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包森,原名趙寶森,1911年7月21日出生,陜西蒲城人。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2月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七七事變后被分配到八路軍115師344旅任見習參謀,由三原縣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1師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6月率40多人在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游擊區。1939年秋被任命為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兼13團團長。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指揮戰斗時不幸胸部中彈犧牲,年僅31歲。2014年9月1日,包森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在黨史記載中,包森是堅守在華北抗日前線的杰出將領;在冀東革命老區群眾的口中,包森是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戰神”;對于趙珂來說,三爺爺包森是燃燒在他心中的一團火,長燃不熄。
初夏時節,秦東大地麥苗青綠、萬物蓬勃。位于陜西省的包森故居敞開大門,將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向前來參觀的人們娓娓道來。
向著光明前進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包森仿佛就是為著革命、為著抗日而生。
學生時代,包森曾有過3次被學校開除的經歷。1927年4月,李大釗英勇就義,蒲城縣立第一高級小學的進步人士為他舉行了追悼會,16歲的包森走上講臺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痛斥軍閥張作霖的罪行。當時,他的一系列進步行為被認為是不服管教,1930年學校將他開除。
隨后,包森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位于三原縣的陜西省立第三中學。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他組織進步青年游行、演講,發動學生罷課,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并砸碎了國民黨涇陽縣黨部的牌子,被開除了學籍。
1932年,進步青年包森被吸收為共產黨員,又考入西安的一所高中。當年的8月1日,西安多所中學的進步學生組織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誕生的集會,宣傳抗日救國。國民黨當局派出大批軍警逮捕了包森在內的32名學生,包森再次被開除。
“老實來說,我對我的志愿,情愿拿性命來衛護它,我絕不愿自甘暴棄…”革命之路布滿荊棘,但在這封包森寫給父母的信中,人們讀懂了他不會怕,更不會退。
是抱著什么樣的信念,包森甘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愿為最廣大群眾去戰斗?
包森出生在蒲城縣一戶普通農家,以務農為生的父母養育了他們兄妹六人。一次離家前,包森的大嫂為他做了兩雙布襪子。包森說:“咱們貧苦人常年勞動可連肚子都吃不飽,嫂子你等著,我這一次出去,將來要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打破黑暗的舊社會,讓受剝削受壓迫的群眾過上好日子就是他的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服從組織安排,到渭北革命根據地參加游擊戰爭,在西安協助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去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奔赴華北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
包森犧牲后,《解放日報》頭版發表社論,“我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同志,親自指揮所部向敵猛烈進攻,沖殺數小時,斃敵指揮官等300余人,繳獲甚多。不幸,包森同志亦英勇殉國。”“他的赫赫戰功與英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民的記憶中”。
直到1952年,地方民政部門將烈士證書送到家里,包森的大哥趙寶林才知道三弟1942年就犧牲在了華北抗日前線。此后每逢過年,趙寶林都會把烈士證書上的那張包森穿軍裝的照片擺放在堂屋桌上,讓孩子們祭拜。
在戰火中永生
趙珂從小就知道三爺爺是打鬼子的人,但直到他踏上三爺爺戰斗過的那片土地,才真正認識了這位赤膽忠心、智勇雙全的抗日民族英雄。
包森戰斗的冀東地區位于華北通往由日本關東軍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咽喉要道,直面日軍的掃蕩和封鎖,條件極其艱苦。4年多的時間,包森帶領部隊開辟了以房山和盤山為中心的兩塊抗日根據地。

在1940年7月的白草洼戰斗中,包森帶領部隊全殲了日本一個騎兵中隊。在1942年1月的果河沿戰斗中,包森帶領部隊創造了以少勝多、消滅敵人整團的范例,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嘉獎。據不完全統計,包森在冀東地區共指揮了大大小小160余次戰斗。
包森曾經的老部下說,包司令治軍帶兵十分嚴格,曾經槍斃過一個違反軍紀的排長。包森曾經的警衛員說:“打仗時包司令總是沖在前面,我很自責沒有為他擋住那顆致命的子彈。”當地黨史工作者說,包森用一場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冀東人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2011年,趙珂第一次來到天津市盤山烈士陵園為三爺爺掃墓,他發現墓旁的青松翠柏上系著一條條鮮艷的紅領巾,陵園的工作人員說那是學生們在祭拜后自發系在這里的。一年年過去了,紅領巾越系越多,遠遠看去,紅艷艷一片。“三爺爺在這里并不孤獨,大家經常來看他。”趙珂說。
走在冀東大地,處處有包森的“身影”。1982年,當地民兵在包森犧牲的遵化市野瓠山上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唐山市冀東烈士陵園、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都有包森的紀念設施;天津市薊州區將包森當年養傷的山洞命名為“包森洞”,成為盤山風景區的一處紅色景點;2015年的10月,遵化市森林公園內也新添了一座高大的包森雕像。
趙珂邊走邊看、邊走邊聽:出租車司機會和他聊起包森活捉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的傳奇往事;一家羊湯館老板建議為抗日民族英雄包森專門拍一部電影,他愿意捐出1萬元……
“冀東人民對三爺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很感動,也很震撼。為三爺爺在家鄉的土地上立個碑,也是我們后輩們的心愿。”趙珂說。幾年前,趙珂和姐姐在三爺爺犧牲的野瓠山上取了一些黃土帶回家鄉,在包森父母兄長的墓旁立起一座紅旗形狀的紀念碑。紀念碑上,是包森的戰友焦若愚手書的“包森英烈永垂千古”八個大字。
這些紀念碑和雕像靜靜矗立在時光里,如同一座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橋梁,讓后輩們對英雄的敬仰與追思有了可依附的實體,讓跨越時空的致敬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沿著包森的足跡
2019年,趙珂和家人一致決定,將包森出生、成長的那座老宅無償捐出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吸引更多人來這里緬懷包森,了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這座老宅,也見證了包森一家三代從軍的家國情懷。
1937年秋,包森隨部隊從三原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時路過家門辭別父母兄弟。那一年,趙珂的父親趙維岳才7歲,雖然是家中獨子,但他依然選擇了投身革命。
趙維岳先后參加了蘭州戰役、西北剿匪。1950年,他又隨部隊奔赴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因為趙維岳是初中畢業,在部隊屬于知識分子,組織將他召回國在專科學校學習俄語。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從事俄語翻譯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趙維岳又積極響應國家開發北大荒的號召,主動放棄了舒適的機關工作,扛著行李穿過山林、越過沼澤,奔赴苦寒之地,一干就是12年。
趙珂19歲那年,也選擇穿上軍裝。“父親對我說,到了部隊就要聽黨指揮、勇敢頑強、干出成績。”趙珂說。
在武警部隊,趙珂20年扎根基層一線帶兵。當班長時,他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后一個睡覺。當司務長時,他把生病的戰士一路背到醫院。當連長時,他所帶的連隊連年被評為先進單位,他個人也被評為標兵中隊長。20年間,他參加過抗洪搶險等多項急難險重任務,榮立三等功3次。
三代從軍,時代不同、使命不同、挑戰也不同,但不變的是對黨的忠誠。
轉業到機關工作后,趙珂也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多次被單位表彰。他曾2次獲評優秀公務員,3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
“我是包森的后人,我不能給這個名字抹黑。”趙珂說,每當面對誘惑時,他總是這樣提醒自己。“要守住底線。”當然,他也會時常這樣提醒自己的孩子。
英雄精神不朽,家風穿越時光。包森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忠誠底色、軍人的鐵血擔當與民族的不屈脊梁,他的光芒,也照亮了后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