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9-0170-04
[Abstract] Thisarticlefocusesonthescientificityand practicalityof thecreationofchildren's ight equipment exercises.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analysis,it systematicall explores the creationvalue,existing botlenecksandoptimization strategiesoflight equipment exercises basedonchildren's physical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Theresearch finds thatlight equipment exercises have the valueof efectively promoting the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children'sphysical functions,stimulating their motivation toparticipate in sports,cultivating teamwork and social skils,and inheriting sports culture.However, inpractice,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insuficient functional adaptation of the equipment,adult-oriented movement design,dis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vement,and weak professonal qualityof teachers.Basedon this,specific creationstrategies are proposed,such asscientificselectionof equipment materials toadapttoagecharacteristics,gamification of movement design to stimulate participation iterest, matching of music rhythm to enhance rhythm perception,and systematiz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to improve creative ability.
[Keywords]Young children; 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 Light equipment exercis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作者簡介:王娟(1984一),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幼兒體操創編方向。
202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發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通知,為幼兒園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科學的實施指南和明確的行動依據[1]。同時,也進一步開啟了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課程變革。而輕器械操作為融合器械操作與身體律動的運動形式,已成為幼兒園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在現行政策驅動下,輕器械操創編呈現出以下時代訴求。其一,體教融合要求打破傳統徒手操的單一性,需通過器械創新實現“一物多玩”;其二,“五育\"并舉倡導在運動中滲透美育(器械造型)、勞育(器械收納)等多維目標;其三,“雙減\"政策的課后服務延伸,需開發適宜家庭場景的輕器械親子運動方案[2]。因此,研究聚焦于幼兒輕器械操創編價值、現存堵點及優化策略,旨在構建兼具生理適切性與教育適宜性的輕器械操創編體系,從而推動幼兒體質健康發展。
1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輕器械操創編價值
1.1促進身體機能協調發展
幼兒期是身體機能發展的關鍵階段[3],其大肌肉群與小肌肉群、靜態平衡與動態協調能力均處于快速發展期。輕器械操的創編通過器械操作與身體動作的有機結合,能夠針對性強化幼兒的生理發展需求。其一,器械的多樣化使用可促進肌肉群均衡發展。如沙錘操中手腕的旋轉動作可增強小肌肉群控制力,而體操棒的前推、側舉等動作則能激活肩背大肌肉群。其二,器械的動態操控與身體位移的協同訓練,可提升幼兒的平衡能力與動作協調性。如平衡木上持球行走的復合任務,需同時調用前庭覺、本體覺和視覺系統,促進神經肌肉整合。其三,器械重量與材質的科學選擇,能夠適配幼兒骨骼發育特點。輕量化、軟質材料,如海綿環、布質彩帶,既能避免運動損傷,又能通過阻力變化增強關節穩定性。
1.2激發運動參與內生動力
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其對趣味性、情境化活動的天然傾向。輕器械操創編通過器械的視覺吸引力與動作的游戲化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運動內在動機。首先,器械的感官刺激特性符合幼兒多通道學習規律。如彩色響鈴的聲光聯動、熒光棒的動態軌跡追蹤,能夠通過視聽雙重輸人增強運動體驗的新奇感。其次,動作創編的敘事性設計可提升參與持續性。將器械操融入森林探險、太空漫游等主題情境,使器械操作轉化為角色扮演任務,如用體操棒模擬劃船、用彩綢模仿彩虹橋,能夠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此外,器械的個性化選擇權賦予了幼兒自主決策空間。提供多種器械選項并充許自由組合動作,可滿足3\~6歲兒童逐漸強化的自我意識需求,從而提升運動自主性。基于內在動機的參與模式,較傳統指令式訓練更符合幼兒心理發展規律,有助于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1.3培育團隊協作社交能力
輕器械操的集體屬性為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了天然載體。在器械互動中,幼兒需通過觀察、模仿、協商等社會化行為完成動作協同,這對親社會能力的培養具有獨特價值。其一,雙人或多人傳遞體操圈、合作搭建器械造型等器械配合動作,要求幼兒理解規則邊界、學會等待與分享,從而促進社會規則內化。其二,隊列變換與空間占位等集體任務,需要幼兒通過眼神、手勢等非語言交流協調行動,這種具身化的社交實踐能夠提升其非正式情境下的溝通能力。其三,器械操展演中領操員、器械管理員等角色分工,可幫助幼兒建立責任意識,同時通過集體榮譽感強化團隊歸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器械操中的社交學習具有“做中學”的實踐特性,幼兒在重復練習中可以逐步掌握沖突解決策略。換言之,經驗積累比單純說教更符合其具象思維特點。
1.4傳承創新體育文化基因
輕器械操作為身體文化的物質載體[4],在動作編排與器械選擇中蘊含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可能。一方面,傳統民間體育器械的改良應用能夠實現文化啟蒙。如將成人空竹簡化為安全繩連接的“幼兒空竹”,或在腰鼓操中融入節奏型童謠,可使幼兒在運動中潛移默化地感知非遺精髓。另一方面,現代器械的創新設計可培育文化創造力。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生肖主題器械,或將地方剪紙圖案、民族紋樣等文化符號融入器械裝飾,能夠通過具身認知強化文化認同。形成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編,不僅能夠拓展體育文化傳播路徑,更能通過器械的故事化使用,在幼兒心中播撒文化自覺的種子。且從教育人類學視角看,器械操的文化價值在于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操作、可體驗的身體實踐,這正是幼兒階段文化傳承的最優路徑。
2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輕器械操創編堵點
2.1器械功能與年齡適配失衡
幼兒身體發育的階段性差異對器械功能提出了精細化要求,但在實踐創編中,器械與年齡的適配性矛盾尤為突出。其一,器械物理屬性與幼兒生理特點的匹配度不足。小班幼兒手部骨骼發育尚未完善,抓握能力較弱,若使用直徑過大的體操圈或表面光滑的金屬器械,易出現抓握不穩、器械滑脫等情況,導致動作完成度降低。其二,器械操作復雜度與幼兒動作發展水平錯位。例如,大班幼兒已具備初步的方位感知能力,但若器械操設計包含同時向前、向后拋接沙包等多方向連續拋接動作,其空間定位能力尚不足以支持此類復合任務,會引發動作混亂。其三,器械功能單一化難以滿足進階需求。許多幼兒園采用統一規格的響鈴或彩帶,未根據年齡分層設計器械功能梯度,導致小班幼兒因操作困難喪失興趣,大班幼兒則因挑戰性不足降低參與積極性。其四,器械安全性考量不足。部分幼兒園為追求視覺效果,選用硬質塑料或帶有尖銳裝飾的器械,在動態活動中易造成磕碰損傷。
2.2 動作難度與認知水平錯配
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制約著其對動作指令的理解與執行能力,但當前輕器械操創編中普遍存在成人化傾向,導致動作難度與幼兒認知能力出現結構性矛盾。首先,動作復雜度超越空間知覺發展水平。小班幼兒尚處于自我中心空間階段,若設計包含左右方位交替、斜線移動等動作,其空間表征能力難以準確執行。其次,動作序列長度超出工作記憶容量。幼兒的短時記憶通常只能保持3\~4個動作指令,但部分創編方案包含6個以上連續動作組合,容易造成記憶負荷過載,出現動作遺漏或順序巔倒現象。其三,抽象符號指令與具象思維沖突。如要求幼兒用彩綢“畫”出彩虹,部分低齡幼兒因無法將抽象彩虹概念轉化為具體揮動軌跡,只能機械模仿教師動作,從而失去創造性表達機會。其四,靜態維持時間違背注意力規律。部分器械操包含單腳站立舉鈴等超過10s的平衡姿勢保持動作,而3\~4歲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長通常不足 5min ,過長的靜態動作易引發疲勞與注意力渙散。
2.3音樂節奏與動作表征割裂
音樂作為輕器械操的情感驅動要素,其節奏、旋律與動作的協同性直接影響運動表現,但實踐中三者割裂現象顯著[5]。其一,音樂節拍與動作頻率匹配失當。快節奏音樂搭配緩慢伸展動作,容易造成神經肌肉協調紊亂,導致幼兒為追趕節奏而犧牲動作質量;反之,慢節奏音樂配合快速跑跳動作,則容易導致能量釋放不充分。其二,音樂情感基調與動作主題偏離。如選用激昂進行曲配合模仿小動物漫步的器械操,音樂情緒與動作敘事沖突,削弱情境代入感。其三,音樂結構忽視幼兒聽覺感知特點。幼兒對音樂段落變化的敏感度較低,若音樂采用復雜曲式,其難以識別動作轉換節點,導致隊形混亂。其四,本王音樂文化缺失。大量器械操盲目使用西方電子音樂,缺乏童謠、民樂等本土化音樂元素,既削弱了文化認同感,也不利于幼兒通過熟悉旋律建立動作記憶。
2.4教師素養與專業要求斷層
輕器械操創編質量高度依賴教師的專業能力,但當前師資隊伍存在顯著的能力缺口[6]。其一,動作解剖學知識匱乏。許多教師未系統學習幼兒骨骼肌肉發育規律,創編中經常出現關節超伸、不對稱負荷等違背生理結構的危險動作。其二,運動負荷控制經驗不足。未能根據幼兒心肺功能特點合理設計運動強度,部分器械操包含連續 1min 以上的高強度跳躍,導致心率過快、恢復不足。其三,創編方法論缺失。教師多依賴網絡視頻模仿或主觀經驗設計動作,缺乏“觀察一評估一迭代\"的科學創編流程,導致器械操與班級幼兒實際發展水平脫節。其四,藝術整合能力薄弱。在器械選擇、音樂剪輯、隊形設計等方面缺乏美學素養,易出現器械色彩混雜、音樂剪輯生硬、隊形呆板等問題,難以實現體美融合教育目標。
3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輕器械操創編策略
3.1以科學選材實現器械年齡適配
輕器械操的創編需以幼兒生理發展規律為基準,通過器械材質、重量、形態的差異化設計實現精準適配。其一,建立“重量梯度一抓握尺寸\"雙維度選材標準。針對小班幼兒手部骨骼肌發育特點,選用海綿球等重量低于 100g 直徑 4~5cm 的軟質器械,確保抓握時手指關節自然舒展;中大班可逐步引入200\~300g的木質或硅膠器械,通過適度阻力增強肌肉耐力。其二,依據動作發展需求設計功能梯度。小班以“抓握一傳遞\"類器械為主,強化基礎動作模式;中班增加“拋接一平衡\"復合型器械,促進手眼協調;大班引入“組合一創編\"開放型器械,支持創造性動作表達。其三,注重器械感官屬性的適齡開發。小班器械需強化色彩對比度與觸覺反饋,中大班可增加聲音反饋功能,通過多通道刺激提升運動動機。其四,建立器械安全動態評估機制,定期檢查器械磨損度,避免老化材料導致的斷裂風險。
3.2 以游戲情境降低動作認知負荷
基于幼兒表象思維主導的認知特點,將抽象動作指令轉化為具象游戲任務,是破解認知超載的有效路徑。其一,構建主題化動作敘事框架。例如,將平衡木行走創編為叢林探險故事,幼兒手持樹枝狀器械完成過獨木橋、避讓滾石等情節任務,使空間方位學習自然融入情境體驗。其二,采用角色扮演分解復雜動作。在投擲類器械操中,讓幼兒化身“小小快遞員”,通過“裝箱一運輸一投遞”的角色任務,將“屈膝蓄力一轉體揮臂一釋放出手”等分解動作轉化為連貫游戲行為。其三,設計問題導向的探究式動作序列。例如,在彩綢操中預設如何用彩綢“畫”出彩虹的探索任務,引導幼兒通過甩動幅度、速度的自主調節發現動作軌跡規律,替代直接的動作模仿。其四,嵌入即時反饋的游戲規則。在雙人拋接球操中加人“不掉球接力\"挑戰,利用幼兒的好勝心理促使其主動調整拋擲角度與力度。
3.3 以節奏分析強化音樂動作協同
音樂與動作的時空同步性是提升輕器械操表現力的關鍵,需從節奏解構、情緒映射、文化融入層面建立協同機制。其一,運用音樂結構分析法實現節拍一動作精準對應。將音樂分解為引子、主題段、過渡段、高潮段與尾聲,依據段落特性匹配動作類型:引子部分設計器械準備動作,主題段安排基礎動作組合,高潮段編排大肢體動作,尾聲回歸舒緩整理動作。其二,建立“強拍一弱拍\"動作差異化設計原則。強拍對應力量型動作,弱拍匹配延伸性動作,通過力度對比強化節奏感知。其三,本土化音樂元素的敘事化運用。選用地方童謠、民族器樂片段作為配樂,例如,將《茉莉花》旋律與折扇操結合,通過“開扇一收扇\"動作模擬花朵綻放,使音樂意象與器械操作形成文化隱喻。其四,預留個性化表達的音樂間隙。在樂句銜接處設計2\~4小節的自由創編段落,充許幼兒根據樂器音色即興設計敲擊節奏,培養音樂創造力。
3.4以分層培訓提升教師創編能力
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需遵循“知識重構一技能遷移一創新生成\"的漸進路徑,建立多維能力發展支持系統。其一,開展解剖學與兒童發展學融合研修。重點學習幼兒關節活動度、肌肉發力順序等生物力學特性,避免創編中出現肩關節過度外展、脊柱超伸等危險動作。其二,實施\"觀察一診斷一改良\"創編工作坊。通過錄像分析典型器械操案例,引導教師識別動作難度斷層,并運用“簡化一替代一分解”三步驟進行適應性改良。其三,推行園本化創編資源開發。鼓勵教師根據園所器械儲備、場地特征及幼兒興趣,開發“一器械多玩法\"圖譜,積累個性化創編經驗。其四,構建跨學科協同創編共同體。聯合音樂教師優化動作與音樂的匹配性,邀請美術教師設計器械視覺主題,借助保育員觀察記錄幼兒運動反應,形成多視角創編優化方案。
4結語
幼兒輕器械操作為融合運動技能習得與身心協同發展的教育載體,其科學化創編既是落實體教融合政策的實踐路徑,更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時代訴求。研究通過系統解構輕器械操創編的價值維度與具體堵點,發現器械操在促進幼兒運動能力、認知發展及文化傳承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實踐中存在器械功能與年齡特質錯位、動作設計成人化傾向等問題。為此,提出科學化選材、游戲化設計、節奏匹配及師資培訓等策略,為園本化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支撐。未來,需加強跨學科研究深度,將神經教育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新興學科成果融入創編實踐,使輕器械操真正成為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發展的立體化教育載體,為新時代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范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通知[EB/OL].(2022-02-11)[2025-05-0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6/s3327/202202/t20220214_599198.html.
[2]徐帥帥,呂吉勇,張濤,等.課程思政融入體育院校體操必修課教學的價值塑造與路徑鋪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3):60-67.
[3]殷超,馬莉.學前教育專業幼兒體操課程內容優化應用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6):111-115.
[4]董文靜,鄭鋒.健美操對幼兒粗大動作發展及身體發育的影響[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4):115-117.
[5]王麗.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創新研究-以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科學咨詢,2023(16):89-91.
[6]趙萍.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幼兒趣味健美操課程創新研究[J].科學咨詢,2022(7):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