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0-0121-05
Abstract:Asageneral electivecourse,\"WildemnessSurvivalandSafety\"mainlycovers thebasicknowledgeofdangersand hazardsinoutdrork,andimpartsfundamentalsillssuchsildeesssfetyssuraneurvivalirstidndseIis of 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letstudentsestablishrespectandreverencefornatureandlife,enhancetheirawarenessoffeld worksafetyandensurefutureworksafety.Acording tothecharacteristicsof generaleducationelectivecourse,thecontentand methodof\"WildernessSurvivaland Safety\"aredesigned.BasedontheTronClassplatform,ateachingmodeof\"introducing typicaldangerouscases,deliveringin-depthclassroomleturesonbasictheories,conductingin-lasstestsonlearningutcomes, expandingasicskillsafterclass,andintegratingideologicalandpolicaleducationthroughouttheentireprocess\"hasben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four periods of teaching practice,the teaching efect has ben good.
Keywords:general elective course;Wildernesssurvivalandsafety;coursecontent;teaching mode;TronClassplatform
通識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德行養成為主要自標。通過通識課程學習,學生應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藝術境界,拓展國際視野,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與開拓創新的能力。通識選修課是通識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升育人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2。期望通過通識選修課程學習,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深化對人類文明傳統的理解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認識;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認識家國天下、認識宇宙自然,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藝術境界,拓展國際視野;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與開拓創新的能力。根據的辦學特色,在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增設了野外生存與安全通識選修課程,并結合2022年度長安學堂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同步建設了基于TronClass平臺的野外生存與安全課程教學資源庫,構建了全新的教學模式,通過4期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料,不斷優化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 課程設置背景
為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筑工程學院三校合并組建,為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現有84個本科專業,其中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勘察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安全工程、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利水電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22個專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野外工作。盡管開設有安全教育相關課程,但是內容聚焦國家安全教育3-4,所以亟需一門專門針對野外工作安全的課程,以提升以上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完全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分量、學習成效,并能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的教育教學制度,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5-。在國家統一實行完全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22版)優化指導意見》中要求構建適應完全學分制培養的新課程體系,嚴格控制培養方案中畢業總學分要求,四年制理工類專業不超過170學分。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并滿足相關要求,2022版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整體的培養方案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教育、學科與專業和綜合素質提升四個模塊。將課程類別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習實踐課程、多元化課程和素質拓展實踐課程八大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分為文化傳承與藝術審美、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社會科學與公共責任和經典閱讀與寫作溝通四個模塊,要求選修學分不少于10學分,也為課程設置提供了足夠的學分空間。在此大背景下,專門開設了野外生存與安全通識選修課程,32學時,2學分。歸屬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模塊。目的是為以上專業學生和對野外活動感興趣的同學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幫助選修學生樹立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提升學生野外工作安全意識,掌握保證野外工作安全的基本方法、遇險求生技能與應急救援知識,培養學生應對和化解野外工作危險的能力。
二 教學內容安排
目前,由于國內暫時還沒有野外生存與安全通識選修課配套教材,因此,考慮本科專業特征,在查閱相關資料,如《野外地質調查安全手冊》《野外調查工具與安全》《大學生野外實習安全教程》《環境監測野外安全工作指南》《求生:戶外生存必備技能》《最新野外生存手冊》等書籍和文獻資料,按照通識選修課開設要求,設置學時為32學時(2.0學分),精心設計課程授課內容。內容編寫時充分考慮通識選修課程的特殊性、選課學生的差異性等,既包含了基礎理論知識、又有較為實用的保證野外工作安全的基本方法、野外困境下的求生技能與應急救援知識。內容深度追求淺顯易懂,知識點具備一定趣味性,基本技能具備實踐性。同時,各章節內容設計要求邏輯嚴謹,各個章節內容之間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野外安全保障體系(圖1)。從危險識別到安全保障,從意外遇險到野外求生,從預防到急救救援,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只有在全面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才能確保野外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依據該思路,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野外工作危險因素、野外工作安全基本要求、野外安全裝備使用、野外行走與穿越技能、野外生存技能、野外作業危害與避險、野外急救與疾病控制、野外應急救援和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民族禁忌等。各章學時分配、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見表1。
三 教學模式設計
通識選修課以拓寬知識面、提高通識思辨能力為主要學習自標,與基礎理論課、專業必修課等的學習方式和目標應有很大差異。TronClass是一個全過程沉浸式互動教學管理平臺,結合了云服務、大數據與AI技術,旨在協助教師突破傳統教學限制,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考慮通識選修課特點,野外生存與安全課程基于TronClass平臺,采用\"典型危險案例引入、基本理論課堂精講、學習效果隨堂測試、基本技能課后拓展、思政教育貫穿全程\"的教學模式。
(一) 典型危險案例引入
案例教學是以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典型事件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提高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入野外工作危險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野外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野外危險案例具有事故情節,更容易被同學們所接受,增加同學們主動學習的興趣。野外工作因地點遠離城鎮、安全保障程度較低,工作高度流動、分散,作業環境不確定,人煙稀少,地理、氣候復雜,交通和通信極為不便等原因,工作環境的有害和危險因素較多,曾經發生過多起危險案例,如\"1980年彭加木先生失蹤案例\"\"2021年云南哀牢山4名中國地質調查局野外工作者遇難案例\"\"2020年女大學生可可西里遇難案例\"等等。除了引入以上案例以外,根據授課內容實時收集和整理最新的危險案例,通過文字、新聞、圖片和視頻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案例、分析原因,逐步引入到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二) 基本理論課堂精講
野外生存與安全課程涉及的理論知識點包括野外工作危險因素、野外工作安全基本要求、野外安全裝備使用、野外行走與穿越技能、野外生存技能、野外作業危害與避險、野外急救與疾病控制和野外應急救援等等,這些知識的學習是野外生存技能提升和野外安全意識培養的基礎,任課老師必須進行精細的講解。
(三) 學習效果隨堂測試
在學生心目中,通識選修課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因此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不太符合實際。因此必須要向課堂要實效。實踐證明通過隨堂測試是督促學生認真聽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TronClass平臺為隨堂測試提供了便利。授課老師可以提前在TronClass平臺建設題庫,根據每次課的授課內容組建隨堂測試試卷,根據授課進度預留 5~10min 作為測試時間,當堂完成。試題類型應該以主觀選擇判斷題為主,客觀論述題為輔,以減輕授課教師的試卷批改壓力。
(四) 基本技能課后拓展
野外生存與安全課程的終極目標是野外生存技能提升和野外安全意識培養。僅僅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的,必須有基本技能的實踐。由于課時所限,不可能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進行訓練。這一部分內容只能安排在課后,由學生自行靈活組織。比如不同環境下安全繩結的編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訓練;野外專業實習過程中可以訓練不同坡度斜坡的野外行走與攀爬技能;隨著季節變化學會不同氣候環境下衣服鞋帽的選購;結合旅游休閑學會野外食物的烤制等等。
(五) 思政教育貫穿全程
課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一種呈現方式,要求在各個學科中深人挖掘課程德育元素,然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完成思政育人。通過課程思政,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專業知識,還能夠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競爭力[10-1I]。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野外危險案例,讓學生領悟生命誠可貴;通過講解成功的脫險案例,讓學生理解野外危險可預知、可防范、可控制及可補救;通過汶川地震抗震救災、98抗洪等案例,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祖國的強大、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人民子弟兵的崇高;通過地質災害防治案例,引出我國著名的災害防治專家彭建兵院士,引導學生立志成才……
四 考核辦法
野外生存與安全為考查課,提交等級成績。根據通識選修課考核要求、課程特色和選課人數,按照平時出勤、隨堂測試、期末測試、平臺討論四個模塊進行考核。平時出勤成績每節課不定時在TronClass平臺中通過數字或者掃描二維碼點名,直接可以生成出勤成績;在課程授課方案設計時提前設置隨堂測試試卷,每次授課結束后預留時間開展隨堂測試;課程結束之前在TronClass平臺中設置期末考試題,提前要求學生進行復習,學生隨堂完成考試,檢驗學生整個課程的學習效果;課程開課之初在TronClass平臺中設計討論模塊,根據學生討論的深刻程度,作為加分項。最后課程總成績 平時出勤 1×20%+ 隨堂測試 ×20%+ 期末測試
討論成績加分。最后課程總成績
平時出勤 1×20%+ 隨堂測試 ×20%+ 期末測試 ×60% + 討論成績加分。然后進行分級,總成績 ?90 分為優秀等級;80分 ? 總成績 lt;90 分為良好等級;70分 ? 總成績 lt;80 分為中等等級;60分 ? 總成績 lt;70 分為及格等級;總成績 lt;60 分或無故缺勤4次及以上為不及格等級。
五 結束語
野外生存與安全課程2022—2023學年第2學期 實際選修68人;2023—2024學年第1學期實際選修148人;2023—2024學年第2學期實際選修56人;2024—2025學年第1學期實際選修132人,選修學生主要為畢業后涉及野外工作的學生和對野外活動感興趣的同學。該課程的開設擴展了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范疇。課程采用“典型危險案例引入、基本理論課堂精講、學習效果隨堂測試、基本技能課后拓展、思政教育貫穿全程\"的教學模式。通過任課老師講授、學生自學、課堂與TronClass平臺討論、學生課后演練、TronClass平臺隨堂測試和TronClass平臺期末測試等教學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總結如下:
1)通過任課老師精細的講解,提升了學生對野外工作環境和危險因素的知識普及,使學生掌握了不同野外工作環境的特征。強化了學生們的安全意識,讓野外工作確實比室內危險,時時有危險,處處有危險的思想入心入腦。同時,通過精細剖析“危險可預知、危險可防范、危險可控制、危險可補救”,強化了學生的防災意識,認識到危險雖多,但并不可怕。通過野外生存、野外避險、應急救援知識與技能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如何避免與危險源有時空接觸?如何主動采取防護措施化解危險?如何加強管理主動作為控制危險?如何積極自救與救援減輕危險,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抵御危險的能力。
2)結合TronClass平臺開展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實時共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授課多媒體、前期錄課視頻和與可能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等上傳到了TronClass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和閱讀,不僅對課程的總體安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實時共享。
3)結合TronClass平臺開展教學,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時空彈性。由于全校通識選修課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部分選修學生可能因為其他學習任務沖突或者其他原因無法完成線下學習,學生可以通過TronClass平臺閱讀教學PPT課件,觀看教學視頻,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時空彈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知識學習。
4)成績考核凸顯公平與合理。課程成績考核貫穿全教學過程的多個方面,避免了期末考試成績的單一性。只要學生認真聽講、完成隨堂測試和期末測試,積極參與課后討論,毋庸置疑可以取得較高成績。另外學生可以隨時查閱各階段的成績,有一個成績預警的作用,如果學生前期因故缺勤導致成績較低,那后期就必須加倍努力才可以取得好成績,也避免了期末考試不理想產生偶然因素掛科的風險。
5)師生交流更加順暢。跨校區辦學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足,而TronClass平臺線上的討論模塊,為學生提問、老師答疑、學生互相討論提供了空間。
參考文獻:
[1]吳云平.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對理工類高校公共選修課體系建設的意義[J].考試周刊,2012(82):162-163.
[2]翟璐璐,林哲,李韓琪.高校通識選修課現狀及創新管理措施思考—以某省屬理工類本科高校為例[J].高教學刊,2018(18):146-148.
[3]楊軍,孫長江,陳泉杉.高校《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4(2):19-21.
[4]賀湖,劉成亮.高校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建設優化研究[J].大視野,2022(3):35-39,53.
[5]黃鳳遠,劉儉輝.完全學分制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路徑初探[J].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38-140.
[6]孫金超.完全學分制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學管理改革路徑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4):4-5.
[7]楊書鴻.基于TronClass的翻轉課堂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8):162-164.
[8]王桂香,吉明波,巫瑞智,等.案例教學法在材料與化工安全工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13):122-125.
[9]何耀.關于高校“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24,37(1):83-85.
[10]陳繼文,楊蕊,趙彥華,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價值圖譜構建及實踐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5,11(3):180-183,188.
[11]張發蘇,歐莉.當前高校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工作難題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21(11):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