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國家審計如何有效監督并促進國有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成為關鍵議題。文章實證檢驗了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顯示,國家審計顯著促進了國有企業的國際化;進一步的機制分析表明,國家審計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治理以及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機制,推動國有企業國際化;異質性檢驗發現,擁有海外背景的董事或高管、管理層短視及重污染行業的國有企業中,上述作用更為明顯。研究表明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海外業務進行監督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為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關鍵詞】 國家審計; 國際化; 內部治理; 風險管理; 國有企業
【中圖分類號】 F239.44;F276.1;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5-0146-09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企業國際化成為發展趨勢,國有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有企業憑借技術、政策支持和資本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國有企業在全球擁有約8萬億元人民幣資產,經營8 000多個海外機構和項目,海外營收超24萬億元人民幣,利潤接近6 000億元人民幣。然而,國有企業在海外運營中仍面臨雙重監管挑戰。首先,海外子公司常因缺少有效監管而陷入腐敗行為,如利益輸送、行賄和代理行為導致的財富侵吞,這些行為不僅引發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而且嚴重妨礙企業進一步實施國際化。其次,復雜的海外組織結構和東道國的政治經濟不穩定性增加了境外資產的監管難度,加劇國有資產損失的風險。例如,在審計署披露的2016年抽查的93項央企境外業務中,涉及關鍵業務環節管控薄弱的多達62項,其中重大違法違規問題10項,共造成國有權益損失近142.7億元人民幣[ 1 ]。這表明國有企業需加強海外治理結構和風險管理,確保其海外發展能夠在嚴格的監管框架內進行,從而保護國有資產并提高其全球競爭力。
國家審計是由政府主導的關鍵監督機制,致力于對國有及公共部門的財務狀況、合規性等進行綜合評估,以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高效利用。特別是對國有企業,國家審計不僅充當監管與管理的核心角色,更是提高企業治理水平、增強財務透明度和提升財務責任感的關鍵途徑。在國有企業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的當下,國家審計的作用尤為重要。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的境外投資和運營活動進行細致的審計評估,有效揭示和糾正資產流失、管理失職及腐敗等風險,確保了國有資產的安全與企業海外發展的持續性。此外,對國企高層的經濟責任審計,深化了對領導層財務管理和策略執行的監督,及時矯正不當管理行為。這不僅增強了內部責任與風險管理,而且提高了決策質量,為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精準定位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國家審計對促進國有企業健康有序地“走出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國有企業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和作用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國家審計有助于推進國有企業國際化,其功能作用的發揮主要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治理以及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來實現。此外,異質性檢驗表明,對擁有國際背景的董事或高管、面臨管理層短視問題以及處于重污染行業的國有企業,國家審計的影響更為顯著。
與以往文獻相比,本文可能的創新及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探討了國家審計在國有企業“走出去”目標實現進程中的作用效果,豐富了國家審計經濟后果的相關文獻。本文以國有企業國際化為切入點,探究國家審計在這一進程中的關鍵促進作用,為國有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第二,從國家審計的視角補充了企業國際化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本文重點關注國家審計在國有企業國際化中的作用,將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拓展至審計監督層面,為企業國際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發現和證據支持。
第三,基于國家審計的視角,拓展了與國有企業國際化相關的研究。國家審計的制度安排是否對海外業務布局和投資的規范運作提供督導,進而有效促進國有企業國際化的這一議題還未得到充分探究,本文對此展開實證檢驗和拓展性分析,進一步豐富了國有企業國際化的研究成果。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在國有企業治理領域,國家審計發揮出關鍵作用,通過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經營決策與投資策略進行審計,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經營風險,促進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及能力的持續優化[ 2 ]。在國有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關鍵時期,國家審計更是充當了不可替代的保護屏障,細致地審計企業的海外投資和國際經營活動,及時糾正并提出改進措施,有效避免了國有資產流失,確保了國有企業海外運營的規范性和安全性。此外,國家審計通過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的透明度和治理質量,增強了國際投資者與合作伙伴的信心,為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穩定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具體地,本文擬從國家審計監督范圍的廣度、權力行使的力度和目標實現的深度三個方面深入剖析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產生的影響。
首先,國家審計監督的廣度涵蓋了對國有企業國際項目投入、跨國決策、海外子公司內部控制等方面的全面審查,以及對海外活動中財務會計信息和合法合規性的細致審計。這種廣泛的監督范圍使國家審計能夠深入揭示和糾正國有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違規違紀問題,從而確保企業國際化的順利實施。一方面,國家審計監督的高覆蓋度為國有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中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全面審計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和跨國重大決策,國家審計有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國有企業海外經營中的不利因素,如業績造假、違反法規和不廉潔行為等,從而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和企業聲譽的穩固。另一方面,國家審計在監督內容的廣度上展現出獨特優勢[ 3 ]。相比于社會審計或內部審計,國家審計能夠全面檢查國有企業海外活動的每個環節,并通過對海外子公司投資活動的嚴格審計,強化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和跨國投資制度。國家審計機關依據嚴格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引,促進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體系,以此降低海外投資中的非理性和不合規行為,促進企業國際化。
其次,國家審計通過其權力行使的力度在促進國有企業國際化實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審計的高度權威性和獨立性,使其成為國有企業海外非理性投資的有效監督者。審計人員的績效考核與審計結果直接關聯,這強化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識別、查處及其對相關責任人的問責。通過將案件線索移送至紀檢監察和司法部門,展現了國家審計在維護法律法規執行方面的決心和力度。國家審計機關通過發揮對被審國有企業在財務收支、內部控制、政策執行落實、工程項目投資等方面“監”的作用,同時結合處罰、移交等方式發揮“督”的作用,能夠及時、有效地降低國有企業違法違規的概率[ 4 ]。此外,審計結果為海外子公司的領導干部考核提供了依據,增強了國家審計的威懾效應,促進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海外投資決策過程的優化。例如,國家審計在發現、揭示和查處問題的同時,對采集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更加準確地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議,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機制改革[ 5 ]。國家審計還通過提出建設性建議和持續督導,為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制度保障和容錯機制,減少非理性投資引發的風險,確保了國有企業在國際化中的穩健發展。
最后,基于國家審計目標實現的視角,國家審計作用機制與監督的廣度及權力行使的力度均有所不同。鄭國洪等[ 6 ]指出,國家審計除涉及企業投資相關的會計信息之外,還會就具體投資行為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計,并圍繞企業的違規投資活動,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引下督促企業整改并制定切實有效的投資行為制度,進一步降低企業海外投資非理性引發的風險。國家審計深度關注于審查國有企業的違法違規金額及其對企業國際化的具體影響,通過全面審查國有企業海外子公司及分支機構的運營和財務管理,確保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決策的合法合規性和戰略決策的科學性。國家審計通過揭示并糾正海外項目投資中的隨意性、風險評估不足,不僅提高了國有企業海外子公司資產、負債和損益的真實性與合法性,而且有效遏制了高管機會主義行為的擠出效應,從而保障了國有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國際化的順利實施。此外,國家審計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情況的審查結果將并入領導干部的檔案,成為業績考核和升遷的重要依據[ 7 ],這增強了企業高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國家審計顯著促進了國有企業的國際化。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研究選取2009—2020年間的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選擇這一時間段作為樣本區間主要是為了排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國有企業海外經營投資活動的影響,以及2021年之后數據的異常波動。國有上市公司的國家審計數據來源于國家審計署官網,手工篩選樣本。海外子公司的數量、覆蓋的國家與地區數量、國有企業經營財務相關的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為滿足研究需要并確保結果更具可靠性和嚴謹性,對樣本進行如下處理:(1)剔除特殊行業的影響,如金融行業;(2)剔除股票交易狀態異常的樣本,如ST、*ST及PT;(3)剔除關鍵變量有缺失或異常的樣本;(4)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從而消除異常值可能對結果造成的干擾。
(二)變量定義
1.解釋變量
國家審計(Audit)。參考郭檬楠等[ 8 ]的研究,定義為國有上市公司被審計當年及以后年度取值為1,否則為0。
2.被解釋變量
國有企業國際化(Oversea)。借鑒王墨林等[ 9 ]的研究,本文將國有企業國際化定義為國有企業當年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數量加1后取對數,并在穩健性分析中以國有企業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所覆蓋的國家和地區的數量加1后取對數作為替代變量衡量。
3.控制變量
參考王天韻和祝繼高[ 10 ]的研究,主要選取了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總資產凈利潤率(ROA)等多個控制變量。
本文的主要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構建
為考察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Overseai,t=β0+β1Auditi,t+γXi,t+∑Firm+∑Year+εi,t
其中,Overseai,t和Auditi,t的定義如上,Xi,t為一系列控制變量,∑Firm和∑Year分別為控制公司和年份層面的固定效應。本文主要關心系數β1的取值,如果β1顯著為正,則表明國家審計顯著促進了國有企業的國際化,H1得到驗證。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國有企業國際化(Oversea)的均值為0.344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7185,方差為0.7082,這表明不同國有企業之間的海外子公司數量差異相對較大。主要解釋變量國家審計(Audit)的均值為0.1405,方差為0.3475,這表明國有上市企業在是否被國家審計的經歷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其他控制變量均位于合理的數值分布范圍內,不再過多描述。
(二)基準回歸結果
表3展示了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列(1)為不加入控制變量的前提下僅包含企業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的結果,列(2)為加入所有控制變量并控制時間和公司固定效應的結果。結果顯示,未加入控制變量的Audit系數為0.1439,加入控制變量后略微下降到0.1370,但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核心解釋變量Audit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國家審計顯著促進了國有企業的國際化,驗證了H1。
(三)穩健性檢驗
1.更換國家審計與國際化的度量方式
首先,依據李丹丹和張榮剛[ 2 ]的研究,考慮到審計署的審計結果公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將核心解釋變量國家審計重新定義為國有上市公司被國家審計介入的當年及以后年份取值為1,否則為0。其次,參照王墨林等[ 9 ]的研究,將國有企業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所覆蓋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加1取對數(Oversea_Scope)作為國際化的替代變量。結果顯示,國家審計(Audit)的系數依舊為正向顯著,支持了前文基準回歸的核心結果①。
2.剔除從未經過國家審計的樣本
由于審計署審計并非對所有的國有上市企業進行審計,存在部分企業在樣本期間從未經過審計署審計的情況,這部分樣本可能會對本文核心結果產生偏誤。鑒于此,本文將上述因素盡可能剔除,然后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表明,核心結論并未因部分未經國家審計的樣本而受到較大影響,結論具有穩健性。
3.加入固定效應
雖然本文的基準模型已加入了對公司和年份層面固定效應的控制,但仍舊可能會存在其他遺漏變量。為此,本文在基準回歸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行業固定效應、行業與年份交互固定效應及省份固定效應,發現核心解釋變量系數依舊顯著為正(均在5%水平上),與前文的結果基本保持一致。
4.傾向得分匹配
由于不同的國有企業具有不同的特征,此時樣本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偏誤。對此,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具體地,首先,以解釋變量(Audit)的定義對國有企業進行分組;其次,經過一階和二階變量篩選后,利用Logit模型以控制變量中的Size、REC、Lev、ListAge、Dual、Cashflow、Top10、Growth及篩選的二階變量作為協變量進行回歸,并計算傾向匹配得分;最后,以1■5進行近鄰匹配并將匹配后的樣本代入模型(1)中重新回歸。經過匹配后的樣本偏差均控制在上下10%以內,表明匹配后樣本的偏差顯著減少。結果表明國家審計的系數依舊顯著為正,再次驗證了本文核心結論的穩健性。
5.Heckman兩步法
國家審計署選擇審計對象遵循隨機抽樣原則,且在編制年度審計規劃時秉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進民主法治和社會健康發展等重大責任,可能會事先通過調查來初步選擇審計項目并安排審計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國家審計署對國有企業審計對象的樣本選擇性問題。對此,本文利用Heckman兩步法盡可能緩解上述內生性問題。具體地,在第一階段,將原模型的解釋變量國家審計(Audit)作為構建Probit模型的被解釋變量,選取與原模型相一致的控制變量,采用行業和年份進行回歸,將以年度衡量的國家審計均值(M_Audit)作為外生變量放入模型進行回歸,計算出逆米爾斯比率(IMR)。第二階段,將第一階段計算出的IMR代入模型(1)中再次回歸,發現國家審計的系數顯著為正(1%的水平上),表明核心結果依舊穩健。
五、進一步分析
(一)機制分析
1.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機制
有學者指出,管理層出于利益侵占、轉移資產、盈余操縱等私利目的,有動機和能力實施操縱、扭曲信息披露的行為[ 11 ],增加信息不對稱程度。對國有企業來講,由于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之間的委托代理鏈條更長,上述機會主義行為將更嚴重。國家審計可以通過審計報告的發布向外界傳遞信號,督促企業不斷加強真實信息的披露,抑制管理層可能存在的選擇性披露行為,減少企業內外部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企業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提高外部投資者和合作伙伴對企業財務狀況及運營狀況的了解和信任。因此本文預期,國家審計能夠提高企業信息披露質量,促進企業國際化。
為了對上述機制進行檢驗,本文參考楊志強等[ 12 ]的研究,以KV指數衡量國有企業會計信息不對稱的緩解,并將上述變量KV與主回歸的被解釋變量進行替換,重新代入模型(1)進行回歸。表4列(1)結果顯示,核心解釋變量Audit的系數為-0.0106(Plt;0.05),這表明國家審計能夠顯著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降低企業信息不對稱,對企業“走出去”起到促進作用。
2.增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治理的機制
基于代理理論,管理者相比股東具有更強烈的動機規避高風險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那么在內部治理失效的同時,企業也更加容易放棄高收益高風險的海外投資項目,減少海外子公司的擴張,降低對風險的承擔能力。就國有企業而言,國家審計通過財務審計、合規審計和性能審計,能夠發現并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的不足和風險管理的缺陷,為管理者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并促進企業改進管理制度,最終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基于此,本文預期,國家審計能夠顯著提升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水平并增強風險承擔能力,進而促進國際化。
本文通過選取股東、董事會及激勵的三個層面中九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第一主成分構建綜合公司治理水平(Govern)來度量公司治理水平[ 13 ],該變量數值越高,代表治理水平越高。本文參考項后軍等[ 14 ]的研究,對風險承擔能力的機制進行檢驗,以年化日收益率標準差的絕對值來度量國有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Risk),該變量數值越高,表明企業風險承擔能力越強。如表4列(2)、列(3)結果所示,核心解釋變量Audit的系數分別為0.0378(Plt;0.01)和0.0219(Plt;0.1),這表明國家審計能夠顯著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而對國有企業國際化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3.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的機制
在國有企業的海外運營中,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機制能夠確保企業資產的安全與高效運營。領導干部在追求個人職務利益時,傾向于在企業經營狀況良好時增加投資以擴大其資源控制,而在經營表現不佳時則不愿縮減資源。通過對領導干部薪酬設置和調整的嚴格審計,推動企業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實施持續的薪酬激勵機制監督,確保領導薪酬的合理性與透明度,減少薪酬粘性,使其更真實反映績效。此外,經濟責任審計明確領導干部在企業經營及其海外投資和項目管理中的責任,提高他們對管理風險的敏感度,促使其決策過程中更加重視合規和風險控制,進而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效率與成效。
參考張易等[ 15 ]的做法,本文以高管薪酬粘性(NX)量化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監督的程度,該數值越小,表明薪酬粘性越大。如表4列(4)結果所示,核心解釋變量Audit的系數為-3.2938(Plt;0.01),這表明國家審計能夠顯著降低領導干部的薪酬粘性,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進而促進國有企業國際化。
(二)異質性分析
1.董事或高管是否具有海外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或董事對海外的法律、監管政策及經濟市場環境更加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加國際化[ 16 ]。擁有海外背景的董事或高管能夠憑借自身積累的特定國家的行業經驗與專長,對國際法律法規、商業慣例和經營準則的熟悉程度,充分結合國家審計指出的有關境外投資項目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合法合規性等問題進行全面整改,進而深入研判國際市場進入與發展現狀,更好地幫助企業制定合適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基于此,本文預期,在董事或高管具有海外背景的國有企業,國家審計對企業國際化的監督效應和促進作用將得到有效發揮。
借鑒沈菲等[ 16 ]的研究,本文采用董事或高管是否具有海外背景(擁有海外背景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對全樣本進行分組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發現,董事或高管擁有海外背景的國有企業,國家審計對其國際化的促進作用更強。
2.管理層短視
國家審計作為國有企業的有效外部約束機制,能夠促使國有企業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者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同時敦促其做出正確的海外投資決策,減少不良投資發生的概率[ 17 ],遏制管理層可能出于自利或犧牲股東利益的目的而盲目或過度投資的種種短視主義行為,從而對長期性的海外投資與國際化實施起到更大的監督效應和促進作用。因此,本文預期,對于管理層短視主義更加嚴重的企業,國家審計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對其國際化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本文參照李倩茹和翟華云[ 18 ]的研究,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度量管理者短視主義。具體地,依據相關文獻結合已有的包含管理者“短視”的43個中英文詞集,從國有上市公司當年年報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mp;A)板塊中提取文本信息并計算與“短視主義”相關詞匯的詞頻,最終計算該詞域相關詞頻與總詞頻的占比。該指標的數值越小,表明管理層的短視程度越低。依據該指標的中位數,將高于中位數的樣本定義為管理層短視程度高的組,反之為管理層短視程度低的組,表6為樣本分組檢驗結果。可見,對管理層短視程度更高的國有企業來說,國家審計對其國際化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是否重污染行業
評估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受托責任是離任審計的關鍵環節[ 7 ]。對屬于重污染行業的國有企業而言,其“走出去”過程中可能出現資源濫用和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國家審計通過深入審查這些企業的海外項目和子公司,以及領導干部的環境保護責任履行情況,不僅為發現和糾正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通過問責和督導,促進了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預期,國家審計對重污染行業國有企業國際化的促進作用將更加顯著。
參考孫甲奎和朱小平[ 19 ]的研究,結合環境保護部制定的《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構建虛擬變量重污染企業(Pollution),如果企業屬于重污染行業取值為1,否則為0。據此指標將全樣本劃分為重污染企業組和非重污染企業組。具體分組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結果顯示,對處于重污染行業的國有企業來說,國家審計對其國際化的促進作用更顯著。
六、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本文實證檢驗了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得出以下三點主要結論:第一,國家審計有利于促進國有企業國際化,證實了國家審計能夠對國有企業國際化形成監督效應。第二,國家審計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治理及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機制,推動國有企業國際化。第三,在擁有海外背景董事或高管、管理層短視及重污染行業的國有企業中,上述作用更為明顯。
(二)建議
依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強化國家審計的內外部監督與協同。為提高國家審計的監督實效,建議加強國家審計與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國資委、財政部及紀委監察部門之間的協同與溝通,通過組建專業化的審計團隊,深化審計領域和方法創新,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形成監督合力,共同推動國有企業海外業務的規范運作和健康發展。
第二,國有企業應主動適應外部監督的要求,改善和提升內部治理結構,特別是在海外投資和經營活動中加強合規性與風險管理。建議國有企業積極開展內部自查和治理優化工作,利用外部監督的促進和激勵作用,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巡視組查出多家央企境外資產監管存隱患[EB/OL].[2015-01-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5/0623/c1001-27194534.html.
[2] 李丹丹,張榮剛.國家審計、研發資助與企業創新[J].審計研究,2023(4):55-66.
[3] 梁上坤,薛慰至.政府審計監督與公司戰略調整:基于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的研究[J].財務研究,2023(2):25-36.
[4] 鄭石橋,劉星銳.政府審計會影響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嗎:基于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23(8):96-104.
[5] 董捷,李昕柔,上官澤明.國家審計治理與國有企業金融資產配置:基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調節效應[J].會計之友,2024(9):28-35.
[6] 鄭國洪,徐婭麗,黃冠華.中央企業境外投資業務審計優化研究:基于歷年審計公告的分析[J].會計之友,2021(8):52-57.
[7] 房巧玲,孫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管理層動機與企業環境治理[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3,37(2):27-47.
[8] 郭檬楠,吳秋生,郭金花.國家審計、社會監督與國有企業創新[J].審計研究,2021(2):25-34.
[9] 王墨林,宋淵洋,閻海峰,等.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國際化廣度的影響研究:動態能力的中介作用[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44(5):33-47.
[10] 王天韻,祝繼高.董事高管責任保險能否促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2):1-18.
[11] 王濤,王建新.稅收征管數字化對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治理效應分析視角[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3,43(9):71-88.
[12] 楊志強,唐松,李增泉.資本市場信息披露、關系型合約與供需長鞭效應:基于供應鏈信息外溢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7):89-105,217-218.
[13] 王永海,郝曉敏.投資者情緒、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可比性[J].管理科學,2023,36(4):75-87.
[14] 項后軍,張翔,王利沙.政府引導基金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J].財經論叢,2024(3):16-25.
[15] 張易,趙啟程,尹玉剛.企業管理數字化與高管薪酬粘性[J].財經科學,2023(11):119-132.
[16] 沈菲,陶啟智,張云.董事海外背景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聲譽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3):108-122.
[17] 郭檬楠,郭金花.國家審計監督能降低國企過度負債嗎:基于國家審計與社會審計協同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0,22(6):95-109.
[18] 李倩茹,翟華云.管理者短視主義會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嗎?[J].財務研究,2022(4):92-104.
[19] 孫甲奎,朱小平.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來自重污染行業的證據[J].會計研究,2024(2):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