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655(2025)增-0051-03
0 引言
瀘沽湖是云南省重點高原湖泊中水質為I類的湖泊。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湖泊湖濱帶生態環境逐漸受到影響,生態屏障功能減弱。本文以寧蒗縣瀘沽湖沿湖生態搬遷及生態建設項目為基本案例,通過工程實踐后總結瀘沽湖湖濱帶生態修復模式與關鍵技術探討,為其它河湖保護治理提供經驗參考。
1現狀分析
1.1瀘沽湖水質現狀分析
2015一2019年瀘沽湖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溶解氧,其余監測指標均達到I類水標準,湖泊營養狀態為貧營養狀態。
1.2瀘沽湖入湖河道水質現狀分析
2017年對滬沽湖云南部分4條主要人湖河流進行全年水質監測,大魚壩河達標率 83.3% ,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總磷;山垮河達標率為 83.3% ,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總氮和總磷;三家村河達標率為80.0% ,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總氮;烏馬河達標率為66.7% 。
根據麗江市環境監測站2013—2018年水質監測數據,大魚壩河、山垮河、三家村河、烏馬河(洛水河)四條河流TP值均在Ⅱ類水質限值上下波動,其中大魚壩河流波動較大,其余三條河流波動較小,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四條河流 ?IMn 均在I類水質限值上下波動,波動明顯;四條河流COD值均在Ⅱ類水質限值上下波動,其中山垮河、烏馬河、三家村三條河流在2014年達到最大值。
1.3入湖污染負荷
瀘沽湖面臨的水污染源主要有村鎮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旅游服務設施污染等三方面[1]。具體為:
(1)村鎮生活污水: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 37377.85t/a ,相應污染負荷COD 39.47t/a / 、 TN9.029t/a , TP0.78t/a (2)農業面源:農村畜禽糞便污染、農田化肥污染入湖量COD 79.16t/a 、 NH3–N 13.03t/a. TN17.69t/a 、 TP2.32t/a (3)旅游服務設施污染:2019年污水排放量 699344.01t/a ,相應污染負荷COD 2398.08t/a 、NH3-N62.25t/a 、 TN100.95t/a 、 ΓP14.43t/a 。
1.4瀘沽湖湖濱帶現狀主要存在問題
環湖及河道駁岸局部生態脆弱;面源污染影響湖泊水質;旅游污染在逐步加劇,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湖濱帶管理及養護措施缺失,植被單一[2],生態功能較弱;監測保護措施不完善。
2湖濱帶生態修復模式
2.1 思路
基于項目區現狀調查,存在問題及湖濱帶需實現的生態功能,開展瀘沽湖水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湖濱生態系統穩定,文化傳承[3等生態修復模式,主要包括:瀘活湖生態搬遷、濕地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提升、河口生態修復、生態環境監測巡護廊道、環湖路優先、管網完善、村莊生態治理,通過生態修復構建瀘沽湖保護生態安全屏障,助力實現瀘沽湖保護: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的美好愿景[4-5]。
2.2 修復模式
2.2.1 總體規模
(1)生態搬遷:對瀘沽湖沿湖小洛水、尼賽、里格、三家村、呂家灣、普洛、浪放、洛水新村等村落 80m 生態紅線范圍內以及肖家灣公路以下范圍進行生態搬遷和安置,共搬遷180戶。根據拆遷范圍,對拆遷后原址進行基底生態恢復。
(2)生態建設:濕地生態修復 49.57hm2 ,植被修復 4.09hm2 ,湖泊生態駁岸 2.94hm2 ,河門口生態修復 0.53hm2 ,公眾教育線路 9.22km ,生態環境監測巡護廊道 12.14km ,環湖路改線 0.87km ,給排水管網 42.85km ,生態環境監測設施7項,生態村莊建設11個。
2.2.2 總體布局
基于生態保護線及文化保護線的構建,對瀘沽湖沿湖生態搬遷及生態建設項目進行總體規劃布局,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互利共贏。
工程布局:沿湖 80m 生態搬遷工程、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植被修復工程、生態駁岸工程(實際建設取消)、河門口生態修復工程、公眾教育線路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巡護廊道工程、環湖路改線工程、管網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工程、生態村莊建設工程等。
生態保護線:生態保護線的構建是通過瀘沽湖沿湖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恢復瀘沽湖的自然生態環境,在沿湖形成摩梭母親湖的生態保護屏障。具體構建方式為:以云南境內從北面小洛水村到南面普洛村的沿湖岸線為基礎,根據場地現狀自然環境將其分為生態田園段、茂林森森段、古樸村落段、碧水金沙段、生態濕地段五部分。
文化保護線:文化保護線是結合沿湖生態搬遷和生態建設,以現狀成熟的大洛水村為文化源頭,以北講述摩梭人的起源的傳說和摩梭人的發展歷史,以南反映摩梭人的文化藝術和母系文化。通過挖掘摩梭人的民俗文化,形成一條從摩梭傳說一摩梭人的歷史發展一摩梭人宗教信仰及文化藝術展示一組建摩梭大家庭,隨時間長河逐步發展的摩梭文化線。
3湖濱帶生態修復關鍵技術探討
3.1 生態濕地
通過對表面流人工濕地、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多塘系統等濕地的工藝比選,結合瀘沽湖主要入湖河道的水文地形特點,生態敏感因素、投資因素等綜合考慮,推薦采用以多級塘濕地為主,利用不同水深的凈化塘構成的多塘系統,對初期雨水進行攔蓄凈化。據濕地設計進出水水質及現狀場地條件,濕地工藝為“前置沉淀塘 + 植物氧化塘 + 穩定塘系統”。通過攔水壩將入湖河流初期雨水引入濕地多級塘系統里凈化處理,多級塘濕地處理單元包含前置沉淀塘、植物氧化塘、穩定塘系統工藝組合,在沉淀塘內沉積的淤泥定期通過游泥絞吸船清理干化后外運處置,每年對植物氧化塘及穩定塘內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進行收割外運實現資源化利用。具體工藝流程見圖1。
根據《CJJ/T54—2017污水自然處理工程技術規程》《DB53/T306—2010高原湖泊區域人工濕地技術規范》,計算濕地入湖河道小流域范圍內的水量、入流水質、水力停留時間、面積有機負荷、面積水力負荷等,確定濕地的設計處理水量、有效凈化面積、平均水深、有效庫容,最后計算濕地出口環境效益。根據相關規范,濕地進水污染物濃度宜為: pH6~9 , COD?60mg/L , SS?400 mg/L , TN?10.0mg/L , BOD5?20.0mg/L ,TP?1.0mg/L 。當濕地進水污染物濃度按最大值考慮時,濕地完建后可有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COD 124.48t/a 、 BOD565.65t/a 、 TN24.39t/a 、TP2.20t/a 、 SS204.78t/a 。
3.2生態環境監測巡護廊道
生態廊道:瀘沽湖生態環境監測巡護廊道主要作為湖泊保護的監測巡護通道,兼顧水文、水質、生態的監測功能,達到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效果。生態廊道共分為11段,總長 12.14km ,部分利用現有土路河環湖路改建。路寬 4.5m ,除大洛水段為青石板路面外,其余均為透水瀝青路面。路基承載力不低于 130kPa ,路基回彈模量不小于30MPa ,彎沉值Ls :?185.7 ( 0.01mm ),軟基路段進行塊石換填處理,厚度 1~3m 。其中,大洛水南側一三家村一呂家灣段局部跨沖個和陡峭的部位設置了5座鋼箱梁橋,6座混凝土面板橋。橋跨20m ,橋寬 5.1m ,兩側設置防撞護欄。鋼箱梁橋上部結構采用簡支鋼混組合梁和連續鋼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重力式橋臺 + 擴大基礎,以及蓋梁柱式墩 + 樁柱式橋臺;實心板橋上部采用簡支(橋面連續)現澆混凝土實心板,下部采用蓋梁柱式墩,樁柱式橋臺。生態廊道兩側 3~5m 范圍內進行綠化植被修復。
生態監測:基于生態監測巡護廊道及公共教育路線部署生態環境監測設備,包括水文監測設備、水質監測設備、視頻監測系統,對瀘沽湖的水文、水質、環境安全進行數據采集與監控。以監測設備為基礎,構建集應用、平臺、網絡、感知為一體的監測體系。
3.3 生態村莊
生態村莊主要包括原生態村落的改造提升和80m 范圍線搬遷后的新建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設計原則:遷建有序、突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原則;利益協調、資源統籌的原則;科學布局、區域協調;以人為本、尊重村莊風貌原則;土地集約、效益為先原則;保護生態、營造環境原則;堅持保護為主、兼顧發展的原則;尊重傳統、活態傳承的原則;符合實際、農民主體的原則。
生態村莊特色:村莊保留了一定規模的傳統民居建筑,摩梭民俗風情濃郁,是瀘活湖環湖規模最大的摩梭村落,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是瀘活湖自然生態的體現;村落位于瀘活湖景區內,其布局肌理沿主要道路發展,烏馬河自西向東流過村莊,村落中部及南部保留了幾片農田景觀,形成了“山一村一河一田一湖”的村落山水空間格局。
安置點建設:浪放、呂家灣1#、2#、3#安置點,普洛、里格六個安置點,六個點實行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統一建設完成后,房屋由安置戶嚴格按照摩梭和普米族每戶八分,各安置點住宅建筑順應地形走勢,各宅間均考慮綠化景觀,并設置中心綠地、水體,力求營造一種布局合理、用地經濟、設施完善、生活方便、便于管理、環境優美的空間氛圍。建設內容包括:道路、配套停車場、公共廁所、公共綠化、路燈、電力及通信埋管、雨水管網、污水管網完善等。
4結論與討論
根據寧蒗縣瀘沽湖沿湖生態搬遷及生態建設項目案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總結,高原湖泊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是一個點多面廣、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從宏觀層面上根據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生態風貌、文化傳承等因素,結合現狀分析,確定工程目標,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又要從微觀層面考慮生態濕地、生態監測巡護廊道、生態村莊等部分工程關鍵技術的運用,以解決設計施工中具體存在的各種問題。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設計單位對湖泊保護生態修復設計也逐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相信隨著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的陸續開展,針對類似項目的國家性規范和標準也會隨之出臺。
參考文獻:
[1]王志蕓.瀘沽湖流域水環境承載力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10,29(2):39-44.
[2]董云仙,譚志衛,王俊松.瀘沽湖生態系統問題分析[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1):39-43.
[3]和麗.綠色發展理念下瀘沽湖景區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J].中國民族博覽,2023(19):88-90.
[4]孫燕艷.湖濱緩沖帶功能性濕地模塊化設計—以大理洱海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為例[J].現代園藝,2023(7):140-145.
[5]王佳妮,施永生,鄧晶晶.撫仙湖緩沖帶污染負荷分析及治理方案[J].環境保護科學,2013(4):61-65.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ls and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Lakeside ofLugu Lake
SUNBi-fei1,GONGYi-fan2,XIAOYao1,WANGKun,YANGYan1,WANGXuan-jie2,SUYong-tao,CHEN Wei-jun3 (1.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Kunming 650o51,China)
Abstract:LuguLake,oneoftheYunnanPlateaulakes,islasifiedashavingClassIwaterqualityHoweverwiththerapid developmentoftourisminrecentyears,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 thelakesidezonehasgraduallybeendegraded,andits ecologicalbarrierfunctionasbenweakenedBasedonananalysisofthewaterenvironmnt,urrentconditions,andexistingises inthelakesidezoneofLuguLake,anecologicalrestorationmodelwas proposedandsubsequentlyimplemented through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Therestorationprojectprimarilyincludeskeycomponentssuchasecologicalwetlands,monitorigandpatrolodos forecologicalenvironmentassessment,eco-frendlyvilagemodifications,andtheburialofpowerandcommunicationlines. Followingthecompletionofthelakesideecologicalrestorationproject,gnifcantevironmentalbenefitshavebeendemostrated, contributingtotheprotectionofLuguLakeandsuppor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localeconomyandsociety.Tisstudy is intendedtoprovideareferencefor theapplicationofecologicalrestoration technologies inotherriverandlake systems.
Keywords:Ninglang County;LuguLake;lakesidezone;ecological wetland;ecologicalcorridor;ecological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