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在此階段,學生面臨著生活節奏、社交環境和學習方式的三重轉變。這些轉變使得部分幼升小的新生出現分離焦慮、課堂規則不清、自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亟須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幫助他們實現平穩過渡。為此,教育部門不斷提出要求。如《教育部關于天力推進幼幾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入學適應教育納入一年級教學計劃,聚焦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適應\"關鍵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結構性轉變。《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明,須將“人學教育\"列為獨立主題,明確以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健全人格五大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強調通過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活動,幫助學生適應新生活。
基于此,學校可以《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相關內容為支撐,結合人學新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心理需求與興趣特點等,設計校本化的入學適應性課程,旨在幫助新生實現身份認同、習慣養成和社會融入,從而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至小學階段。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一一的人學課程為例,展開詳細的實踐探討。
一、課程設計理念:多維度協同的適應教育觀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基于這個特點,學校在課程設計上需從三個重要方面著手,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一是時間安排方面,學校按照“先體驗、再學習、后鞏固\"的思路,科學設計了“第一天熟悉環境一第一周培養習慣一第一個月鞏固提升”的漸進式活動。這一設計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渡的發展規律。二是教育力量方面,學校建立了家校園協作機制一一學校負責課程實施,家長配合習慣培養,原幼兒園教師提供學生成長信息,三方定期溝通,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三是教學內容方面,入學適應性課程將知識學習、生活技能和品德培養有機結合,比如學生在熟悉校園的同時學習方位表達,在練習排隊時培養規則意識等。具體實踐展開如下。
(一)立足時空維度,構建“日一周一月\"漸進式 適應階梯
在幫助一年級新生適應小學生活的過程中,學校發現,大部分學生面臨三個關鍵挑戰: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對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以及對集體生活的迷茫。針對這些問題,學校設計了分階段、循序漸進的入學適應性課程。第一個階段聚焦入學第一天,紫金港小學稱之為“登船日”。這一天對新生至關重要,是他們建立第一印象的關鍵日子。學校通過沉浸式體驗,幫助新生完成身份轉換,迅速建立校園情感聯結。第二個階段針對人學第一周設計,紫金港小學稱之為“揚帆周”。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將各學科整合起來,重點圍繞課堂常規、社交規范與安全習慣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通過遞進式活動,幫助他們從松散的活動狀態向有序的學習生活過渡。第三個階段貫穿第一個月,紫金港小學稱之為“啟航月”。此階段的重點是讓學生將前兩周培養的習慣進行鞏固和深化,并與學科學習、自主管理及文化體驗結合起來。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化規則意識與集體歸屬感,從而促使他們從被動接受規則轉變為主動參與班級建設。
(二)基于主體維度,打造“家一校一園”協同育人共同體
課程以系統論的整體協同思想為指導,強調各教育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此構建學校主導、家庭參與、幼兒園銜接的三方聯動機制。例如,紫金港小學主導開發《人學教育手冊》,建立“目標一活動一評價”閉環管理體系,通過跨學科教研實現課程的有效統整。家庭通過“親子項目式學習”(如“制定家庭作息時間表”)延伸教育場景,強化規則意識培養。幼兒園則建立“雙向教研共同體”,聯合學校開發《幼小銜接指南》。幼兒園滲透適應性活動,小學借鑒游戲化教學策略,形成學段間的雙向調適機制,為學生搭建漸進式成長階梯。通過三方主體的密切協同、資源互通,學生能夠順利適應新環境。
(三)聚焦內容維度,實施“學科一生活一素養”三位一體整合
入學適應性課程以道德與法治的入學教育學習主題為統領,將各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例如,在“校園探秘\"等實踐活動中,學校可整合語文方位描述、數學路線規劃、美術校園寫生等學科知識,實現知識的自然聯結。與此同時,通過“交通安全小衛士\"等生活化角色體驗,將抽象規則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此外,學校舉辦重點活動如“我向國旗敬個禮\"時,可以法治觀念和政治認同為指引,融合語文、音樂等多學科內容。在學生講述國旗故事、學唱國歌、參與升旗儀式的過程中,著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禮儀規范和責任意識,實現“知識一情感一價值\"的立體化育人目標。
二、課程實施路徑:三階段遞進式適應教育架構
人學適應教育的本質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取梯度化干預。根據學生適應新環境的心理特點,課程設計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入學第一天(登船日)通過趣味入學儀式和校園探秘活動,幫助新生建立身份認同;入學第一周(揚帆周)采用小步子漸進策略,從課堂規則到生活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規范;入學第一個月(啟航月)通過崗位實踐和情景演練,深化學生的習慣養成。各階段環環相扣,前一階段為后一階段奠定基礎,后一階段深化前一階段的成果,讓入學適應過程清晰可見且層次分明。
(一)第一階段:具身認知導向的“登船日”,適應新身份
作為人學適應的起點,第一階段非常關鍵。學校可依據具身認知理論,通過場景化設計幫助新生完成從“幼兒園兒童\"到“小學生\"的心理轉變。例如,紫金港小學以校名為例,將“紫金號郵輪”作為主題符號,通過“祝福欄跨越一船票領取一郵輪登艙\"的儀式活動,構建“我是小學生”的角色認知場景。同時,學校依托“校園十景明信片地圖\"開展親子探秘活動,讓新生在高年級學生的帶領下了解學校環境、體驗校園特色活動,最后敲章、留影紀念。通過一系列沉浸式體驗活動,新生自然而然萌發對小學生活的期待與自豪,實現身份認同的初步建構(如表1)。

(二)第二階段:全學科統整下的“揚帆周”,適 立新校園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建議,人學適應教育要與各學科教學緊密結合。教師可調整一年級課程安排,合理設計內容梯度,以減緩教學進度。基于此,紫金港小學打破了原有課表的安排,專門定制“揚帆周”課表(如表2)。該課表設計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既注重同一主題在不同課時的梯度推進,又強調多學科知識的有機統整,形成了“縱向進階 + 橫向融合\"的立體化實施路徑。
在縱向進階層面,為契合學生“短時記憶一長時固化一遷移應用\"的認知規律,學校可以對同一主題進行分階段、遞進式的設計。比如,《平平安安回家來》一課結合每天放學前20分鐘的延續性安全教育來開展。首日聚焦“秩序建立”,通過教師提問、全班交流、師生表演等形式,重點引導學生排好放學路隊、拿好路隊牌、走到接送線、有序離開,在真實情境中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次日延伸至“技能應用”,圍繞上下學的出行安全進行引導,關注私家車下車點的注意事項、電動車出行需佩戴頭盔以及過馬路注意紅綠燈等安全規則。第三日融入“情感聯結”,結合“禮貌暖人心\"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在放學時,和教師、同學、保安等禮貌告別,逐步樹立禮貌待人的意識。
在橫向融合層面,打破學科壁壘,利用不同學科的認知視角與實踐路徑構建立體化育人場景。以《我向國旗敬個禮》一課為例,課程系統整合了語文、音樂等學科的課程內容。語文課上,教師通過圖片、故事、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祖國、國旗、天安門,幫助他們初步樹立國家觀念。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向學生講解升國旗時要脫帽、肅立等禮儀規范,明確提出“不管在哪里,看到升國旗都要停下來,要面向國旗,行注自禮\"的要求。音樂課上,學生學唱國歌,以直觀形象的形式體驗國歌的莊嚴肅穆。最后,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學生將多學科所學轉化為親身實踐。這種科學統整、融合的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概念與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幫助學生在連續的知行統一中培養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三)第三階段:素養遷移導向的“啟航月”,適應新生活
第三階段是第二階段的延續、深化,旨在幫助學生學會適應新生活的方法,增強其適應新生活的能力。這一階段更側重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立足校園不同時空的規則、禮儀學習,聚焦有序的集體生活,推動學生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方面的發展。該階段的人學適應性課程以常規課為載體,延續學科融合的課堂聯動,結合《入學教育手冊》的持續性評價,進一步推進幼小銜接。
針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約20分鐘的認知特征,課程推行“長短課結合\"的彈性機制,設置10分鐘、20分鐘、40分鐘等不同課時長度的多學科組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課堂效能。例如,在《玩也有學問》一課中,學生完成20分鐘認知學習任務后,教師引導其至教學樓大平臺開展“望遠操
團康游戲”,通過動靜交替,緩解學生疲勞,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儲備能量。
對于需要生活經驗支撐的教學內容,可采取“觀察一體驗一遷移”的實踐路徑。以《老師,您好!》一課中“該請誰來幫幫我\"的教學為例,第1周通過“校園崗位一日拍\"引導學生也給你觀察教師、保安、校醫等的工作場景,建立對求助對象的認知;第2周開展“我是一日管理員”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真實問題處理中嘗試求助;第3周組織“校園求助地圖\"的繪制與跨班分享,指導學生將具體情境中的求助經驗升華為可遷移的問題解決策略。類似地,針對《平平安安回家來》中“路上的溫暖”、《課余生活真豐富》中“美好的課后時光\"等內容,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校園生活經驗后,才能將它們落到實處,進而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發現”的認知進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生長環境、天生性格、接受能力等的差異,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和接納每個學生,關注特殊需求學生的情緒變化,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基于自身基礎實現適應性發展。如對患有分離焦慮的學生,可實施“漸進式獨立打卡表”,引導其從家長陪讀10分鐘逐步過渡到獨立上課20分鐘;對于對規則理解困難的學生,可采用“視覺化規則卡片”,以圖文并茂形式呈現“舉手發言\"等規范;對于有社交退縮表現的學生,可組建“朋輩互助小組”,通過固定玩伴結對降低交往壓力等。因此,幼小銜接的時間并不應限制在一周或是一月,而應持續整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
三、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的成長記錄
在幼小銜接這個特殊階段,評價的意義不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而是依托評價了解學生的基礎與特點,并促進其成長。對于一年級新生而言,他們需要的是被看見和鼓勵,在點滴進步中建立自信心。因此,學校設置立體化的課程評價體系,通過“成長進階可視化一習慣養成過程化一多方評價協同化\"的設計,將課程目標、模塊內容和評價方式按照生長進階的邏輯有機整合,助力學生實現即時與長期的動態跟進式評價與反饋,更快融入集體生活。
(一)進階式“入學章”:在游戲闖關中玩出身份認同
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成為小學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集獎章換榮譽\"則是一種充滿吸引力的游戲化體驗。學校可在學生手冊中設置不同的主題獎章模塊,如紫金港小學設置了“尊師燕”“愛校燕\"“勤學燕\"\"守紀燕\"等主題獎章,每個主題對應不同的適應目標。新生通過完成“登船日\"“揚帆周\"等主題教育活動,可逐級解鎖單枚獎章;當集齊所有主題獎章后,還可兌換象征完整身份認同的“人學章”。這種游戲化的進階機制,將抽象的身份適應轉化為具象的任務闖關,通過即時獎勵強化積極行為,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向上,主動融入校園新生活。
(二)過程性“能量榜”:用每天的“小確幸”養成好習慣
針對一年級新生“習慣可塑性強但穩定性不足\"的特點,學生手冊可設計“我的習慣養成記\"能量榜,從“生活自理”“課堂專注”“文明交往\"三個維度建立每日評價指標。教師、家長和學生每日通過貼紙、符號等形式進行評價,形成連續21天的習慣養成軌跡圖。以“整理書包\"指標為例,通過“單日達標一連續3天達標一每周鞏固”的階梯式評價,助力學生建立自動化行為模式。這種每日即時用能量榜評價的方式,以可視化的方式激勵新生持續積累正向行為,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三)成長性“記錄冊”:為童年時光留存暖心印記
相比單純的量化評價,學生更需要被看見和關注,需要發展性的關注與成長印記的留存。記錄冊就像一本成長相冊,教師從教育者的視角記錄課堂觀察中的成長亮點,家長以陪伴者的身份撰寫家庭場景中的適應故事,學生通過“成長自畫像”“心愿貼紙”等方式表達內心感受。在第三階段的結尾,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共同完成“成長紀念頁”一學生按下手印留存,教師書寫發展寄語,家長封存“入學時的小自標”,并于畢業時啟封回顧。這種“現在一未來\"的時空對話設計,不僅強化了學生當下適應的儀式感,也為學生的童年成長留下了可追溯的生命敘事。
綜上所述,本文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學生發展規律,系統探索了基于“三階段遞進\"理念的校本化人學適應性課程建設路徑。實踐結果表明,該課程有效提升了新生的校園歸屬感與學習適應能力,彰顯了其在促進幼小銜接中的重要價值。展望未來,需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深化家校社區多元協同支持,持續優化課程內容與評價機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推動人學適應性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學生實現全面、健康、持續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紅霞.“你好!東城小學”:道德與法治“入學教育\"校本創新[J].中小學德育,2023(9):65-68.
[2]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31(6):3-8,29.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