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銀杏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其培育與繁殖技術一直是林業研究的重點領域。傳統種子育苗方式因銀杏種子生長周期長、性狀變異大,存在苗木生長緩慢、個體差異顯著等問題。為突破這一技術瓶頸,近年,林業工作者積極探索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新型育苗技術,系統調查種子收集貯藏、播種育苗、扦插繁殖、根蘗利用及嫁接培育等關鍵環節,旨在探索高效可行的銀杏苗木培育方法。這些創新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幼苗生長速度,改善了生長性狀,但仍存在技術細節不完善的問題。通過科學選種、規范實施播種扦插與嫁接技術,結合精細化田間管理,可顯著提升銀杏的育苗質量與經濟效益,為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一、銀杏概述
銀杏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的樹種,常用于公園裝飾、木質制品、食品藥物等領域,隨著市場需求銀杏的種植量逐漸增加,如何培育優質銀杏苗木是當前林業工作的重點問題。
作為高大喬木、姿態優美的銀杏被廣泛應用在城市的美化與綠化作用,還可以作為美化家居的素材,其核仁中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味道也很好。此外,銀杏果、葉片均可以入藥,具有治療呼吸道疾病,減輕哮喘、咳嗽等癥狀的作用。然而,目前關于銀杏的繁育還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種子播種方式繁育的苗木,品質參差不齊,發芽率也不理想;扦插繁育時,生根率受樹齡、嫁接方向等因素影響,且操作復雜,推廣性不強,導致市場上對優質、生長勢強的銀杏苗木需求難得得到滿足,因此,研究與優化銀杏優質壯苗繁育的技術非常重要。
二、銀杏優質壯苗培育技術分析
(一)種子采集與保存
1.采集時間與方法。銀杏種子的采集時間對其品質及后續培育成效具有顯著影響。研究表明,每年9月末至10月初為最佳采種期,此時銀杏外種皮顏色由綠轉黃,呈現淺黃色或橘黃色,標志著種子已生理成熟。為保障種子基因優良性與高發芽率,應優先選擇樹勢健壯、無病蟲害且果實飽滿的母樹進行采種。同時,需采用科學的采集方法,避免因過度折枝或機械損傷對母樹造成破壞。
2.種子保存條件與技術。存儲條件對銀杏種胚的品質和壽命起著關鍵作用。銀杏采收后,應及時去除外殼,將種子在自然條件下晾曬至含水量 20% \~
25% 。隨后,按照1:3的比例將種子與濕沙混合,存放于透氣、避光的容器中。儲存期間需保持砂質濕潤并定期翻動種子,防止局部霉變腐爛。同時,嚴格控制儲存溫度在
,通過適度抑制種子代謝速率,延長種胚活力,為后續育苗提供優質種源保障。
(二)種子處理方法
1.去皮與清洗。外種皮油多、有機酸含量高,若不能及時去除,會對種子的發芽率及幼苗的生長產生影響。將收集的種子堆堆發酵 3~5 天,待外種皮變軟后,再用清水充分沖洗,也可采用機械脫皮,注意避免損傷種子。
2.種子消毒。種子凈種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將種子放在 0.5% 高錳酸鉀溶液內浸泡 30min ,取出時用清水沖洗,以殺死表面的細菌。
3.種子催芽。對種子進行催芽有利于解除種子的休眠和提高發芽率。將經過消毒處理后的種子用 40°C 的溫水浸泡 24h ,拿出后晾干,再將其置于 20~ 25°C 環境下進行催芽發芽,也可采取冷處理的堆埋催芽法。方法如下:用濕沙與種子按照體積比 1:3 混合均勻,保存在
的溫度條件下堆放 60~90 天,其間沙子要保持一定的水分。當 30%~40% 的種子出現白色時就可進行播種。
(三)播種技術
1.播種時間與方式。一般選在春播地表化凍后至4月初播種,播種方式有條播和點播,條播開溝深度3~4cm ,溝寬 20~30cm ,在溝內均勻撒播,覆土3~4cm即可;點播株距 10~15cm ,行距 20~30cm ,每穴播種 2~3 粒,覆土同上。
2.播種密度與覆土厚度。要根據種子品質和土壤情況選擇種植密度。播種量為 750~1050kg?hm-2, 0覆蓋土層 3~4cm ,蓋得過厚,影響種子發芽,過薄容易發生種子干枯的現象。
3.苗床準備與土壤處理。選地應該選擇位置好、排灌效果佳、地力良好的土地作為育苗基地。在播種前進行深翻耙地,深度以 30~40cm 為宜,同時施用發酵好的有機肥為底肥,并噴施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800 倍液混入土壤,以防止土壤性病害的發生。
4.定植。定植時期一般在春初播種,根據用途為定植規則,其雌雄比 25:1 ,其間距 2m×3m , 3~5 年生后即可結果。用材林株用途的株行距 3m×4m 葉用林株 0.4m×1m ;果木兼用林株 3m×4m ;采用高枝嫁接的方式,并根據樹冠的生長情況,保留植株,最后保障每公頃為300株。在銀杏栽植過程中,保障其與農作物間種,且每公頃栽 45~75 株,行距 40m 、株距 5m 植樹密度與苗木規格、經營目的、立地條件、技術水平相關,一般每公頃可種1年生苗45000株、2年生苗22500株、3年生苗11250株、4年生苗5625株、5年生苗2805株。
5.苗木保護。出于苗木保護的需要,剛挖掘出來的苗木必須栽入深度為 0.5m 的苗坑內進行臨時種植。這一措施可使銀杏假植苗的體內水分含量高于原地留存的苗體,從而提高銀杏的栽植存活率。此外,為確保銀杏裸根苗成功栽植,需要先讓它的根部充分吸水,以增加樹體內的水分,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另一種辦法是在假植溝里注入足夠的水,將苗木浸泡2天。銀杏苗木轉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一邊挖一邊及時栽植,盡可能縮短從采苗至栽苗所需的時間;二是維持土覆蓋;三是保持根的完整性,避免搬運過程中的水分損失;四是對于部分不在當天完成的苗子,要立即放置在合適的環境下來保存苗木,防止經受風雨;五是對于遠距離的運輸或較干旱地區種植的裸根苗,要至少提前 1~2 天泡水,以增加樹體含量水分。
(四)銀杏嫁接技術
各種營養的供給及配合比例直接關系到苗木生長質量,只有掌握苗木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規律,才能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促進苗木生長。銀杏苗的最佳栽種時期為春季和秋季,此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有利于苗木根系生長,若冬季過早種植,苗木易受早霜危害,導致苗木發育緩慢;夏季種植時會遇到高溫干旱,對苗木生長不利。
1.嫁接方法選擇。一是使用木質部芽接法。此種方法適用于在生長期內進行接穗作業,嫁接操作便捷,成活率高。選取1年生健康粗壯樹枝做接穗保留木質部分,剪取此部位的芽片貼合在砧木切割面,并且捆綁塑料薄膜。此技術對直徑為 0.5~1.0cm 的接穗、砧木均適用。二是枝接。枝接一般在休眠期,大砧木、大接穗常采用該法,其方法有切接,就是將接穗削成楔形后插入砧木的切口中;劈接,就是將砧木劈開后將接穗插入。枝接一般接穗直徑為 0.8~1.5cm 、砧木直徑為 1.0~2.0cm 。
2.嫁接材料準備。一是接穗選擇與處理。從優質母樹采集種源,并選出當年健康無病蟲為害的枝條,枝條粗度在 0.5~1.0cm ;采集后及時去掉葉片只留葉柄并用潮巾包住,裝入密封好的塑料袋中保持濕度,接穗使用時間應在采集后 24h 內,以保證其活力。二是砧木選擇與培育。選擇生長勢良好,根系發育發達、 2~3 年生實生苗作為嫁接砧木,直徑 0.8~ 1.5cm 。為保證接穗砧木的健壯生長,需提前規劃并在苗圃中培育管理。
3.嫁接操作技術。一是木質部芽接技術。選擇距地面 5~10cm 的砧木背面平整處,用刀子做T形刻傷,傷口深入木質部,將接穗上的帶芽皮去掉,保留木質部后使其置于砧木的傷縫中,確保其與砧木形成層之間密切貼合,然后用塑料薄膜將兩者進行捆緊處理。在此操作中應該掌握快而準的原則,盡量避免接穗和砧木的水分蒸發現象。二是切接。將砧木皮層距地面 5~10cm 處縱切一刀,切口呈楔形,將接穗削成楔形,插入砧木切口中,使接穗與砧木形成層緊貼在一起,最后用塑料薄膜包扎起來。三是劈接。在砧木離地面 5~10cm 處剪斷,將砧木劈開,插入接穗,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用塑料薄膜綁扎。
4.嫁接后的管理。嫁接后保持接口處濕潤,避免日光直射。接口處可以用濕土覆蓋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維持濕度。嫁接后 10~15 天時檢查接口處是否成活,沒有成活的進行及時補接。成活后及時摘除砧木萌芽促進接穗生長。
5.嫁接成活率的影響因素。一是嫁接時間。嫁接時間對成活率影響很大。在5一6月進行木質部芽接,此時節氣溫適宜,對傷口的愈合有利;在早春的3-4月進行枝接,此時砧木和接穗處于休眠狀態,對成活有利。二是嫁接技術熟練度。嫁接技術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嫁接成活率,進行嫁接時要做到嫁接處接穗和砧木形成緊緊接觸,綁扎牢固,對初級者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技術。三是環境條件。嫁接后應保證溫度與濕度適宜,適宜的溫度在 20~25°C ,空氣濕度要保持在 80%~90% ,高溫干旱時應及時噴水保持濕度,低溫時則采取保溫。
(五)營養管理與施肥技術
1.銀杏苗生長的營養需求。一是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特點。銀香生長周期可劃分為初生期、快速生長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在初生期 (第一年),植株對氮(N)、磷(P)元素需求顯著,其中氮元素能夠促進細胞分裂與葉片生長,磷元素則對根系發育起到關鍵作用。進入快速生長期(第二年及以后),鉀(K)元素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鉀元素有助于增強植株抗逆性,并顯著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在成熟期,適量補充鈣(Ca)、鎂(Mg)等中量元素,能夠有效促進果實發育和種子產量提升。二是主要營養元素(氮、磷、鉀等)的作用。首先,N對細胞分裂和生長有重要調節作用,能夠增加葉的數量與面積,進而提高光合效能;其次,P能夠有力促進植物根系的發展,還能提升小分枝抗寒抗旱的強度;最后,K能夠增強植物耐不良環境的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光合效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傳輸,所以葉片K含量應該控制在 1.0%~2.0% 。
2.施肥技術。一是基肥與追肥的施用。基質是植株的基本營養來源,一般在栽種前施用。其成分以有機物為主,如腐熟的牛糞、雞糞等,一般施用量為45~67.5t?hm-2 。這些物質既能提供充足、多元化的營養,又能調節土層結構,改善土層通氣性與持水量。追肥是根據銀杏樹的生長狀況和營養需求,在樹苗生長旺盛期進行 2~3 次,一般是高效型的化學物質,如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追肥時,應根據樹苗的生長狀況與土壤養分會計師,精準控制施肥量。二是有機肥與無機肥的配合使用。此方法可以使兩種肥料的優點實現互補。有機肥具有長期供肥并且改善土質的作用,無機肥料以速效功能滿足了銀杏幼苗對養分的需要。基礎肥中有機肥與無機肥施用量之比為 3:1 ,追肥時無機肥比例可以適當增加。三是土壤施肥與葉面施肥。土壤施肥作為傳統的施肥方式,主要將肥料均勻撒施于土壤表層,再結合翻耕作業,促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在實際操作中,需依據樹苗生長階段、土壤肥力狀況等因素,精準調控施肥深度與用量,以保障養分供給的合理性。
葉面施肥聚焦于滿足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通過將肥料配制成溶液直接噴施于葉片表面,實現養分的快速吸收利用,顯著提升肥料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葉面施肥時,需嚴格把控溶液濃度并選擇適宜的噴施時間,避免因濃度過高或高溫時段作業導致葉片灼傷,確保施肥效果與植物健康。
3.施肥量與施肥時間的優化。各個生長階段所需施肥的比例有所不同。初次種植的時候,肥料中氮元素占比為 40%~50% ,磷元素占比為 30%~40% ,最后就是鉀元素,需要占其比例的 20%~30% 其中,施用尿素 :2250~3000kg?hm-2, 過磷酸鈣 4500~6000kg?hm-2, 硫酸鉀 1500~2250kg?hm-2 ;在生長旺盛期,要適量增加鉀元素的施用量。同時適當減少氮元素和磷元素的施用量,即分別為施用尿素 3000~3750kg?hm-2. 、過磷酸鈣 5250~6750kg?hm-2, 硫酸鉀 2250~3000kg?hm-2
施肥的時間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是春季化雪之后施用基肥,和苗床翻地一同進行。施用腐熟過的有機肥 30000kg?hm-2 ;在植物生長期追肥,一般在5-7月分 2~3 次施加,每次施用尿素 2250kg?hm-2 和磷酸二氫鉀 1500kg?hm-2 。
(六)環境調控與病蟲害防治
1.環境調控。一是溫度管理。對控溫進行管理是培育銀杏樹苗的關鍵性工作。可以采用地膜或者是小暖房等方式對苗圃進行保暖保護,進而使土壤溫度增加 3~5°C ,有助于種子萌發和苗木生長。當氣溫過高,夏季時可以采取防熱降溫措施,采用遮陽網等方式將苗床降溫 5~8°C ,但是遮陽網、遮陰率不能過高,否則會影響光合作用。二是濕度管理。水分管理是指澆水及排水工作的總稱,即根據土壤含水量以及季節和天氣等狀況考慮是否澆水,在此過程中還要保證土壤始終保持微潤但不能過濕,一般每7天澆2~3次,另外,合理排水也很重要,要在雨水過后 24h 內無積水存在。對于苗床區而言,排水的傾斜度要保持在 1%~3% ,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排走雨水。三是光照管理。銀杏苗木養護需依據不同生長階段精準調控光照條件。在幼苗期,應采取適度遮陽與保濕措施,避免強光直射造成灼傷,可通過架設遮陽網實現遮光防護;進入快速發育階段后則需逐步提升光照強度,以增強光合作用效能,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在自然光照不足的低溫或陰天環境下,可借助補光燈延長光照時長,確保植物獲取充足的光熱資源,為其生長發育提供必要保障。
2.病蟲害防治。在銀香樹的生長過程中將會遇到一些病蟲害,包括根腐病、葉枯病以及蚜蟲等。在這些病蟲害當中,根腐病是因為土壤中病原物引起,病害特征是在銀杏樹根部出現腐朽情況,因此,會出現新葉凋落及死亡等情況。對于這種情況需要做到預先防范,可采用將土進行消毒及控制適量的水澆灌來避免水源過多等問題。對于葉枯病,在其患病初期一般是會侵害葉子,使其變成黃葉再逐漸掉落,因此,需要進行及時清理受葉枯病害的葉子以控制其病害的擴張,可采取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的方式,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800~1000 倍液加水噴灑。蚜蟲是對幼葉及嫩枝條上吸取汁液,影響銀杏樹的成長。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采用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即噴灑含有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000~3000 倍液加水噴灑。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投放蚜繭蜂。
三、結語
綜上所述,深化苗木栽培技術,推進科技育林,是推動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隨著現代林業技術的持續創新,銀杏樹的栽植與管理技術也將在生物技術突破中不斷迭代升級。系統研究銀杏優質壯苗培育技術,不僅可以為銀杏苗木高效培育提供科學支撐,還有助于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相關領域研究,探索更多創新技術路徑,為銀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簡介:申思(1987—),女,遼寧朝陽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濕地監測與管理、縣城綠化設計、檔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