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梔子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從科學選址、土壤改良、繁殖育苗等基礎環節入手,構建完善的全周期培育體系。在生長管理階段,通過精準的水肥調控、合理的修剪整形及系統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保障植株健康生長,實現高品質產出。這些關鍵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梔子花的產量與質量,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梔子花的多元開發價值,通過拓展鮮花銷售、精油提煉、藥材加工等市場領域,不僅大幅增加了農戶收入,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力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這種精細化培育模式,在為安康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經濟活力的同時,也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成為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培育準備技術
(一)場地選擇與土壤改良
梔子花根系對積水極為敏感,在低洼地帶或排水不暢的平地種植,雨季極易因積水導致根部腐爛。因此,種植場地應優先選擇地勢較高、坡度在 5~15° 的緩坡地塊,既能確保良好的排水性能,又可有效避免因坡度過大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
梔子花適宜生長于微酸性土壤環境,最適宜的pH 范圍為 5.0~6.5 ,過酸或過堿的土壤均會抑制其正常生長。安康地區土壤類型多樣,涵蓋紅壤、黃壤及沙質土等。種植前需對選定地塊進行土壤檢測分析,若土壤呈堿性,可采用硫黃粉進行改良。具體施用量為 150~300kg?hm-2 ,實際用量需依據土壤初始pH精準確定。施用時,將硫黃粉均勻撒布于土壤表層,隨后利用鋤頭或旋耕機進行翻耕,深度控制在20~30cm ,確保硫黃粉與土壤充分混合。完成翻耕后,需靜置 2~3 個月,使硫黃粉與土壤充分發生化學反應,逐步降低土壤pH。
盡管梔子花根系發達,但不耐水澇,黏重土壤易導致水分滯留,引發根部缺氧甚至腐爛。為改善土壤結構,可在翻耕時摻入 10%~20% 的河沙或珍珠巖,具體摻混比例需根據土壤黏重程度靈活調整。其中,河沙可有效增強土壤透氣性,珍珠巖兼具保水與透氣雙重功效。翻耕深度應為 30~40cm ,以打破犁底層,為根系深扎創造條件。深翻作業完成后,需使用耙子平整土地,徹底清除雜草、石塊及植物殘根,確保土壤疏松細碎,質地均勻。
種植前的土壤消毒是預防病蟲害的關鍵環節,可有效殺滅土壤中潛藏的病菌與蟲卵,保障幼苗健康生長。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采用生石灰進行土壤處理,施用量為 750~1500kg?hm-2 。施撒生石灰后需及時澆水,促使石灰充分溶解滲透,既能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原體,又能適度調節土攘酸度。
(二)繁殖技術
1.扦插繁殖。選取當年生健壯枝條,截成 10~ 15cm 長的插穗,摘除下部2/3葉片,僅保留頂部 2~ 3片葉以減少水分蒸騰。使用鋒利工具將插穗基部斜切 45° ,擴大與基質接觸面積,以促進生根。為提升生根率,可將插穗基部速蘸 500~1000mg?kg-1 濃度的生根粉溶液,浸泡 5~10 s后迅速扦插。扦插后 21~ 28天即可生根,待根系生長至 2~3cm 時,可移栽至大田定植。
2.壓條繁殖。適用于老株更新及小規模繁育,選擇距地面較近、長度 20~30cm 的健壯低位枝條,在其中部進行環狀剝皮,剝除寬度 1~2cm 的樹皮,露出形成層。將環剝部位埋入 5~10cm 深的濕潤土壤中,用石塊或U形鐵絲固定,可在埋土處覆蓋腐葉土或苔蘚增強保濕效果。壓條后 28~42 天即可生根,此時從生根部位下方剪斷與母株連接,形成獨立植株進行移栽。
二、生長管理技術
(一)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安康地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春秋干燥,針對梔子花喜濕怕澇的特性,需采取“見干見濕”的精準灌溉策略:春秋季 3~5 天灌溉1次,夏季高溫期縮短至 2~3 天灌溉1次,冬季則延長至 7~10 天灌溉1次。為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推薦采用滴灌系統,該系統可直接向根區供水,保持葉片干燥,有效降低病害發生風險。滴灌設備配置應根據植株生長階段調整,幼齡植株使用單滴頭,成年植株采用雙滴頭布局。
2.施肥管理。梔子花全生育期需實施精細化施肥管理。一是春季萌芽期。此期以氮肥為主,促進新梢生長與葉片發育,可選用尿素或硫酸銨,施用量為150~225kg?hm-2 。施肥后覆蓋薄土或枯草屑,減少養分揮發。二是夏季花期前。調整為高磷鉀配比,促進花芽分化與花器官發育。將過磷酸鈣與硫酸鉀按2:1 比例混合,于花期前 15~20 天施入,施用量為
300~450kg?hm-2 。三是秋季花后。施用 30000~ 45000kg?hm-2 腐熟有機肥(如雞糞、牛糞),補充土壤有機質。同時,配合葉面追肥,選用含微量元素的復合肥,稀釋至 0.2%~0.3% 濃度,每30天噴施1次,確保葉片正反兩面均勻受藥。
(二)修剪與整形
修剪作業是梔子花精細化培育體系中的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修剪能夠有效調節植株生長態勢,提升觀賞價值與經濟產出。
夏季中后期,梔子花花期結束,植株進入休眠前的休整階段,此時進行修剪最為適宜,可避免對花芽分化造成不利影響。操作時,應優先清理枯枝、病弱枝及過密枝葉,從基部將其徹底剪除,以減少養分的無效消耗,改善植株內部通風透光條件。針對交叉生長的枝條,保留生長方向良好、較為健壯的主枝,去除相對細弱的一側。修剪切口需保持平滑,呈 45° 斜面為佳,以促進傷口快速愈合。修剪完成后,針對較大傷口,可涂抹專用園藝傷口保護膏,或均勻涂抹草木灰,發揮殺菌防護與促進愈合的作用。
在觀賞梔子花的修剪工作中,整形是塑造優美株型的核心手段。庭院或盆栽梔子花常采用單桿式造型,具體做法為選取一根粗壯、筆直的主干予以保留,去除主干基部一定高度范圍內的側枝,僅在樹冠頂部保留 3~5 個分布均勻的分枝,并定期對這些分枝進行短截、疏剪,引導其生長為緊湊、飽滿的形態,使花朵在簡潔的樹形襯托下更加醒目。大田種植的梔子花適宜打造自然圓形冠幅,定期修剪側枝,控制枝條生長方向,使其均勻向四周伸展,逐步形成圓潤的球形或半球形。修剪過程應由植株外緣向內循序漸進,每次修剪量控制在枝條長度的 1/3~1/2 在整形過程中,需綜合考量植株高度與寬度比例,通常冠幅略寬于高度,更符合美學標準與植株生長特性。
冬季修剪的主要目的是清理弱枝、細枝及徒長枝,減少養分無端損耗,確保植株儲存充足的養分,為翌年春季新芽萌發創造有利條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修剪強度不宜過大,單次修剪枝條總量應控制在整株的20% 以內,以免削弱植株抗寒能力,影響其安全越冬。
綜上所述,科學、系統的修剪管理不僅能維持梔子花植株健康,延長經濟壽命,還能通過提升觀賞品質與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梔子花產業的綜合效益,助力安康地區子花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病蟲害防治
1.蟲害防治。一是蚜蟲。采用環保型物理防治法,配制濃度為 1% 的肥皂水,每 2~3 天葉面噴施1次,連續施用3次,可有效抑制蚜蟲繁殖。二是白粉虱。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釋放瓢蟲、草蛉等天敵昆蟲進行自然控害;化學防治可選用 0.3%~0.5% 苦參堿溶液,每7天噴施1次,該藥劑兼具低毒、環保特性。
2.病害防治。一是白粉病。預防階段可噴施 1:1 :100配比的波爾多液(硫酸銅:生石灰:水),每15天噴施1次,形成保護性藥膜;發病初期使用 0.1%~ 0.2% 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溶液,每隔 7~10 天噴施1次,連續用藥 2~3 次,重點覆蓋葉片正反面。二是根腐病。種植前實施土壤消毒,撒施 750~1500kg?hm-2 生石灰改良土壤酸堿度并殺滅病原菌;發病植株表現為基部發黑萎蔫,需立即脫盆檢查根系,切除腐爛部分后,用 0.5%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 15~20min ,重新移栽至消毒基質中,后續加強排水管理。
三、采收與加工技術
(一)采收方法
采摘鮮花時,使用鋒利剪刀以45斜角修剪花梗底部,保留 2~3cm 莖稈;果實采收可采用手工擰摘或工具剪切,確保果柄完整。所有采收工具需嚴格執行消毒制度,使用前后均需用 75% 酒精或次氯酸鈉溶液擦拭,防止病菌交叉傳播。
(二)臨時處理
鮮花采收后,可直接插入清水中保鮮待售;如需干燥處理,應將花朵平鋪于通風陰涼的網架上,避免陽光直射,防止色澤與香氣散失。果實采收后,可通過自然晾曬或 40°C 以下低溫烘干處理,干燥后的果實需密封保存,用于藥材加工或食品原料。
(三)深加工利用
鮮花采收后,可通過蒸餾工藝提取芳香物質,用于精油、香薰等產品開發;干燥果實則可作為中藥材或功能性食品原料,進行后續深加工處理。
四、助推鄉村振興
(一)鄉村規劃與產業協同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安康市通過梔子花精細化培育,為鄉村經濟注入強勁增長動力。該產業不僅顯著提升了梔子花的品質與產量,更構建起集花卉觀賞、芳香提取、生態旅游、中藥材加工等多元業態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目前,梔子花產品已全面覆蓋傳統花店、批發市場及各大電商平臺,優質鮮切花批發價達每枝 2~5 元,若通過電商直銷或加工成花束,附加值將進一步提升。
在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領域,梔子花精油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廣泛應用于香水、化妝品及芳香療法產品。通過蒸餾或萃取工藝從新鮮花朵中提取的精油,市場售價在 50~100 元 ?mL-1 ,高端產品價格更高。當地農戶通過合作社模式集資購置小型蒸餾設備,集中加工并統一銷售,既降低生產成本,又有效拓寬市場渠道。此外,梔子果實因富含梔子苷等活性成分,成為中藥配方和保健品開發的重要原料,穩定的市場需求帶來持續可觀收益。這種多層次產業開發模式,在顯著提升農戶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在衍生產品開發方面,鮮花采摘后可通過烘干或自然風干工藝制成干花工藝品,如書簽、花環、裝飾擺件等,制作工藝簡便,適合家庭全員參與。對于技術要求較高的精油提煉和藥材加工環節,種植大戶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加工廠或采用代工模式,將初級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商品。例如,梔子花精油可進一步開發為香薰油、護膚品,梔子藥材則可加工成粉末或制成膠囊。這些加工環節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農村青年及返鄉人員參與技術學習和生產銷售,還為鄉村經濟注入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的方向轉型。
(二)實現社會價值
梔子花產業通過精細化培育與全鏈條開發,不僅為鄉村創造顯著經濟價值,還在社會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種植與加工環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婦女、老年人和季節性返鄉群體提供了多元就業機會。婦女群體除承擔鮮花采摘、花束包裝等基礎工作外,還積極拓展文創產品制作;老年人則負責田間日常管理,如除草、澆水和輕度修剪等工作。每到花期和果實采收高峰期,外出務工人員也會因季節性用工需求返鄉,通過短期務工增加收入,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心化問題。
隨著梔子花產品品質提升,依托規模化種植形成特色景觀,逐步打造出具有辨識度的景觀IP品牌效應,吸引城市消費者和企業關注,推動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搭建合作平臺、提供低息貸款、實施稅收優惠、開展市場推廣等措施,促進農戶與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農戶根據市場需求培育兼具觀賞與經濟價值的花苗,企業則負責產品收購、深加工及文旅文創產品開發,形成“產一供一銷”無縫銜接的產業閉環。這種協同發展模式不僅降低了市場風險,保障了農戶穩定增收,還推動鄉村經濟向市場化、規模化轉型升級,使梔子花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三)塑造鄉村生態景觀
梔子花通過精細化培育,不僅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對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規模化種植的梔子花花田,既具有視覺美學價值,又蘊含生態教育意義,成為鄉村藝術體系中獨特的標志性景觀。采用有機肥和節水灌溉的培育方式,減少了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維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梔子花的規模化種植,其色彩肌理隨季節變化呈現不同的景觀效果,持續提升和優化鄉村的視覺風貌,為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優質的景觀基礎。這種將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與景觀營造有機結合的實踐,既夯實了鄉村的生態根基,也為文旅融合發展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的道路,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良性互動與促進。
作者簡介:任曉麗(1982—),女,陜西寶雞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