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江蘇常州人,是中國共產黨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1934年1月,瞿秋白來到中央蘇區之后,先后擔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部長、蘇維埃大學校長等職,在文化教育、文藝創作、新聞宣傳等領域勤奮探索,努力開創了蘇區文化教育及文藝工作的新局面。
傾力發展蘇區教育事業
瞿秋白創辦列寧小學、夜校、識字班,動員群眾“以文化為武器”。他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開設行政、司法等專業培養人才,提升軍民文化水平,創造了“自由光明新天地”。
健全教育制度,推動蘇區教育發展。為了解實際情況,瞿秋白一改終日伏案寫作的習慣,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他秉持一貫認真細致的作風,多次與較早到蘇區工作的同志交換意見,查閱大量材料,牽頭起草了《江西省第一次教育會議的決議案》,明確了中央蘇區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針與任務。隨后,他又起草《教育行政綱要》修正案,規定中央教育部除設巡視委員會外,另設初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社會教育局、藝術局、編審局五個局,進一步理順了教育管理體系。此外,瞿秋白還親自組織制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強調“要用教育來提高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術,使教育和勞動統一起來”,并提出改進教學方法與課程安排,讓學生掌握更多貼合實際需求的文化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瞿秋白主持起草《蘇區文化教育工作計劃》,制定和修訂了一系列文化教育領域的條例與制度,這些成果于1934年4月匯編為《蘇維埃教育法規》,涵蓋小學、中學、大學、師范及社會教育等多個領域,堪稱蘇區教育法規的集大成者。這些文件集中體現了瞿秋白的教育思想,不僅為完善蘇區教育文化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更推動了蘇區教育文化工作向正規化、法制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倡導掃盲運動,普及文化教育。中央蘇區多地處山區,交通閉塞,文化事業落后,群眾中文盲占絕大多數。瞿秋白在深入了解鄉村教育狀況后,痛心感慨:“蘇要設法掃除文盲。”他將社會教育與義務教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張結合蘇區實際開展掃盲運動,倡導群眾互教互學——丈夫教妻子、兒子教父親,識字者教不識字者、識字多者教識字少者,讓更多人快速提升文化水平。他還與徐特立一同審定《消滅文盲協會章程》,修改了原草案中“不適宜”的內容,使其更貼合實際并推動落實。在他的推動下,各區、鄉紛紛辦起俱樂部、夜校、業余補習學校和識字班。瞿秋白特別注重發揮青年團的作用,要求其全力投身掃盲識字運動。這些舉措讓蘇區教育成效顯著:據江西、福建、粵贛三省統計,2932個鄉中,共創辦列寧小學3052所,學生89710人;補習夜學6462所,學生94517人;另有識字組32388組(僅計江西、粵贛兩省,福建未計入)和俱樂部1656個。
開辦師范教育與高等教育。瞿秋白著力推動專業教育體系化發展,他創辦列寧師范學校,設立本科、預科體系,并開設半年制速成班,為蘇區培養了3000余名教師;在瑞金創辦的師范學校同樣分設本科與預科,實行半年畢業制度,而福建、江西蘇區的師范學校則多以短期訓練班形式開展教學。教育部還同步制定了高級師范、初級師范、短期師范及小學教員訓練班等各類簡章,規范了師資培養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瞿秋白主持蘇維埃大學(后改名沈澤民蘇維埃大學)工作。這所開辦于1933年9月的蘇區高等學府,在校學生最多時達1500名。
學校分設普通班與特別工作班:普通班招收文化程度較低的工農學員,修業期限靈活;特別工作班學制半年,開設土地、國民經濟、財政、工農檢察、教育等專業班。他還提出“學生公社”民主管理模式。雖因其他工作繁忙,學校具體事務由徐特立負責,但他仍常到校指導,尤其重視政治教育。徐特立后來回憶,瞿秋白雖身體不好,“但在十分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由于他認真工作,一切困難都忘卻了,精神上始終十分愉快”。
此外,瞿秋白將高爾基戲劇學校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培養出石聯星等首批紅色文藝骨干,為蘇區文藝事業注入活力。
構筑蘇區革命話語體系
瞿秋白主持《紅色中華》期間,革新報道形式,增設“紅榜”“突擊隊”等專欄。這種大眾化、戰斗性的新聞實踐,凝聚了蘇區軍民的力量。
指導辦報,為新聞宣傳明確思路。1933年8月10日,《紅色中華》出刊至第100期,特推出“百期紀念刊”。當時仍在上海的瞿秋白,以“狄康”為筆名在《斗爭》上發表《關于〈紅色中華〉報的意見》,對這份報紙作出深刻評析。他既肯定《紅色中華》在反映蘇區革命斗爭與人民生活、聯系群眾及發揮政治引導作用等方面的貢獻,也直指其不足并提出改進辦法。瞿秋白著重強調:要強化報紙的權威指導作用,將整體策劃與辦報思路貫穿于組稿、編稿、審稿、發稿全流程,提升業務水平以形成獨特風格;必須打破“閉門辦報”模式,堅持依靠群眾辦報;內容要力求通俗,貼合蘇區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實際。這些意見旨在強化報紙的黨性、戰斗性、導向性、真實性與通俗性,不僅對《紅色中華》,更對全蘇區報刊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且成為后來黨報黨刊遵循的基本原則。
改進《紅色中華》,讓報紙成為戰斗“利器”。1934年2月,瞿秋白接任《紅色中華》主編后,推動實施了一系列革新。在內容革新上,他增設“蘇維埃建設”“黨的生活”專版,開辟“紅角”“赤焰”等文藝副刊,其中“紅角”登載文藝短文與識字材料,“赤焰”則以插圖搭配文藝作品;同時創設批評專欄“黑板”與表揚專欄“紅匾”,形成鮮明的輿論監督機制。此外,報紙還設有社論、專電、要聞、時評、紅色區域建設、工農通訊等眾多欄目,涵蓋革命動態、根據地建設、群眾生活等多元內容。每逢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便及時刊發號外進行專題報道;遇重要紀念日或重大事件,還會推出“紀念專號”或特刊,版面設計也不斷優化,更貼合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傳播創新方面,他牽頭建立工農通訊員網絡,讓報紙與群眾的聯系愈發緊密,發行量從不足萬份躍升至4.5萬份,超過了同期的《大公報》。這些改革讓《紅色中華》在內容廣度、傳播力度與群眾影響力上均大幅提升,成為蘇區宣傳陣地中極具生命力的重要載體。
艱難編印最后的《紅色中華》,配合紅軍主力轉移。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戰略轉移。《紅色中華》部分編委隨主力長征,瞿秋白則擔任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長,與韓進等少數人員留守,繼續編發報紙。為安定軍心民心、迷惑敵人,這份報紙刻意保持原有樣貌,社址、印刷廠名稱、版式均未變動,以此傳遞“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仍在中央蘇區”的信號。內容上仍以戰訊為主,刊發各蘇區捷報,卻對紅軍主力行動情況絕口不提。同年10月下旬,敵軍察覺紅軍主力已突圍,隨即加緊進攻中央蘇區。瞿秋白率報社人員隨中央分局機關從瑞金轉移至于都縣寬田地區,后又輾轉至幾十里外的黃龍區(今黃麟鄉)井塘村。報社便設于此,印刷廠則隱蔽在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的深山密林中,編輯部與印刷廠相距20多里。隨著環境日益惡劣,消息來源銳減,報社人員還需隨時投入戰斗,《紅色中華》的出版頻次從每周三期減至兩期,最終變為一周一期,印數也降至3000份。此時的《紅色中華》改由中共中央分局和蘇維埃中央辦事處主辦,因在贛南印刷,后被稱為“贛南版”。報社大部分人員已分配至各部隊,僅瞿秋白與韓進留守。面對稿源枯竭的困境,瞿秋白夜以繼日地撰稿,始終堅守崗位,直至《紅色中華》最后一期出版。
繁榮蘇區紅色文藝創作
在中央蘇區瞿秋白倡導戲劇大眾化,掀起了大眾化的文藝高潮,既鼓舞了士氣、活躍了民心,又增強了蘇區軍民粉碎敵人“圍剿”的信心。
組建劇團,為蘇區文藝“搭臺”。瞿秋白親自修訂工農劇社與蘇維埃劇團的相關章程,明確提出“結合政治斗爭,為工農兵服務”的核心宗旨。同時,他審定相關文件,厘清俱樂部與工農劇社的組織隸屬關系,通過強化領導避免了組織混亂問題。他提議將原“藍衫劇團”更名為蘇維埃劇團,“藍衫劇團學校”改稱高爾基戲劇學校并直屬中央教育部。他要求劇團深入火線、走向集市開展流動表演,同時注重收集創作素材,指出“閉門造車絕不能創作出大眾化的藝術”。高爾基戲劇學校遷至教育部附近后,瞿秋白常去看望師生,為教職員講授政治課、解答時事問題。他講解馬克思主義原理時深入淺出,總能讓聽眾聽得津津有味,課堂上不時響起會心的笑聲。
創作劇本,為蘇區軍民帶來精神食糧。瞿秋白十分注重劇本創作的大眾化,強調要用活的語言來寫臺詞,切勿照搬書本上的死句子,要做到讓人一聽就懂,樂意聽、喜歡聽。要讓群眾閉上眼睛,也能聽出是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講話。語言藝術是戲劇藝術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創作模式上,瞿秋白大力提倡集體創作,他認為,“集體創作,不但能多產生劇本,同時能很快提高每個人的寫劇水平。”他要求劇社成員每人都應制定寫作計劃,再由劇團領導綜合整理,排定總計劃。基于自身豐富的寫作經驗,他指出應先學會寫故事,再著手編寫劇本,“先寫故事是寫劇本的絕佳方法之一,但故事必須具備真實性和典型性,要注重收集故事素材”。
在瞿秋白領導和積極鼓勵下,一大批優秀劇本不斷涌現,如話劇《李保蓮》《堡壘中的士兵》《追擊》《換哨》《搶糧》,舞劇《搜山》《突火陣》《撒槍》《沖鋒》等。這些劇本緊扣時代脈搏,生動展現了蘇區的革命生活,為中國現代革命戲劇運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此同時,中央蘇區的紅色歌謠運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些歌謠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強烈的戰斗性和廣泛的群眾性,深受廣大軍民的喜愛。瞿秋白還對自己1923年發表于《新青年》的《赤潮曲》進行了修改:“赤潮澎湃,虹霞飛動,驚醒了工農,中國工農舉起了紅旗,高聲歌頒,蘇維埃萬歲!猛攻,猛攻,捶碎帝國主義國民黨,奮勇,奮勇,為我們工農群眾的解放。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同在列寧主義的旗幟下,為解放而奮斗,看赤潮萬丈通。”修改后的歌詞緊密貼合蘇區的新形勢,通俗易懂,更便于傳唱。經他人重新譜曲后,在蘇區軍民中廣泛流傳。
蘇區還涌現出大量新的民間歌曲、民謠。紅軍戰士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常常依據熟悉的山歌、小調,自編自唱,看到什么、做著什么就編唱什么;老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熱衷于唱自己的歌。這些質樸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民間創作讓瞿秋白眼前一亮,他感慨道:“民間歌曲對群眾的教育作用巨大,歌詞源自群眾內心,內容通俗易懂,好聽又好唱。”
組織井塘會演,鼓舞蘇區軍民斗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轉移后,按照中央分局部署,游擊戰爭即將展開。瞿秋白將劇校、劇社與紅軍學校人員整合編為“火星”“紅旗”“戰號”三個劇團,派往各紅軍部隊演出,并約定定期會合。與劇團分別時,瞿秋白反復叮囑:要抓住一切機會演出,發動群眾支援紅軍。1935年元宵節前,各劇團齊聚中央分局駐地舉行會演。新橋的簡易戲臺下,擠滿了周邊山鄉的群眾,中央分局領導人項英、陳毅、毛澤覃、陳潭秋、何叔衡、劉伯堅等也站在人群中觀看。數九寒天里,臺上臺下的熱烈氣氛驅散了寒意,一片歡騰。會演呈現了《犧牲》等話劇、《搜山》等舞劇,還有小提琴獨奏、口琴獨奏等節目。當臺上唱起眾人熟悉的《想念北方紅軍》時,臺下群眾不約而同加入合唱,歌聲在山村的雨夜中回蕩。直到雞鳴時分,會演才落幕,群眾仍久久不愿散去。這是瞿秋白導演的最后一場蘇區群眾文藝會演,也成為他在蘇區文藝舞臺上留下的難忘終章。
在短短一年多的蘇區歲月里,瞿秋白以義務教育為根基的“掃盲工程”、以《紅色中華》為樞紐的輿論陣地、以群眾文藝為載體的精神紐帶,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土化。這種將革命意識形態與蘇區群眾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實踐智慧,不僅凝聚起蘇區軍民的斗爭力量,更有力推動了中央蘇區文化教育及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為那段艱苦歲月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精神印記。后來在延安,蕭三與毛澤東談及已犧牲的瞿秋白時,毛澤東沉默許久,而后長嘆:瞿秋白若還在世,領導邊區的文化運動該多好啊!
(作者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編研股股長)
責任編輯: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