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低碳教育是面向全體國民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和綠色低碳發展規范的普及傳播。高職院校在普及綠色低碳理念、培養科學素養和促進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總結歐美、亞洲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梳理我國綠色低碳教育政策引領、課程建設、教師培訓實踐基礎上,討論高職院校在資源應用、課程融合及教師隊伍等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人才培養、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等解決措施,提升“雙碳”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綠色低碳教育;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
氣候變化是近年來世界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對生態系統、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科技和工業的發展,人類活動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應對國內國際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經濟低碳增長要求等多重壓力,解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獲得了全球共識與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科技工作者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教育議題”。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教育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提升綠色制造技術技能水平”,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根據綠色低碳發展需要積極開發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課程。[1]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100萬名。[1]職業教育通過普及“雙碳”理念、知識和技能,為未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一、國際綠色低碳教育的概況及特點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對人類的負面影響是全球性的。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世界第一個應對氣候變化、全面控制CO2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3項“氣候行動”,強調青少年中開展氣候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教育”,闡述了教育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作用。近40%的成員國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正式課程;另有1/5的成員國認為,開展特定學校項目是其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最重要貢獻。[2]
2003年英國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英國教育部的可持續發展學校計劃,為青少年提供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學校的建筑物、土地以及學校所在社區的各種資源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研究實際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德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雙元制”使得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學校和企業兩個領域展開,德國注重能源教育,發揮社區環境站(或中心)等非正式教育的作用。加拿大約克大學“未來中心”的職責是提出教育政策及標準,教育大綱提出不同學段課程指導大綱、教學內容及提供科普指導手冊。“未來的環保領袖”特色項目讓學生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監測個人生態足跡并進行比較與反思,增強項目對家庭與社區的影響。[4]日本針對資源匱乏、受氣候變化影響大的國情,義務教育階段環境教育、發展教育學習內容,分散在理科、技術、社會、家庭等課程中,通過“喚起關心——深化——培育參與的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促使形成“具體的行動”的習慣。[5]韓國將綠色低碳教育融入學校自然、社會、生活、道德、勞動等課程中,學校與社區合作共同推動“零碳排放”綠色校園項目,開展能源管理、廢物管理、綠色建筑等方面的實踐。
二、我國綠色低碳教育現狀
(一)國家綠色低碳教育政策指引
在全社會各領域積極落實“雙碳”目標大環境下,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得到傳播普及。2019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把綠色低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綠色低碳人才培養”的要求。國家通過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各重點領域配套制訂多個實施方案,形成了國家碳達峰“1+N”政策體系。
教育部印發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為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層次和各領域”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指南。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訂了本地區工作方案,構建上下銜接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針對國家“雙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部署“加強綠色低碳教育,推動專業轉型升級,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等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推動高校“雙碳”人才培養、高水平科技攻關及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全面提升。
(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教育實踐
1.課程整合與實踐創新
高職院校開設低碳建筑、光伏、風電、碳排放統計核算、計量監測等新興專業或課程,通過完善課程標準、優化課程結構、設計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式,將綠色低碳教育融入各專業、課程,普及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識,推廣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意識。
2.學術研究與全球合作
研究機構和高校積極投入綠色低碳教育的研究領域,不僅深化了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認識,還為落實各項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此同時,國際性的項目合作、研學交流、師資培訓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3.社區實踐與技術創新
中小學生參與低碳、環保公益活動,大學生組織社區實踐、企業實踐、“三下鄉”、支教等活動是中國綠色低碳教育實踐的一大特色。與廠礦企業、城鄉社區合作,將“雙碳”理念和知識融入文明城市、美麗鄉村、綠色校園建設,擴大了綠色低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在線教育平臺和虛擬實境技術,提高了綠色低碳教育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三)職業院校綠色低碳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大力推進“雙碳”目標的當下,綠色低碳理念已全面滲透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職業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類型教育,開展綠色低碳教育實踐意義重大。目前,高職院校在綠色低碳知識普及、課程融入、校園能源管理,產學合作的綠色低碳理念,實際工作場景實訓做了多方面嘗試,但是仍然與“雙碳”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相去甚遠。
1.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
當前職業院校在綠色低碳教育課程設置、內容整合及教學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系統性地將“雙碳”理念融入專業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復合型綠色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
2.課程標準與評價體系缺失
缺乏統一的綠色低碳課程開發標準、實踐項目規范及質量評價體系,導致院校間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制約了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3.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普遍缺乏系統的“雙碳”知識與技能培訓,課程融入難度大;同時缺少該領域的專業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影響教學科研水平及社會服務能力。
三、高職院校綠色低碳教育問題探究及策略提出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課題組聚焦產教融合,從教育教學關鍵因素入手,通過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探索高職院校綠色低碳教育的路徑,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1.動態調整優化專業布局
緊密對接傳統產業低碳轉型、新興產業綠色發展需求,增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儲能材料技術、碳排放監測與核算等新興專業,對傳統專業如化工工程與工藝、建筑工程技術等進行綠色低碳化改造,融入節能減排、綠色制造等課程內容,使專業課程體系與綠色低碳產業需求緊密相連,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2.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雙元四輪”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校企共建產業學院、訂單班、課程開發中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和考核評價等環節,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交替學習實踐,了解行業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達成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3.數字化賦能人才培養
校企利用數字化技術共建數字平臺,集成物聯網、AI技術實現教學管理全流程智能化,賦能師生數字化素養。建設數字化課程體系,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在線教育平臺和虛擬情境技術,打破傳統實訓場地和設備的限制,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和效果,實現教師個性化教學和學校精準育人。
(二)構建課程體系及評價標準
1.構建綠色低碳課程體系
在公共課程中融入綠色低碳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大學語文等課程中選取綠色主題,培養學生的綠色價值觀。重構專業課程模塊,增加綠色低碳技術和管理內容,在化工專業課程中設置綠色化工工藝章節內容,在物流專業課程中融入綠色物流管理知識,開發“碳中和概論”“綠色金融”等綠色低碳特色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
2.推進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
建設綠色低碳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新形態教材,實現學校課程向企業課程轉化。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發綠色能源技術在線開放課程,學生隨時隨地通過在線平臺學習課程內容、參與討論和答疑、完成課程作業和考核,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3.建立多元化課程評價標準
學業成績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實踐能力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的崗位素養、學習態度、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評價包括學生運用綠色低碳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入企業和行業專家參與課程評價,通過增加企業課堂、企業育人元素等加大企業考核權重,確保評價標準與實際工作需求一致。
(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1.加強教師綠色低碳素養培訓
定期培訓教師的綠色低碳知識和技能,邀請行業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課程講授。鼓勵教師參加綠色低碳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和實踐項目,選派教師到新能源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實踐,了解行業最新技術和發展動態,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中,提升教師的綠色低碳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2.引進綠色低碳領域高層次人才
完善師資培養和激勵機制,引進綠色低碳領域的博士、教授等領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帶頭人。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依托產教融合共同體,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實現“雙導師制”講授新能源汽車技術前沿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提升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開展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
針對綠色低碳課程數字化教學需求,建立分類分層“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和產教虛擬教研室,開展技術應用培訓和實踐經驗分享,內容包括數字化教學工具使用、在線課程設計與開發、虛擬仿真教學應用等。鼓勵教育數字化技術創新,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案例教學、探究式學習等,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實訓基地建設
1.建設校內綠色低碳實訓基地
整合現有實訓資源提升實訓基地功能,建設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校內綠色低碳實訓基地。建設新能源綜合實訓中心,配備新能源實訓設備,學生在實訓中心進行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等實踐操作。建設綠色制造實訓基地,引入綠色制造技術和設備,開展綠色生產工藝、節能減排等實訓項目。
2.推進實訓基地數字化建設
數字化升級改造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真實的職業標準,建設虛擬實訓平臺和數字化管理系統。虛擬實訓平臺提供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項目,學生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實訓操作。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實訓設備的智能化管理、實訓教學過程的信息化監控和實訓數據的分析統計,提高實訓基地的管理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以真實生產任務重構實訓資源體系。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實踐項目,使其參與實際生產和技術研發。同時,校企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員工培訓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與環保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企業參與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等項目實踐,提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結語
高職院校開展綠色低碳教育實踐,是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綠色低碳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將產教融合與數字化建設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等各個環節,能夠有效提升綠色低碳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未來,高職院校應持續探索創新,不斷深化綠色低碳教育改革,為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任叁.“雙碳”人才現缺口“科班出身”在路上[J].中國對外貿易,2023(01):7173.
[2]潘涌,陳蘇仙.可持續發展教育:從理念到行動[N].中國教育報,20200724(09).
[3]姚春生.英國可持續學校計劃[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1113.
[4]王鵬.北美地區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特點及啟示: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印第安納州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02):3639.
[5]杜海清.“可持續發展教育”及其在日本的實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02):1720,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蘭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雙碳’目標下職業院校綠色低碳教育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23ZD270)
作者簡介:何宇鑫(1971— ),男,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土木工程、職業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