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初中生內外化問題的交叉滯后研究:表達抑制的中介作用

2025-08-03 00:00:00陳建新?韓玥?劉思瑤?魏柳青?孫山?徐碧波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25年8期

摘 要 關于初中生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之間預測關系的方向性及內在機制一直存在爭論。采用交叉滯后設計,通過青少年自評量表和情緒調節量表對491名初一、初二年級學生進行了間隔5個月的追蹤研究,考察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之間的雙向預測關系及表達抑制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存在雙向預測的關系,而且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在兩者間起中介作用。

關鍵詞 內化問題;外化問題;表達抑制;交叉滯后分析

分類號 B844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5.08.001

1 引言

內外化問題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病理癥狀(Murray et al., 2020)。研究發現,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經常同時出現,而且當青少年同時出現內外化問題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嚴重的后果(Boutin et al., 2020)。目前,關于青少年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預測關系的方向性問題及內在機制一直存在爭議。行為失控模型(Acting Out Model)認為內化問題不僅早于外化問題,而且還能預測外化問題(Overbeek et al., 2001; Gold et al., 1989)。雙重失敗模型(Dual Failure Model)則認為外化問題可能產生或強化內化問題(Boutin et al., 2020; Patterson amp; Capaldi, 1990)。在此基礎上,有研究認為內外化問題可以相互預測(Gong et al., 2023; Weeks et al., 2016)。由此可見,內外化問題之間的雙向預測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因此,進一步探討這一關系,特別是深入分析其內在機制是必要的。有學者認為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情緒調節策略息息相關(張妮等, 2022)。因此,在內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中,情緒調節策略是否發揮中介作用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1.1 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預測關系

問題行為指的是個體身上出現的妨礙其社會適應的異常行為。Achenbach等(2016)將其劃分為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兩大類。內化問題通常指由于過度自我調節,個體產生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包括抑郁、焦慮、社會退縮等情緒方面的問題(Hoglund amp; Chisholm, 2014)。而與之相對應的外化問題通常指由于自我調節能力缺乏,個體產生的對外界環境負面反應的行為,包括攻擊性行為、異常同伴交往、多動癥、違紀行為等(Memmott-Elison et al., 2020)。

行為失控模型認為,內化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外化問題的增加(Overbeek et al., 2001; van Lier et al., 2012)。該模型提出:有內化問題的兒童可能會通過輕微的異常行為來反映他們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表現出外化問題風險升高的現象。Yu等(2018)將受害經歷作為中介變量,引入該模型,解釋了抑郁對暴力行為的預測作用。之后行為失控模型被進一步擴展到以社交與學業困難來解釋內化問題到外化問題的路徑(Gong et al., 2023)。而雙重失敗模型則認為,個體在出現外化問題后,可能會使得其同伴關系和學業成就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進一步導致內化問題的產生(Patterson amp; Capaldi, 1990)。Burt等(2010)發現學齡前兒童的外化問題與低社交能力和其一年級的學業困難有關,并且這些問題預測了之后的內化問題。Murray等(2021)發現積極的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可以對以后的內化問題起到保護作用。在此基礎上,Gong等(2023)通過交叉滯后模型發現同伴關系破裂在內外化問題相互預測的關系上均起到中介作用。以上分析表明,內外化問題間的關系較為復雜,進一步深入探討兩者的關系是必要的,特別是要深入分析兩者關系的方向性問題。

1.2 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對同伴關系和學業成就在內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中的中介作用存在分歧(Burt amp; Roisman, 2010; Zhang et al., 2019),這可能是源于研究者未將個體對這類事件的認知加工進行充分考察。根據情緒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情緒與個人的認知相關聯,因此一個人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主要取決于他們對事件的認知,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反應(Lazarus, 1991)。因此,學業失敗與同伴沖突是否導致內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可能取決于個體是否采用適宜性的情緒調節策略,即情緒調節策略作為認知的一種表現,可能成為內外化問題雙向預測的中介變量。常見的情緒調節策略包含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Gross amp; John, 2003)。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是指改變對引發情緒事件的理解和認知、重新定義事件、更積極樂觀地看待引發個體消極情緒的事件,或是對事件進行合理化(Aldao et al., 2010)。表達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是指抑制正在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Gross amp; John, 2003)。

從問題行為的定義出發,內化問題是由于過度的自我調節所引起的(Hoglund amp; Chish-olm, 2014),外化問題是缺乏自我調節能力所造成的(Memmott-Elison et al., 2020)。因此,當個體產生內化問題后,如果選擇適應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會使他們的情緒暫時積壓下去,但這種消極情緒并未消失,經過以后多次的情緒疊加,情緒調節失控,最終就可能發展成為外化問題;而當個體產生外化問題(如打架斗毆,違紀等行為)后,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破裂、學業成績下降等消極事件(Boutin et al., 2020; Gong et al., 2023; Murray et al., 2020),進而出現消極情緒,如果個體采用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則會加重內化問題。因此,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在內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中發揮中介作用。

綜上,本研究采用交叉滯后設計,對初中生進行了兩個時間點的追蹤測查,探討初中生內外化問題的預測關系(是單向預測還是雙向預測)及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選取四川省某中學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間隔5個月兩個時間點的追蹤研究。所有學生的母語均為漢語。其中,父親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占14.66%,母親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占15.68%。第一次測試時間(T1)為初一、初二年級的秋季學期(2022年11月底),共511名學生參與測試,其中男生267名,女生244名,平均年齡為14.08±0.85歲。第二次測試時間(T2)為初一、初二年級的春季學期(2023年4月底),間隔5個月。由于轉學等原因,流失被試20人,最終共計491名學生參與兩次測試,其中男生253名,女生238名,平均年齡為13.85±0.82歲。分析發現,流失被試與繼續參與測試的學生在各個變量上均無顯著差異(pgt;0.05),表明被試不存在結構化流失。

2.2 研究材料

2.2.1 青少年自評量表

采用中文修訂版的Achenbach青少年自評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評定初中生的內外化問題(王潤程等, 2013)。內化問題維度含焦慮、抑郁、退縮行為和軀體主訴因子,共31道題;外化問題維度包含攻擊行為和違紀行為因子,共32道題。該量表適用于11~18歲,采用3點計分,從0代表“無”到2代表“明顯或經?!?,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具有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的可能性越高。在本研究中,內化問題的兩次測量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0.92,外化問題的兩次測量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0.87。

2.2.2 情緒調節問卷

采用Gross和John(2003)編制的情緒調節問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評定初中生習慣性使用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策略的傾向。該量表共計10道題目,包含兩個維度:認知重評(6道題,示例:當我想感受一些積極的情緒,如快樂或高興時,我會改變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表達抑制(4道題,示例:當感受到積極情緒時,我會很小心地不讓它們表露出來),要求被試報告其日常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情況,采用7點計分,從“1非常不贊同”到“7非常贊同”。在本研究中,認知重評維度在兩次測量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0.83,表達抑制維度在兩次測量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0.70。

2.3 研究程序

在征得學校領導、班主任、學生監護人和學生本人的知情同意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施測,遵循保密和自愿參加原則。主試為心理學專業研究生。被試完成問卷需要30分鐘左右。兩次施測分別于2022年11月(T1)、2023年4月(T2)進行。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和相關性分析,采用Mplus 8.3軟件進行交叉滯后檢驗和中介效應檢驗。

3 研究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分別對兩次測查的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表明,在兩次測查中,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別有32個、30個,旋轉后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依次為18.94%、21.15%,均小于40%這一臨界標準,說明研究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3.2 描述性統計結果和相關性分析

兩次追蹤測查(T1、T2)的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和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的得分情況及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初中生的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和情緒調節策略的變化均不顯著。

為分析各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分別對性別、兩次測量的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和情緒調節策略開展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兩時間點的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和表達抑制兩兩顯著相關,而認知重評與其他變量相關不顯著。故后期分析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時,僅對表達抑制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

3.3 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交叉滯后檢驗

相關分析表明,性別與內化問題顯著相關(rT1=0.19, plt;0.001; rT2=0.26, plt;0.001)。故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采用Mplus 8.3構建交叉滯后模型探索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縱向關系。結果顯示,模型擬合良好,χ2(2)=0.67, p=0.72,RMSEA=0.00(90%CI=[0.00, 0.07]),CFI=1.00,SRMR=0.01。結果顯示,各變量的縱向穩定性較好,T1的內化問題顯著預測T2的內化問題(β=0.58, plt;0.001);T1的外化問題顯著預測T2的外化問題(β=0.55, plt;0.001)。在交叉滯后路徑中,T1的內化問題顯著正向預測T2的外化問題(β=0.18, plt;0.001),T1的外化問題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T2的內化問題(β=0.14, plt;0.01),具體見圖1。由此可知,初中生的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是雙向預測的關系。

3.4 表達抑制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進一步驗證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在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參照Hayes(2013)提出的Bootstrap方法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采用Mplus 8.3軟件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如圖2所示,T2表達抑制在T1內化問題與T2外化問題間中介效應顯著,間接效應系數為0.06(SE=0.01, 95%CI=[0.03, 0.08])。如圖3所示,T2表達抑制在T1外化問題與T2內化問題間中介效應顯著,間接效應系數為0.07(SE=0.01, 95%CI=[0.05, 0.09])。因此,T2表達抑制在T1內化問題與T2外化問題和T1外化問題與T2內化問題間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分別為10.71%和12.73%,詳見表3。以上結果表明,表達抑制在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4 討論

本研究使用交叉滯后設計,探討了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并研究了情緒調節策略在這種雙向預測關系中的作用。結果表明,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間存在雙向預測的作用,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Gong et al., 2023; Achenbach et al., 2016)。因此,研究結果既支持了行為失控模型(van Lier et al., 2012),也支持了雙重失敗模型(Patterson amp; Capaldi, 1990)。中介效應檢驗發現,表達抑制在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和外化問題與內化問題間均起部分中介的作用,沒有發現認知重評的中介作用。這可能是因為認知重評策略屬于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而表達抑制屬于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均為負性問題行為,因此表達抑制在內外化問題的關系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4.1 行為失控模型的支持證據:內化問題預測外化問題及表達抑制的中介作用

行為失控模型認為,同伴關系破裂與學業成就失敗是內化問題引發外化問題的關鍵中介機制(Murray et al., 2021)。但也有一些研究對同伴關系破裂、學業成就失敗在兒童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中的作用提出質疑(Boutin et al., 2020; Gong et al., 2023)。因此,本研究通過引入情緒調節策略的視角,為行為失控模型提出新的解釋路徑。本研究發現,表達抑制在內化問題對外化問題的預測中起中介作用。這說明在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間發揮作用的因素不限于同伴關系破裂、學業成就失敗等失敗事件本身,個體對失敗事件所產生的負性情緒的調節策略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結果與Gross和John(2003)的情緒調節理論一致,即表達抑制作為一種表層策略,通過抑制情緒表達而非改變內在體驗,可能加劇負性情緒的累積。另外,神經影像學研究也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相較于認知重評,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導致個體杏仁核和腦島的激活反應并未降低而是增加(Goldin et al., 2008),這提示表達抑制可能會通過生理層面來放大情緒負荷。具體來說,青少年個體產生內化問題時,如果采用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進行自我調節,更容易出現外化問題,這是因為多次負性情緒的堆積會使得青少年個體無法忍受多重痛苦,最終爆發外化問題。這一發現與一項元分析結論相呼應,即適應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如表達抑制、反芻)是內化與外化問題共病的重要機制(Aldao et al., 2010)。

4.2 雙重失敗模型的支持證據:外化問題預測內化問題及表達抑制的中介作用

根據雙重失敗模型,當青少年表現出更高頻率的攻擊行為、違紀行為等外化問題時,他們的同伴關系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使他們產生不被理解的負性情緒,進而引發抑郁、焦慮等內化問題(Boutin et al., 2020)。除此以外,外化問題越多的青少年,也越容易被學校、家長所關注,進而產生更多的對抗行為,如不完成作業、不認真聽講,進而學習成績下降,從而產生“我不適合學習”“學習使我痛苦”的心理,增加其內化問題的風險(van Lier et al., 2012)。以上兩種中介的解釋得到了部分研究的支持(van Lier et al., 2012; Weeks, 2016),但同樣有研究結果與以上觀點不一致(Boutin et al., 2020)。本研究發現外化問題可以通過表達抑制對內化問題產生影響,為雙重失敗模型提供了新的解釋維度。這一機制可以解釋為,外化問題(如違紀)常引發外界的負面反饋,如老師、家長的批評,而習慣使用表達抑制的個體會壓抑由此產生的羞恥或憤怒,但這類壓抑無法消解情緒體驗(Goldin et al., 2008),長期的情緒壓抑甚至可能會導致情緒倦怠,進而引發抑郁或者焦慮(Hu et al., 2014),神經生物學的證據也表明,慢性情緒抑制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過度激活相關,后者是內化問題的核心生物標志物(Lam et al., 2009)。相反,如果個體善于使用適應性的情緒調節策略,即使其出現外化問題,也不一定會發展成為內化問題,這是因為適應性的情緒調節策略已經幫助其消除了外化問題隨之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Goldin et al., 2008)。

4.3 研究貢獻與局限

本研究通過揭示表達抑制在內化與外化問題雙向預測關系中的中介作用,為行為控制模型和雙重失敗模型的爭議提供了新的解釋框架。傳統理論主要關注外部失敗事件的中介作用,如學業失敗或同伴排斥的中介作用,但忽略了個體對于失敗事件的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表達抑制可能是解釋內外化問題共病性的核心機制之一,這為兩類模型的整合提供了方向。具體而言,內化問題通過表達抑制引發情緒積累,導致外化問題的爆發;外化問題通過表達抑制的加劇,誘發深層次的內化癥狀。這一惡性循環提示未來可以將情緒調節策略納入核心中介變量,以更全面的視角解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動態發展。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了實踐指導,學??梢葬槍Ω唢L險群體(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嚴重的青少年)開展認知重評等適應性情緒調節訓練,并在家校協同的過程中,將情緒調節策略的訓練納入其中,通過校內外共同努力,減少青少年的內外化問題的發生與發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受限于研究條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研究在探究內外化問題間的雙向預測作用中,沒有同時將初中生的同伴關系破裂、學業成就失敗納入研究,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這兩類失敗事件與情緒調節策略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有助于進一步理清內外化問題間雙向預測關系的內在機制。其次,本研究僅探究內外化問題間的雙向預測作用,故只取了兩個時間點進行縱向交叉滯后研究,未來可以選擇在三個時間點進行施測,進一步深入驗證這種相互預測的關系是否存在循環。再次,本研究僅從總分的維度對三者間的關系進行探究,未來可以對內外化問題進行維度間的劃分,從多個維度探討兩者間的關系。最后,本研究僅采用經典交叉滯后模型對其進行分析,不能排除個體內與個體間變異的影響,未來可以采用隨機截距交叉滯后模型對其進行進一步驗證分析。

5 結論

本研究通過交叉滯后研究探討了初中生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之間預測關系的方向性及內在機制。結果發現:初中生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存在雙向預測的關系;其中,表達抑制在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的雙向預測關系間均發揮部分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王潤程, 王孟成, 高一點, 蔣雅麗, 張小崔, 姚樹橋 (2013). Achenbach青少年自評量表(2001年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1(6), 977-980.

張妮, 劉文, 劉方, 郭鑫 (2022). 8~12歲兒童抑郁與認知重評的關系: 悲傷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學報, 54(1), 25-39.

Achenbach, T. M., Ivanova, M. Y., Rescorla, L. A., Turner, L. V., amp; Althoff, R. R. (2016). 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 problem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mp; Adolescent Psychiatry, 55(8), 647-656.

Aldao, A., Nolen-Hoeksema, S., amp; Schweizer, S. (2010). Emotion-regulation strategies across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2), 217-237.

Boutin, S., Roy, V. A., St-Pierre R.A., Déry M., Lemelin, J. P., Martin-Storey A., ... Temcheff, C. E. (2020).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 exploration of the dual failure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7), 1372-1384.

Burt, K. B., amp; Roisman, G. I. (2010). Competence and psychopathology: Cascade effects in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2, 557-567.

Gold, M., Mattlin, J., amp; Osgood, D. W. (1989).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s to treatment of two types of institutionalized delinquent boys.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16(1), 5-33.

Goldin, P. R., McRae, K., Ramel, W., amp; Gross, J. J. (2008). 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63(6), 577-586.

Gong, X., Zhou, J., Huebner, E. S., amp; Tian, L. (2023).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and mediating mechanism betwee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A within-person 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53(4), 637-651.

Gross, J. J., amp; John, 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The Guilford Press.

Hoglund, W. L. G., amp; Chisholm, C. A. (2014). Reciprocating risks of peer problems and aggression for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2), 586-599.

Hu, T., Zhang, D., Wang, J., Mistry, R., Ran, G., amp; Wang, X. (2014).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meta-analysis review.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2), 341-362.

Lam, S., Dickerson, S. S., Zoccola, P. M., amp; Zaldivar, F. (2009).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ortisol reactivity to a social-evaluative speech task.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4(9), 1355-1362.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Memmott-Elison, M. K., Holmgren, H. G., Padilla-Walker, L. M., amp; Hawkins, A. J.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social behavior,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80, 98-114.

Murray, A. L., Eisner, M., amp; Ribeaud, D. (2020). Within-perso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cascades between externalising and internalising problem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61(6), 681-688.

Murray, A. L., Obsuth, I., Speyer, L. G., Murray, G., Mckenzie, K., Eisner, M. P., amp; Ribeaud, D. (2021). Developmental cascades from aggression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via peer and teacher relationships from early to middl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0, 663-673.

Overbeek, G., Vollebergh, W., Meeus, W., Engels, R., amp; Luijpers, E. (2001). Course,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and delinquency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A six-year three-wave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0(4), 401-426.

Patterson, G. R., amp; Capaldi, D. M. (1990). A mediational model for boys’ depressed mood. In J.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H. Nüchterlein, amp;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 141-1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Lier, P. A. C., Vitaro, F., Barker, E. D., Brendgen, M. R., Tremblay, R. E., amp; Boivin, M. (2012). Peer victimization,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link between childhood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83(5), 1775-1788.

Weeks, M., Ploubidis, G. B., Cairney, J., Wild, T. C., Naicker, K., amp; Colman, I. (2016). Developmental pathw-ays link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externalizing,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51, 30-40.

Yu, R., Branje, S., Meeus, W., Koot, H. M., van Lier, P., amp; Fazel, S. (2018). Victimization mediates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violent behavior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6(4), 839-848.

Zhang, W., Zhang, L., Chen, L., Ji, L., amp; Deater-Deckard, K. (2019).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from late childhood to middl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60(2), 178-1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嫩草国产在线|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AV熟女乱|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九九热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麻豆精选在线| 啪啪永久免费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91视频99|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欧美亚洲激情|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丁香婷婷激情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www.精品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第一页|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激情在线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中文字幕1区2区| 亚洲色图欧美|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二视频|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视频色图|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经典三级久久| 欧美激情第一区|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