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
(一)種子質量
種子品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高純度的種子往往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發芽率和存活率也更高,能從根本上保障農作物的產量達到預期。在選擇種子時,不僅需要確保種子的生長特性適合種植地的環境,還必須保障種子的純度。同時,具有較強適應性的種子在多變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也能健康成長,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更強,有助于保持穩定的產量。此外,種子品質也會受購買渠道、運輸方式、處理方式和儲存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影響作物產量。
(二)地域差異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自然環境和土壤特性均存在顯著差異,所以,地域差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作物產量。在選擇農作物種植類型時,需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農作物。例如,南方適合種植茶葉和水稻,北方更適合種植玉米和小麥等耐寒作物。此外,不同地區的土壤肥力差異也會對農作物的產量產生影響,肥沃的“黑土地”能種出產量更高的作物,而貧瘠的土壤則不利于作物產量的提升。
(三)栽植密度
作物種植的密度會直接影響最終產量,不同作物對栽植密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合理規劃栽植密度是實現作物高產的關鍵所在。然而,種植密度與作物產量之間不存在正相關的關系,當作物達到一定的種植密度后,繼續增加反而可能會導致植株間過于擁擠,降低其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時還會增加作物感染、傳播病蟲害的風險,不利于高產栽培。栽植密度過高,還會引發植株間出現爭奪水分、養分和光照等現象,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進而導致產量下降;栽植密度過低,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因此,農民在種植時應綜合實際情況和效益目標,科學選擇適宜的栽植密度。
(四)種植時間
在農業生產領域,農作物種類豐富多樣,其生長時間與生長特性呈現顯著的差異性。對農戶而言,全面掌握種植農作物的適宜種植季節、完整生長周期等基礎信息,是開展科學種植的核心要義。從農作物生長的環境適應性角度分析,不同作物有著各自獨特的需求。以黃瓜為例,作為一種常見的蔬菜作物,春秋季的環境條件,通常能夠較好地滿足其生長需求,為其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基礎保障。菠菜具有耐寒耐旱的生物學特性,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即使在冬季相對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種植,也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收成。
二、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類型
(一)選種與栽植技術
選種是高產栽培技術的核心,對作物產量提升、品質優化有著決定性價值。在挑選作物品種時,需綜合考慮土壤條件、氣候變遷、溫濕度等環境因素對種子的影響,并根據具體的環境特點挑選出適宜生長的作物品種。同時,農業部門應依法進行播種質量監控。例如,通過實驗培育方法對不同的播種品種進行隨機抽樣培育、監測,并評估各種播種品種的質量,以便于能夠及時淘汰不符合質量標準的轉基因種子。此外,還需定期做好病害檢測工作,對可能感染病害的種子進行檢測,針對已經受病害影響的種子,可以通過藥液浸泡培養消除土壤中的有害孢子。為進一步保障作物產量,農業部門在選擇處理技術時應具有預見性,為未來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做好提前處理,從而有效提升種子質量,并為種植后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合理把控播種時機也是提升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在選擇播種時機時,應綜合考慮作物的生長需求和地理環境等因素,若遭遇氣溫劇烈波動、暴雨暴雪等異常氣候,應優先考慮外在環境變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并適時調整播種計劃。此外,在設定播種密度時,應綜合考量種子特性、種植環境及實際生產狀況,合理改進種植管理技術,科學調整播種密度。在栽植實踐中,需因地制宜結合單行播種、雙行混合播種等多種方法,實現有效育苗。種植準備階段應用合理的種植技術,能進一步提升種植質量,保障高產種植的安全性和科學性。
(二)除草與病蟲害管理技術
科學除草能保障作物養分不被分流,對作物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作為當前農作物生產中被廣泛采用的技術之一,除草技術需在各種耕作研究中進行逐步推廣。目前,除草劑的使用過于簡單化、單一化,是人工除草技術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對生產規模較小的農民而言,他們更多依賴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進行除草,雜草容易產生抗藥性,長期使用效果不理想。為此,需在除草開始之前做好種植準備工作。例如,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松動和翻耕,以清除土壤中的雜草種子,從源頭上減少田間雜草。此外,還可以采用自動化除草設備,綜合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降低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頻率,提升農田除草效率。
病蟲害是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直接影響作物產量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作物病蟲害及防治技術,有效提高病蟲害管理水平至關重要。結合現階段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需綜合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方式。只有積極學習優秀的病蟲害管理經驗,才能逐步控制病蟲害。針對季節性的病蟲害防,可以考慮引入天敵生物來控制害蟲的數量,保持農田生態平衡。此外,還應適當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防止對其他作物造成二次污染,從而促進農作物產量的增長。
(三)施肥與土壤管理技術
肥料過多會對幼苗的根系造成一定的損害,在苗期不同發展階段分批施肥能有效避免燒苗現象,同時減少施肥過度對幼苗后期生長和繁殖的負面影響。在施肥管理時,需依據不同糧食作物的生長階段適時控制施肥量。例如,在種植小麥時應根據抽穗期、灌漿期等不同生長周期,合理調整施肥和灌溉的頻率,遵循作物生產的技術規范,充分考慮小麥各個生長階段的生長需求,確保作物在持續生長的同時,實現肥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從而有效提高小麥產量。此外,鑒于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條件下的根系生長和恢復情況各異,種植人員應靈活把控施肥時間,根據土壤和作物的具體需求適時調整施肥周期。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高產的種植技術必須依托健康、環保、高質的土壤。換言之,土壤質量對農業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對農戶而言,在種植時需做好合理的深耕、除草、松土和間作施肥等土壤管理工作。同時,立足于農作物在生長、發育和轉化過程中的獨特規律,結合科學施肥和灌溉等基本技術原則,不斷提升土壤質量,實現對土壤生態特性的有效利用,進而培育出更多優質的高產作物。
三、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應用優化措施—以河南省為例
(一)做好優質作物品種選育工作
挑選高品質的農作物品種是優化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首要條件。農戶在選擇作物品種時,應綜合考慮作物對當地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例如,針對河南省信陽市的稻麥產區,由于該地區位于亞熱帶與暖溫帶交界,氣候多變,選育對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變化敏感且能根據信陽市氣候特征調整生長周期的品種,能從根本上提升作物產量。例如,能適應不良條件的耐寒水稻和抗倒伏小麥新品系,在實際種植中表現出優秀的增產效果。此外,信陽市稻麥區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細菌性葉枯病、立枯病和小麥銹病,借助分子標記和基因編輯技術篩選具有抗病基因的品種,培育出病蟲害抵抗力強的新品種,能在病害流行期間減少病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保障穩定產出。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對提升信陽市等地區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對農民而言,高病蟲害發生率會導致他們在作物種植和生長過程中投入額外資源進行防治,對種植效益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農民在種植前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抗病性強、成活率高、生長優質的作物品種,從而保證后續產量達到預期。
(二)重視農作物田間管理工作
選育優質品種是實現作物高產的基礎,但要保障產量與提升無公害水平,還需貫穿種植全程的精細化田間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環境管控。優先選擇清潔的種植區域,規避居民區、工業區等可能存在土壤、水源和空氣污染的地段,并在種植區周邊設置緩沖區,阻斷外部污染源。
2.田間維護。整個種植周期內,定期對土地進行消毒、除草,保持田園衛生。同時,根據作物生長需求,科學調節種植區域的光照、通風和排水條件,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3.病蟲害防治。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一旦發現病蟲害跡象,立即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手段,防止病害向健康植株擴散。
4.土壤保育。通過作物輪作、適度休耕等方式,促進土壤肥力恢復與生態平衡,保障土壤可持續生產力。
5.投入品管理。嚴格把控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劑量與時機,推廣精準施用技術,降低化學污染風險,確保農產品安全與生態環境友好。
(三)科學管理病蟲害
為實現作物高產,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需采用科學方法處理農作物生長期間的病蟲害問題。相關部門應根據作物的生長特性和病蟲害情況,建立完整的自然生物鏈,引入害蟲的天敵生物控制病蟲害,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減少對空氣、土壤及作物的危害。此外,在必須使用農藥時,需要合理選擇、科學配比、針對性使用,盡可能地減少對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
四、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策略
(一)多維度豐富推廣方式
為推動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地方政府需構建多元化、精準化的技術推廣體系。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1.強化現場指導。針對農民在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專業技術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一對一”現場教學與操作示范,及時解決技術難題。
2.建設示范平臺。整合地方資源打造高產栽培技術展示區,定期組織農民觀摩學習,通過實景展示與案例講解,直觀呈現技術優勢與操作要點。
3.創新數字推廣。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開發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軟件,并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擴大技術傳播覆蓋面。同時,結合農村社區公告欄宣傳、合作社技術交流、農業技術研討會等傳統方式,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推廣矩陣。
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協同推廣,幫助農戶深入理解農業技術原理與作物種植特性,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切實提升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效率與應用成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為進一步激發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政府應適當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通過增加建設智能化、信息化農業技術推廣平臺的投入資金,配備更多與農業機械和檢測設備配套的先進設備。同時,與農業科研機構、軟件公司建立起密切合作關系,綜合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開發更有效、精準的農業技術服務系統,簡化技術推廣流程,以便于為農民提供更多學習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機會。
(三)組建專業推廣隊伍
對多數農民而言,在種植過程中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組建專業的技術推廣團隊成為高產栽培技術普及的關鍵。農業部門需從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涉農企業及成熟推廣組織中,選拔專業素養過硬的技術人員,以此保障推廣隊伍的專業性,為推廣工作筑牢人才根基。
在推廣實踐中,團隊成員需結合作物產量目標、農民實際需求及種植條件,制訂科學合理的技術推廣方案。同時,定期開展集體培訓,通過理論講解與實操示范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有效落地。此外,團隊內部需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與問題研討機制,優化資金、技術等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持續提升推廣工作的實效性。
(四)全面完善推廣體系
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依賴于完善的機制保障。首先,需構建以農業部門為主導、以基層技術推廣單位需求為導向的規劃體系,制訂切實可行的推廣方案,明確工作重點、目標任務及實施路徑,為技術推廣提供清晰指引。其次,建立健全專業能力評估機制,定期對推廣人員進行技術考核與知識更新,確保其能夠精準掌握前沿技術,高效解決推廣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最后,建立經驗總結與反饋優化機制,系統梳理推廣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深入剖析體系短板,持續完善推廣流程與服務細節,從而增強農民對農業技術的認同感,引導其主動參與技術應用,形成良性互動的推廣生態。
(五)建立多元化推廣平臺
為進一步拓寬農業技術推廣覆蓋面,構建多功能、一體化的農業技術推廣平臺勢在必行。該平臺需深度融合媒體與信息技術,開發集成政策發布、技術指導、供需對接等功能的服務軟件,為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及農戶搭建高效協同的溝通橋梁,實現農業技術信息的實時共享與快速傳播。
在信息傳播層面,應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通過圖文推送、視頻講解等形式擴大技術傳播影響力,確保先進農業技術精準觸達目標群體。同時,線下推廣同樣不可或缺。農業合作社作為實踐示范載體,通過組織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等活動,直觀展示技術應用效果;定期舉辦農業技術研討會,邀請專家與技術人員開展理論講解和實操指導,幫助農戶深入理解技術原理與作物種植要點,通過群體互動與經驗交流,顯著提升技術推廣效率。
(六)降低農田環境污染
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環保、城管、水務等職能部門需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對企業排污狀況開展全面、持續的動態監測,確保監管工作及時有效。
在農業生態保護領域,應從宣傳教育與科學管理兩方面協同推進。一方面,通過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提升農戶對土地環境污染危害的認知,增強其保護耕地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加強土地資源科學管理,針對未受污染的優質農田,嚴格落實精準施肥原則,依據農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精準調控化肥施用種類與用量,從源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五、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實現農作物高產就需要以科學種植為核心,以技術推廣為支撐,在種植環節依據當地的氣候類型、土壤特點選育高品質的作物品種,配合土地準備、適時播種、田間管理和病害控制等科學種植技術。在技術推廣層面,需建立“政策扶持 + 專業隊伍 + 多元平臺”的立體化推廣體系;在宏觀層面,政府應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完善相關智能平臺并強化科研合作,專業團隊需進入田間地頭指導并幫助解決農戶的技術難題,借助多媒體、合作社共同打造多元化推廣平臺最大程度地拓寬農業新技術的宣傳范圍。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好農田生態保護工作,通過科學施用化肥、密切監控工業污染等措施筑好綠色生產底線,從而幫助農戶生產出更多優質的農產品。
作者簡介:孫秀芝(1978—),女,河南周口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作物生產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