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部分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理解尚不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其精神實質與豐富內涵,導致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被簡化為零散的知識點或符號化的表達,學生對文化的深層次意蘊理解和價值認同也停留在表層。這不僅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也限制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全面發展。因此,急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認同感,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格品質。所謂全面滲透,指的是在多個維度和層面同步發力,以確保文化的根植與影響力的擴大。具體而言,它涵蓋教學內容的“全設計”教學活動的“全布局”教學評價的“全覆蓋\"三方面。這三者相互支撐、緊密關聯、協同互補,不僅幫助學生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切實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為道德踐行的內生動力。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全設計”
“全設計”是指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以主題為綱,通過縱向深入剖析的方式,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與現代價值觀念有機融合。通過建立這種“價值關聯”,引導學生梳理文化發展脈絡,將零散知識點整合為系統的認知網絡,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責任意識,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與時代價值的深度契合。學校可通過構建層級框架、引領核心價值理念、活化教育資源等多種方式,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落實。
(一)系統構建層級框架,精確透析文化脈絡
學校可以“內容分層與關系建構”為基礎,系統梳理教材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并據此構建立體化的層級框架。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橫向拆解為“我與自身及家庭”“我與他人及社會\"“我與國家”“我與自然及人類文明”四大主題;縱向劃分為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四個層級。這種框架,通過橫縱軸交會,既保持了文化的系統性,又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為學生建立結構化的文化認知提供支架(如表1)。
基于文化層級框架,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精準對接不同主題。例如,以精神文化為例,可以對應“向父母長輩表達感恩之情\"“通過格言、故事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等主題。
(二)引領核心價值理念,精準契合新時代基因
在文化層級框架的基礎上,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并注入契合新時代的價值內涵,以推動其現代化解讀和融合。這一過程能夠賦予其回應新時代問題的實踐張力。通過深度梳理,挖掘出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理念,使其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例如,在教學“我與自身及家庭\"主題中的“勤儉節約\"時,教師可引用“用之有節\"理念。此時,不再局限于個人節儉,而是提煉出“資源有限\"“可持續利用\"等觀念,使其成為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認知橋梁。
此外,還可通過融合歷史故事的手段,實現教育目標。例如,在學習《說話要算數》時,可以引入《張良拾履》的故事,既強調誠實品質,也引發對尊重、包容、勤奮、智慧等價值的思考。
(三)活化教育資源,精巧轉化育人素材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書本內容轉變為貼近生活、易于感知和踐行的育人素材。學校可以建立情境化案例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例如,為激發學生保護民間藝術傳承的熱情,可以結合當地的民間藝術傳承案例,把教材中的文化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能參與\"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傳承動力。這種方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得具體、直觀,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全布局”
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全設計”后,需進行教學活動的“全布局”。通過打破學科界限的多元教學活動、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多樣空間布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全方位滲透。
(一)教學活動 -打破學科壁壘
通過跨學科整合,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各學科課程中,形成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教學體系。采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多角度、多維度中深度理解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知識、情感和價值的全面覆蓋。例如,筆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進行主題化重構與項目式學習設計,以“如何在校園游園會上生動展示家鄉魅力\"為核心問題,深度融合語文、美術、音樂、綜合實踐、勞動等多學科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系列實踐活動:運用美術技法繪制家鄉標志性建筑與民間藝術作品;通過語文表達撰寫家鄉特色解說詞;借助勞動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打破學科壁壘,各學科協同發力,從文化表達、藝術創作、實踐體驗等多元維度,助力學生全面感知家鄉文化底蘊,激發學生作為家鄉建設參與者的主體意識,厚植家國情懷。

(二)教學空間 虛擬與現實結合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多元學習空間。線上的虛擬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線下課堂提供實際體驗空間,形成跨場景、多層次的學習環境。通過虛擬平臺的資源共享與互動,更好地支持文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習需求,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以德行培育為例,教材中的古訓格言凝練了先賢的智慧與人生哲思。教師可借助AR技術,將教材中的經典古訓轉化為可交互的虛擬場景,使抽象的德行規范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生動顯現。例如,學生掃描“巧詐不如拙誠”,即可借助AR場景,模擬生活中面對誠信抉擇的情境;又如,在學習“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時,AR會展現古代農耕的艱辛勞作及現代糧食浪費場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反思。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評價的\"全覆蓋”
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全面滲透,還需在評價機制上做到全覆蓋,即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測評體系,全面反饋教學效果,促進目標的達成。為檢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實效,學校可圍繞\"知、情、行\"三個維度,構建系統完整的評價框架,有效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深度和道德價值判斷能力。
(一)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強調對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發展進行評價。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創設了“觀點碰撞站”評價模式,突破了傳統書面評價的局限,創新性地構建了開放的思辨場景評估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深度和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以《我們當地的風俗》教學為例,在“春節是否需要放鞭炮\"的觀點碰撞中,教師提供了“傳統傳承”“環保健康\"和“安全隱患”三類觀點牌,學生根據自己的立場選擇相應的卡片進行闡述。通過多元視角的表達與交流,師生共同整合不同觀點,最終得出結論:春節燃放鞭炮是傳統習俗,但應遵守規定,選擇定點定時燃放,以平衡文化傳承與安全環保的要求。這種評價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深化了他們對傳統文化與現實問題的認知理解。
(二)情感評價
本文的情感評價,指的是對學生在文化情境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進行評估。通過情感評價的反饋,教師可引導其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穩定的文化認同感。例如,可利用“動態詞云\"技術刻畫學生的情感軌跡進行情感評價(如圖1)。借助0CR識字技術提取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反思日志中的關鍵詞,通過適配兒童語言表達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精準篩選出高頻詞、情感傾向詞以及與文化相關的關鍵詞,動態生成直觀的可視化詞云圖譜。以中秋節學習為例:學習前,詞云中常出現“放假”“好吃\"等生活化詞匯;而在學習結束后,詞云中“傳承”“習俗”等更體現文化認知深化的詞匯占比明顯提升。這種方式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文化認知與情感變化,又可以為后續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三)行為評價
行為評價主要評估學生將文化認同轉化為自覺行動的效果,確保文化傳承能夠真正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實踐中。在實踐操作中,教師可以依托智能化評價工具,構建覆蓋全過程的道德行為監測系統。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手段,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轉化為動態成長曲線;另一方面,通過分階段的任務鏈,逐步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在持續記錄特定實踐行為時,平臺將每日打卡數據按照時間軸整合,形成個性化的行為記錄圖譜。以學習《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21天內進行“光盤\"好習慣的養成打卡(如圖2)。借助智能評價平臺,學生每天記錄自己餐盤的“光盤\"表現,最終形成“21天光盤日記\"(如表2)。這一過程不僅直觀反映了學生行為的變化軌跡,也為教師提供了精準把握學生行為模式、發現薄弱環節、開展有針對性指導的可視化依據,有效促進文化行動的持續落實。


綜上所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全面滲透,可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筑牢民族根基。這不僅能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涵,為課堂注人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助力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劉孝珍,吳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三重邏輯[J].教學與管理,2024(15):85-89.
[2]祝成彥,柏菊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路徑探析[J].中國德育,2022(24):29-32.
[3]謝一春,徐衛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路徑探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4(10):4-7.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