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特殊兒童接受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幫助特殊兒童融入集體生活與社會,需要采取“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的策略,深入挖掘特殊兒童的潛能與需求,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提供多元支持,以此彰顯融合教育的溫度與深度。
3一6歲是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關鍵階段,需要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多方面入手,這是一個逐步適應和準備的過程。然而,與普通兒童相比,特殊兒童在入學準備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例如,一些幼兒園開展入學準備活動時,往往將重點放在大班階段。對于特殊兒童而言,他們適應起來難度更大、所需時間更長。當前幼兒園融合教育中的入學準備課程,內容的適宜性不足,實施方式不夠靈活,評估體系也不完善,無法滿足特殊兒童的個性化需求。此外,家園社多方合作機制尚未健全,資源整合不到位。基于以上問題,嘗試通過“啟·承·合”模式,系統分析特殊兒童入學準備的需求,構建適應性強的教育支持模式,以期提升特殊兒童的綜合適應能力,助力其順利融入小學教育環境。
以“啟”確立兒童本位,開啟 “3+1”"入學全程準備
“啟”,即開啟“ 3+1 ”全程入學準備工作。我們強調兒童本位,重視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3”指從特殊兒童入園起,便啟動入學準備工作,為特殊兒童提供為期3年的適應性入學準備。“1”是將入學準備工作向后延伸,持續開放幼兒園的融合教育資源,幼兒園與小學雙向攜手合作,讓低段兒童定期返園開展融合教育活動。如此一來,特殊兒童能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入學準備,逐步適應小學的生活節奏和學習環境。
入園評估,掌握特殊兒童基本情況。我們對特殊兒童進行入園全方位評估。通過入園家訪、問卷調查、班級觀察等形式,了解特殊兒童的身體狀況、認知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社交技能等基本情況。通過科學多樣的評估工具,分析特殊兒童的入學準備需求,這對于后期為特殊兒童量身定制成長計劃、確保教育干預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建立團隊,整合園所融合教育資源。組建由行政教師、首席資源教師、班級融合教師、小學教師、康復專家、家長等共同組成的特殊兒童入學準備團隊,旨在為特殊兒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團隊成員基于園校資源,分析個案情況,商討個性化教育方案,并對其進行動態性跟蹤調整,確保每個特殊兒童都能獲得精準支持,提升其入學適應能力。
形成共識,全面開啟‘ 3+1 ”入學準備。幼兒園三年的教育為特殊兒童進入小學奠定基礎,小學低段一年的往返式教育則為特殊兒童適應小學生活提供了緩沖和調適的時間。“1”的延長,不僅意味著時間的拓展,還代表著教育深度的挖掘。通過‘ 3+1′ ’模式,幼兒園與小學緊密銜接,特殊兒童在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漸進式提升,從而實現平穩過渡。比如,聽力障礙幼兒小小與同伴交往很少,雖能基本表達想法,但存在發音不準的問題。入園前期觀察發現,她性格膽怯,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團隊經過研判,與家長溝通,決定從情緒引導開始,通過班級融合教育、資源師的一對一語言康復訓練、邀請小學教師與之互動游戲等方式,幫助小小逐步做好入學準備。
以“承”夯實基礎,搭建承合貫通的入學準備課程
“承”,即搭建承上啟下、承合貫通的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課程,實現學前三年與小學低段入學準備工作的相互融合,達成和諧共融的狀態。我園以全面提升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為核心,秉持園本化、科學銜接、發展適應、個性融合的設計理念,進一步夯實特殊兒童入學準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訓練。這不僅有助于特殊兒童鞏固知識,還能讓他們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逐步建立自信。
個性化的課程內容:培養幼兒銜接準備能力。基于入學準備目標導向和特殊兒童能力發展情況,我們為特殊兒童量身定制學習方案,滿足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基本學習需求,使他們能夠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逐步提升。例如,在常態化融合教育的基礎上,為語言障礙的幼兒專門設計口語訓練課程。結合發音矯正和心理輔導,逐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互動能力。對于有運動障礙的孩子,我們會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興趣,重點開展適宜性體育活動,幫助他們增強肌肉力量和協調性,以便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三育并行”的課程實施方式:助力幼兒全方位成長。我們采用“三育并行”的課程實施形式,包括特定區域個別化訓練、一日生活融合、園校聯動練習,助力特殊兒童持續發展。一育:特定區域個別化訓練。這是一種針對特殊兒童在特定環境中開展的個性化訓練方法。該方法旨在根據每個特殊兒童的具體需求,制訂個性化計劃,以提高他們入學準備所需的各項能力。通過個別化教學和小組課教學,幫助特殊兒童在弱勢領域取得進步。二育:一日生活融合。班級教師深入參與到特殊兒童的教學和集體生活中,給予他們愛心陪伴。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細心照顧,在學習中也為他們提供更多平等和發展的機會,幫助特殊兒童潛移默化地提升各項能力。同時,這也促進了特殊兒童與同伴之間關系的建立,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三育:園校聯動練習。幼兒園與小學雙方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兩方的資源,通過參觀小學、開展聯結式游戲、共享資源室等形式,為特殊兒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體驗,促進其身體、情感、認知、社交等方面的發展。
多元化的課程評估:促進幼兒動態發展。對融合教育的實施效果開展多元評估,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通過園本課程下的全方位評估以及特殊兒童的個性化成長評估,同時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特殊兒童進行數字化動態追蹤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由教師、家長、專家多方協作形成合力,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不斷進步。比如,利用數據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幼兒周周進行個性化評估,從多維度選擇適宜的內容進行細致分析。以語言領域評估為例,通過前期觀察記錄和數據分析,周周已有較大進步。根據周周當前的情況,我們為其制定了新的自標和要求。
通過持續跟蹤與適時調整,以及精細化的評估與反饋機制,確保課程與特殊兒童的發展保持同步,為特殊兒童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支持和教育。
以“合”聚融資源,構建無縫銜接的教育體系
“合”,即聚合多種教育資源。我們加強幼兒園、家庭、康復機構及小學等多方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為特殊兒童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建立信息共享共通機制,確保各方能夠了解特殊兒童的入學準備情況,促進其順利過渡。同時,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和能力,營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家園合力:一對一親子課堂,讓教育更連貫。家長是融合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融合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家園合力,能讓特殊兒童的入學準備更加充分。以往的融合教育中,家長工作多以講座的形式開展,家長往往是被動的參與者。我們嘗試讓家長從被動變為主動。在常規的家長研判會、家長講座基礎上,我們開展一對一親子課堂。即資源教師在為特殊兒童開展一對一融合課時,邀請家長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其中。在親子課堂中,家長能掌握科學的融合教育方法,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這使得入學準備的場域從幼兒園延伸到家庭,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適應,最終實現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園校合力:往返接力方式,讓教育更閉環。我們打破單一的銜接方式,與小學加強溝通與聯結,將單向銜接改為往返接力,讓學前3年到小學低段的教育實現融合貫通。通過雙向研判會、資源共享、資源教師溝通會等形式,形成時間、資源、教育等多方面的閉環。比如,從入園開始,每學期帶領社交障礙幼兒潘潘參觀小學,幼兒園與小學共同制訂計劃,分析情況,調整方案。同時,小學資源教師定期來園與潘潘互動。到大班時,當班級幼兒一起參觀小學時,潘潘已經能夠輕松地和小學教師互動,并與哥哥姐姐打招呼。
康教合力:醫教結合模式,讓教育更科學。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醫療與教育的協同配合。僅依靠教育單方面的力量,特殊兒童的進步會比較緩慢。在幼兒園全程融合的基礎上,我們嘗試進行康教合力。一方面,定期為特殊兒童開展專業的康復訓練;另一方面,與康復中心合作,定期為特殊兒童進行健康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教育方案。醫療團隊與資源教師緊密合作,制訂個性化的康教計劃,確保教育與康復同步推進。通過醫教結合,不僅提升了幼兒的身體素質,還促進了其認知和社會能力的發展,讓教育更加科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