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傍晚,紫陽縣椿明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茶葉店內,茶香沁人,顧客往來不絕。
貨架上,茶葉包裝精美,幾位顧客正仔細挑選;收銀臺前,店員忙著打包、結算。合作社負責人章鵬放下手中的茶樣,向來訪的陜西省紫陽縣紀委監委干部介紹:“以前電力不穩,加工能力有限,門店經常斷貨。現在供電問題解決了,茶葉加工量大大提高,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紅椿鎮是紫陽縣歷史悠久的茶葉主產區之一,也是昔日的陜甘茶馬古道重要站點。如今,該鎮擁有茶園2.6萬畝、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縣級農業園區1個、茶葉企業17家。2024年,全鎮茶葉產量達1244噸。
然而,就在今年3月以前,電壓不穩的問題困擾著這里的大部分茶企。
時間回溯到今年春茶上市前,紫陽縣紅椿鎮紀委干部在走訪茶企加工車間時發現,電壓不穩、電力吃緊等問題制約了不少茶企提升產能。
“得知該情況后,我們督促相關部門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完成了對鎮上各茶企生產和用電需求的深入調研,并積極協調縣農業農村局、縣供電公司等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深入茶企‘把脈問診’,為每家企業‘量身定制’供電方案。”紅椿鎮紀委書記高俊說。
現場勘察、計量增容、改造線路…一場保障春茶生產的“電力攻堅戰”迅速展開。不到10天時間,6臺大容量變壓器“上崗”,12公里電力線路完成升級改造。穩定的電力供應,為茶葉加工注入了強勁動能,實實在在為2025年春茶生產按下了“加速鍵”。
茶葉是紫陽縣的支柱產業之一,事關群眾的“錢袋子”。用電瓶頸問題的快速突破,是紫陽縣紀委監委護航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紫陽縣紀委監委圍繞深化“三個年”活動,立足職能,充分發揮“室組地”聯動優勢,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產業一線,圍繞春茶“產、制、銷”關鍵環節,直入茶園看、直面茶農問、直奔茶企聽,開展精準監督,護航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規范茶葉生產、經營秩序,保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紫陽縣紀委監委聯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茶葉發展中心等單位,對全縣茶葉市場開展專項監督,并督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加大對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的抽檢力度,加強對茶葉市場流通銷售的監管,嚴把質量關和安全關,防止出現衛生不達標、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

“我們采取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彈性’執法手段,對那些無心之失、有小問題的企業,多提醒、多指導,幫他們盡快合規。對那些證件不齊全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必須亮劍。”紫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管股工作人員張勇說。
為了維護好紫陽茶品牌聲譽,紫陽縣紀委監委督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縣公安局、縣農業農村局、縣茶業協會形成部門聯合規范機制,發布《關于規范紫陽茶葉生產、銷售秩序的通告》,向全縣各茶葉企業生產經營單位印發《關于規范茶葉包裝標簽標識的提醒函》,指導茶企正確使用包裝,規范使用包裝標簽標識,確保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截至今年6月,紫陽縣茶葉包裝類投訴舉報量同比下降 70% 門
“我們把監督的重點聚焦在車間、聚焦在市場、聚焦在老百姓的舌尖上。”紫陽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縣紀委監委采取明察暗訪、隨機抽查、突擊檢查等方式,深入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門店等開展監督檢查。同時,充分利用“信、訪、網、電”等舉報平臺,廣泛收集問題線索,嚴肅查處相關職能部門在服務春茶生產中吃拿卡要、不作為、亂作為等違紀違法行為,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線索優先處置、快查快辦,以有力監督護航茶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紫陽茶葉銷量持續增長,當地茶產業蓬勃發展,茶企不斷增多,該縣紀委監委還協助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對新增茶企提供辦理證照指導服務及后續跟蹤服務,規范廠房建設和設備使用,進一步優化茶企營商環境,為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在全縣紀檢監察干部的監督護航下,當地在夯實茶產業發展根基的同時,大力推動茶產業向文旅融合方向拓展升級。據悉,今年“五一”期間,紫陽縣緊扣“開麥吧!茶鄉”茶文旅融合IP主題,推出“茶旅 + 民宿”“茶旅 ?+ 研學”“茶旅 + 康養”等茶旅融合新業態,全縣共接待游客28.86萬人次,游客總花費1.56億元,兩項同比增長超過 50% 。
夜色浸染茶山,紫陽縣的各大茶企廠房依然燈火通明。漫山遍野的點點光亮,是產業興旺的有力注腳,亦是清風護航的生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