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關(guān)系:社交焦慮與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

2025-08-03 00:00:00高紅梅?李慢慢?馬紅雙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25年8期
關(guān)鍵詞:大學生

摘 要 為探討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作用機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生命意義感量表、交往焦慮量表和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對116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負性生活事件與社交焦慮顯著正相關(guān),與生命意義感顯著負相關(guān),公正世界信念與生命意義感顯著正相關(guān);(2)負性生活事件通過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對生命意義感產(chǎn)生影響;(3)公正世界信念僅在男生群體中發(fā)揮調(diào)節(jié)作用,負向調(diào)節(jié)社交焦慮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揭示了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關(guān)系及作用機制,為提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提供了科學參考和干預建議。

關(guān)鍵詞 負性生活事件;社交焦慮;公正世界信念;生命意義感;大學生

分類號 B844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5.08.004

1 引言

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對于生命具有目標、價值以及意義的感知(Steger, 2007),表現(xiàn)為主動尋求情感滿足和價值體驗,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教育部等, 2023)。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逐漸出現(xiàn)一種以意義感和存在價值缺失與低欲望為核心的“空心病”現(xiàn)象,這種不良心理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空虛、無聊、迷茫、厭煩等狀態(tài),嚴重者會導致抑郁、自殺等不良后果(羅幃等, 2022; 張文芳, 同雪莉, 2019)。因此,探究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對于推進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意義建構(gòu)模型認為(Park, 2010),生命意義的獲得需要個體不斷地將外部的情境意義與內(nèi)在的信念進行比較、解釋和調(diào)整。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意義感缺失與其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有關(guān)(李占宏等, 2018; Casline et al., 2020; Zika amp; Chamberlain, 2011)。負性生活事件是指在學習、家庭、生活、工作等生存環(huán)境中給個體帶來消極情緒體驗和壓力感受的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活中的負性生活事件(如社交關(guān)系、學習、就業(yè)和社會適應等)會導致其生命意義來源受阻,引發(fā)各種內(nèi)外化問題(Zika amp; Chamberlain, 1992),呈現(xiàn)自我懷疑、目標缺失和自我價值感降低等意義感缺失狀態(tài)(惠玲等, 2020),甚至出現(xiàn)自傷、自殺等嚴重后果(劉寒梅, 鐘年, 2023; 張姝玥等, 2019; He et al., 2023)。為此,提出研究假設1: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

根據(jù)廣義緊張理論,當個體經(jīng)歷壓力事件或面臨不利情境時,會產(chǎn)生多種不良情緒和非適應性的活動(Zimmer-Gembeck amp; Skinner, 2010)。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會導致大學生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認知和嚴重的社交焦慮(公雨欣等, 2019; 林杰才等, 2020)。社交焦慮是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后的核心不良情緒,長時間的焦慮體驗容易導致無力感和退縮行為,降低個體的意義體驗和價值追求(陳梅等, 2023)。社交焦慮的認知模型也指出,社交焦慮來自于消極的自我概念和個體對社交情境線索的威脅性認知,二者的交互作用是維持社交焦慮的重要機制(Leigh amp; Clark, 2018)。遭遇負性生活事件如社會排斥會削弱個體的人際信任水平,進而降低其積極生活體驗和價值追求(張曉州, 2024)。生命意義感的整合模型(Hicks amp; King, 2019)指出,個體對生活事件的情感反應構(gòu)成了生命意義感的基礎,消極情感體驗如焦慮、無聊、孤獨感等會削弱個體的積極意義體驗和建構(gòu)意義的主動性(陳梅等, 2023; 申小杰等, 2025)。由此,提出研究假設2:社交焦慮在負性生活事件與生命意義感之間起中介作用。

生命意義感的整合模型(Hicks amp; King, 2019)認為,個體對生活經(jīng)驗的解釋和理解與其情感體驗存在交互,共同塑造個體對生命的感知和追求。研究者認為,公正世界信念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個體在建立公正世界信念認知后會進行積極的自我調(diào)整,從而緩解焦慮等負面情緒造成的不良影響(Dalbert amp; Stoeber, 2006)。基于公正世界信念理論(Hafer, 2000),公正世界信念是個體關(guān)于世界公正、有序的內(nèi)在認知,是個體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解釋依據(jù)(周春燕, 郭永玉, 2013)。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與較低的反社會人格、較高的感恩特質(zhì)和人際信任水平有關(guān)(崔玉寶等, 2023; Kong et al., 2021),而且能夠知覺到更多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社會責任感,易形成慢生命史策略,使得個體更加愿意將資源投入到對未來目標的追求中(孟素卿等, 2019; 易梅等, 2019; Chen et al., 2023),因而感知到的相對剝奪感較低,較少沉浸在憤怒、不滿等負性情緒中(肖颯等, 2024)。公平世界信念還可以減輕社交焦慮者的手機成癮傾向,使其更敢于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挑戰(zhàn),追求積極的自我和更理想的未來(Laurin et al., 2011)。為此,提出研究假設3: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交焦慮與生命意義感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即公正世界信念能夠緩解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的負向作用。

綜上,本研究擬在探究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直接作用基礎上,揭示社交焦慮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作用,以期為理解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為進一步解釋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缺失的原因和開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證依據(j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取網(wǎng)絡填寫的方式面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問卷1268份,回收有效問卷1164份,有效率為91.80%。其中,女生819名(70.36%),男生345名(29.64%),平均年齡為19.67±1.53歲;大一564名(48.50%),大二233名(20.02%),大三231名(19.80%),大四136名(11.68%)。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劉賢臣等(1997)編制、辛秀紅和姚樹橋(2015)修訂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對被試近一年內(nèi)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進行測量。該量表共27個題項,包括人際壓力、學習壓力、適應、喪失、受懲罰及其他6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從“0未發(fā)生”到“5影響極重”),得分越高表明被試所遭受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

2.2.2 生命意義感量表

采用Steger等(2006)編制、劉思斯和甘怡群(2010)修訂的生命意義感量表評估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該量表共9個題項,包含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兩個維度,采用7點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總分越高表明其總體生命意義感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

2.2.3 交往焦慮量表

采用Leary(1983)編制、彭純子等(2004)修訂的交往焦慮量表評估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該量表共15個題目,采用5點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的社交焦慮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6。

2.2.4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采用Dalbert(1999)編制、蘇志強等(2012)修訂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評估大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該量表包含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兩個維度,共13個條目,采用6點計分(從“1非常不贊同”到“6非常贊同”),總分越高說明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

2.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使用PROCESS插件進行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檢驗,分析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和公正世界信念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3 研究結(jié)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對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結(jié)果顯示12個項目因子特征根大于1,第一個主因子解釋了18.76%的變異量(lt;40%),說明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guān)分析

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如表1所示,負性生活事件與生命意義感顯著負相關(guān)、與社交焦慮顯著正相關(guān),社交焦慮與生命意義感顯著負相關(guān),公正世界信念與生命意義感顯著正相關(guān)。此外,性別和年級均與生命意義感存在顯著相關(guān),后續(xù)分析中將其作為控制變量進行處理。

3.3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

在控制性別和年級變量之后,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Hayes,2015)中的模型4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見表2),負性生活事件顯著正向預測社交焦慮(β=0.28, t=10.12, plt;0.001)、顯著負向預測生命意義感(β=-0.11, t=-3.62, plt;0.001),社交焦慮顯著負向預測生命意義感(β=-0.21, t=-7.25, plt;0.001)。

進一步采用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顯著性檢驗,通過抽取5000個樣本估計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qū)間,結(jié)果如表3所示。各路徑所對應的置信區(qū)間均不包含0,其總效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表明社交焦慮在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間接效應占總效應量的36%。

采用Hayes(2015)開發(fā)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14對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進行檢驗。由于性別與中介變量、調(diào)節(jié)變量和結(jié)果變量均存在顯著相關(guān)關(guān)系,在控制年級變量后,分別建構(gòu)了整體模型、女生模型和男生模型,結(jié)果見表4。在整體模型和女生模型中,負性生活事件顯著負向預測生命意義感(整體模型 β=-0.09, t=-2.42, plt;0.05;女生模型β=-0.09, t=-2.04, plt;0.05);在三個模型中,負性生活事件均顯著正向預測社交焦慮(整體模型β=0.25, t=10.03, plt;0.001;女生模型β=0.25, t=8.21, plt;0.001;男生模型β=0.24, t=5.95, plt;0.001)、社交焦慮均顯著負向預測生命意義感(整體模型β=-0.31, t=-8.08, plt;0.001;女生模型β=-0.25, t=-5.49, plt;0.001;男生模型β=-0.43, t=-5.39, plt;0.001);在整體模型和男生模型中,社交焦慮和公正世界信念的乘積項顯著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整體模型β=0.10, t=2.81, plt;0.01;男生模型β=0.14, t=2.10, plt;0.05)。

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僅在男生群體中發(fā)揮調(diào)節(jié)作用,將男生組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按照M±1SD進行高低分組,開展簡單斜率分析。結(jié)果如圖1所示,對于低公正世界信念個體,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 -0.57, t=-5.37, plt;0.001);對于高公正世界信念個體,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的顯著預測作用變小(β=-0.28, t=-2.67, plt;0.01),這表明,隨著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提高,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的負向影響呈減弱趨勢。

4 討論

4.1 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關(guān)系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負性生活事件顯著負向預測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即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受其影響越嚴重,生命意義感水平越低,這與以往研究一致(李藝, 陳永涌, 2023; Zimmer-Gembeck amp; Skinner, 2010)。一方面,根據(jù)廣義緊張理論,個體在長時間處于負性生活事件的高壓下,可能會出現(xiàn)自我懷疑和意義感缺失等內(nèi)外化問題,這種長期的壓力不斷累積而又未得到恰當?shù)母深A,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惠玲等, 2020)。另一方面,基本心理需要理論認為,遭遇過多的負性生活事件會導致個體安全感缺失與掌控感減弱,阻礙其需求的正常滿足,進一步導致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感知有所降低,影響其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趙謹, 郭曉榮, 2022)。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關(guān)系和諧、價值感、生活享受、生活體驗和追求期待是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核心來源(林艷, 張姝玥, 2023)。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的生命意義來源受阻,使其在處理情境意義與內(nèi)在信念沖突時出現(xiàn)困難,進而阻礙其意義建構(gòu)(Park, 2010)。

4.2 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基于廣義緊張理論和生命意義感的整合模型證實了社交焦慮在負性生活事件和生命意義感之間的中介作用,即負性生活事件既能夠直接負向預測個體的生命意義感,也可以通過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產(chǎn)生間接影響。這意味著,大學生在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如人際關(guān)系、學業(yè)壓力等)后,會形成消極的自我認知和對社交情境的擔憂恐懼,導致情緒調(diào)節(jié)困難,使其無法從生活事件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削弱其意義感知和意義建構(gòu)的主動性(Hicks amp; King, 2019; Zimmer-Gembeck amp; Skinner, 2010)。這與已有研究指向一致,如遭遇社會排斥,會使大學生感知到較高的社交焦慮、較低的自我價值感和獲得感,更少關(guān)注未來的長期目標,甚至引發(fā)各種問題行為(葉巧雅等, 2021; 張姝玥等, 2022; Zhou et al., 2024)。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也為理解生命意義感的整合模型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的情感體驗是生命意義感的基礎和關(guān)鍵因素,消極情感體驗則會破壞意義感的整合過程。

4.3 公正世界信念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根據(jù)認知-情感系統(tǒng)理論,個體對事件的情感反應與內(nèi)在信念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其行為表現(xiàn)(許燕, 2024)。本研究結(jié)果也證實,公正世界信念調(diào)節(jié)了負性生活事件通過社交焦慮影響生命意義感這一中介過程的后半段路徑。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的直接預測作用在低公正世界信念個體身上更加顯著,這與以往研究一致(Laurin et al., 2011)。公正世界信念作為積極心理資源和保護性因子,能夠為處于負性生活事件壓力下的個體提供一種積極解釋和應對生活挑戰(zhàn)的思路,幫助其緩解不良的消極情緒,維持個體的意義感,減少內(nèi)化問題的影響(Dalbert amp; Stoeber, 2006)。在面對社交焦慮時,高公正世界信念的個體往往能夠以更為積極和理性的視角去看待和解釋人際問題,這有助于提升自我評價,并增強其對于未來生活的確定性和掌控感,從而緩解社交焦慮帶來的意義感缺失。這一結(jié)果同時驗證了公正世界信念促進社會適應的兩個假設——個人資源和心理緩沖(易梅等, 2019),公正世界信念一方面增加了個體的獲得感和意義感,另一方面緩沖了社交焦慮的負面影響,從而增強了個體的生命意義感。

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女大學生,男大學生感知到較低的社交焦慮和更強的生命意義感,且公正世界信念僅在男大學生群體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這可能是由于在面對社交焦慮等負性事件時,公正世界信念能夠增強男性采取問題中心型應對策略,即通過個人努力改變現(xiàn)狀,從而緩解焦慮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Otto et al., 2006)。而女性往往采用情緒中心型應對策略,即通過向他人傾訴,尋求社會支持來調(diào)節(jié)情緒,維持心理健康(Tamres et al., 2002)。

4.4 研究啟示與展望

本研究結(jié)果可以為開展生命意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提供實踐指導。鑒于公正世界信念在不同群體中發(fā)揮保護作用的大小,在負性事件的干預方面,面對男女生群體需采取針對性策略。首先,高校心理輔導應重視負性生活事件的累積效應,通過正念訓練、認知重評技術(shù)幫助學生增強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緩解社交焦慮的負面影響。其次,教師要引導大學生關(guān)注和正視在社交等方面存在的壓力性問題,指導大學生進行社交技能和壓力應對能力訓練,通過提升自我價值增強大學生的意義體驗,預防“空心病”現(xiàn)象,尤其關(guān)注女生群體在社交方面的壓力性事件。最后,學校可開展社會公平正義為主題的心理教育活動,強化學生對環(huán)境的可控感認知,從而緩沖負性事件帶來的心理沖擊,增強其自主動機。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采用橫斷研究設計,無法揭示負性生活事件與各變量間的因果關(guān)系及生命意義感的發(fā)展趨勢,未來研究可以采用縱向研究設計,深入探索生命意義感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變化。其次,采用自我報告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可能受到自我偏差的影響,導致研究結(jié)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未來研究可以整合同伴評價、教師反饋以及家長意見等多元數(shù)據(jù)來源,在豐富研究資料、使研究結(jié)果更加客觀的同時,進一步探究提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方法和途徑。

5 結(jié)論

(1)負性生活事件顯著負向預測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

(2)社交焦慮在負性生活事件和生命意義感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3)公正世界信念僅在男生群體中調(diào)節(jié)了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影響路徑,緩沖了社交焦慮對生命意義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陳梅, 黃時華, 許娜, 李嬌嬌, 吳琦琳 (2023). 特質(zhì)焦慮對大學生微信過度使用的影響: 認知重評和生命意義感的鏈式中介效應.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31(2), 249-254.

崔玉寶, 郭凱嬌, 蘇云, 蘭建茹 (2023). 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感恩的中介作用. 教育理論與實踐, 43(12), 13-16.

公雨欣, 劉堃, 孫夢圓 (2019). 心理脆弱在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交往焦慮中的中介效應.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9(23), 94-97.

惠玲, 盧國華, 郭靜, 田娜 (2020) . 生命意義感在醫(yī)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危機脆弱性間的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8(1), 107-110.

教育部, 最高人民檢察院, 中央宣傳部, 中央網(wǎng)信辦, 科技部, 公安部,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2023).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guān)于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5), 4-9.

李藝, 陳永涌 (2023). 碩士研究生壓力知覺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領(lǐng)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8(15), 85-87.

李占宏, 趙夢嬌, 劉慧瀛, 劉亞楠, 彭凱平 (2018). 生命意義尋求的原因: 成長抑或危機. 心理科學進展, 26(12), 2192-2203.

林杰才, 巫穎, 黨彩萍 (2020). 反芻思維在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5(23), 4-5, 13.

林艷, 張姝玥 (2023). 大學生生命意義的來源探析——基于扎根理論的質(zhì)性研究. 心理月刊, 21(18), 93-95, 101.

劉寒梅, 鐘年 (2023). 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31(3), 568-573.

劉思斯, 甘怡群 (2010). 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4(6), 478-482.

劉賢臣, 劉連啟, 楊杰, 柴福勛, 王愛禎, 孫良民, ... , 馬登岱 (1997).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1), 39-41.

羅幃, 王芳, 周仁來 (2022). 愛: 三位一體大腦的調(diào)和劑——基于進化的視角. 心理學通訊, 5(3), 209-216.

孟素卿, 王冬曉, 白寶玉, 鐘年 (2019). 公正世界信念對生命史策略的影響: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7(3), 566-570.

彭純子, 龔耀先, 朱熊兆 (2004). 交往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8(1), 39-41.

申小杰, 李艷麗, 趙丹華, 閻書昌 (2025). 中國人生命意義感與孤獨感關(guān)系的元分析. 心理學探新, 45(1), 38-46.

蘇志強, 張大均, 王鑫強 (2012).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修訂及在大學生應用的信效度研究.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1(6), 561-563.

肖颯, 郭英, 譚小宏, 吳映雄, 林群 (2024). 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對惡意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 相對剝奪感和憤怒反芻的鏈式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22(6), 854-860.

辛秀紅, 姚樹橋 (201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效度與信度的再評價及常模更新.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9(5), 355-360.

許燕 (2024). 人格心理學 (第三版).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葉巧雅, 張曉真, 韓偉 (2021). 高校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負性生活事件的關(guān)系研究. 心理月刊, 16(14), 41-42.

易梅, 田園, 明樺, 黃四林, 辛自強 (2019). 公正世界信念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關(guān)系: 人際信任的解釋作用及其性別差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5(3), 282-287.

張姝玥, 程詩婷, 方杰, 王興華 (2019). 歸屬感受挫和累贅感知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 生命意義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 9, 85-90.

張姝玥, 黃駿青, 趙峰, 徐科朋 (2022). 社會排斥影響跨期決策的心理機制探討. 心理科學進展, 30(3), 486-498.

張文芳, 同雪莉 (2019). 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 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7(5), 71-76.

張曉州 (2024). 大學新生社會排斥對獲得感的影響: 人際信任和抑郁的鏈式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32(10), 1575-1580.

趙謹, 郭曉榮 (2022). 負性生活事件與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的關(guān)系: 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 8-12.

周春燕, 郭永玉 (2013). 公正世界信念——重建公正的雙刃劍. 心理科學進展, 21(1), 144-154.

Casline, E. P., Ginsburg, G. S., Piacentini, J., Compton, S., amp; Kendall, P. (2020). Negative life events as predictors of anxiety outcomes: An examination of event type.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49(1), 91-102.

Chen, Y., Wang, S., Liu, S., Hong, X., Zheng, J., Jiao, L., amp; Zhang, L. (2023).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bullying defending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Roles of self-efficacy and responsibility. Current Psychology, 42(25), 21532-21540.

Dalbert, C. (1999). The world is more just for me than generally: About the 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s validity.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2(2), 79-98.

Dalbert, C., amp; Stoeber, J. (2006). The 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domain-specific beliefs about justice at school and in the family: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0(3), 200-207.

Hafer, C. L. (2000). Investment in long-term goals and commitment to just means drive the need to believe in a just worl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9), 1059-1073.

Hayes, A. F. (2015). An index and test of linear moderated mediation.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50(1), 1-22.

He, X., Yang, P., Yu, Q., amp; Yang, B. (2023).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4, 1-12.

Hicks, P. J., amp; King, D. (2019).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o, M. Y., Cheung, F. M., amp; Cheung, S. F. (2010). The rol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optimism in promoting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5), 658-663.

Kong, Y., Cui, L., Yang, Y., amp; Cao, M. (2021). A three-level meta-analysis of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antisoci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sample types and sca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2, 1-8.

Laurin, K., Fitzsimons, G. M., amp; Kay, A. C. (2011).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1),149-171.

Leary, M. R. (1983). Social anxiousness: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7(1), 66-75.

Leigh, E., amp; Clark, D. M. (2018). Understanding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and improving treatment outcomes: Applying the cognitive model of Clark and Wells (1995).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1(3), 388-414.

Otto, K., Boos, A., Dalbert, C., Schops, D., amp; Hoyer, J. (2006). Posttraumatic symptom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flood victims: The impact of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5), 1075-1084.

Park, C. L. (2010). Making sense of the meaning literature: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meaning making and its effects on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2), 257-301.

Steger, M. F. (2007). 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life regard index.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40(2), 97-109.

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amp;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93.

Tamres, L. K., Janicki, D., amp; Helgeson, V. S. (2002). Sex differences in coping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an examination of relative cop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1), 2-30.

Zhou, J., Wang, L., Zhu, D., amp; Gong, X. (2024). Social anxiety and peer victimization and aggression: Examining reciprocal trait-State effects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53(3), 701-717.

Zika, S., amp; Chamberlain, K. (199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3(1), 133-145.

Zimmer-Gembeck, M. J., amp; Skinner, E. A. (2010).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stress: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School Nurse News, 27(2), 23-28.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午夜毛片福利|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99久久99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色综合天天综合|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爽爽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网|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日本a∨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18|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日韩|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色成人亚洲|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国产黄色|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九九| 欧美精品高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在线a网站| 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www.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