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其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精準化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個性化、差異化教學的教學理念,在思政課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更在多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高校思政課精準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教學效果
精準化教學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興趣偏好、能力水平等多維度數據的精準分析,能夠制定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計劃。這種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無效投入,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顯著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學習興趣
當下的高校思政課往往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內容相對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精準化教學則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情境化教學、翻轉課堂、交互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三、滿足個性化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風格、興趣偏好、認知水平等各不相同。精準化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定制化的教學服務,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式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識,實現自我發展和提升。
四、實現教育資源優化
精準化教學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推薦等技術手段,能夠精準匹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使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當前高校思政課精準化教學的現狀
一、學情分析模糊,差異化、個性化教學難實現
第一,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學生背景的多樣性、興趣的廣泛性以及學習習慣的差異性構成了教學環境的一大特點。當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還難以做到精準地識別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性格特點和思想動態,導致學情分析的模糊性成為影響差異化教學精準實施的關鍵瓶頸。這種模糊性具體表現為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程度、興趣焦點以及困惑所在,進而使得教學內容的選取和節奏的把握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產生不匹配。一方面,教學內容可能因過于淺顯而無法滿足那些對思政理論有深入理解需求的學生,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教學內容也可能因過于復雜而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惑和挫敗。這種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不僅降低了教學效果,也阻礙了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學情分析的模糊性,實現差異化教學的精準實施,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二,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需更加注重學生需求的滿足和個性化發展。目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提高學生需求滿足的精準性,需要高校和教師不斷加強對學生需求的調研和了解,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的動態調整。
二、話語體系滯后,師生互動性不足
第一,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一個顯著的問題在于其話語體系與學生日常語境的脫節,導致了話語體系滯后現象。這種滯后不僅體現在語言表述上,更深層次地反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之間的斷層。具體而言,思政課程往往沿用較為傳統的話語體系,未能有效融入現代社會的流行元素和青年學生的文化語境,從而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認知共振。
第二,傳統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模式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教師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學生則處于相對被動的接收狀態。這種互動模式限制了課堂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導致學生參與度低下,缺乏主動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進一步地,由于師生互動的不足,教師難以全面而準確地獲取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學習反饋,進而無法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此,話語體系滯后與互動不足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它們共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現。
三、教學資源和情境固化
第一,在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學資源和情境的固化成為制約教學效果和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思政課程的教學資源和情境往往局限于傳統的教材和課堂環境,缺乏與實際生活、社會熱點以及學生關切話題的緊密聯系。這一固化現象導致教材內容更新緩慢,難以及時反映社會變遷和時代特征,進而與實際社會產生脫節。
第二,教學案例的選擇也缺乏相應的時代感和針對性,往往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共鳴。這種教學資源與情境的固化不僅降低了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還限制了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因此,打破教學資源與情境的固化狀態,引入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富有時代感的教學資源和情境,成為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
四、教學評價精準性不足
第一,教學評價的主觀性較強。當前教學評價往往依賴于教師的主觀判斷,如課堂觀察、作業批改等。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受到教師個人經驗、偏好、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即使同一個教師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學生的評價也可能存在差異,這使得評價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受到質疑。
第二,教學評價缺乏標準化。當前教學評價往往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導致評價過程缺乏客觀性和一致性。不同教師可能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標準,使得評價結果難以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追蹤。這種缺乏標準化的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結果難以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同時,當前的教學評價中數據收集也有限。當前教學評價通常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較多,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如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這種有限的數據收集方式使得評價結果無法精準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潛力。
第三,教學評價反饋不及時。當前教學評價往往存在反饋滯后的問題。學生難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無法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這種滯后的反饋機制不利于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習中的問題,影響了學習效果的提升。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精準化路徑
“人工智能作為迭代性技術形態,憑借強大的文本信息處理能力與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為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一、精準分析學情,實現差異化、個性化教學
“思政課育人實效性的提升離不開對受教育者的‘精準畫像’,只有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使思政課由之前的‘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做到精準思政。”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學生信息大數據整合平臺,通過教務系統、學習平臺數據庫等平臺收集學生的相關信息(如在線學習記錄、作業完成情況、課堂互動、圖書借閱信息、學習傾向、日常關注話題等),借助AI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分類,利用AI算法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學生的數字畫像。基于這些數字畫像,思政課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識別學生的學情,為后續的教學設計和內容定制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利用智能分析系統,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和預測,根據監測數據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節奏和方法,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的思想問題,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思政內容和學生學情智能雙向匹配系統,“實現課堂教學內容‘雙供給’”。該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畫像,為其推薦符合其認知水平、思想訴求和行為特征的思政教學內容。同時,利用智能推薦算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如在線課程、閱讀材料、實踐活動等,實現因材施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智能教學平臺,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學習,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個性化教學互動提供有利支持。
二、構建智能化話語表達與教學互動模式
首先,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等技術,構建智能化的話語生成系統。根據學生的語言習慣、興趣偏好以及課程內容,自動生成既符合思政教學要求又貼近學生實際語境的話語表達。同時,通過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構建生動、直觀、互動性強的教學場景,使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中感受思政課程的魅力,從而有效打破傳統話語體系的局限性,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通過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興趣點及困惑所在,為教師提供精準的教學反饋。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情數據,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互動環節,如在線問答、游戲體驗、角色扮演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構建智慧平臺,拓展教學資源與情境
首先,要高度重視以智能化平臺作為信息與文化資源的承載媒介的多元化特性。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諸如網絡平臺、移動設備及智能檢索工具等數字化、信息化的媒介,為學生群體提供了浩瀚無垠且多姿多彩的文化知識資源。“高校不僅要將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重視和善用書本之外知識的梳理與傳輸。”
其次,構建智慧思政平臺,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匯聚,同時納入黨史等具有思政特色的優質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此外,借助虛擬現實(VR)技術,打造思政課虛擬仿真實驗室,創建場景式紅色課堂,將校外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引入校內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安全、靈活且沉浸式的紅色情景體驗環境。人工智能的引入和融合,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的圖像和場景,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深化對某一具體思政知識的精準理解與感悟,有效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四、構建精準思政評價體系
首先,構建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收集并分析包括學習成績、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多維度數據,確保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一致性,提高評價結果的精準度和可比較性。同時,持續優化智能評價系統,通過數據更新和算法優化,不斷提高評價的精準度和可靠性。
其次,構建實時智能反饋系統,該系統能夠即時收集并分析學生學習數據,利用先進算法迅速生成評價結果,并通過智能推送技術即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確保學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同時教師也能迅速獲取教學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有效縮短反饋周期,提升學習效果。
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效性和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展。然而,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內容與生活脫節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思政課教學的效果。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推動了思政課教學的精準化研究。
作者簡介:
師洪文,1991年生,男,山西晉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學科學規劃課題“中高職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實踐路徑研究”(編號:SGH23Y3071)、陜西省教育廳一般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高職思政教育一體化效果評價研究”(編號:23JK006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