空間和模式。①自媒體的出現,呈現了社會意義上歌謠生成和重構的新面向,以新方式開拓了歌謠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民間歌謠具有生活性、現實性,活在人民群眾中,是民眾日常生活和思想實踐的直接反映,是一部社會生活史。②除關注語境變遷之外,自媒體的歌謠研究也集中在歌謠與社會生活方面。如高煥靜將研究視角聚焦于少數民族老年群體,認為山歌微信群的出現賦予了處于邊緣化的老年群體建構新社會關系和群體認同的可能,擺脫了日常生活實踐的種種困境和結構性壓力,創造了新的生活時空和方式。這類研究綜合運用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知識,將“人\"置于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關注人的表達和身份建構,進行以人為核心,輻射地域、民族、社會、民俗等多方位的學術考察。

在個案研究方面,少數民族民歌的自媒體研究成果頗豐,尤以廣西壯族民歌為盛。研究者多通過線上線下的田野調查,從廣西民歌媒介化的過程入手,關注歌謠背后所依附的深層文化內涵與社會關系認同。如邱新有、陸錦華運用理查德·塞勒·林的\"數字禮俗社會\"概念,探索微信對歌的交往邏輯,發現中國式人情的嵌入,誕生了全新的禮儀與秩序,不斷強化社區之間成員的關系鏈接與社會記憶,形成廣西地區的族群與文化認同。④成思禹、吳寧華以廣西羅城、富川、龍州等多個山歌微信群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媒介對群主的賦能與山歌微信群活躍度間的關系,并指出新媒介的介入,促進了不同族群歌者相互交流與學習,拉近族群間距離,打破傳統時空的對歌模式,建構了“新社區”。③除此之外,蔣燮、班富寧《“藝術的生活”與\"生活的藝術”一—新時代邁向人民的廣西壯族民歌》、郭海燕、張武橋《廣西壯歌在媒介場域的藝術表達與傳播策略》等研究仍將廣西民歌作為研究重點,關注自媒體虛擬場域下,歌謠的傳唱及其作為民族融合和共同體建設的關鍵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這個特殊的現實背景與歷史時期,客觀上推動了歌謠社會功用和效能的進一步發揮與鞏固。相比于1958年的新民歌運動,疫情期間出現的歌謠以自下而上、民眾自發性的形式產生,依托現有的自媒體平臺,不斷推陳出新,激發了民眾的情感共鳴和關系認同,弱化了人們面對危機的焦慮意識,成為鼓舞人心的重要思想武器。肖波、胡小米指出,抗疫歌謠借助民間輿論的社交媒體和自媒體,不斷被網絡中的各種群體傳唱,通過歌謠分享情緒價值和情感體驗,發揮緩解民眾焦慮、引導科學抗疫、倡導多方支持的社會作用和獨特價值。①通過自媒體云端,全國各地的歌謠傳唱者以歌謠承載民族力量,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團結協作、上下一心的精神面貌和抗疫決心。

四、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的保護傳承研究

21世紀初,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頒布,非遺保護成為民間歌謠研究的重要語境和時代背景。與此同時,自媒體的出現也為歌謠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徑,使我國現代歌謠學研究呈現出新的面貌

保護和傳承不可分離,在非遺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實踐工作中,保護與傳承緊密聯系,學界對其研究也形成“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的基本出發點和主基調。②在這一研究背景下,自媒體歌謠研究以制度建設為遵循,探尋區域整體性、數字化、教育性等多方位全民保護傳承模式,形成了以媒介生態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的雙重學術線索。

(一)以媒介生態為中心的保護傳承研究

從媒介的角度切入對現代歌謠的保護傳承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對《歌謠周刊》《晨報副刊》《北京大學日刊》等的討論與做法。進入21世紀,自媒體在當代非遺傳承保護的語境下,依托現有的相關法律和非遺保護原則,以媒介生態的形式推進歌謠的區域整體性和數字化保護傳承。

非遺工作的開展以保護原則為基本向標,2005年賀學君提出整體原則,即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既要連同與它休戚相關的生態環境一起保護,又要重視文化整體,保護“同源共生、聲氣相通的文化共同體”。時隔四年,賀學君根據多年的非遺保護經驗,將“保護\"分為基礎性保護和發展性保護兩個基本層面,并強調發展性保護是由“生成基因\"“生命本體\"\"生態環境\"構成的生命整體,強化了原有的整體保護原則。①基于此,我國依據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文獻,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遺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加以整體性保護,同時也加入技術層面的規劃與運用,民歌也不例外。高尚學看到了媒體技術對于建設文化保護區的重要性,認為“廣西民歌生態博物館的設立,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廣西當地民歌的收集、整理、建檔、歸類、傳播、展示和研究,提供一個重要平臺\"②,這一做法成為營造廣西民歌生態壁龕的重要方式之一。相較于傳統意義上建構的物理文化保護區,自媒體技術的加持推動了壯族傳統實體性歌圩轉向網絡虛擬歌圩,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化生態保護場域。2014年,申報成為廣西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的項目“壯族網絡歌圩研究”,肯定了QQ、微信等自媒體軟件對于廣西山歌保護傳承的價值,認為網絡歌圩是山歌發展的方向。③岑學貴等也通過對廣西19個QQ群和3個微信山歌群為時六年的跟蹤調查,指出網絡歌圩已借助抖音、微信等自媒體平臺成為山歌文化在當代傳承與傳播的新空間。④事實上,網絡歌圩以群聊為主要方式,通過群規設置、任務考核、紅包獎勵等形式,推動內部各生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虛擬性的生態保護空間。這類研究以區域整體性保護原則為指導,以自媒體生態為大環境,關注到了自媒體平臺對于歌謠保護傳承的重要作用以及“網絡歌圩\"這一新興文化現象,推動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非遺保護事業開辟了新的途徑,掀起了非遺領域的“數字化保護\"熱潮。自媒體是數字化時代下的新生態,它與歌謠的結合標志著歌謠保護和傳承進入全新階段。2020年,李繼曉等發表《區域視角下青海花兒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青海花兒為例》一文指出,應搭建自媒體展示平臺,加強對花兒歌手的培養、原生態唱法的保護、自媒體運行機制的管理,以構建數據庫的形式推動歌謠傳承,為數字化建設提供實證依據。依托陜北民歌的深厚文化內涵,牛宏程等認為陜北民歌的活態傳承需創新微信及相關自媒體APP的運營,加強整合歌謠與數字科技之間的關聯,提升數字化水平,實現\"破圈\"發展。①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陜北說書\"保護實踐為例,馮濤分析了自媒體時代下“陜北說書\"的活態傳承現狀,并指出自媒體的介入為其數字化建檔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手段和模式,但其也一定程度上淡化說書人主體性和破壞非遺整體性。②這一論點深刻反思了自媒體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回應了傳承人研究領域關于主體性弱化的觀點。實際上,關于自媒體對歌謠保護傳承的利弊,學界已有不少研究,但未成體系,仍需在不斷發展的保護實踐中總結經驗、補充完善,推進理論縱深化。

(二)以人為中心的保護傳承研究

2005年,《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推動建立科學有效的非遺傳承機制。在非遺保護運動中,“人”一直是關鍵所在和核心命脈。“人才培養對高等教育和非遺傳播來說,都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循著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研究脈絡,當代歌謠在保護和傳承中也依托自媒體技術,不斷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學界對其討論多集中在保護傳承路徑上。通過分析紅色歌謠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成長教育上的價值意義,帥海波等強調利用微時代大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新媒體教育形式,推進紅色歌謠的傳承。蔡朝霞也指出,占領數字媒體空間,發揮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的技術優勢,擴大傳統音樂在大學生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創新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的傳承模式。?可見,好的歌謠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其與教育的結合建構了歌謠保護的主動語境和傳承狀態,成為學界研究歌謠教育保護意義和傳承途徑的共識。

非遺教育研究關注人才培養和知識普及,包含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等若干層次。①目前大部分學者都將研究視角放在正規的學校教育,過于夸大“文憑砝碼”,而忽視了社區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當下歌謠研究關注社區傳承人的重要性,卻忽視了自媒體的時代背景。劉春麗等指出,除加強校園傳承人的培養之外,還需重視社區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保護工作。②孫建海等也認為民間歌謠具有活態性,其扎根于民間土壤,保護傳承不能脫離群眾力量。③這一類研究看到了社區傳承人的作用,但還未涉及社區教育的深層內涵和實踐模式,尤其還未關注到自媒體構成的教育語境和教育體系。“社區的非遺教育能為成員有選擇地提供學習形式,它是一種使成員在其自身的環境中受到非遺教育影響并使其能動地獲取非遺資源的終身的過程。”④其承擔著非遺保護的重任,應成為民歌自媒體社區教育研究中被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傳承是民歌保護的關鍵,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傳承人互聯網數據庫是當下的緊要任務,也是保護傳承人的必要舉措。楊瑾對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民歌數字化傳承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利用數字技術采集信息,建立全國范圍的少數民族民歌傳承人信息數據庫,并構建云平臺,依托新媒體技術,拉近民歌愛好者距離,為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與發揚提供基礎。這為從數字化方面研究人之于民歌保護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提供了參考。而數字化技術除了專業人員的使用外,也通過制度保障成為引導傳承人提升傳承能力的手段。《\"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通過專欄形式,提出“非遺新媒體傳播計劃”,指出“支持各類媒體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等全面深入參與非遺傳播。加強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人員新媒體知識培訓,促進非遺項目通過新媒體得到更廣泛的認知認可\"。這為民歌培養傳承人能力提供制度指導,以制度建構為保障,使自媒體歌謠中人的保護成為民間文學、民俗學中重要的研究取向。

五、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的傳播研究

針對自媒體和民間歌謠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對媒介傳播的討論。媒介的發展經歷了口頭、書面文本以及電子媒介等階段,進入21世紀,自媒體改變了民間歌謠的傳播方式,以自身所具有的技術優勢為歌謠傳播賦能,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新視角。自媒體以博客出現為初始階段,微信出現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其與民歌結合,成為當代歌謠學的新研究對象。從傳播學出發,學界展開了對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傳播形態、傳播特征、傳播困境、傳播策略全方位的大討論,推動了歌謠傳播體系的再整合和再建構。

歌謠從原始社會走來,發展至今,具有口頭、書面、電子等多樣形態,而自媒體的出現引發了學界對歌謠新傳播形態的關注。李芳將自媒體環境下中原傳統音樂的傳播分為文字型、短視頻、專業性信息資源主體等多樣形態,并認為其實現了歌謠內容創新塑造、資源精巧構建。①依據傳播平臺不同的特征,楊帖豪分析了新冠疫情下怒江傈僳族民歌擺時在微信、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上的傳播形態,認為其擴大了民歌的傳播范圍。此類研究抓住了傳播形態這一熱點問題,但其仍停留在表層,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

自媒體的介入使得歌謠傳播具有即時性、自主性、互動性、高效性等新特征,受到研究者重視。莫字瑛等指出,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瑤族歌謠縮短了傳播速度,實現“零時間”的即時傳播。③與傳統媒介相比,新媒體不存在單向、壟斷的弱點,具有自由化、鏈接性等得天獨厚的傳播特征,“可逐漸降低大眾對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依賴,還可為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④。還有學者注意到\"以微信、微博和博客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具有強烈的即時互動性特征”,認為其“使虛擬世界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代替了傳統媒體的音樂文化傳播功能”,并以數字技術實現了傳播的高效輸出與輸入。自媒體與民間歌謠的結合賦予了其新時代傳播特性,而這也成為歌謠傳播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領域。

自媒體帶來了歌謠的“傳播熱”,但也存在去生活化,缺乏原生態特質數量多缺少經典、內容碎片化以及運營缺乏專業性①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歌謠在自媒體時代的高效傳播:

第一,深入挖掘歌謠的文化內涵。歌謠本身所具有的深層文化內涵是自媒體時代傳播的核心競爭力。在自媒體時代語境下,黃燕君等提出品牌內涵的文化理念是品牌附加值的核心要素,“只有加深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壯族民間音樂”②

第二,建立歌謠數字化資源庫。楊瑾指出,網絡資料數據庫的建設不僅能維持民歌的原生態性,還能超越時空,隨時調取資料進行學習研究。③孫薇也指出,建立大數據庫能夠推動陜北民歌的數字化,利于民歌\"跨媒體、跨平臺、跨群體、跨文化傳播”,實現有效保護。

第三,推動多媒體融合。自媒體時代有著多種多樣的媒體平臺和中介,黃雨等認為,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不同自媒體平臺使“花兒”民歌傳播渠道多元化,擴大了其傳播范圍和文化影響力。各平臺資源優勢互補和融合,為歌謠提供即時性的資源媒體,擴大和提升歌謠的傳播范圍和

傳播效力。

第四,完善自媒體傳播運營機制。當下自媒體的運營缺乏專業化、體系化的管理機制,急需建立綜合多元合作機制、維護好自媒體歌謠的生態環境。馬棟梁指出,應通過團隊建設、信息監督、跨界應用和范圍確定等建立“‘政府一學界一自媒體'長期合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機制”,形成“以傳承為中心”的民歌自媒體傳播策略。這是促進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傳承發展的必要舉措。

結語

民間歌謠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真摯的情感表達。自媒體生態環境中,歌謠突破原有傳播形式,表現出新的主題內容、文化內涵、傳承形態、保護方式,為當代歌謠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自媒體時代下,民間歌謠廣泛參與社會、文化、文學等領域,研究呈現多面貌:

第一,多學科介人自媒體歌謠研究。

除了傳統民間文學、民俗學外,媒介傳播學、社會學等也與歌謠研究相結合,廣泛探討自媒體時代下民間歌謠的文學性、生活性、文化性及其傳承形態和傳播方式,推動了歌謠研究的縱深化和全面化

第二,學術的“民間轉向\"傾向明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化、傳統村落社區變革以及媒介傳播形式的發展,歌謠的民間性和民眾的聲音被減弱。隨著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民眾獲得了隨時隨地發聲的機會,實現了歌謠在演唱主體、演唱場域、演唱形式等意義上的“重返民間”,就此形成了自媒體時代以“民\"為中心,對歌謠傳承人、傳唱者、受眾等進行多維學術探討的研究動向。

第三,注重歌謠的經典性。即使是在自媒體時代,傳統民歌仍占據著學術研究的主要領域,呈現出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尤以廣西壯族民歌、陜北民歌、青海“花兒\"為代表。

自媒體時代民間歌謠的研究方法多樣、研究視角多種、研究內容多元,但也缺乏對當代民間歌謠一些問題的思考。多學科背景下,歌謠研究主題內容豐富,但缺乏對單一領域整體性的討論。自媒體時代下歌謠研究呈現出碎片化、分割化特征,尤其缺乏對歌謠新形態改變、新內容產生、新文化現象及其背后原因的深刻思考。同時,聲音、表演、民俗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再發現”①,推動了歌謠的當代復興,但過于強調媒介的傳播作用而忽視歌謠本身的文化內涵,容易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取向,造成歌謠研究的顧此失彼。自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歌謠的傳播傳承提供了重要契機,傳統民歌如何創新、如何傳播、如何變遷、如何在多樣領域產生影響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只有抓住這一契機,對不斷產生的新現象進行調查與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動當代歌謠學的發展與繁榮。

(責任編輯 黃文富)

猜你喜歡
歌謠民歌民間
南丹縣白褲瑤族歌謠的創新發展與現代傳播策略
藝術大觀(2025年15期)2025-08-27 00:00:00
新時代青年紅色精神培育視閾下音樂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
華章(2025年12期)2025-08-26 00:00:00
在高校聲樂教育中融入傳統民間音樂的路徑分析
紅色歌謠助力Z世代青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文教資料(2025年14期)2025-08-21 00:00:00
民間美術走進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
秋天,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江南詩(2025年4期)2025-08-01 00:00:00
民間口傳文化類非遺項目保護與利用路徑探析
劇影月報(2025年2期)2025-07-30 00:00:00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久久国产拍爱|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99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第七页|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视频入口| 在线色国产|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99国产精品国产| 国产99视频在线| 男女精品视频|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第一色| 激情乱人伦|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人妻AV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播放|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 91免费在线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毛片视频| 99re视频在线|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