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價值探索
1.1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多學科融合教學能夠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領域。通過將美術與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等學科相結合,學生可以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1.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創造力
跨學科的項目化教學往往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不同學科知識的碰撞和交融,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使他們在美術創作中展現出獨特的視角和想法。
1.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需要面對真實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團隊合作和跨學科知識的運用來尋找解決方案。這一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4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多學科融合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學生可以將其他學科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1.5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與審美判斷能力
美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識[1]。同時,通過跨學科的教學,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和審美觀念,從而提升其自身的審美判斷能力。
2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問題
2.1教師跨學科整合能力不足
許多小學美術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中,缺乏將美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整合的意識與能力。而且,部分教師對跨學科教學的認識不全面,缺乏跨學科背景知識,難以在美術課堂中有效融入其他學科的內容。
2.2教師跨學科協作能力欠缺
跨學科教學需要教師之間的密切協作,但現實中教師間的溝通與合作機制不完善,缺乏系統的組織和支持。另外,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專業背景存在差異,導致跨學科合作面臨溝通與協同的難題。
2.3教學資源整合與供給不足
美術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教材、工具等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學校在跨學科教學資源的投入上不足,缺乏針對性強的跨學科教學工具和資源。
2.4學生跨學科信息整合能力不足
跨學科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思維能力,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尚處于階段性成長過程中,難以完全適應這種學習要求,學生在接受跨學科內容時,往往難以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整合信息,形成有效的知識框架。
2.5教學目標與評價體系不明確
在跨學科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明確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導致跨學科教學目標整合困難,教學目標不清晰。同時,現有的評價體系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如知識整合、創新思維等),導致教師在設計評價標準時缺乏科學依據,從而影響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策略
3.1主題式教學
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具有教育意義和吸引力的中心主題。以“環境保護”主題為例,這一主題不僅與美術創作緊密相連,還能夠自然地融入科學、語文、社會等其他學科知識。接著,圍繞“環境保護”這一主題,設計一系列美術項目,如繪畫、手工制作、海報設計等。這些項目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環保意識,同時引導他們運用多學科知識。具體來說,可以讓學生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畫作,如描繪美麗的自然風景、受污染的環境以及人們如何保護環境等場景。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手工制作,如用廢舊紙張制作環保袋、用塑料瓶制作花盆等,以此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或者,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環保宣傳海報,通過文字和圖畫的結合,有效傳達環保理念并發出保護環境的呼吁。通過繪畫、手工制作、海報設計等形式,讓學生在美術創作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并從不同學科角度強化對這一系列美術項目的認識。
3.2跨學科合作
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關鍵在于組織跨學科教師團隊,涵蓋美術、科學、語文、社會等多個學科的教師,確保團隊成員具有跨學科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愿意共同探索和實踐跨學科合作。通過組織跨學科教師團隊、共同設計教學項目和開展跨學科合作實踐,可以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促進,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然后,由他們共同設計教學項目,團隊成員共同討論并確定教學項目的主題和目標,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和知識點,設計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教學項目,進而確保項目內容能夠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例如,教師團隊共同設計“觀察植物生長并進行繪畫記錄”的項目,科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的生長條件、生長周期和生長特點,美術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繪畫技巧,記錄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和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結合科學知識和美術技能,可以創作出一系列反映植物生長變化的繪畫作品。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植物生長的科學知識,還提升了繪畫技能和觀察能力,學會了從不同學科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了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3情境創設
情境創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在多學科融合教學中,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通過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融合美術、歷史、文學等多學科知識。例如,創設“藝術展覽會”情境,選擇一個學生具有濃厚興趣和教育意義的藝術主題,如“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碰撞”“東西方藝術交流”等。模擬真實的藝術展覽會場景,利用教室的墻面、地面、天花板等空間,布置展覽區域、懸掛作品、設置導覽牌,營造出立體、多維的展覽環境,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創作美術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在創作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藝術作品的背景、風格、技法等。通過角色扮演,設定藝術家、策展人、觀眾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情境中扮演相應角色并完成任務。例如,扮演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學生可以介紹藝術作品所屬的歷史時期、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設立導覽員或講解員角色,讓學生有機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所學知識。
3.4問題導向學習
美術問題導向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圍繞一個美術核心問題或主題,進行深入探究、創作和展示。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如“如何設計一個節能的房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美術設計、數學計算、科學原理等知識。在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參觀一些節能建筑,了解它們的設計特點和節能原理。同時,提供相關的建筑圖紙和資料供學生參考。參觀結束后,學生結合所提供的建筑圖紙和資料,回顧參觀過程中觀察到的節能建筑設計要點,然后分小組展開討論分析節能建筑的設計要素,如窗戶大小、屋頂形狀、墻體材料等,并探討它們對節能效果的影響。課下,引導學生查閱關于建筑設計和節能原理的書籍、文章和網站,了解最新的設計理念和節能技術。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些小模型來驗證不同設計對節能效果的影響。根據小組討論和探究活動的結果,繪制房子的設計草圖,注重節能和美觀的結合。最后,利用紙張、塑料板等材料制作房子的三維模型,展示設計效果。通過這樣的項目化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提升美術素養和視覺設計能力,還能夠增強跨學科整合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他們對節能和環保的理念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3.5技術整合
技術整合是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實現多學科融合的有效途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互聯網資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以視覺化、互動化的形式呈現。例如,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美術創作,同時學習基礎的編程知識。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將要使用的技術工具和軟件,講解基本操作方法。確定項目主題,如“設計未來的城市”,并引導學生圍繞該主題思考如何將美術與科技知識有機結合進行創作。在美術創作過程中,融入編程、科學等學科知識,如使用繪圖軟件設計城市布局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進行項目實踐,使用技術工具完成作品。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介紹。教師和其他學生基于項目的創新性、技術運用、美術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再比如,在“自然與藝術”項目中,學生可以使用平板電腦拍攝自然景物,然后用電腦繪圖軟件進行后期處理,創造出藝術作品,同時學習到攝影和數字藝術的知識。通過技術整合,小學美術課堂可以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和綜合能力提升。
3.6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在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注結果,更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成長。要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如學生自評、互評,以及跨學科教師團隊的聯合評價。評價內容不僅包括美術作品的完成度,還包括學生在項目中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評價,從多角度審視學生的表現。課前準備可以向學生說明評價的標準和流程,確保他們理解評價的目的和意義。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記錄學生的參與情況、合作狀態、創新點等3。項目中期進行一次評價,提供反饋,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項目完成后,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在一個“設計環保海報”的項目中,學生需要自評其在創意構思、素材收集、海報制作等環節的表現。同伴互評可以關注海報的視覺效果和傳達的信息。教師的評價則綜合學生在整個項目中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最終作品的質量。通過這樣的過程評價,學生不僅能夠在美術技能上得到提升,還能夠在其他綜合能力上得到鍛煉和發展,真正實現項目化教學的目標。
3.7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整合校內外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自然景觀等,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另外,積極與社區合作,開展美術實踐活動,如社區墻面繪畫活動,將美術知識與地理、歷史等知識相結合。這樣做既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夠增強學生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4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路徑探索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師通過積極踐行主題式教學、教師協作、問題導向和情境創設等策略,以及應對學科壁壘、資源有限和評價機制等挑戰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推動小學美術課堂項目化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引用
[1]俞萍.基于創造力培養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啟迪與智慧(下半月.兒童版),2024(2):20-22
[2]王佳佳.微課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智慧教育),2024(1):63-64.
[3]黃智明.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新教師,2024(3):67-68.
作者簡介:劉影(1991一),女,山東聊城人,研究生,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濱河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