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歌也稱踏歌,是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巍山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也最為常見的一種自娛性民族民間舞蹈,分為巍寶山打歌、東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與馬鞍山打歌五種類型。有清朝古志及壁畫為證,打歌早在清朝就已經廣為流傳。巍山群眾每逢活動聚會、婚喪嫁娶、節慶儀式,都會伴著蘆笙、笛子、三弦或月琴等樂器所奏的打歌調踏跳。2008年,彝族打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學界對彝族打歌的研究聚焦于其文化內涵分析①、舞蹈元素與訓練價值及傳承發展現狀調查,缺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視域下探討彝族打歌的當代嬗變相關研究。有鑒于此,本文在非遺視域下,研究彝族打歌在舞蹈功能、舞蹈場域、舞蹈傳承三方面的當代嬉變,以期明晰當代少數民族傳統舞蹈藝術的發展方向,引起人們對傳統舞蹈類非遺傳承發展的思考。
一、彝族打歌的舞蹈功能檀變
在彝族打歌尚未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之前,打歌是巍山彝族群眾日常的舞蹈表達,在其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打歌滿足了巍山彝族群眾的自娛、抒情、戀愛、祈福等多種需求,主要發揮著生活與情感功能。而打歌被認定為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之后,在當代對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之下,其主要功能發生變化,體現在對其審美功能的突出、經濟功能的開發與文化功能的重視上。
(一)審美功能的突出
巍山彝族打歌在發揮娛樂、交友功能的同時,其樂舞一體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審美功能,使得舞者和觀者都能獲得審美享受。彝族打歌在被確定為非遺之后,走出了傳統村落的場域,進入大眾視野,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共享的藝術,社會各界都對其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傳播極為重視。彝族打歌不僅僅作為巍山彝族村落樸素自然的日常舞蹈表達,更成為少數民族特色舞蹈的重要代表,成為巍山彝族走出去的代表性藝術。在這個背景下,彝族打歌的審美功能被各種群體突出與拔高。
首先是彝族打歌的文化持有者對其審美功能的突出。打歌是巍山縣當地彝族人民所共同創作產生的,他們是其文化持有者。將彝族打歌確立為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后,確立了國家、省、州、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將其提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在響應國家政策對彝族打歌進行傳承的同時,許多舞蹈活動已經脫離傳統的彝族生活語境,成為為了“保護與傳承”而跳的舞蹈,格外重視向外界展示舞蹈的觀感和美感。這一點在其舞蹈服飾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傳統彝族打歌表演時,舞者身穿傳統彝族服飾,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各種表演性彝族打歌,舞者身穿華麗繁瑣的服飾以增添美感
其次是舞蹈家群體對其審美功能的突出。在呼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舞蹈家把目光轉移到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上來。近年來,大量舞蹈藝術家從原生態傳統舞蹈類非遺中提取文化基因與舞蹈基因,進行舞蹈藝術創編。如云南省首屆群眾文化廣場舞蹈大賽中獲得金獎的舞蹈《阿克里》是由巍山青云打歌隊的彝族婦女創編,在北京舞蹈學院推出的民族舞集《沉香》系列舞蹈中,由民間舞系創編的《彝族打歌》獲得業界無數好評,楊麗萍大劇院創編的群舞《打歌》,也是根據彝族打歌創編的。在對原生態彝族打歌進行創編的同時,為了適應舞臺風格與觀眾的欣賞需求,其舞蹈動作更突出藝術審美性。
(二)經濟功能的開發
傳統的彝族打歌并未開發其經濟價值,但在我國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的背景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成為熱點,“非遺 + 文旅”成為非遺經濟價值開發的主要形式。由于彝族打歌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內涵與審美藝術價值,加之大眾出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持、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新奇心理,能夠產生對這一民族舞蹈藝術的消費意愿。
目前對彝族打歌的文旅開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用這一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如由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遺中心在“彝族打歌之鄉”馬鞍山舉辦的大理巍山·馬鞍山梨花節,旨在有效利用當地非遺促進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在第十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現場,“穿越時空·邂逅南詔”的街舞秀以彝族打歌為底色,融合街舞元素,為游客觀眾打造一場舞蹈盛宴。歡樂的舞蹈表演在給予游客審美享受的同時,還能夠促進現場消費。二是開發彝族打歌的文創與旅游。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石門關旅游區融合“非遺 + 旅游”,將彝族打歌等非遺元素注入景區,推出非遺主題活動廣場、非遺文創產品、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非遺美食客棧等文旅項目,滿足游客多層次、多元化、豐富性、個性化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體驗和需求,助力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此外,巍山縣內多地利用彝族打歌資源開發、完善當地景區體驗,如今巍寶山、巍山古城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與彝族打歌的相關村落也陸續開發當地旅游。
(三)文化功能的重視
從“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耕深挖與現代轉化。當代對彝族打歌文化功能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彝族群眾對打歌文化的關注以及各領域專家學者對其文化功能的研究。
巍山彝族打歌歌詞涉及人類創世、歷史傳承、文化延續、民族發展、生產勞動、生活娛樂、婚姻愛情、悼念逝者等諸多方面,彝族的思想精華、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生產意識、生活理念、審美取向、禮節習俗、文化傳統、民族精神、情感氣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打歌傳承下來。巍山彝族在對打歌的世代相傳中,也將其文化歷史與民族記憶傳承下來。正如巍山縣彝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茶春梅說:“不要讓民族的東西被遺忘,只要愿意學的我都愿意教。\"彝族打歌薪火相傳的過程,也是彝族文化延續的過程,是彝族得以世代傳承發展的文化之基。隨著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民族學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探索研究,彝族打歌文化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被逐漸挖掘與放大。彝族打歌涉及彝族的歷史發展、生產勞動、婚姻愛情、節慶儀式、喪葬文化等諸多方面,是多個學科與專業的珍貴研究資料。
二、彝族打歌的舞蹈場域嬉變
傳統彝族打歌的舞姿身影以活態傳承的方式在巍山的山間地頭、聚會儀式、婚喪嫁娶等多個場域內出現。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科技網絡的迅速發展,當代彝族打歌的舞蹈場域不再局限于彝族的傳統村寨,它走出村落、走出巍山、走出大理,走向全中國,甚至邁向國際舞臺。其舞蹈場域的變遷主要體現在從山間走向舞臺、從生活走向媒體、從村寨走向校園。
(一)從山間走向舞臺
在《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的影響下,彝族打歌開始走出彝族文化圈,進入大眾視野,逐漸走向各種表演性舞臺場域
彝族打歌的舞臺主要分為節慶表演舞臺與節目表演舞臺兩種形式。節慶表演舞臺是指在各種地方節慶儀式、文旅活動所搭建的舞臺上,由彝族舞者登臺表演原生態或者創編的彝族打歌,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馬鞍山舉辦的大理巍山·馬鞍山梨花節中,就有彝族打歌的舞臺表演。節目表演舞臺則是指彝族打歌作為民族風的舞蹈表演參加的線上、線下演出。早在20世紀50年代,彝族打歌就進京表演,80年代,彝族打歌開始走向世界舞臺。2006年,巍山彝族打歌隊參加央視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演出。2024年,由字汝民等舞者表演的《彝族打歌》在央視《舞蹈世界》彝族傳統民間舞蹈節目上播出。2023年,由云南藝術學院根據彝族打歌創編的彝族女子群舞《幸福的腳步》參加了第十三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從原生態展演到學院派創作,當下彝族打歌的舞臺仍在不斷延展。
(二)從生活走向媒體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數字技術帶來的先進的信息采集、處理與傳播手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速度推動著當代文明的發展。手機、電腦成為普通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體成為當代藝術傳承傳播的重要媒介。作為舞蹈類非遺,彝族打歌兼具少數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熱度,早已走出彝族群眾的生活,進入各類媒體圈,成為大眾所共享的舞蹈藝術。
彝族打歌舞蹈場域的媒體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彝族打歌進入各類媒體。在目前流行的百度、B站、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知乎、微信視頻號、今日頭條等媒體網站、軟件上,以“彝族打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看到大量相關的視頻與圖文,其中在百度搜索引擎上就有相關結果約250萬個①,可見彝族打歌所涉媒體之廣。二是各類傳承主體廣泛運用媒體傳承傳播。從政府到個人,視頻號類有“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網”“巍山微視”\"大理非遺”“青云村”\"左田彝族主持人”\"彝族姑娘愛打歌\"“彝族打歌王彝族打歌隊”“彝族打歌人”“彝人文化”“彝族文化\"等,微信公眾號類有“大理文旅”\"大理非遺”“彝族”“巍山旅游\"等。隨著短視頻、網絡直播的興起,彝族打歌在通過媒體傳播的同時也能與受眾實現線上互動。目前,從政府到民間藝人,各類傳承主體偏愛運用短視頻、直播的形式來記錄、傳播彝族打歌。
(三)從村寨走向校園
近年來,從“非遺進校園\"到“積極推進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美育”,我國高度重視加強非遺普及教育工作,促進各級各類校園引入非遺教育,提倡青少年學生學習非遺知識、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在此背景下,彝族打歌從村寨又轉場到校園,成為各地教師與學生喜聞樂見的舞蹈文化,成為校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彝族打歌的校園傳承。
目前,彝族打歌進入校園場域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通過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展舞蹈教學授課活動。如2021年12月,巍山縣組織茶春梅、畢學軍等10多位國家、省、州、縣級非遺傳承人,到大倉鎮新勝小學開展打歌進校園活動,通過歌舞樂類非遺活態展演、傳承人現場傳授技藝和學生互動。此外,彝族打歌的各級傳承人經常受邀到省內外的各級各類學校傳授彝族打歌技藝、講授彝族打歌文化。二是形成教材教學。教材是舞蹈教學重要的工具書,對教學模式及課程開發有重要影響。目前,相關文化工作者已編寫形成彝族打歌系統性的教材一《巍山縣民族歌舞進校園彝族打歌教材》,并運用于當地舞蹈教學活動。三是引入課間操活動。近年來,彝族打歌被云南多地中小學引入作為課間操。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在操場上演“千人打歌”,引起廣泛關注,這正是該校將彝族打歌引入大課間操的校園實踐。云南不少中小學校都引入彝族打歌作為課間操。
三、彝族打歌的舞蹈傳承嬉變
傳統巍山打歌在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無功利性的傳承,傳承主體是作為文化持有者的當地彝族人民,傳承方式是通過村寨活動中的舞蹈表演學習或由長輩傳授,傳承目的并不明確,或者可以說是以自娛為傳承目的。但在當代環境下,作為國家級舞蹈類非遺,彝族打歌的傳承發生極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其傳承主體、傳承方式、傳承目的三方面。
(一)傳承主體多元性
主體一般指具體事件的發起者,對客體的存在意義具有決定性作用,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以實踐性為其首要特征,并在生產活動中完成文化傳承歷史使命的集體或個體。①傳承主體是在某項文化藝術中表現優秀且突出的傳承人或傳承群體,掌握其知識技藝,能夠代表民族文化傳統的個人或群體,包括民間藝人、匠人、舞者、歌手等。在對非遺傳承與發展的背景下,彝族打歌目前的傳承主體已經形成由民間藝人、普通群眾、各級傳承人、教育工作者、收集整理者、研究創新者,以及學校、政府相關機構及管理人員、文化研究機構、文化服務經營與管理機構的個體和群體多元參與的龐大體系,主要是代表性傳承人、政府相關機構及管理人員、學校三大傳承主體。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規定,代表性傳承人負有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配合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等責任與義務。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于人的傳承,代表性傳承人的設立,保證了有人可傳,與此同時使傳承人開展傳承授藝活動,還實現了有人可傳承。政府相關機構及管理人員是保證、促進非遺傳承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力量。自21世紀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體系,發布一系列與非遺保護相關的政策法規。也正是由于政府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才會有彝族打歌這一非遺事項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產生,才會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化傳承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民族地區學校民族文化教育主渠道功能發揮得如何,直接決定民族文化傳承的效果。②隨著彝族打歌走入校園場域,青少年學生群體成為其傳承的后備軍。校園傳承能夠增大傳承人的基數、優化傳承的效果,使得彝族打歌在青少年學生中生根發芽,促使青少年學生群體了解、喜愛彝族打歌,增強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意識,積極參與到彝族打歌的傳承工作中。
(二)傳承方式創新性
舞蹈是身體的、動態的、空間的藝術。傳統彝族打歌以身體為傳承的基本媒介,彝族人民以身體的舞蹈表演在巍山彝族的物理空間、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中進行傳承。在當今環境下,“具身”傳承仍被放在傳承的首位,人們認為民族藝術是身體的藝術,它的傳與承,是作為一種活態文化與活態歷史的傳承,都以人的身體在場和參與為前提。身體在場、切身互動中進行的傳承,是民族藝術最有效的傳承方式。①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守正創新”。②當下,除了主張具身傳承,還創新發展出舞臺傳承、媒體傳承、校園傳承、產業傳承等新型傳承方式。
彝族打歌通過舞臺表演,跳出了必須在本民族固定節慶活動中由本民族舞者表演的限制,延展舞蹈類非遺的時空性、場域性,使其成為當地多種節慶活動都可以跳的舞蹈和其他地區或民族也可以參與的舞蹈活動。彝族打歌通過媒體創作傳播,依靠數字技術實現傳承主體與傳承客體的網絡鏈接,推動了民族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在各級各類校園的傳播,彝族打歌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培養了一批非遺傳承的青少年后備軍。此外,隨著當代對彝族打歌經濟價值的開發,也產生了產業傳承這一傳承方式。目前,彝族打歌的產業化傳承主要體現在旅游、影視、數字產業三個方面。彝族打歌的旅游開發主要依托舞蹈類非遺這一文化資源,以此為營銷噱頭,豐富旅游開發的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影視開發是以彝族打歌為素材創作電視劇、電影類作品。如云南省地震局聯合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政府,制作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巍山打歌\"為藝術表現形式的防震減災主題情景劇《彝婚風波》。彝族打歌數字產業的開發,目前集中在網絡UP主以短視頻、直播的形式傳播彝族打歌。
(三)傳承目的時代性
在巍山彝族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彝族打歌以娛樂藝術的形式流傳下來,其傳承目的是滿足當地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時代賦予了少數民族藝術鮮明的特性。當代彝族打歌的鮮明時代性體現在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作用上
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基于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而產生的文化依托、精神歸屬與情感羈絆,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形成的特有的傳統、習慣、風俗、信仰、精神、心理、審美、情感等的總和,它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是由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集合體,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形成是以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土壤,以中華民族全體成員普遍認同的知識、價值、體系、情感表達與信仰體系為要素。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成員共同創造和享有的文化空間,是中華兒女的心靈歸宿、精神支撐與情感寄托,是中華兒女心之所系、情之所牽。①彝族打歌是中華民族所共享共傳的藝術,在傳承與發展中實現了各民族藝術的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之上,彝族打歌通過傳承民族文化記憶、文化基因、文化情感來加強文化認同、凝聚族群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代對彝族打歌的傳承,正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結語
巍山彝族打歌作為傳統舞蹈類國家級非遺項目,在舞蹈的功能、場域及傳承方面發生嬉變,具體表現為審美功能的突出、經濟功能的開發、文化功能的重視,從山間走向舞臺,從生活走向媒體,從村寨走向校園,具有傳承主體多元性、傳承方式創新性、傳承目的時代性的特征。本文以巍山彝族打歌為例,研究少數民族傳統舞蹈藝術的當代嬗變,以期助力少數民族傳統舞蹈藝術的當代發展。
(責任編輯 呂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