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5)03-0046-08
文藝宣傳動員是指在執政黨或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借助文學、藝術等多元化形式的創作與活動進行宣傳,促使人們在情感上、思想上、行動上能夠自覺地接受黨和政府領導,并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以達到某種政治目標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這深刻闡明文藝工作對黨和人民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和文藝工作。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充分借助文藝形式進行宣傳,積極動員人民群眾,有力推動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深人發展。如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文藝事業已然成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重新回顧并審視中央蘇區時期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基本歷程,總結其寶貴的歷史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持續有效開展文藝宣傳動員工作、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歷史動因
自中央蘇區建立以來,國民黨便不斷對其展開瘋狂的“圍剿”和鎮壓,迫使中國共產黨不得不探求一種創新而有效的方式來凝聚革命力量,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動員。中央蘇區文藝正是為適應蘇區革命宣傳斗爭的現實需求,滿足蘇區群眾文化水平的迫切訴求以及豐富蘇區工農兵群眾精神世界的內在需要而產生。
(一)適應蘇區革命宣傳斗爭的現實需求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地區進軍,開辟中央蘇區。當時,中國共產黨要想在中央蘇區穩固立足,爭取到群眾支持就顯得至關重要。然而,蘇區群眾長期受封建思想侵蝕,獨立思考意識較為薄弱,易受他人影響。國民黨借此在“圍剿\"紅軍時,大肆宣傳反共主張、制造各類謠言,妄圖蠱惑人心、擾亂蘇區安定,給中國共產黨鞏固和發展蘇區帶來極大阻礙。因此,中國共產黨若想進一步鞏固并拓展中央蘇區,贏得蘇區群眾的支持,就需要奪取在宣傳動員工作上的領導權。基于中央蘇區面臨的嚴峻狀況,中國共產黨充分考慮廣大蘇區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與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動員工作。《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作出明確指示:“根據教育士兵和發動群眾斗爭的需要,爭取敵占區群眾的需要,要重視運用文藝形式,要把各級政治部的藝術股充實起來,開展演劇、打花鼓、出壁報、收集和編寫革命歌謠等活動。”[2]P40中國共產黨在應對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和反共謠言的過程中,運用文藝形式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張志輝在回憶紅軍的宣傳工作時提到,在面對國民黨的欺騙宣傳時,“宣傳員就要到山上、到莊稼地里去叫,告訴老俵不要受騙,我們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幫助窮人鬧翻身的。”[2]P561通過喊口號的形式對蘇區群眾進行宣傳,是最為直接、方便且有效的宣傳方法,“老百姓才了解了我們的政策,由懷疑我們轉到相信我們,并主動把山上的鄉親都叫回來了。”[2]P561中央蘇區文藝作為一種特殊宣傳動員形式,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內容運用蘇區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為蘇區革命戰爭發揮了重要的宣傳動員作用。
(二)提升蘇區群眾文化水平的迫切需求
中央蘇區地處江西南部與福建西部,這里交通不便,經濟較為落后。創立初期,當地群眾深受封建思想束縛,并遭受嚴重的政治壓迫,生活困苦不堪。在教育方面,當地普通群眾既無受教育的權利也無受教育的機會,導致整體文化水平較低。1932年閩浙贛邊界各地調查統計:“文盲占人口90% 以上。其中,地處山區的閩浙所轄江縣250萬人口,群眾是‘扁擔跌落地,不知是個一字’。”[3]P5整個閩西文化教育水平相對發達的汀州府,擁有三十萬人口卻只有七所中學,不過百余所小學,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都不具備識簡單文字的能力,更不用說響應黨的政治號召和宣傳鼓動。為此,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整體提升蘇區民眾文化水平,為進一步宣傳動員群眾做好前期準備。一方面,創辦各類業余學校以及識字班等專門的教育機構,同時組建俱樂部、列寧室、工農劇社、藍衫團等文藝社團。這些社團不僅向蘇區群眾教授文化知識,還開展了唱歌、繪制墻報、戲劇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充分發揮其教育、娛樂、宣傳的三重功能。另一方面,中央蘇區教育委員部把大量的革命歌謠、詩歌等文藝作品編輯為教材內容。如小學教科書《兒童歌唱集》中就收錄《弟弟唱》《別離》等歌謠。蘇維埃政府將教科書的教授內容運用歌謠藝術形式加以呈現,此種教育方式通過視與聽結合的教學技巧,既提高了蘇區群眾的知識認知水平,又將眾多的革命思想、革命理念滲透于教學課本與教育活動中,促進他們革命意識和階級覺悟的提升。
(三)豐富蘇區工農兵精神世界的內在需要
中央蘇區文藝除具有對蘇區群眾宣傳、教育的功能外,其產生和發展的另一重要動因是滿足工農兵群眾對文藝藝術性的需求,即滿足蘇區工農兵群眾精神世界的內在需求。一方面,歷史上的贛南、閩西地區深受吳、楚、客家文化的影響,自古就善于運用戲曲、小調、民謠、山歌等文藝形式展現生活、抒發情感,當地民眾“上山打山歌,下水撐船喊號子,作田唱田歌,放牛唱牛歌,觀燈唱燈歌,采茶唱小調\"[4]P273。蘇區群眾通過藝術性的手法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滿足自身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利用蘇區原有的歌謠和小調形式,填上革命的新詞,創作了許許多多的革命文藝作品,從精神層面喚醒廣大工農群眾參加革命。同時,中國共產黨在紅軍內部創立“俱樂部”“列寧室”等各種文藝社團,“為了培養紅色戰斗員活潑的生活興趣有計劃的切實的進行娛樂、體育、文化教育,用娛樂的方式深入政治教育,發揚紅軍戰士們生活求進步的精神,以適應創造鐵的紅軍,爭取中央革命的全部勝利。\"[2]P228 中國共產黨通過設立相關機構,運用文藝娛樂的形式來豐富紅軍戰士的生活,培養其良好的生活興趣,能夠讓紅軍戰士將長期革命斗爭中所產生的內心壓抑苦悶的情緒在文藝娛樂活動中釋放出來,激發他們的革命精神和戰斗熱情。中央蘇區文藝在被廣泛創作、傳唱與演繹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工農兵群眾的精神世界,將革命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嵌人蘇區每一位群眾的內心,讓群眾從精神層面自覺接受黨的宣傳與鼓動,并將這種精神力量轉化為投身革命事業的實際行動。
二、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主要形式
由于中央蘇區交通閉塞、生產力落后,當地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封建觀念濃厚,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宣傳動員工作時“應盡可能地群眾化,與群眾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群眾的認識接受黨的政治主張,決心為這種政治主張奮斗\"[5]P257。為此,中國共產黨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將通俗化與藝術化相結合、文字宣傳與口頭宣傳相結合,以宣傳動員蘇區群眾。
(一)宣傳標語:宣傳動員的有力號角
標語以其獨特的宣傳鼓動性,歷來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重視。早在1922年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之際,中國共產黨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萬歲”,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第一次使用標語的形式來表達革命者對黨的熱愛以及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后來,在領導中央蘇區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中央蘇維埃政權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標語視作宣傳動員群眾的重要形式。中國共產黨充分結合蘇區群眾的現實狀況,創作出許多簡單易識的文字標語,并在蘇區廣泛傳播。1929年4月,紅軍第四軍政治部發布的《紅色標語》,明確規定了書寫標語時的九條注意事項,同時涵蓋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士兵利益\"\"紅軍\"\"商人\"\"共產黨\"\"共產青年團\"“青年與婦女\"“目前時局\"\"地方口號\"共十三個方面的宣傳內容。同年10月,紅四軍頒布的《宣傳須知》中列舉了眾多宣傳形式,其中“標語\"被放在首位,凸顯了標語的宣傳鼓動作用。在宣傳過程中,凡紅軍所經過之地就由宣傳組的人員在城鎮鄉村的墻壁上、門板上、石橋上、石崖上等處統統寫滿紅色標語,蘇區許多群眾說:“紅軍一到滿街上鮮紅,等于過年”[2]P18。老紅軍賴毅回憶說:“部隊新到之處張貼了標語和布告。”6]P67中國共產黨通過標語宣傳,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得“這些打倒帝國主義、擁護蘇維埃、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幾乎成了每個群眾的口頭禪。最顯著的是許多不識字的工農分子,都能很好地演說,國民黨與共產黨,國民政府與蘇維埃,紅軍與白軍,每個人都能分別解釋。”[2]P131
(二)紅色歌謠:宣傳動員的激昂旋律中央蘇區位于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地帶,是客家人生活聚居地,為紅色歌謠的產生孕育了深厚的土壤。在蘇區創立初期,黨的革命領導人為更好地宣傳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搜集民歌、編寫紅歌的工作中。他們利用舊的曲調,填上革命的新詞,使客家民歌開始向紅色歌謠轉變,使其煥發出強大生命力。自此,蘊含革命內容與革命思想的紅色歌謠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用來宣傳動員蘇區群眾的又一重要形式。紅色歌謠擁有豐富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控訴黑暗社會,鼓勵農民暴動。蘇區人民長期受到封建社會的壓迫與剝削,蘇區文藝作品作為生活的映照,也充滿了辛酸與苦難。如,歌謠《要求出路須革命》:“終年受苦受饑寒,子哭妻啼血淚干。要求出路須革命,不然永世一般般。”[7]P241此外還有《暴動歌》《秋收暴動歌》等,這類紅色歌謠充滿了蘇區群眾對封建社會的憤恨以及拿起武器參加革命戰爭的決心。其二,謳歌革命戰爭,助力“擴紅\"運動。在軍事戰爭形勢日益緊張的蘇區,贏得革命勝利是首要任務,而“擴紅”運動又是極為關鍵的軍事內容之一。《中共中央關于蘇區宣傳鼓動工作決議》明確指出:“我們目前的主要任務,使革命的工農,自動的加入紅軍,老年人與婦女自愿的組織起來,幫助紅軍。”[2]P40因此,“擴紅”成為紅色歌謠的重要題材。如,《擴大紅軍歌謠》唱道:“工農群眾要分明,閩西政權雖建立,快快起來當紅軍,反動殘余未肅清。”[8]P301還有《送郎當紅軍》《擴大紅軍鼓動曲》《快快歸隊當紅軍》等,這些文藝作品在群眾中廣泛傳唱,深受群眾歡迎,它們激發了群眾的熱情,促使群眾踴躍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有力地將“擴紅\"運動推向高潮。其三,傳播革命理念,分化瓦解敵軍。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從內部對蘇區群眾開展宣傳動員工作,鼓勵群眾積極參軍;另一方面從外部入手,積極傳播革命理念,以此分化瓦解敵軍。在這個過程中,紅色歌謠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粉碎國民黨“圍剿”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如,《忠告白軍士兵》唱道:“白兵們原來是工農人,要認清自己的階級,再莫受你們上級官欺騙著,要快快帶著你們的槍轉過來。”[8]P351在紅色歌謠的宣傳與感召下,大批“白軍”士兵階級覺悟得以提高,紛紛投誠。這些紅色歌謠以其簡潔明快的旋律且易于傳唱的特質,不僅直接銘刻著蘇區廣大軍民的革命斗爭生活印記,而且切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宣傳動員的話語體系朝著生活化、群眾化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三)革命戲劇:宣傳動員的生動演繹
蘇區戲劇是在繼承“五四\"以來戲劇創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與土地革命戰爭背景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文藝形式。中央蘇區時期,革命戲劇在宣傳黨的革命思想、豐富蘇區軍民的文化生活以及動員群眾參加革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29年古田會議通過《紅軍宣傳工作問題》,明確闡述了宣傳工作的重大意義、具體內容與宣傳方法等,其中著重指出,在戲劇形式中,“化裝宣傳是一種最具體最有效的宣傳方法,各支隊各直屬隊的宣傳隊均設化裝宣傳股,組織并指揮對群眾的化裝宣傳。\"[9]P29隨著中央蘇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革命宣傳工作,尤其注重運用活報劇、話劇之類的文藝形式向群眾開展宣傳動員。隨著戲劇形式的日益豐富,原有的戲劇機構已難以滿足戲劇宣傳與演繹的需求。為此,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政府經過考量,決定以原有的\"八一劇團\"為基礎,成立“工農劇社”;在原有的“藍衫團”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高爾基戲劇學校\"的學員,成立“中央蘇維埃劇團”。這兩個劇團創作出大量服務于革命戰爭和人民群眾的戲劇作品,并廣泛開展宣傳演出活動。如,活報劇《粉碎帝國主義的陰謀》中,先是扮演紅軍的人物出場,為消滅帝國主義強盜和國民黨的官僚,紅軍士兵呼吁:“同志們快快來拿著槍,我們是工農的武裝,要消滅帝國主義、國民黨,要創造蘇維埃共和國。敵人在發抖了。拼熱血、頭顱,把革命完成,這是正義和革命的戰爭。”[10]P340這篇活報劇雖篇幅不長,卻充分表達了紅軍戰士推翻帝國主義、擊敗國民黨反動派的強烈期望。同時,它在鼓舞紅軍戰士士氣、向人民群眾宣傳革命思想和理念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再如,《粉碎敵人的烏龜殼》《燃萁煮豆》《戰斗的夏天》《紅軍打了大勝仗》等優秀戲劇作品,在蘇區群眾和紅軍隊伍中廣泛演出,讓蘇區革命戲劇成為團結群眾、教育群眾、宣傳動員群眾和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有力武器。
(四)宣傳畫:宣傳動員的形象畫卷
宣傳畫作為一種革命文藝形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持續涌現并得到不斷發展。它具有生動形象且富有趣味性的顯著特點,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重視,被廣泛運用于宣傳動員工作中。1929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決議案》指出,針對一般群眾開展宣傳動員工作時要編印發行畫報畫冊及通俗小冊子;同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亦指出:“軍政治部宣傳科的藝術股,應該充實起來,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畫報。為了充實軍藝股,應該把全軍繪畫人才集中起來。”[2]P27為更好地發揮宣傳畫作用,中國共產黨在“工農劇社\"的基礎上組建了“工農劇社美術部”,其不僅出版大量畫報,還負責工農劇社演出節目的舞臺美術設計與布景繪制。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共同號召下,蘇區軍民創作了大量內容豐富且特色鮮明的宣傳漫畫。一方面,數量眾多。1933年10月,第一本有關漫畫的《革命畫集》在中央蘇區出版,其中包含五十余幅漫畫作品,有學者統計,“蘇區寧都一個縣的宣傳畫、標語、漫畫達一千余條(幅),其中中央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上發表的宣傳畫、漫畫就有141幅。”1]P28另一方面,內容豐富。例如,《一切為了保護蘇維埃》《動員起來,武裝保護蘇區》等宣傳畫,生動展現出蘇區軍民積極投入反“圍剿\"斗爭的堅定決心;《糧食突擊運動》《武裝保護春耕》等作品生動再現了蘇區革命根據地群眾的戰斗生活;《創造鐵的紅軍,擴大江西紅軍》《擴紅競賽》等呈現了蘇區群眾踴躍參加紅軍隊伍的熱烈場景。大量內容豐富的宣傳畫以直觀的方式、生動的畫面,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蘇區群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群眾的情感與宣傳畫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充分調動了蘇區群眾的革命熱情,成為宣傳動員蘇區群眾的重要形式之一。
此外,除了以上四種主要的宣傳動員形式之外,中國共產黨還運用舞蹈、詩歌、小說等文藝形式。舞蹈用靈動的肢體語言表達對革命的熱情和向往;詩歌以凝練的語言抒發革命情懷,鼓舞士氣;小說通過細膩的情節和人物塑造,展現蘇區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堅定信念。這些文藝作品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共同匯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宣傳動員蘇區群眾、推動土地革命戰爭進一步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主要成效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多種文藝形式開展的宣傳動員工作,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呈現,更是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使蘇區的宣傳動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強化革命理論武裝,推進馬克思主義傳播
中央蘇區文藝是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它通過自身特有形式將具備強大理論特質的馬克思主義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文字進行大眾化傳播。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傳播黨的革命思想,提高蘇區工農兵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采取了諸多舉措,為革命戰爭提供強大理論武器。在宣傳形式方面,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蘇區人民喜愛的文藝形式進行有機結合,即運用宣傳標語、紅色歌謠、革命戲劇、宣傳畫等具有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特點的文藝形式開展宣傳,使其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理想載體。在宣傳內容方面,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蘇區具體的革命狀況相結合。如,歌謠《紅軍三大任務》提到“紅軍三大任務,打倒帝國主義,鏟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重新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12]P34這首歌謠在內容上既契合當時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又是蘇區實際狀況的真實寫照,同時還呈現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在蘇區的傳播過程。此外,像《勞動婦女的出路》《打土豪》《工農兵聯合起來》等文藝作品,皆巧妙地融人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使馬克思主義不知不覺地在蘇區廣泛傳播。在中國共產黨的宣傳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始由少數知識分子為對象的小眾化傳播轉變為廣大工農兵群眾為對象的大眾化傳播。中央蘇區甚至出現“試任叩一兒童以‘階級斗爭‘無產階級'或‘資本主義'等之意義,彼必不假思索,對答如流,一如素有研究者然”[13]P131的場面。由此,中央蘇區文藝將藝術化的形式與理論化的內容相結合,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股中堅力量,開拓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之路。
(二)提升群眾文化素養,促進革命意識覺醒
在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將宣傳與教育緊密結合。1933年4月,中央教育部發布的第一號訓令《目前的教育任務》明確指出:“蘇區當前文化教育的任務,是要用教育和學習的方法,啟發群眾的階級覺悟,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打破舊社會思想習慣的傳統,以深入的思想斗爭使能更有力的動員起來,加入戰爭,深人階級斗爭,和參加蘇維埃各方面的建設。”[14]PI6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通過創作文藝作品的形式加強基礎教育建設,使民眾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其中,小學教育方面,“1933年底,江西、福建、粵贛3省的2931個鄉中,設有列寧小學3052所,學生89710人,學齡兒童的多數進入小學讀書,興國兒童人學率達到 60% 。”[15]P329中國共產黨在運用文藝開展宣傳動員的過程中,當地群眾開始具備一定的識字、寫字與讀報的能力,據福建上杭才溪區的調查“1934年1月,全區8782人中,除小孩外有6400余人,能看《斗爭》的約有 8% ,能看《紅色中華》與寫淺白信的約有 6% ,能看路條與打條子的約有 8% ,能識50到100字的約占 30% ,完全不識字的只有 10% 。”[16另一方面,中央蘇區群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為進一步促進其革命意識和階級觀念的覺醒筑牢了知識根基,這可以從劉士奇寫給中央的報告中得到印證,“無論三歲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階級,打倒帝國主義,擁護蘇維埃及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幾乎成了每個群眾的口頭禪”i6,就連蘇區的少年兒童們也自愿組成兒童團,在反“圍剿\"斗爭中,通過撒三角釘、喊話、放“土大炮\"\"機關槍\"等方式誘敵深入,配合紅軍作戰。蘇區群眾的革命意識開始覺醒,逐漸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為數萬萬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農兵士及其他被壓迫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為全國真正的和平統一而奮斗\"[2]P45。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文藝形式開展教育和宣傳動員,使蘇區男女老少革命意識紛紛覺醒,開始踴躍投身于土地革命斗爭中。
(三)激發群眾革命熱忱,推動土地革命深入開展
中央蘇區群眾革命意識覺醒是文藝宣傳動員工作初顯成效的第一步,但僅僅使群眾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性是不夠的,還需使群眾在認識革命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參與革命的熱情,進而促使他們從精神上支持革命進一步轉變到以實際行動參與革命,以此達到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根本目的。中國共產黨極為重視對群眾的宣傳動員工作,每到一處便運用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激發他們的革命熱情,引導其投身蘇維埃建設。有學者指出:“有效的口語表達更容易激發聽者情感的沖動,有助于革命主體的塑造。革命的意識形態話語借助激昂的歌聲和激情的吶喊凝聚為革命的聽覺經驗,內化為革命的原生動力。”7其一,在軍事斗爭方面,蘇區群眾踴躍參與“擴紅\"運動。受文藝宣傳動員的影響,中央蘇區出現無數母送兒、妻送夫、兄弟爭相上戰場的事跡。如,“舊縣區新坊鄉的李永書,父子兩人一起報名當紅軍”[18];“上杭的王大青同志、舊縣的鄧五妹同志、碧沙村的李銀秀同志為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都鼓動她們的老公去當紅軍。”19在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人數看,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共擴大紅軍約35萬人,僅贛南13個縣,參加紅軍人數就累計達33.1萬余人;從人員成分看,“中央紅軍中有77% 的人員都來自中央蘇區本身,其中工人、農民成分占 98% 。”[13]PI73其二,在經濟生產方面,蘇區群眾積極參與春耕運動、夏耕運動,踴躍加入合作社等。中國共產黨為了改善蘇區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創作歌曲《蘇維埃農民耕田曲》、戲劇《惰二嫂不努力耕田》等文藝作品進行宣傳動員,呼呼大家積極開墾荒田,參與春耕運動。據統計,1934年春耕期間,僅參加春耕運動的婦女,“瑞金就達到3104人,僅下洲區就有1019人”20],“整個興國參加生產的婦女更高達兩萬人以上\"[21]。許多婦女都學會了犁田、耙田、播種、插秧等農活。其三,在政權建設方面,蘇區群眾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為推進蘇維埃政權建設,中國共產黨強調運用文藝宣傳形式“發動群眾來批評蘇維埃的過去工作,提高群眾對于政權的認識,要在這個實際的問題上,將廣大群眾發動起來,熱烈的參加選舉運動,很積極的選舉他們最好的分子到蘇維埃來當代表,這樣才能達到各級蘇維埃真正改造。”22]在選舉運動中,數據顯示:“從選民的參加人數上看,一般都在80% 以上,有的地方則可達到 90% 以上,如興國全縣、上杭才溪區、瑞金武陽區等。”[23]P303其中,婦女群眾也廣泛參與到各級政權之中。“1933年,江西蘇區16個縣,縣級婦女干部有27人,興國一縣有20名婦女擔任鄉主席。\"24]由此可見,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工作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和強大的戰斗力,點燃了蘇區人民內心的熱血與激情。它促使廣大蘇區群眾積極投身蘇維埃建設的各個領域,對鞏固中央蘇區、推動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經驗啟示
中央蘇區時期的文藝宣傳動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效顯著,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新時代開展文藝宣傳工作提供了重要歷史經驗,樹立了光輝典范。
(一)文藝宣傳動員工作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根本保證。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文藝宣傳動員工作。首先,在文藝團體的組建與領導方面,中央蘇區成立的“藍衫團”“八一劇團\"\"工農劇社”等文藝團體,皆是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組建而成,并由中央政府教育部瞿秋白、徐特立等直接負責具體工作。其次,在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檢閱方面,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由文化部通知各級文委會,指示目前宣傳工作的重要,健全各級宣傳科的組織,并規定上下級密切關系,下級要經常報告工作,并須將所定口號、標語,所發傳單及各種宣傳品,各寄一份到文化部來,以便審查和指導。”[2]P137最后,在文藝政策及法規的制定方面,中國共產黨為了動員蘇區群眾參加革命,先后發布一系列關于文藝宣傳動員方面的政策法規,如《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決議案》《工農劇社章程》《高爾基戲劇學校章程》《蘇維埃劇團組織法》等,為蘇區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時代,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黨的全面領導依然是最為關鍵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25]這為新時代文藝宣傳動員工作錨定了方向,深刻闡明了黨的全面領導在文藝宣傳領域的關鍵地位與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創作與宣傳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全面領導原則,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真正融入思想深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在對外宣傳方面,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響應號召,“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6]P181;對內宣傳上,文藝作品要貼近底層群眾生活,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
(二)文藝宣傳動員工作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是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根本立場。中央蘇區時期,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組織群眾、動員群眾以取得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為此,中共中央在創作文藝作品時,首先,在內容上緊密貼近群眾。中央蘇區時期的文藝作品的內容充分結合蘇區的實際狀況,大都以土地革命、農民生產、工人罷工等為主題,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引發群眾的強烈共鳴。其次,在形式上為群眾所接受。中共中央考慮到蘇區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的實際狀況,采用通俗化、民族化且富有地方色彩的文藝形式。這種形式為廣大蘇區群眾喜聞樂見,既便于群眾理解,又利于傳播,使群眾成為文藝創作與傳播的主體。最后,在需求上切實滿足群眾。中央蘇區的文藝宣傳動員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蘇區群眾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夠緩解蘇區群眾在革命戰爭以及日常艱苦勞作中所產生的精神壓力。新時代,文藝創作以及宣傳工作要始終與人民群眾相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文藝之母。文學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26]P177-178這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藝創作與宣傳過程中的根源性地位。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也是文藝宣傳的基礎素材。這就要求在開展文藝工作時,廣大文藝工作者務必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關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了解人民群眾的所需所求,以此獲取更多的創作靈感,進而創作出更多緊扣現實、反映人民群眾淳樸生活風貌且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如此,方能引起大眾共鳴,真正發揮文藝宣傳的強大力量。
(三)文藝宣傳動員工作要堅持與時代緊密結合
堅持與時代相結合是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根本準則。“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27]中央蘇區文藝作為一種獨特的文藝形式,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產物,更是時代進步的結晶。在黨的領導下,中央蘇區文藝著眼于反“圍剿”斗爭的時代方位,使當時的文藝作品在內容方面充分反映蘇區人民的斗爭生活和精神風貌。這些作品緊緊圍繞革命主題,彰顯出鮮明的革命性和時代性,更好地發揮宣傳動員的社會功能。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發生深刻轉變,文藝宣傳工作的主題內容也應隨之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深刻闡述文藝與時代的關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25]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文藝在時代發展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為新時代文藝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時代號召,用生動筆觸和豐富藝術形式創作了眾多文藝佳作。如,電視劇《山海情》生動展現20世紀90年代寧夏西海固人民脫貧攻堅的奮斗史;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取材開國大典、女排奪冠等歷史瞬間,緊密連接了過往的偉大時刻與當下人民的愛國熱情。這些作品切實做到了“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真正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讓文藝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時代風尚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深刻汲取并借鑒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工作的歷史經驗,推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新時代新征程,要繼續深入研究中央蘇區文藝宣傳動員的歷史經驗,努力將其轉化為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進偉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2-15.
[2]江西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福建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3]李國強.中央蘇區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4]錢貴成.蘇區文化新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二九):第五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6]《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中央蘇區標語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7]《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中央蘇區文藝研究論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8]謝濟堂.中央蘇區革命歌謠選集[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0.
[9]《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中央蘇區文藝史料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10]《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中央蘇區戲劇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11]林道福.中央蘇區美術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2]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陜蘇區革命歷史歌謠[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
[13]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4]江西省教育學會.蘇區教育資料選編(1929-1934)[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15]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6]為業.才溪消滅文盲運動成績[N].青年實話,1934-01-28.
[17]劉文輝.感官動員、儀式生產與蘇維埃文化實踐:蘇區文藝的文化透視[J].蘇區研究,2023(2).
[18]李中.父子一同加入紅軍[N].紅色中華,1933-06-11.
[19]李中.婦女擴大紅軍的模范[N].紅色中華,1933-06-11.
[20]定一.春耕運動在瑞京[N].斗爭,1934-04-07.
[21]王首道.模范紅軍家屬運動[N].斗爭,1934-08-16.
[22]選舉運動與合作社[N].紅色中華,1932-02-17.
[23]蔣伯英,郭若平.中央蘇區政權建設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24]梁柏臺.今年選舉的初步總結[N].紅色中華,1934-01-01.
[2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4(20).
[26]習近平.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1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7]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Work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Its Implications
HE Dejian ZHANG Zhengke (School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OOO,China)
Abstract: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u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mobilize the mas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in response to the urgent nee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masss in the Soviet Area and to meet the spiritual demands of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r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ased o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nd struggle in the Soviet Area,widely employedvarious forms of art such as propaganda slogans,red songs,revolutionary dramas and propaganda posters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so as to strengthen the revolutionary theoretical armament of the masses in the Soviet Area and promot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It enhanced the knowledge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Soviet areas to promote the awakening of their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It also stimulated their revolutionary enthusiasm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enga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regime,and efectively advance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revolu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Soviet Area;literature and art;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責任編輯:張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