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教化理念,這些思想和理念為醫學人文素養的培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深厚的底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深深扎根于這片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汲取其精華,將其融入醫學專業教育的各個層面。通過這種融合,我們旨在培養出一批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備仁愛之心和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這些未來的醫生不僅要在醫學領域具備精湛的技藝,還要在人文關懷方面展現出深厚的情感和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的健康需求。
古老的中原黃河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精神、創造精神、斗爭精神等,使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奇跡,讓中原黃河文化的“根”“魂”“血脈”烙刻在中華文化的基因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化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承擔著繼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使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而醫學生作為治病救人的后備力量,更應將黃河文化融入自己的骨血之中,將醫學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合,培養出既有扎實學識,又有仁心之心的頂天立地的大醫生。
而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課程缺乏系統化,多數院校僅在學生大一、大二階段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選修課,而在學生進入高年級及臨床實踐階段,往往不再提供人文課程的學習機會。此外,現有的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教學質量亟須提升。為此,我們應當參考在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提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中的時代價值,尤其是其中的優秀德育思想,將這些思想融入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培育中,這將對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二、醫學人文素養缺乏實踐平臺
除了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人文素養的實踐教育仍顯得不夠充分。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安排緊湊,學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導致對人文素養實踐教育的關注度不足。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第二課堂的時間安排較少,多數情況下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實踐平臺和實施載體。
黃河文化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價值
醫學生人文素養面臨的困境
一、醫學人文素養缺乏理論基礎
目前醫學院校在醫學人才培養方面存在明顯的偏差,過分注重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傳授,
一、黃河文化精神內涵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深刻理解世界文化的動態交流,鞏固文化基礎并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代中國積極投身于全球文化交流與互鑒,確保長遠發展的根本策略,也是我們勇敢面對全球文化競爭并取得勝利的關鍵手段。在我國,中醫藥文化是在華夏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中,源源不斷地汲取各種營養而逐漸形成的獨特醫藥體系。它不僅僅是一種醫學知識的積累,更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和經驗。中醫藥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王壤之中,與哲學、倫理、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在現代社會,中醫藥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它不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和接受。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一種醫學體系,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9個省區,橫跨西中東四種地貌、三大臺階,沿線人民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黃河流域自古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是我國中醫藥學重要的發祥地,也是中華醫藥文化的根基所在。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深度挖掘黃河文化中的優秀德育思想,將其核心的思想融入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培育中,對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黃河文化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
黃河文化孕育了無數傳統美德,其中包括高尚的醫德。我國古代社會以農為本,黃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河流縱橫,為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也留下有關醫藥起源的傳說,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制醫藥”“以療民疾”等。中醫藥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均在黃河流域著成,使醫學理論和醫圣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古代著名醫學家扁鵲,他不僅醫術高超,更以仁心仁術著稱,不問貴賤,平等對待每一個患者,體現了黃河文化中強調的“仁愛”精神。另外,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的醫德觀念,強調醫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也是黃河文化培育高尚醫德的體現。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黃河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使醫學生明白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因素,“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黃河文化提升醫學生個人修養和職業素養
中醫藥文化起源于黃河,中醫藥巨著誕生于黃河,中醫藥科學發達于黃河,中醫藥名師遍布于黃河。自古以來就有“黃河之濱,中醫藥之根”的說法。中醫藥文化強調“以人為本”,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培養出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和關愛。例如,在中醫臨床實習中,醫學生需要耐心傾聽患者的病史,細致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懷不僅體現了醫學生對患者的尊重,也增強了醫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中醫藥文化還強調“治未病”,即預防疾病的發生。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了解到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式來預防疾病,這種預防為主的理念也促使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時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知識的傳授,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黃河文化視域下培育醫學生人文素養路徑
一、建設黃河文化特色資源,形成全面黃河文化資源包
特色資源教學包中涵蓋中醫藥學臨床案例、“黃河文化”故事視頻、黃河文化育人故事、黃河流域道地藥材等。按照中醫藥文化起源、中醫藥大師、中醫藥巨著、中醫藥科學、道地藥材和中醫藥名勝六大方面形成包括在線視頻、教學課件、教學大綱在內的黃河文化特色資源包。
二、依托新媒體,以文化傳播文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和迅速發展,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各種應用程序(App)等新媒體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新媒體平臺以其便捷性和互動性,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徑。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新媒體的動態傳播方式,可以更生動、更廣泛地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這一背景下,高校醫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力量,尤其是“00后”這一代,他們不僅擁有更高的智慧和更強烈的自信,還具備了更開放的視野和更活躍的思維。抓住這一群體,開展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醫學選修課程,將有助于引導在校醫學生深入了解并學習黃河文化中蘊含的醫學智慧和精神內核。通過這些特色課程,醫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還能深刻理解黃河文化中的醫學傳統和人文精神。這種跨學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職業信念和文化自信,使他們在未來的醫療實踐中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醫學的優秀傳統,同時也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醫學的獨特魅力。
三、開設黃河文化系列講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
圍繞黃河文化中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文化、革故鼎新的開拓文化、死而后已的奉獻文化、尊重規律的科學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文化”的價值觀,以及尊敬父母、長幼有序的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深入挖掘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團隊特別邀請了一批在人文社科領域具有深厚造詣的骨干教師、成長導師和專家教授在醫學院開展講座,向醫學生展示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智慧的交融。這些講座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從文學知識到人文修養,從感悟人生到人生哲理,再到文明禮儀與醫風醫德等多個方面。
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象征,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精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黃河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將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入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夠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黃河文化中所體現的愛國主義、團結互助、勤勞勇敢等精神,與課程思政的目標高度契合。通過講述黃河文化中的英雄故事、歷史事件和文化成就,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通過學習大禹治水的故事,學生可以領悟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通過了解黃河文明的輝煌成就,學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此外,黃河文化作為我國歷史長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生動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設計出富有創意和吸引力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祖胡月,1988年生,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醫學。本文系2023年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課題《黃河文化視域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創新發展研究》(編號:23SCT137)成果。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