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我國高校區別于其他國家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建立健全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機制,既是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內在要求,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
新時代高校辦學治校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是辦好高校的根本保證。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與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一致,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健全高校黨委、教師、學生干部“三位一體”育人主導機制。首先,高校黨委要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切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高校黨委既要帶頭抓思政課,把好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方向,推動思政課建設,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也要講思政課、聽思政課,為青年教師和學生講授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發揮示范引領效應。其次,打破學校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壁壘,構建二者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主動幫助專業教師提升思政素質和能力,提供思政方面的引導;同時,專業教師也要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專業性和實效性。再次,發揮學生干部立德樹人的主體力量。學生干部既是學生工作的組織者和承擔者,也是連接老師和學生的紐帶,他們與廣大學生朝夕相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健全政治思想工作匯報的上傳下達機制很有必要。
健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結合的內部整合機制。如果教書育人機制是“發動機”,那么管理育人機制就是“助推器”,服務育人機制則是“催化劑”,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應本著“教育先行、管理跟上,嚴而不滯、活而不亂,和風細雨、服務有續”的原則,搭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載體,成立學生事務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改變學生辦事不知去何處或多處跑的情況;安排“校領導接訪日”,使學生訴求溝通渠道暢通。實行學生服務學生,促進與同學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進而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落到實處。
健全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風險隱患機制。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格局復雜多變,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臺獨、港獨、疆獨”等勢力蠢蠢欲動,各種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益尖銳。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力軍,正好處于“拔節孕穗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各種風險與隱患,給國家安全穩定、學校立德樹人都帶來新的挑戰與考驗。面對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中存在的各種風險,要牢牢守住底線、積極尋求對策,進一步提升高校重大風險的治理應對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認識風險、積極應對風險、有效防控風險提供了理論指導。既要強化高校黨委輿論應對能力建設,還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論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堅持抓好思想政治引領,依靠師生辦好校園融媒體,依托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自然進入學生頭腦之中,更要做好輿情監測,提升發現力、研判力、處置力,嚴格課堂教學、宣傳陣地、網絡媒體的管控,敢于亮劍。增強師生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校重大風險的治理應對能力。
健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企業教育相結合的內外聯動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高校要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互為補充,產生整體合力。需要高校與高校、高校與家庭、高校與政府、高校與社會等全力協作、多方聯動,并使之常態化,全面提升大學生立德樹人成效。
健全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機制。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動力,高校之間通過積極搭建合作互動平臺,實現優質育人資源的共享,在合作辦學、師生互訪交流研修、專業建設、學風建設、學生工作管理、思政品牌、心理育人、自主育人、民生工程、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人才共育機制,推動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拓展立德樹人渠道,提升立德樹人成效。
健全家校聯盟機制。家庭是培養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個人在行為規范、道德品質、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盡管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全日制寄宿制,但是,家庭的影響仍然是學生成長與受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教育要協同學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健全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機制,共建家校聯盟,建立學校和家庭的交流機制,建立健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落實學校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制度,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思想、學習與生活方面的情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旨在實現共享教育資源、統一教育目標和加強教育過程的協作,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
健全校企培養、實習、就業“三聯動”機制。注重規劃引領、主動融入地區發展、服務社會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功能拓展。高校不僅要對接國家、自治區產業發展戰略,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上要主動融入產業鏈,實現“一產業鏈一專業群一特色品牌”;還要將產教融合納入學校規劃,建立校企資源共享,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與區內外知名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聘請區內外行業領軍人物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更要搭建廣泛多樣的社會志愿服務平臺,打造專業化志愿服務隊,開展“點單式”的志愿服務,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健全激發師生主體作用發揮的基礎性支撐機制
對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來說,教師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立德樹人工作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既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客體,又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體。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升育人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精湛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首先,要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隊伍建設的首要工作來抓。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把師德師風建設貫穿于教師培養和管理的全過程,實現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常態化。其次,要重視思想引領,強化教育培訓。建立管理人員、任課教師等各類人員在內的理論學習制度,通過專題培訓、集中授課、主題沙龍等多種形式開展常態化的理論學習活動,特別是組織教師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使廣大教師以“四個引路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爭做“四有”好教師。
激發大學生內生動力,實現自我教育。大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養、政治覺悟、文化涵養、德行習慣,既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指標,又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學者認為,一味地強調教師的道德示范,可能導致教師將自己認同的道德觀念強加于學生,削弱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使學生處于道德奴隸的地位。因此,學校要通過創建大學生自我教育平臺、提高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發揮大學生在自我教育方面的主體作用,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搭建學校領導與學生零距離互動交流的開放式平臺,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了解學生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用好新生入學教育系列活動,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完成角色轉變,引導大學生建立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和理想,從而自發地驅動自己的專業學習行為;開展大學生文明素質與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活動,以公共場所、教學場所、用餐場所、學生宿舍、網絡陣地等區域為重點,通過組織開展主題黨團日、宣傳倡議、監督檢查、評優選先等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知曉,形成良好校風、學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開展“促進‘心’成長、護航有我”沉浸式體驗活動。讓每名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沉浸式體驗,在聆聽、思考、交流中,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以朋輩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啟動“一站式”學生服務社區,利用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行動,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
豐富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夯實育人基礎。立德樹人通過加強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豐富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夯實立德樹人的育人基礎,助力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好教育,促使立德樹人在高校高質量落實。首先,充分利用各種優秀中華文化資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提供價值引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創新優秀中華文化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和實踐抓手。我們要不斷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利用傳統節日、舞臺劇、辯論比賽、經典朗誦等活動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滲透到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中;挖掘盤活地區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將紅色基因嵌入新時代大學生的靈魂,將豐富鮮活的紅色教材轉化為直抵人心的育人力量。例如,寧夏師范大學持續打造的“66691”紅色文化特色思政課育人模式,即“6”個特色教學專題、“6”條紅色研學線路、“6”條紅色研學線路、“6”種創新育人方式、“9”個現場教學、“1”個仿真實踐教學中心,讓紅色教育活靈活現,實現價值塑造,傳承紅色基因,使思政工作更有“料”,鑄魂育人更有“效”,理想信念更有“鈣”;其次,積極推進高校課程改革,提升育人實效。習近平總書記講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課程改革就是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同發力,有效挖掘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知識教育和思想價值教育相統一,實現“三全育人”。加強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之間的聯系,共享經驗,發揮立德樹人的隱性教育功能,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合力,融入、滲入教育的各個環節,攜手育人,在高校形成“大思政”格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與“樹人”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所立之德是國家大德、社會公德和個人美德,所樹之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立育人之德”“樹有德之人”,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互為辯證,作為一個整體,統一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僅是促使教育回歸育人本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維度,還是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
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2023年度教育政策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機制的創新策略研究”(課題文件號:寧教函[2023]445號,課題編號:zckt2023028)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