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偷拍亂象從傳統隱蔽拍攝演變為技術驅動的黑色產業鏈。不法分子利用微型攝像頭、無人機、暗光成像設備等高科技工具,將偷拍內容通過暗網、即時通信工具販賣傳播,形成“設備生產—非法安裝—內容傳播—牟利變現”的完整鏈條。
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法院依法嚴懲以偷拍、竊聽等手段嚴重侵犯公民隱私的犯罪,斬斷偷拍盜攝黑灰產業鏈,受理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及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案件同比增長436.36%。
技術革新加劇了治理難度。例如,無須紅外線的納米級攝像頭可在黑暗環境中清晰成像,偽裝成日常物品如充電器、煙霧報警器的設備難以被肉眼識別;無人機偷拍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覆蓋更廣區域;暗網交易平臺則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匿名化,追蹤難度極大。這些技術“升級”使得傳統檢測手段失效,公眾安全感降低。
偷拍黑產鏈條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偷拍設備的生產與銷售。某些商家非法生產或銷售具備隱蔽拍攝功能的設備,如紐扣攝像頭、插座攝像機、煙霧報警器攝像機、U盤攝像機等。其次是設備安裝與偷拍,不法分子將這些設備安裝在賓館、民宿、公共廁所等隱私場所,實施隱秘拍攝。最后是偷拍視頻的販賣與傳播,如偷拍內容被制成圖片、視頻,在暗網、社交平臺或特定群組進行出售或傳播,甚至提供“實時偷窺直播”。
這些惡劣的偷拍行為既是對個人隱私的粗暴踐踏,同時也會對社會信任造成毀滅性的沖擊,給現代社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危害。偷拍行為的核心危害在于對公民隱私權的系統性侵犯。隱私權作為人格尊嚴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現代社會法治的基石。然而,偷拍技術的泛濫使個人在酒店、試衣間、衛生間甚至家中都面臨“裸體化生存”的威脅。而偷拍行為的受害者可能會出現焦慮、失眠、社交恐懼等癥狀,部分人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需長期心理干預。同時,偷拍行為也會造成二次傷害,偷拍視頻的傳播往往伴隨惡意評論與人肉搜索,加劇受害者的精神崩潰。偷拍亂象的蔓延正在瓦解社會運行的信任基礎。當公共場所淪為“監控叢林”,便會降低公眾對酒店、公共場所等環境的信任度。同時這種偷拍亂象也會成為網絡犯罪的溫床,一些偷拍視頻被用作敲詐勒索的工具,甚至流入淫穢內容傳播市場。
要徹底治理偷拍產業,必須從源頭到終端實行全面封堵,實現法律、技術與公眾的協同治理。
偷拍設備技術的快速進步,使得傳統的檢測手段難以有效防范。要在技術層面遏制偷拍犯罪,需要研發新型檢測設備、推廣反偷拍技術、升級隱私保護系統。
傳統紅外掃描與射頻探測已難以應對新型偷拍設備。例如,采用離線存儲的攝像頭無信號發射,納米級鏡頭無明顯反光。對此,可以采用多模態檢測儀,集成熱成像、電磁頻譜分析與AI圖像識別功能,可識別攝像頭的微小發熱點與異常電磁波動。國產設備“鷹眼X3”已實現98%的檢出率,單次掃描僅需3分鐘。同時,使用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在酒店客房、公共浴室等區域部署微型傳感器,實時監測異常震動,如設備安裝時的敲擊聲或鏡頭焦距變化,并通過5G網絡向管理端報警。此外,升級市民自檢工具,當市民出行、出游時更好地通過自檢工具防止被偷拍。推廣手機App“隱私衛士”,利用攝像頭掃描環境光源反射點,結合AI算法標記可疑區域,如插座孔、煙霧報警器等,讓誤報率從40%降至15%,從而更好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2025年2月7日,一名女性游客在三亞市某酒店洗澡時,發現一架無人機疑似在附近盤旋偷拍。該游客隨即報警,三亞市天涯區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介入調查,確認無人機非酒店所有,且該酒店此前曾發生類似事件,初步判定為惡意拍攝行為 。2月8日,天涯區旅游市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情況通報,表示相關部門已開展調查,并將積極維護旅游市場安全穩定 。
針對無人機偷拍等新型威脅,可從物理與數字層面雙重攔截。在重點區域部署便攜式干擾器,發射特定頻率電磁波迫使非法無人機迫降或返航。研發含金屬涂層的“防窺玻璃膜”與“信號屏蔽窗簾”,可阻斷90%以上的無線傳輸與光學成像,現已有高校實驗室實現量產,成本降至每平方米200元。此外,為合法攝像頭賦予唯一區塊鏈ID,一旦設備被改裝用于偷拍,可通過鏈上數據追溯生產批次與銷售渠道,實現源頭追責。
偷拍內容的暗網交易依賴虛擬貨幣與加密通信,傳統偵查手段較難追蹤。可以采用暗網流量監測系統,通過深度學習解析Tor網絡流量特征,鎖定偷拍內容交易節點的IP地址。之前我國網絡安全公司開發的“暗網之眼”系統,已協助警方定位境外服務器23臺。同時,善用虛擬貨幣追蹤工具,利用區塊鏈數據分析平臺,監控比特幣、門羅幣等流向,關聯交易地址與現實身份。
偷拍治理不能僅依賴“自上而下”的監管,公眾的防范意識與參與度同樣關鍵。
當前多數公眾缺乏基礎防偷拍知識。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不知如何檢測偷拍設備,45%受訪者認為“只有高檔酒店才有偷拍風險”。對此,可以在中小學開設“數字隱私安全”必修課,教學生識別偷拍設備、設置社交賬號隱私權限等技能。開展社區宣傳活動,由居委會、物業公司組織“防偷拍講座”,現場演示檢測儀使用方法,發放防偷拍手冊。聯合短視頻平臺推出系列動畫,以“一分鐘識別隱藏攝像頭”等主題提升傳播效率,制作科普短視頻。
公眾舉報是發現偷拍犯罪的重要線索來源,但現有機制存在獎勵低、反饋慢等問題。對此,可以開通全國統一舉報平臺,在“國家反詐中心”App中增設“偷拍舉報”模塊,支持上傳照片、視頻證據,48小時內需答復處理進展。提高舉報獎勵標準,根據線索價值分級獎勵。強化對于舉報人的保護,對舉報人信息實行“三專管理”,專人受理、專用服務器存儲、專項法律保障,嚴懲泄露行為。
公眾的“用腳投票”可倒逼企業履行責任。在訂房平臺推出“隱私安全評分”,數據顯示,訂房平臺對酒店的打分高低,對酒店的預訂率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可以成立民間監督組織,由消費者協會牽頭組建“隱私保護聯盟”,定期發布行業偷拍風險報告,對高風險場所發起公益訴訟。鼓勵消費者優先選擇通過安全認證的場所,形成正向輿論引導作用。同時,引導酒店、民宿企業簽署《反偷拍公約》,承諾將年度利潤的1%投入反偷拍技術改造,接受社會監督。
偷拍產業鏈的復雜性決定了單一治理手段無法斬草除根。法律要織密“不敢犯”的懲戒網,技術要構筑“不能犯”的防火墻,公眾要形成“不想犯”的監督力。唯有三者協同,才能徹底斬斷這條侵蝕隱私與文明的黑色鏈條,還公眾以安全感與尊嚴感。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