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語境下,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依托駐人大代表家站點檢察服務工作站的創新實踐,構建了基層法治場域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范式。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將人大制度優勢、檢察職能定位與基層治理需求有機融合,在理論層面回應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要求,在實踐層面創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民主法治經驗。這一案例的價值不僅在于工作機制的創新,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能夠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實踐,如何通過制度耦合實現效能提升,進而構建起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過程法治的良性互動關系。
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展現了制度嵌入理論在基層治理中的創造性運用。檢察機關將法律監督職能精準嵌入人大制度的基層網絡,形成“雙輪驅動”模式。這種“嵌入”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疊加,而是通過“兩個全覆蓋”(地域全覆蓋、業務領域全覆蓋)實現制度資源的深度整合。一方面,依托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將檢察服務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末梢;另一方面,通過人大履職的制度化渠道,構建起“民意收集—問題研判—協同合作—效果反饋”的閉環機制。
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維度審視,“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其核心在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民主權利的真實落地。寶山區人民檢察院通過“家門口”的檢察服務圈建設,將法律監督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監督的民主實踐:群眾在家門口咨詢法律問題,人大代表就養老詐騙防治提出建議,街道人員邀請檢察官參與“議事會”……“嵌入式”的場景表明,民主成為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的法治體驗。
“專家型”人大代表參與公開聽證,“沉浸式”履職參與公益訴訟,通過“菜單式”培訓提升依法履職能力……監督效能的提升,關鍵在于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立體化監督體系。上海寶山的創新之處在于,將人大代表的監督、群眾的社會監督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有機結合,形成“外部監督實質化—內部履職規范化—治理效能最大化”的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專業賦能型監督”既發揮了人大代表的職業優勢,又提升了監督的針對性。更值得關注的是,檢察機關構建了監督問效的閉環系統。385人次的相關人員參與庭審觀摩、公開聽證等活動,20余次專項匯報、動態通報等,這并非簡單數據積累,而是民主監督常態化的體現。這種“可視化監督”既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又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鮮活樣本。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證明,當監督主體變為“參與者”,監督過程轉為“雙向互動”,民主監督就能真正成為推動治理進步的內生動力。
基層治理的本質是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在三個維度上實現了治理創新。
一是平臺融合催生治理新形態。檢察機關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將檢察服務平臺與人大履職平臺、軍地協作平臺、立法征詢平臺等深度對接。這種“平臺疊加效應”打破部門壁壘,例如涉及母嬰室的相關事例中,人大代表建議、檢察建議與行政機關舉措形成合力,推動公共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升級,彰顯了“制度集成創新”的治理智慧。
二是需求導向優化服務供給模式。“菜單式”法治培訓、“訂單式”檢察服務、“點單式”監督參與,體現了“從需求出發”的觀念。當檢察官走進“代表講堂”針對特殊群體保護、矛盾化解等痛點設計課程,當檢察開放日聚焦老年人權益保障等民生問題,治理的靶向性顯著提升。在這種“精準滴灌式”服務中,法治建設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檢察服務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圈”,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注腳。
三是規范建構夯實治理制度基礎。與區老齡辦會簽老年人權益保障辦法,參與人大立法調研提供專業意見,通過檢察建議推動行政機關規范母嬰室建設……這些舉措實現了法律實施與制度完善的深層互動。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基層治理既需要個案公正,也需要規則建構,檢察機關通過“監督—建議—立法”的鏈條傳導,將具體問題解決上升為制度性安排,為基層治理提供模板。
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為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三重啟示。第一,民主與法治的共生關系在基層得到具象化呈現。實踐探索證明,民主與法治在基層治理中形成了共生共促的關系——人大代表通過民主渠道收集民意,檢察機關通過法治手段轉化為治理方案,民主為法治提供基礎,法治為民主提供保障。這種共生共促關系的良性構建,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生動詮釋。第二,監督的效能提升依賴于“制度性對話”機制。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中的協作模式不是簡單的工作配合,而是通過建立駐站機制、定期通報、聯合調研等制度,推動形成常態化的對話平臺。這種“制度性對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碎片化”的可能,使人大監督、檢察監督與社會的民主監督在制度框架內有機統一。第三,更高水平的基層治理需要“技術—制度—理念”的協同創新。從物理空間的工作站到“菜單式”“沉浸式”等的服務理念,再到數字化時代的治理工具和手段,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表明,治理創新是系統工程。當“以人民為中心”落實落地,當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基層治理就能真正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上海寶山的實踐探索,是新時代“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的一種注腳。它告訴我們,全過程人民民主并非停留在宏大敘事層面,而是體現在每一次“家門口”的法治服務中,落實在每一項回應群眾關切的檢察建議里,升華在每一次民主監督與法律監督的協同發力中。這種實踐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了多少具體問題,更在于構建了一種可持續的治理生態——讓民主成為可觸摸的治理過程,讓法治成為可信賴的治理方式,讓人民成為可參與的治理主體。當民主理念深深扎根于司法肌理,就能催生出更具韌性的治理生態,這或許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深刻的生動實踐。
筆者在此期待,寶山區人民檢察院能夠依托相關站點,繼續深化與人大的協作聯動,努力構建人大監督與檢察機關法律監督一體發力的良好格局,不斷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務質效。
從更深遠的視角看,這一事例為基層治理提供了“破題”思路:當我們將制度創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土壤,當我們以法治思維破解民主監督的實施難題,當我們以系統觀念推動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共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就能真正成為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源頭活水。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