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多年前,盧溝橋的炮聲吹響了全民族抗戰的激昂號角。在那段山河破碎、腥風血雨的抗戰歲月里,許多籍籍無名的平凡人、小人物,憑借著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投身戰斗。他們的力量如同點點星火,匯聚成燎原之勢的磅礴偉力,為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個體的微光,終究凝聚成照亮民族黑暗的璀璨星河,他們的故事與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與尊崇。
小發明成為大殺器
在抗日戰爭期間,針對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眾多小人物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創造了很多克敵制勝的有效戰法。
1.李殿冰發明“麻雀戰”。李殿冰原名李殿兵,1913年生于河北曲陽。16歲時,他到北平門頭溝當挖煤工人,飽嘗生活艱辛。全面抗戰爆發后,他毅然返鄉投身抗日洪流,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擔任尖地角村黨支部書記、民兵隊長。在長期的敵后斗爭中,李殿冰摸索出一套極具特色的民兵戰術:襲擊敵人時,以班以下小分隊隱蔽接敵,突然發起攻擊;無論戰果如何,一旦敵人反擊,便立即后撤,在隱蔽中與敵保持距離周旋。
若遇落單敵人則再次突襲,若敵兵力聚集則借地形悄然撤離。
這種戰術既能有效殲敵,又能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時機成熟時還能繳獲物資,可謂一舉多得。因其作戰特點酷似農忙時覓食的麻雀——三五成群或單獨行動,無人打擾便盡力取食,遇人驅趕則四散飛逃,于是這套戰法被命名為“麻雀戰”。
1943年9月,日偽軍集結4萬余人,對北岳區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在3個多月的反“掃蕩”作戰中,李殿冰率領民兵游擊組作戰27次,共斃傷日偽軍267人。1944年2月,李殿冰被晉察冀邊區政府授予“神槍手”和“二等戰斗英雄”稱號,贈予“太行勇士”匾額。
2.張森林發明地道戰。張森林是保定清苑縣冉莊村的一位知識分子。全面抗戰爆發后,他毅然投筆從戎,帶領鄉親們奮起反抗日偽軍的侵略。保定地處平原,無險可依,日軍憑借汽車、坦克、騎兵等裝備行動迅捷,致使游擊隊員和黨員干部常因撤退不及而遭抓捕迫害。為解決隱蔽難題,張森林從癩蛤蟆冬季藏入地洞、封泥避險的習性中獲得啟發,率先在家中挖掘了可藏人的地洞,將糧食等重要物資藏于其中并巧妙偽裝,幾次成功躲過日軍搜查。隨后,他在全村推廣這一方法。村民們集思廣益,將單口地洞改進為雙口——即便一處被發現,仍能從另一洞口脫身。但孤立的地洞安全性仍顯不足,不少被日偽軍破壞。
1942年1月,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考察地道戰后提出,要將地道與武裝斗爭、爆炸運動相結合。張森林邊實踐邊總結,最終構建出全新的地道戰模式:地道建于地下二三米,分通道、支道、干道,通道高1.2至1.5米,可容兩人錯身;家家戶戶設出入口,配有觀察孔,且能直通村外;出入口設陷阱,地道中段設卡墻,可抵御敵人放水、放火、放毒,卡墻留有僅容一人爬行的小洞,必要時可封堵;地道內儲備鍋碗瓢盆、糧食、水等,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設有陷阱和跳板阻擋敵人進入。
經實戰檢驗,這種地道戰成效顯著。張森林進一步將其與地面作戰結合,最大發揮戰術效能。據統計,抗戰期間,冉莊軍民依托地道戰,單獨與日偽軍作戰85次,配合鄰村及主力部隊作戰72次,累計殲滅敵人2100人。張森林創造的地道戰很快在河北普及,連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都贊嘆其設計巧妙,下令全面推廣,成為平原地區抗日斗爭的重要戰術。
3.高廣珍等巧妙改進地雷。高廣珍1912年生于江蘇東海,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地雷改造能手。在沒有任何資料參考的情況下,他憑借反復實踐與摸索,熟練掌握了地雷制造技術,即使在一次試驗中炸傷了一只眼睛,他仍堅持鉆研。他先后改進了拉雷、絆雷、群雷、石子雷,創新發明了卡子雷、柜雷、箱雷、梅花雷、五梅穿心雷等特色地雷,還將敵人丟棄的炮彈回收改造,成功研制出多種爆破器材。1944年5月,他被評為海陵縣“勞武結合的模范”;同年8月,在山東省軍區第一次戰斗英雄代表大會上,被授予“一等民兵英雄”稱號。
山東海陽民兵趙守福也是研究改制地雷的民間高手。他先后發明了子母雷、頭發絲雷,設計的“真假雷田”戰術讓日軍探雷器完全失效,迫使敵人放棄了“掃蕩”計劃。其事跡被收錄進《民兵戰法二十種》,成為膠東抗戰的重要教材。
據《華北治安戰》記載,1942年華北日軍60%的傷亡源于地雷戰和地道戰。這些誕生于民間的智慧結晶,以最樸素的方式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抗戰勝利的重要力量。
小謀略發揮大效能
抗戰期間,每一次戰役戰斗的勝利背后都留下了無數小人物合力奮戰的身影,他們在一些重要戰役戰斗中發揮了重要的參謀助手作用。
1.劉連城智取城門,打開贛榆戰役勝利通道。1943年11月,被日軍侵占達6年的蘇北魯南重鎮贛榆,已成敵人強化連云港殖民統治、擴大勢力范圍的重要支撐點。為粉碎這一陰謀,濱海軍分區經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批準,決定發起贛榆戰役。那時,贛榆城防堅固,高聳的城墻與林立的碉堡構成嚴密防御,且敵我兵力懸殊,攻堅難度極大。關鍵時刻,城內偽軍副官劉連城被成功策反,成為戰役破局的關鍵。
戰役發起時,我軍突擊隊化裝成運糧百姓,緊隨劉連城向城門進發。抵達城門后,面對城樓上偽軍的盤查,劉連城沉著應答,以“運糧車隊”為由騙取信任,帶領突擊隊順利入城。這一壯舉直接為贛榆戰役打開勝利通道。最終,我軍在無重武器支援的情況下,僅付出3人犧牲、37人負傷的微小代價,便活捉偽旅長李亞藩、團長張星三,俘獲官兵2000余人,繳獲步槍2000余支、輕機槍8挺、手炮40余門、戰馬30多匹及汽車2輛,取得重大勝利。
贛榆戰役的輝煌戰績,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均列為經典戰例,給予高度評價。
2.韋名珠主動帶路,保障了韋崗戰斗勝利。韋名珠,是鎮江西南韋崗船山村一位土生土長的貧苦農民,和弟弟韋名璋在船山一帶的東山燒炭窯,靠賣炭維持生計。1938年6月17日凌晨兩點多,細雨蒙蒙中,韋名珠兄弟正在炭窯前抽煙歇息,兩個身著便衣的年輕人找上門來——他們自稱是新四軍,想找人帶路去西山。聽聞是來打日本人的,韋名珠當即讓弟弟留下看火,自己主動應聲前往帶路。
這兩人正是粟裕派出的偵察員,其中一位便是后來的開國少將、曾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張铚秀,當時他擔任新四軍先遣支隊偵察參謀,負責探路開路。帶著張铚秀等人走了約莫兩小時,韋名珠在西山老虎洞與新四軍大部隊會合。他帶著隊伍沿山間小路抄近道疾行,助力部隊準時抵達預設伏擊點。戰斗打響后,韋名珠親眼見證日軍被擊退,隨后又指引新四軍前往東山頭,并指明去往寶堰的路線,目送隊伍遠去。韋名珠的主動帶路,為新四軍打贏挺進江南首場戰斗,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
3.朱文起傳遞重要情報,助我軍順利擒下王子杰。朱文起,1905年生于山東定陶縣(現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游集村,是一位目不識丁卻機智冷靜的普通婦女。全面抗戰爆發后,山東成為日軍重點控制區域,根據地處境險惡,每月都面臨“圍剿”,情報機關損失慘重、人員奇缺。在這樣的環境下,朱文起毅然擔起定陶特支女交通員的重任。她以討飯為掩護,為我軍傳遞情報。
1945年,魯西南軍區決定鏟除罪大惡極的土匪漢奸王子杰。但其部有3000余人,裝備精良,我軍并不占優勢,若想以小代價取勝,必須從內部瓦解。安插在王子杰身邊的警衛員秦錫爵將內部情況告知組織后,組織將聯絡秦錫爵的重任再次交給了朱文起。
憑借她傳遞的情報,我軍發起進攻,先將王子杰部隊擊潰,使其帶著殘部1000多人狼狽逃竄。后來,秦錫爵在定陶城北發現王子杰蹤跡,再次通過朱文起傳遞情報。她不顧連日勞累,急行25公里將消息送到我軍指揮部。我軍迅速出擊,成功擒獲并槍斃了王子杰。而朱文起也因其重大功績,被授予特等功。
4.詹長麟設計用毒,給日偽高層帶來巨大震懾。詹長麟,1913年1月生于江蘇南京。1934年4月,經父親一位茶友引薦,他進入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當仆役,負責打掃、端送茶水等雜務。因做事勤快機靈、肯吃苦,他很快贏得日本人的信任。
1939年6月,日本外務省次長清水留三郎及隨從訪問南京,時任南京總領事的堀公一設宴款待,受邀者包括大批日軍高官及偽“維新政府”漢奸官員。詹長麟將毒藥粉藏在鞋底帶入領事館,于6月10日下午借溫酒之機,將毒粉摻入紹興老酒,隨后將毒酒送入宴會廳。事成后,他以“家中有人得急重病”為由,迅速逃離總領事館,離開了日軍控制下的南京。
此次行動中,由于多數日偽高官臨時缺席,且在場者發現異常后立即組織搶救,最終僅兩名日本普通官員被毒死,梁鴻志、高冠吾等漢奸及多名日本要人經搶救脫險。即便如此,這一事件仍給日偽高層帶來巨大震懾。2009年12月,詹長麟榮膺“3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南京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小人物不失大氣節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無數平凡小人物將個人安危拋諸腦后,他們用滾燙的家國大義,寫下一曲曲蕩氣回腸的生命贊歌。
1.小金子五歲殉國。1932年,小金子出生于吉林通化,是抗日英雄王鳳閣之子,自幼便在戰火中成長,愛國情懷與堅定意志在硝煙中悄然萌芽。
1936年,王鳳閣夫婦與小金子不幸被俘,被關押在通化第一憲兵隊的秘密監獄。日軍為逼迫王鳳閣夫婦屈服,先是用餅干、糖果引誘年幼的小金子,卻被他拒絕。見軟的不行,又對他施以酷刑,甚至將其雙手釘在村口磨盤上,可小金子始終堅貞不屈,從未向敵人低頭。在獄中,他還與父母一同絕食,以無聲的抗爭表達著民族氣節。1937年4月,一家三口被押往刑場。親眼目睹父親犧牲后,小金子對母親說:“我不怕,你抱緊我。”話音未落,便被敵人連發三槍殘忍殺害。
他雖年幼,卻在敵人面前毫無懼色;他雖生命短暫,卻用熱血捍衛了民族尊嚴。
2.白文冠絕食抗日。白文冠是著名抗日將領馬本齋的母親。全面抗戰爆發后,馬本齋動員本村青壯年組織起回民抗日義勇軍,后編入回民教導隊。他歷任回民教導隊隊長、總隊長、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他英勇善戰,令日寇聞風喪膽。回民支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被毛澤東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邪惡的日軍見不能武力征服馬本齋,就把他母親抓到河間縣城,企圖以此要挾馬本齋投降。為了不讓兒子擔憂,一心殺敵,白文冠絕食7天,壯烈犧牲。馬本齋聽聞母親犧牲后奮筆疾書,“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
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去世,朱德總司令給母子兩代英雄題挽聯: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3.查子香舍命砍殺日軍高官。查子香,1912年生于湖北省廣濟縣梅川鎮一個農民家庭。他早年命運多舛,僅讀四年書便輟學放牛,心中卻始終燃著干一番大事業的火苗。1928年,他加入紅15軍兒童團并擔任團長;1930年紅軍撤離后,他回到家鄉。1934年,他隨本縣理發師吳慶赴大連,在南山區仁和軒理發館當學徒,因懂日語常與日本人打交道,目睹侵略者的欺壓,復仇殺敵的念頭在他心中愈發強烈。
1937年12月13日,一萬多日軍在大連中央公園(現勞動公園)舉行“慶祝攻陷南京”暨侵華戰爭中陣亡日軍追悼會。查子香暗藏利斧,用流利的日語騙過門口衛兵,混入會場。他瞧見公園忠靈塔前的大祭臺,便藏身臺下靜待時機。當全場默哀、日軍集體行90度鞠躬禮時,他猛地躍出,對準第一排居中、胸前掛滿勛章的主祭司——日本在鄉軍人會會長的頭部,狠狠劈下一斧,對方當場斃命。緊接著,他又揮斧砍向旁邊的官員,一名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陸軍大佐躲閃不及,左臂被生生砍斷。雖手持利斧奮力向外突圍,但會場人多擁擠且無外援,查子香很快被日本憲兵捕獲,最終英勇就義。他以孤膽之舉,在侵略者的“慶功會”上揮出復仇一斧,用生命書寫了中華兒女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中,眾多小人物挺身而出,他們用血肉與赤誠,為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筑牢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他們的故事,是刻在歷史豐碑上的史詩;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用永恒的敬意去銘記與傳承。
(作者系中共連云港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黨史編研處三級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