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視域下的數學游戲,應滿足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發展要求,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等文件精神,促進幼兒順利向小學階段過渡。本研究從處于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數量的比較學習能力、分類能力、空間區域劃分及時間排序能力等方面進行了簡單闡述,同時對兒童入學一年級以后需要做哪些學習準備進行了系統闡述。
一、幼兒數學入學準備現狀研究的背景
幼小銜接是學前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過程,其人學準備是否科學充分影響幼兒能否順利完成學業。數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中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其銜接水平是考察幼小銜接的重要觀測點。幼兒園數學教育在幼兒全面發展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幼兒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及空間想象能力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那如何幫助幼兒樹立數學思維,成功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是需要幼兒園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幼兒數學入學準備現狀的調查研究
調查對象與內容:以110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調查數學入學準備內容包含觀察比較、方向位置、圖形組合、邏輯推理、時間順序數字運算及數學學習品質等方面。通過量化和質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大班幼兒數學人學準備的發展現狀,發現以下問題。
(一)個體差異方面
幼兒個體間的數學學習能力差異性較大,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都有差別。同樣學習分解組合,有的幼兒學一遍就會,有的幼兒學好幾遍才可以接受,有的幼兒學很多遍還是不知道所以然,教師手把手一遍一遍教都不明白,這就是個體差異,但是也不能因為僅僅一時學不會就否定孩子,他可能動手能力或語言表達能力很強。教師就可以因人而異,根據幼兒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數運算能力方面
幼兒數運算能力掌握情況相對落后于唱數能力。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大多數幼兒數數已經不成問題,但是在數運算能力方面比較弱,家長應多讓孩子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培養數能力。例如分享食物時,教師讓孩子們一邊分享,一邊說說怎么分享的,在實際生活中理解10的分解和合成;搭建積木時,可以和小朋友分享一下如何分配的;在公園里散步時,問他公園里有幾棵樹、幾把長椅等,可以說一說幾把長椅上有人,幾把長椅上沒有人。通過這些日常活動,孩子能逐漸形成數運算的能力,對數運算有更具體的認知與理解。
(三)量的比較方面
幼兒對量的比較認識不足。家長可以通過大量的訓練,讓孩子反復體驗數與量之間的關系,逐漸理解數字是用來描述數、量及其關系的。例如,當感知數字3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今天家里有3個人吃飯,你能幫媽媽準備3個碗嗎?\"“你能幫媽媽拿3本書嗎?\"讓孩子知道“3\"既可以表示3個人、3個碗,也可以表示3本書,發展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且一個數字最好用多種物品來表示,讓孩子建立數字與物品間的聯系。比較能力是孩子們認識和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家長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比較活動,如比較長短、大小、輕重等,引導孩子掌握比較的方法,理解“多于\"\"少于\"\"等于\"等概念。同時,家長可以引入“最多\"\"最少\"\"更長\"\"更短\"等詞匯,豐富孩子的數學語言。
(四)分類意識方面
幼兒缺乏分類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一一對應關系的能力,比如吃飯時、吃零食時把相應的碗筷、零食發給每一個人。家長帶領孩子整理玩具時,每次都可以提出不同的整理要求,如按玩具的功能整理、按玩具的材質進行整理、按玩具的顏色進行整理等,在分類整理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分類技能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組織信息。這種分類游戲和活動,如將玩具按顏色、形狀分類等,能夠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讓其學會根據物體的屬性進行分類,從而理解分類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五)空間區域劃分方面
多數幼兒能以自我為中心對空間區域進行劃分。(1)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幼兒自主劃分空間區域時,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獨特的想法來設計和布置區域。例如,他們可能把幾個小椅子拼在一起當作“城堡”,用積木圍出一個“花園”,這種自由創造的過程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2)增強自主性和責任感:當幼兒自己劃分空間區域后,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領地”,從而增強對該區域的責任感。他們會積極地管理和維護這個區域,如整理區域內的玩具和材料、保持區域的整潔等。(3)促進社交能力發展:在自我劃分空間區域的過程中,幼兒可能需要與同伴進行交流、協商和合作。比如,幾個幼兒一起商量如何劃分出一個“餐廳”區域,誰負責當廚師,誰負責當服務員等,這有助于他們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合作,提高社交能力。
(六)推理能力方面
幼兒缺乏推理能力。所以,家長可以多追問事情的后續發展情況,如“接下來會怎么樣呢”。啟發幼兒對事情進行深度思考,去提問他,因為提問的過程就是讓他想象的過程,也就是他思維發散的過程。對于同一種事物可以多方位提問,比如“一個呼啦圈有什么用處”,孩子可能會說能轉圈圈,能滾著玩,還能放在地上跳。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再想想,或許可以有更多有意思的答案,像踩在腳下能當哪吒的風火輪,能玩鯉魚跳龍門、鉆圈圈等。這個訓練可以沖破孩子的思維枷鎖,使孩子盡可能多地發散思維,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避免固有思維的形成,讓孩子養成一分為二的辯證法思想
(七)時間排序能力方面
幼兒時間排序能力準備不足。時間觀念是孩子們認識和理解時間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關于時間的教學活動,如認識鐘表、記錄時間等,培養孩子們的時間意識。讓他們學會區分上午、下午、晚上等時間段,理解時間的流逝和順序。結合幼兒對時間認識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將時間與自己的生活進行聯系,如分別出示不同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圖片,感知不同的時間段,講講它們分別是發生在什么時候的什么事情,找出一天中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任意取兩幅圖片,比較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教師還可以用數字從1~8表示事情的先后順序,并請幼兒完整講述一遍,從而比較清楚地區分早晨、中午和晚上,并通過排序的方式讓幼兒加深對順序的理解。針對幼兒的個體不同,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圖片的張數,以降低部分幼兒的難度,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影響幼兒數學入學準備的因素
(一)來自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對數學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會影響幼兒數學入學準備。幼兒園往往會更重視幼兒的語言和動作發展,而忽視了兒童數能力的發展,如在幼小銜接方面的協同機制不完善、對教師開展數學理論與技能的入學準備培訓不足、入學準備評價系統的研究與指導薄弱等。
(二)來自幼兒教師方面
教師的教學方法、目標設定等影響幼兒數學學習。如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若不能協調認知、技能和態度情感三方面的關系,在教學內容上若未能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等情況,都會影響幼兒數學人學準備的效果。
(三)來自幼兒家長方面
家長對幼兒數學人學準備的認識和觀念會影響孩子。若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幼兒數學人學準備,沒有樹立科學的幼兒入學準備觀念,也不利于幼兒在小學的數學學習。
四、一年級新生的適應問題
由于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學習要求的變化,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
(一)對數學學習環境的不適應
【案例1】
鵬鵬,因為在入學前的幼小銜接做得比較好,基本已經完成了全部課程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鵬鵬上課基本不聽,經常做小動作,還經常會拽女生的小辮子,推別人一下,不僅影響了自己,還影響了別人。
【教育干預策略】
1.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
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開展課堂活動,把課件、動畫、實物等有趣的形式帶人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境,使孩子身臨其境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
2.適當介人,鼓勵學生認真傾聽
七八歲的孩子正是把控不好情緒的時候,太興奮了就容易七嘴八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他就忘了別人正在發言。教師這時就要適當地介入,及時表揚那些安靜聽別人發言的孩子:“瞧,瑩瑩一直不吵,認真傾聽瑞瑞的發言,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兩個人的發言都差不多,我們如果不注意聽,根本不知道這里數字有區別,麗麗就聽出來了,聽得真仔細。\"很多孩子提前完成了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程,教師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要聽一聽你之前學習和現在學習的有什么區別,老師講的是不是一樣的。有不同的地方你可以說給老師聽。\"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教師還可以適當給予學生獎勵,鼓勵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3.做榜樣,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言傳身教,就是用最樸素的教育方式達到最有效的效果,通過教師日常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教師與其給學生講大道理,不如做好學生的榜樣。
有的學生膽子很小,聲音也很小,你走近了甚至都聽不清他在說什么,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放下姿態,除了鼓勵學生放開聲音,還可以湊近仔細聽,聽清楚了復述一遍,這個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慢。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如:“你說的是什么,再說一遍!”而俯下身來,你就找到了離學生最近的距離,也就找到了最有效的傾聽的方式,從而達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多么羞澀的學生都會愿意和這樣的教師溝通,因為他知道:他說,你會聽。你聽了,學生看見了,也會學著主動傾聽、主動交流。言傳身教在此就達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
4.提高學生傾聽的能力
教師要及時和學生溝通,及時提出要求,還要告訴學生傾聽時要用“眼睛看,耳朵聽,腦袋想”。教師提出問題:“敏敏,請你做小裁判,說說他哪里說得好。\"“請你說一下剛才老師的說話語氣有什么不同,重點要強調什么。\"\"我說一組數字或者打一組節拍,請你說出來或者拍打出來。\"這樣,教師通過提出要求來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強化訓練。
聽之后,教師就要通過說來看看學生聽的效果。“你們都聽到了什么?和剛才的小朋友聽到的一樣嗎?你們還有什么要補充的?\"教師通過不斷的討論、提問,引導學生學習傾聽的細節。
(二)不適應學習狀態
【案例2】
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很強,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很弱,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說不出來,時間久了也會降低學習的熱情。
【教育干預策略】
1.在重復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一開始可以請學生重復別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可以這樣提問:“剛才迪迪說了什么?\"在他講的時候,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你有更好的解題辦法嗎?”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交流中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別人交流數學解題辦法,通過交流討論提高數學表達能力。我曾經碰上一個數學老師,他建議我們組織小組討論,如討論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生生溝通是很容易的。學生在交流中不但提升了數學表達能力,還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
3.在情境中應用數學語言
當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時,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請學生來表達。如教師可以請某個學生分糖果:你今天帶了10塊糖果,分給天天5塊,那你手里還剩下幾塊?教師還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游戲,如創設買文具的情境:我買3元的鉛筆,付了5元,老板應找我多少錢?讓學生在情境中應用數學語言,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案例3】
妞妞因為認字不多導致學習能力不足,離開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就不會解題了。這個時候家長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加大孩子的識字量,多加引導。
【教育干預策略】
1.引導學生多認字、多學習,多學科融合
經過幼兒園階段的沉淀,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教師在這一時期就要注意學科的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多學習數學常用字,如“比一比,寫一寫,認一認,加減”等關鍵字,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圈出關鍵字,自覺提高學習意識
2.加強學科間的溝通與配合
不管對哪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各學科都是互相融合的。針對有些學生不識字造成題目看不懂的情況,教師可以與語文老師溝通,讓新生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先認識數學上的一些常用字,如“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位的字,“大小、多少、長短\"等表示數量關系的字,“擺、數、連、比、填、算\"等表示操作要求的字,以方便學生學習和做題。
五、改善幼兒數學入學準備現狀的建議
針對教師:(1)應注重培養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品質。(2)在教學目標上,協調認知、技能和態度情感三方面的關系。(3)在教學內容上,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豐富數學入學準備教育內容。(4)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靈活運用多種組織形式開展數學活動。
針對學校:(1)要加強對數學教育教學的重視,(2)堅持幼小雙向銜接,完善協同機制。(3)增加對教師開展數學理論與技能的人學準備培訓。(4)完善評價系統,加強入學準備評價系統的研究與指導。
針對家長:(1)正確認識幼兒數學人學準備,樹立科學的幼兒人學準備觀念。(2)通過家園共育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與心理發展水平,讓幼兒在生活中感知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專注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計劃能力等都是幼兒必不可少的“學習力”,家長要注重對孩子這些學習素養的培養,如在游戲或日常活動中鍛煉孩子的專注力等,讓孩子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小學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習方式,具備更強的自律性和學習能力。這是幼小銜接學習準備中最關鍵的部分,卻是家長誤會最深的一環。幼小銜接不是簡單地提前教授小學知識,而是培養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準備。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