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秋季學期起,依據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學數學新教材在一年級全面啟用;2025年秋季學期,新教材使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新課程與新教學理念如何在新教材中落地?一線教師該如何讀懂、用好新教材并實施新教學?課程內容結構化、單元整體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育人等教學改革重點在落地過程中有哪些具體方法與操作要領?一年級起步階段的數學學習如何才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抓手,更是推進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基所在。
本期專欄特別推出江蘇省特級教師許衛兵名師團隊關于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研究成果。其中,《小學入學適應性教育的跨學科實施路徑探析》一文聚焦幼小銜接與入學準備,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方式,對數學、語文、音樂等新教材中的“入學準備課”進行系統整合,推動多學科知識建構、能力培養與素養發展的深度融合。其余三篇文章則圍繞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展開論述,分別從單元整體教學解析、“0的認識和加、減法\"課時教學設計,以及單元“整理與復習”的有效實施等角度進行系統梳理,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展開闡釋,力求呈現完整的研究脈絡,提供可操作的實踐策略,為新教材的全面落地與學生高品質數學學習提供實踐參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20-0001-05
幼小銜接特指從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導的自由、寬松的幼兒教育階段,向以系統學科學習為主的小學教育階段過渡的過程。對兒童而言,從幼兒園升人小學,其需在學習環境、內容、要求和人際交往等方面接受全新挑戰。
一、聚焦幼小銜接,橫向關聯各科教材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教基[2021]4號)提出幼兒園與小學需協同合作,明確了小學課程建設在幼小銜接中的政策方向,并將“實施入學適應教育”確立為小學階段幼小銜接的核心任務。這意味著小學階段的幼小銜接成為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進一步提出“加強幼小銜接”“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的銜接要求,并明確指出“為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過渡,在學生入學的第1~2周安排‘數學游戲分享'主題活動”。國家政策的支持、幼兒園的前期準備、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指引,以及教材編排的專題,均是高度重視幼小銜接的具體體現。對此,一線教師需在實際教學中創造性地推動入學準備落地。
教材作為落實課程方案、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其設計與編排直接影響幼小銜接的實施效果?,F行教材在小學入學教育中已充分呼應課程方案中“幼小銜接”的要求。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設置了主題活動“我上學了”,圍繞“我是中國人”“我愛我們的祖國”“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四個板塊展開;人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設置了主題活動\"數學游戲”,包含“在校園里找一找\"“在操場上玩一玩\"“在教室里認一認\"“在教室里玩一玩\"“學習準備\"五個板塊;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上冊則通過“我是小學生啦\"主題開展人學適應性教育盡管各學科教材編排的素材存在一定差異,但其核心均指向兒童的人學準備?;诖?,結合學校實際與學生特點,橫向關聯各學科的人學適應性教育內容,設計跨學科的入學準備課程,是做好幼小銜接的必要舉措
二、突出素養培育,全面設置入學準備課程
系統梳理小學一年級上冊各學科教材的編排內容后發現,教材在知識應用過程中著力達成多維培養目標:既包含“愛國主義與中國人身份認同教育”,也涉及“小學校園生活熟悉度、秩序感與規則意識培養”,同時關注“自我悅納與自我教育”。基于這一發現,筆者采用跨學科主題學習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生活的不同場景,開展多學科融合的幼小銜接入學準備課程學習,并據此編制\"‘愛祖國·愛學?!圩约骸W一年級入學準備跨學科主題學習方案\"(以下簡稱“學習方案”),該“學習方案\"具體分為四個板塊。
板塊一:我的運動場
該板塊以學校操場、籃球館為背景,關聯語文、數學、體育、音樂、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的入學準備內容,設計“我是中國人”“我們來游戲”“我們來排隊”三個主題活動展開,每班由兩位教師根據不同主導學科的要求,協同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
【活動1】我是中國人
鏈接學科內容:語文“我上學了”道德與法治“我是中國人”音樂《義勇軍進行曲》數學用“數”表達等。
主導學科:語文。
活動過程:
① 認識國旗,激發愛國情感。
② 誦讀詩歌《我是中國人》《我愛我們的祖國》,表達愛國情感。
③ 學習升國旗禮儀規范,參加升旗儀式,跟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④ 與國旗合影。
【活動2】我們來游戲
鏈接學科內容:數學游戲、道德與法治“這是我們的校園”美術“圖形變變變”“我的名字牌”等。
主導學科:數學。
活動過程:
① 介紹自己:學生展示課前制作的名字牌,用數字或圖形介紹自己及就讀的幼兒園。
② 認識校園:通過提問“校園里有幾棟教學樓?教學樓有幾層?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操場是什么形狀的?教室的窗戶又是什么形狀的?”,引導學生觀察校園,隨后用彩筆畫出從校門到教室的場景圖。
③ 物品整理游戲:學生將紙盒、魔方、羽毛球桶、籃球、排球、足球等物品分類擺放,開展“最快整理小能手”比賽;集體交流不同類別物品的特征。
【活動3】我們來排隊
鏈接學科內容:數學“在操場上玩一玩”、體育“我們愛運動”。
主導學科:數學。
活動過程:
① 學習排隊:引導學生學習有序排隊的規范與方法。
② 同伴游戲:組織“桃花朵朵開”“跳房子”“網小魚”等游戲,引導學生有序參與;學生在游戲后交流規則與體驗時,嘗試用數字和圖形表述。
板塊二:我的智慧園
該板塊以學校教學樓前的花園及操場為實踐場域,整合語文、科學、音樂、心理健康等學科的入學準備內容,圍繞“我們來觀察”“我們來分享”“我們來交友”三個主題活動展開,旨在幫助學生學習升入小學后的新規則與新要求,樹立“好好學習”的意識。
【活動1】我們來觀察
鏈接學科內容:科學“植物”美術“涂涂畫畫”。
主導學科:科學。
活動過程:
① 觀察校內植物,說出它們的名字。② 觀察植物的葉子,描述葉子的特征(如形狀、
顏色等)。
③ 畫一株植物或葉片,共同制作“校園植物——我們的朋友\"活動成果展板。
【活動2】我們來分享
鏈接學科內容:數學“學習準備”語文“我愛學語文”心理健康“我上學啦”。
主導學科:數學。
活動過程:
① “小學新規則”我知道:學生交流作息時間調整、學習用品準備、課間活動要求等,以及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的學習要求。
② “學做小學生”我最棒:學生從課前準備、作業完成、書寫規范、衣著整潔、課間文明活動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頒發五角星。
【活動3】我們來交友
鏈接學科內容:音樂“找朋友”、心理健康“找呀找朋友”。
主導學科:音樂。
活動準備:課前制作交友卡。
活動過程:
① 學唱交友節拍(如圖1):

② 互換交友卡:播放交友節拍,學生與新朋友交換交友卡,主動介紹自己,并和新朋友握手、擁抱。
板塊三:我的星舞臺
該板塊以學校音樂、美術、科學等功能室為實踐場域,整合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入學準備內容,圍繞“我們來參觀”“我們來欣賞\"“我們來展示”三個主題活動展開,旨在幫助兒童了解學校藝術教育特色、欣賞藝術作品并進行藝術展示。
【活動1我們來參觀
鏈接學科內容:學校的國畫、剪紙、青銅泥塑、絨花等工坊;道德與法治“美好的課后時光”;音樂學科。
主導學科:美術。
活動過程:
① 參觀美術工坊:認識繪畫工具,欣賞國畫、剪紙、青銅泥塑、絨花等工坊的作品。
② 參觀報告廳:了解報告廳功能,上臺合唱一首歌曲。
③ 參觀音樂活動室:認識鋼琴、鼓、鑼、雙響筒等常見樂器,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特征;了解舞蹈房功能。
【活動2】我們來欣賞
鏈接學科:音樂、美術。
主導學科:音樂。
活動過程:
① 欣賞自制小樂器:觀看同學自制的串鈴、鋁片琴、鈴鼓、沙錘、節奏棒、撞鐘等小樂器,感受其音色特征,選擇一種小樂器跟隨音樂打節奏。
② 欣賞美術作品:參觀學生美術作品展覽。
【活動3】我們來展示
鏈接學科: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
主導學科:音樂。
活動過程:
① 才藝展示:班級內有才藝的學生依次進行舞蹈、歌唱、器樂、繪畫表演。
② 班集體建設:通過師生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班集體的重要成員,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為班級爭光。
板塊四:我的加油站
該板塊以學校食堂、少先隊活動室、醫務室、社團體驗館等場所為實踐場域,整合道德與法治、少先隊活動、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等人學準備內容,圍繞\"吃飯有講究\"\"心中有信仰”“健康有呵護\"“課程有創意”四個主題設計系列活動,幫助學生熟悉校園相關場所。
【活動1吃飯有講究
鏈接學科內容:道德與法治“文明就餐”、心理健康“感恩教育”體育“我們來排隊”等。
主導學科:道德與法治。
活動過程:
① 學習文明就餐禮儀。
② 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
【活動2】心中有信仰
鏈接學科內容:少先隊活動、道德與法治等。
主導內容:少先隊活動。
活動過程:
① 學習少先隊基礎知識。
② 認識黨旗、隊旗和紅領巾的內涵與象征意義。
【活動3】健康有呵護
鏈接內容: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等。
主導學科: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活動過程:
① 模擬體溫測量與外傷急救。
② 學習“七步洗手法”,掌握正確洗手步驟。
【活動4】課程有創意
鏈接學科:數學、美術、語文等。
主導學科:數學。
活動過程:
① 參觀數學繪畫創意課程體驗館,感受數學與藝術的融合。
② 自主閱讀數學繪本。
③ 欣賞“數學創意繪畫”作品展。
四個板塊活動結束后,學生返回教室,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圖畫、文字等)記錄活動中最難忘的經歷。
三、實現多重突破,協同共建入學新樣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皩W習方案”中的小學人學準備課程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實施路徑,不僅順利實現了學習方式從“學科割裂”向“主題統整”的過渡,更初步構建了兒童入學準備課程的新樣態。下面將以“學習方案”中數學學科課程的設置為例,具體闡釋跨學科主題學習在學段銜接、學科融合與場域創新上的突破及教育價值。
(一)打破學段壁壘,實現游戲化學習向結構化學習過渡
我國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與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學前教育以幼兒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小學教育則以系統知識掌握、學科技能提升與學科素養發展為核心,以學科的結構化學習為主要形態。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數學學習的要求編排在科學領域,幼兒園大班\"數學認知”目標側重培養數學興趣,在關注幼兒感性經驗積累的同時,注重形象思維、初步邏輯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小學一年級數學課程目標則不僅關注問題解決能力,更強調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結構化認知。兩個學段盡管側重點不同,但在數學興趣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發展及學習品質培育方面具有內在互通性與連貫性。
打破學段壁壘、精準把握兩個學段在教育目標、內容與方式上的差異并找準銜接點,是幼小銜接的關鍵策略。針對入學準備課“數學游戲分享”,《課程標準》提出要“能比較清晰地描述幼兒園和學前生活中的數學活動內容,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對數、數量、圖形、方位等數學知識的理解;能說明或演示自己玩過的數學游戲內容和規則,在教師的協助下帶領同伴一起玩這些數學游戲”。“學習方案”通過“介紹自己\"\"桃花朵朵開\"“網小魚\"等游戲,幫助學生喚醒學前階段關于“數\"的感性經驗,學會嘗試用“數\"進行交流;通過“認識校園”“跳房子”“我們來排隊\"等游戲,不僅強化“數”的表達,更融入圖形、方位等知識;在“整理物品\"游戲中,則進一步應用分類與數的大小比較等能力…此外,“學習方案\"在“板塊二:我的智慧園\"中設置的“‘小學新規則'我知道”\"‘學做小學生'我最棒\"兩項活動,分別聚焦“遵守時間”“舉手發言\"“傾聽交流”三大場景,以數學學科為主導整合多學科學習準備內容,系統指導學生適應小學作息、學習習慣與活動規則,使學生明確課前需做好學習準備,以及課上需遵守紀律、積極發言、專注傾聽、樂于合作等,從而實現從游戲化學習向結構化學習的自然過渡。
(二)突破學科界限,促進分科式學習向主題式學習轉型
2022年啟動的課程改革突出核心素養導向,倡導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推動課程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明確提出“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并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 10% 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皩W習方案”中四個板塊的13項主題活動均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實施路徑,系統融通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勞動、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等多學科的人學準備教材內容,一體化設計基于兒童真實校園生活的人學準備校本課程?;顒踊?、游戲化、生活化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彌合幼小課程間的差距,實現學科之間、學科知識與兒童經驗的有機整合,推動人學準備內容的學習與兒童生活經驗深度聯結,助力學生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學習方案”的不同活動與游戲中,數學元素貫穿始終且自然融入:國旗上的5顆五角星(1顆大五角星與4顆小五角星)學生介紹年齡和家庭人數時運用的基數、教學樓(長方體)與窗戶(長方形)的圖形表征、教室位置(第幾幢第幾層第幾間)的序數表達、排隊時的前后左右方位詞使用、運動器材整理的分類技能,以及跳房子中按規律排列的房子形狀等。學生在參觀校園、開展游戲的跨學科主題活動中,結合學前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數數、圖形認知、方位感知、統計應用等),進一步實踐并深化了數學知識與技能。這種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實施不僅有效融合了學科德育元素,助力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與技能、發展核心素養,還將“愛國”“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習慣\"等德育目標自然融人活動過程,切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形成必備品格。
(三)重構場域分割,推動封閉式課堂向生態化空間擴展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域。小學階段多數科目的學習方式以室內靜坐為主,與幼兒階段的學習方式存在顯著差異。靜坐學習將場域機械分割為室內與室外,既不利于學生快速熟悉新校園環境,也阻礙其對校園規則的適應。學前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為人學準備課程的場域設計提供了重要借鑒——新校園的自然環境、空間構造、文化氛圍,以及新學習共同體、新教師等社會關系,均對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挑戰;一日校園生活中的每個環節、每個場域,都是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活課程”。
“學習方案”通過一體化設計,將多學科入學準備課程有機融合起來,把學生活動場域從室內拓展至室外,并依據功能將活動場域劃分為“我的運動場”“我的智慧園\"\"我的星舞臺\"\"我的加油站”四大區域。這種場域重構具有多重價值:既能緩解學生入學焦慮、調節心理狀態,又能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課程標準》對“數學游戲分享\"提出明確要求:“在具體情境中,回顧自己在學前階段經歷的與數學學習相關的活動,喚起數學學習感性認識和學習經驗,激發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方案\"中“網小魚”“跳房子\"“我們來交友\"等室外真實活動,以及校本課程體驗館的參觀實踐,不僅讓學生熟悉校園不同場域、感知數學趣味、增強對校園的親切感,更在真實場景中觸發學生的開放式思維。例如,在“認識校園”“參觀校本課程體驗館\"等情境中,學生通過數學觀察、表達與思考,切實實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總之,人學準備課程的創新實踐,通過跨學科活動、真實場景體驗,幫學生輕松跨過幼兒園到小學的“小臺階”。這樣的課程會讓上學更像“玩游戲”,讓每個學生都能笑著迎接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燕虹.幼小銜接不再難:北師大第五版教材的全方位支持[J].教學月刊(數學),2024(9):20-23.
[2] 胡雪丹.小學數學幼小銜接教材設計的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5,45(1):92-99.
[3] 陳銘銘.幼小銜接中數學銜接教育的探索[J].幼兒教育研究,2024(5):40-42,49.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示范性育人模式研創項目“‘整體建構·簡教深學·啟思生慧’育人模式擴展研究”(項目編號:2023YRMS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p>
(責編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