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確立了科學課程核心素養,涵蓋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舉措之一。然而,實際教學中存在將科學思維簡單等同于操作技能培訓的現象,不少教師過于關注實驗步驟的規范性,未能設計科學思維培養路徑。結果是學生雖掌握了操作技能,卻未真正獲得科學思維的發展。本文以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的教學為例,從目標確定、主題任務設計、學習支架構建和成果展示與應用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分析《課程標準》,錨定科學思維培養目標
《課程標準》設定了13個學科核心概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應掌握的科學課程內容。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應有機融入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中。為聚焦科學思維的培養,教師首先須明確與本單元相關的核心概念,并以此為引領,確定科學思維的具體培養目標。“宇宙\"單元對應的學科核心概念是“宇宙中的地球”。在明確核心概念后,結合《課程標準》中關于科學思維的描述,最終明確該單元科學思維培養的具體目標如下。
1.模型建構:能夠基于抽象數據概括天體特征,制作太陽系、銀河系等模型,并解釋天體系統結構關系。
2.推理論證:通過分析比較日食、月相等天文現象的觀測數據,歸納日月地相對位置與現象的因果關系。
3.創新思維:在模型制作中突破傳統模型的單一模式,嘗試使用多元材料和多種呈現形式。
二、整合課程,設計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主題任務
科學思維培養目標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提供了核心指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整合課程,設計以科學思維為導向的主題任務。
以“宇宙”單元為例,該單元包含七節課,內容涉及太陽系大家庭、八顆行星、日食、認識星座、認識星空、浩瀚的宇宙和探索宇宙。教師根據之前設定的具體培養目標,將七節課整合為“探尋太陽系”和“遨游銀河系”兩個主題,并設計分層遞進的任務群。“探尋太陽系\"主題包括太陽模型制作、日食原理驗證等四個子任務,體現了從簡單模型制作到組合建構的層級要求。“遨游銀河系\"主題則包含北斗七星定位建模和銀河系結構建構兩個子任務,要求學生在掌握太陽系模型基礎上,再完成銀河系結構的建構。該主題整合體現了模型建構的層級特點。每個子任務以驅動性問題激發科學思維,輔以相應工具與資源支持。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建模以及對模型的反思與總結,教師不僅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了太陽系及銀河系的模型制作方法,更促進了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創新思維的培養(如表1)。
三、開展實踐,構建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學習支架
為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需要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架。以“宇宙”單元教學為例,教師構建了問題支架和圖式支架,幫助學生在深入參與科學模型制作的過程中,有效培養科學思維。
(一)問題支架
問題支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促進自主探究。以“探尋太陽系\"為例,為引發學生對太陽系知識的興趣,主題任務開始前,教師通過展示晴天白日和星空的圖片,提問:“平時你注意過天空嗎?”“你都看到了哪些天體?”“對這些天體你有什么了解或想知道的?”“你知道這些天體有什么聯系嗎?\"以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問題。隨后,教師根據教學任務依次提出“太陽為何被古人稱為‘金烏'?\"\"冥王星為何被‘降級'?\"\"‘天狗食日'的科學真相是什么?\"“我們的太陽系大家庭中,還有其他成員嗎?\"等問題,幫助學生圍繞太陽、八顆行星、月亮及其他天體展開學習。這些問題既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興趣點,又緊扣“太陽系”“銀河系\"的知識邏輯。
問題支架,能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探究知識,提升信息獲取的能力,從而進一步理解科學概念和現象背后的邏輯關系,實現科學思維的培養。
(二)圖式支架
圖式支架是指運用各種圖式工具,如思維導圖等,輔助學生學習。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雖然能夠理解簡單的邏輯關系,但仍需要圖表等直觀支持。例如,教學“遨游銀河系\"主題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思維導圖,幫助他們明確銀河系的結構一一銀盤、銀核和懸臂。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如光盤、LED燈)制作銀河系模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依據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將抽象的銀河系轉化為可視化模型:用光盤模擬銀盤,用LED燈表示恒星,通過合理布局展現懸臂結構及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這樣的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模型制作能力,更加深了他們對復雜天體系統組成和結構關系的理解。
通過圖式支架,學生能夠清晰把握知識的層級關系和邏輯聯系,系統性地構建科學思維。
四、通過成果展示與應用,鞏固提升科學思維
當教師明確科學思維培養目標,設計以科學思維為導向的主題任務,并圍繞目標組織相關實踐活動后,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將得到有效發展。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成果展示成為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展示與應用,學生不僅提升了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和創新思維能力,還學會了從多角度審視和優化自己的科學思維成果,實現深層次的思維提升。
(一)模型展示
模型展示是學生科學思維培養成果的直觀呈現。不同小組在展示自建模型以解釋實驗現象時,由于關注的角度、選擇的材料和制作細節存在差異,因此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模型。這些不同的模型從多個維度展示天體的復雜特征。通過這些模型展示,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觀察天體的復雜特征,從而加深對科學思維的掌握。
以銀河系模型展示為例,某次課上,各小組紛紛展示自己制作的銀河系模型。一組學生用來粒模擬恒星,用藍色卡紙制作銀盤,用白色紙條表示懸臂,清晰地展示了銀河系的基本結構和太陽系的位置;另一組學生則用彩色塑料顆粒模擬恒星,通過不同顏色區分恒星的類型,并使用小電機實現了銀河系模型的旋轉,生動地展現了銀河系的動態特征。學生制作的模型采用了不同的材料來模擬恒星,如粉筆灰、米粒和彩色塑料顆粒等。盡管模型存在差異,但它們都指向銀河系的關鍵特征,包括豐富的恒星、懸臂的旋轉以及標明太陽系位置等。通過相互觀察和討論,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還認識到模型在解釋科學現象時的多維性和局限性。這種觀察、討論過程,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基于證據和邏輯對不同模型進行評估和改進。
(二)模型應用
模型應用指的是通過比較不同特征的模型,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助力其推理論證、創新思維等能力的提升。
以“展示日食模型\"為例:學生可以用三張不同顏色的圓紙片模擬太陽、月球和地球,通過移動紙片直觀地展示日食發生時三者的位置關系;也可以利用手電筒、小球和地球儀,通過光影變化解釋日食現象。在比較這兩種模型時,學生不僅要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還要學會從視覺和光影兩個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多視角的分析和比較,激發他們從新角度審視問題的能力,提升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為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本文構建了“錨定科學思維培養目標、設計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主題任務、構建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學習支架以及成果展示與應用\"的教學路徑。同時,為教師提供了包括問題支架、圖式支架在內的具體教學參考策略,助力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未來,期待更多教師關注該路徑在不同學段、不同課型中的實踐效果評估及推廣應用的優化策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林美玉.指向科學思維培養的“思動課堂”構建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5(3):11-13.
[3]高瑞婕.任務設計驅動學生思維養成[J].小學科學,2025(14):121-123.
[4]郁波.科學教師教學用書:六年級下冊[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5]田汪蛟.以模型建構為核心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談“觀察莖的運輸作用”的實驗教學[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4(12):14-17.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浙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