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20-0055-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了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作用,提出要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作業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在于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隨堂練習屬于作業范疇,是連接課程實施與評價的關鍵環節,相較于家庭作業,其本質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體現教學價值的練習或任務,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利用校內時間完成。
為確保“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有效落實,需遵循以下邏輯路徑:首先,明確單元或課時目標,該目標需綜合考量課程標準、教學素材及學情,重點回答“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基本問題;其次,依據目標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明確“怎么教\"的具體方法與方向;最后,通過觀察、問答、練習等評價方式,判斷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一、隨堂練習的設計依據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其核心要求在于:教師需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制訂清晰且恰當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目標統籌指導教學活動設計與后續評價工作。基于此,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需將課程、教學、作業與評價視為有機整體進行統籌設計。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基于教學目標開展練習設計。此類設計可圍繞以下三點展開。
(一)以目標促進階
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需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三者均圍繞既定目標展開。例如,在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單元的復習教學中,可設計如下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請在 中任選兩個分數,先用圖形表示,再組成加法算式,并說明計算理由。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聚焦于“鞏固分數基本概念理解,培養學生運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練習通過“圖形表征一算式組成一理由闡述”的遞進式任務,強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提升其運算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開放性的任務設計為個性化表達提供了空間。
隨堂練習的素材雖主要來源于教材習題,但因教材習題在內容豐富度、難度梯度上存在差異,需對其學習進階進行系統劃分:明確哪些習題對應具體例題的知識點;哪些習題學生可獨立完成,哪些需教師在方法、策略或審題技巧上給予指導;哪些習題因條件或答案的開放性,需結合生活情境或設計實踐活動完成。這一過程要求教師前期深入研讀每道習題,甚至親自試做,以精準把握練習的分層要求與目標指向。
(二)以學生為中心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核心指向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的教學與評價均需服務于這一核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設計隨堂練習時,教師需基于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任務,兼顧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面積的復習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分層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基礎題:圖1中不能求出面積的是)。
提升題:計算圖2中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拓展題:圖3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可以用算式 S= (10+5)×5÷2 來表示的有( )。
多邊形面積復習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計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難點在于溝通不同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聯系并感悟其本質。分層練習通過遞進式任務,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同時通過變式與綜合題推動其舉一反三,實現從知識掌握到能力遷移的進階,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三)以評價增效應
教學評價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更是對教學活動效果的反饋。通過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例如,在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復習中,可設計如下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1.根據圖4的提示在括號里寫出正確的數,并嘗試寫出推導過程。
我是這樣想的:_______________。
2.如圖5所示,4個棱長為50厘米的正方體紙箱放在墻角。
(1)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改變擺法,露在外面的面積會發生變化嗎?為什么?試著畫一畫、算一算。
3.在一個無蓋的玻璃缸里放入一塊正方體鐵塊,然后往玻璃缸里注水(單位時間內注水量一定)。
練習1旨在引導學生基于已有面積單位換算的算理基礎,嘗試推導體積單位的換算邏輯,評價重點在于推理能力的發展;練習2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側重推理意識與探究能力的綜合表現;練習3借助折線統計圖表征注水過程中水位高度與時間的關系,需學生分析水位起點、上升速度等關鍵信息,評價聚焦數學表達能力與綜合分析水平。教師需在學生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重點觀察其計算方法、解題思路及圖表分析的準確性,及時給予針對性指導與反饋。同時,通過練習結果精準診斷學生的薄弱環節,動態調整后續教學計劃,確保每個學生均能在適配的學習節奏中實現進步。
二、隨堂練習的設計維度
從教師視角看,隨堂練習承載診斷、鞏固、學情分析及促進師生溝通對話等多重功能;從學生發展視角看,其不僅具備鞏固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等基礎功能,更承擔著培養學習習慣、提升合作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鏈接社會生活等育人使命。因此,隨堂練習的設計維度需以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為核心導向。基于教學實踐總結,筆者梳理出“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視域下隨堂練習設計需關注的維度(如圖7)。
在“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框架下,評價既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關鍵手段。因此,練習維度與具體練習設計需與評價活動深度關聯——練習設計應嵌入評價活動環節,通過練習過程與結果檢測學習目標達成度,為教師精準把握課堂效果提供依據。教師需以適切方式呈現評價信息,引導學生理解評價目的并開展分享交流。最終通過收集、研判評價信息反哺教學,推動“以評促教\"落地,助力學生實現“學會”目標。
三、隨堂練習的有效設計策略
(一)明確教學自標,設計針對性練習
設計隨堂練習的首要前提是精準錨定教學目標,確保練習內容與目標高度契合。例如,在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的復習中,可設計如下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圖8中,每幅圖都有一個小圖形和一個大圖形。下面描述錯誤的是( )。
A.每幅圖中,大圖形都是由小圖形累加得到B.每幅圖中,小圖形都可以用來測量大圖形C.大圖形里包含幾個小圖形,測量結果就是幾D.每幅圖中,大圖形都是由9個小圖形組成
此練習通過四幅圖引導學生理解度量的一致性一測量本質是計算圖形中包含的測量單位個數,從而突出測量單位的核心作用,同時在抽象概括與實踐應用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抽象能力與應用意識。
(二)注重層次性,滿足學生的需求
隨堂練習需關注學生差異,通過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需求。例如,在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圓的復習中,可設計如下分層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基礎題:按要求尺規作圖,畫出對應的圓。
(1)r=3cm;(2)d=5cm;(3)r=3.5cm
提升題:按圖9的方法是否可以測量出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你有什么發現?試著與同學說一說。
拓展題:如果只給你一枚釘子、一根繩子、一支筆,你能畫一個圓嗎?在這個畫圓的過程中用到了圓的什么性質?
分層練習通過“基礎鞏固一實踐探究一概念重構”的遞進邏輯,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圓的基本特征,又通過實踐操作深化對圓本質的理解,最終在拓展任務中推動學生對“定點、定長作圓”方法的再構,實現從技能掌握到概念內化的進階。
(三)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應用性練習
隨堂練習應注重與生活情境的聯結,通過應用性任務促進知識的實踐轉化。例如,在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比例的復習中,可設計如下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畫一張自己房間的平面圖,并在合適的位置按比例畫上家具。(比例尺自定)
此類任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比例知識,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空間表征。學生通過實踐不僅能深化對比例意義的理解,還能切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進而產生學習興趣與內驅力。
(四)注重思維訓練,設計開放性練習
開放性練習是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能有效激發創新思維與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的復習中,可設計如下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數的運算也是計數單位與計數單位個數的運算。例如我們學過整數除法 250÷50= 5,計算時可以這樣思考:250是25個十,50是5個十,所以250除以50,就是求25個十里包含多少個5個十。因此可以由 25÷5=5 ,得出 250÷50=5 。
你能像上面那樣思考,來解釋 3.6÷0.6=6 嗎?(寫出思考過程)
此練習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視角重新審視運算本質,通過整數除法到小數除法的遷移,理解“計算即計數單位個數的運算\"這一核心規律。學生需經歷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提升了數學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
四、隨堂練習的學習起點分析
隨堂練習的設計需同時以教學目標為基石與以學生學習起點為依據。學習起點包含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其中,邏輯起點指教師基于教學目標與知識結構,系統梳理學科知識體系及內容標準的內在邏輯,以明確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后續學習方向”;現實起點則指向學生實際具備的相關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及思維水平。實踐中二者常存在差異,因此設計練習時需融合分析,方能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教學為例,圖10呈現了基于《課程標準》與學情分析構建的知識點結構(即邏輯起點)。
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的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圍繞教學目標擬定分層隨堂練習,具體如下。
隨堂練習基礎題:請根據下圖(如圖11)進行計算。
提升題:水果超市有鴨梨 噸,橙子的質量是鴨梨的 ,柚子比橙子多
,柚子比橙子多多少噸?
拓展題:水果超市購進百香果200千克,第一周賣出 4,第二周賣出剩下的 (請提出問題并解答)
基礎題以教材為依托,學生通過直觀圖示經歷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在表征與梳理數量關系的過程中夯實分數乘法的基礎應用;提升題融入生活情境并增加條件復雜度,要求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重點考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拓展題則需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并解答,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與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練習完成度、應變表現及答案準確性,動態把握學習進展。
最后,針對這些練習可設計相關的評價量表(見表1)。通過評價量表,學生可系統分析自身學習表現并反思改進;教師則基于收集的學習數據與目標要求比對,精準診斷學習結果與教學目標的差距,為后續教與學的調整提供依據。
五、以評價任務匹配隨堂練習設計
評價任務的核心功能是促進學習,因此隨堂練習的實施與反饋需精準定位學生思維障礙點與知識困惑點,確保教學重難點與學習實際需求高度契合。
在教與學的動態進程中,學生達成情況的評價信息持續生成,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各階段。這些信息如同“導航坐標”,實時反映課堂推進狀態。教師需具備即時處理評價信息的能力,將其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反饋給學生一—既讓學生明確當前表現水平,識別自身問題,又能催生新的教學契機。具體而言,教師需基于課堂實時生成評價結果,動態調整教與學的策略,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閉環優化。
從邏輯關系看,“教一學一評\"遵循“目標一評估一教學\"的閉環流程:首先基于課標、教材與學情制訂教學目標;繼而圍繞目標設計評價任務;最終依據任務需求設計教學過程。這一邏輯鏈表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視域下的隨堂練習設計是系統性工程,需教師深度理解理念方法、精準把握教學目標與內容要求,同時關注學生實際需求,設計兼具針對性、層次性、應用性與開放性的練習。唯有如此,方能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的內在統一,真正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生態。
[參考文獻]
[1] 王少非.課堂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 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 崔允濠,夏雪梅.“教一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4-6.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