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9;G649.299 文獻標識碼:A
DOl:10.13677/j.cnki.cn65-1285/c.2025.04.12
全國稱“永昌\"之名者,有四:一是甘肅省永昌縣,二是云南永昌府(今保山市),三是武威的永昌鎮,四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永昌鎮。本文所稱的永昌縣,是甘肅省永昌縣。
市永登縣、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武威市古浪縣、武威市、武威市民勤縣、金昌市永昌縣、金昌市金川區等八市縣。涼州府為清朝正一品涼州將軍、甘肅總督(撤消)、涼州提督、專城涼州副都統、涼州鎮總兵、甘肅巡撫、甘肅提督、涼莊道臺(涼甘道)、甘肅按察使、甘肅鎮總兵的駐地,是西北首府。
歷史上,永昌縣一直屬于涼州府(武威)管轄。涼州府是清朝時設置的行政區劃。清朝雍正二年(1724)升涼州衛,置涼州府,治所在武威縣(今武威市涼州區),下領五縣一廳:即武威縣、鎮番縣、永昌縣、古浪縣、平番縣(永登縣、景泰縣)、莊浪廳(景泰縣部分)?!段鍥鲋尽分?,就包括平番(今永登)縣、鎮蕃(今民勤)縣、武威縣、古浪縣和永昌縣。轄境相當于今白銀市景泰縣、蘭州
1981年金昌設市,將原隸屬于武威的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雖然當下的永昌縣,在行政隸屬上屬于金昌市,但在文化系統及文化心理上,永昌文化依然是“涼州文化”或白“五涼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書院,作為“造就人才之所\"①,始建于唐朝,乃官府或私人設立之講學場所。唐玄宗開元六年(718)設“麗正修書院”,后改名為“集賢殿書院”,設學士負責??瘯骷z書等;其功能主要是給皇帝做顧問,應對皇帝提出的問題。
書院用于講學,約始于唐末。唐昭宗大順年間(890-891),學者陳袞在江州成立“東家學堂\"(亦稱“儀門書院\",始為書院講學之始。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李渤隱居廬山,在白鹿洞讀書。到南唐時候,在白鹿洞遺址建學館招生授徒,稱為廬山國學。宋代改稱白鹿洞書院。
宋代書院興起,先后建起白鹿、石鼓(一說嵩陽)應天、岳麓四大書院,創辦者為私人和官府。書院建立以后,不少有名的學者到書院來講學,主要是研究學習儒家經籍,有時也議朝政。到元朝時,書院多數成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場所。元朝還規定,各路、府、州都要設立書院。到明清兩代,延續元朝做法。清朝甚至規定,凡是參加鄉試的秀才,必須得從官辦的書院肄業。因此,私塾出來的學生,是沒有資格參加鄉試的。因是之故,書院在清代得到長足發展。
甘肅設立書院,主要從明清時代開始。據學者統計,從現存資料來看,清代甘肅共有書院100余所,明代建9所、康熙間建5所、雍正間建1所、乾隆間建33所、嘉慶間建7所、道光間建8所、咸豐間建1所、同治間建8所、光緒間建17所,久廢不知建置年代者13所②。其中河西走廊較為出名的書院包括本文所述筆者家鄉甘肅省永昌縣的麗澤書院、云川書院等在內共18所書院。這些書院分別是:涼州(武威)的成章書院、天梯書院、天山書院雍涼書院,鎮番縣(今民勤縣)的蘇山書院,永昌縣的麗澤書院、云川書院,甘州府(今張掖市)的甘泉書院、南華書院、轢得書院,山丹縣的仙提書院、仰正書院、原山丹縣洪水堡(今民樂縣城)的金山書院,原撫彝廳沙河堡 (今臨澤縣城)的寥泉書院,高臺縣的建康書院,肅州治地(今酒泉市)的酒泉書院,安西府治地(今敦煌市)鳴沙書院,王門縣城(今玉門市)的昌湖書院等18所書院。
關于永昌縣云川書院的研究成果,目前僅見在內部出版的《永昌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中所載“永昌云川書院概略”一文略有陳述。其他散見于古舊縣志及相關資料,并未得到系統整理與研究。筆者不揣淺陋,撰茲小文,敬請方家指正。
一、清代甘肅涼州府永昌縣的兩座書院
清代甘肅省涼州府永昌縣先后出現過兩座書院:即麗澤書院和云川書院。
麗澤書院,“在明倫堂東側。乾隆十二年縣令李炳文,儒學教諭上官可觀同建”。書院取名“麗澤”,語出《易經》“兌卦”。“《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兌\"的意思是“澤”,兩澤相連,澤水交流融匯,水勢就大;人與人切磋交流,朋友共學、適道,學問道業就增長提升。君子效法兩澤相附麗、彼此滋潤之象,切磋琢磨,講習日新,生生不息,故“君子以朋友講習”,以取“麗澤”之象。
當然,更為實際的意思,可能是縣令李炳文、儒學教諭上官可觀,希望在祖國的西陲之地亦能“教立而學興,不數年而文風蔚起,科甲聯綿”①,“文教振,經術明,科甲蟬聯,士風丕變”②
同時,“麗澤”之名與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所創設的“麗澤書院\"亦或有所關聯。該書院原名“麗澤堂”,亦稱“麗澤書堂”,是南宋四大書院之一,也是為呂祖謙講學會友之所。大儒呂祖謙設立的“麗澤書院”,設于宋乾道初(約1165-1166)。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于建炎年間(1127-1130)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據宋代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記載: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后,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于此。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
甘肅省永昌縣“麗澤書院”,設立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15年后,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云川書院\"建立,此時“麗澤書院\"并入“云川書院”,“麗澤書院\"之名消失。因此,“云川書院\"實際上吸收了“麗澤書院”。
二、清代甘肅涼州府永昌縣云川書院發展簡史
云川書院,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根據乾隆五十年間永昌知縣李登瀛監督、著名鄉賢南濟漢編纂的《永昌縣志》關于書院的記載,云川書院是由當時的知縣郭昌泰捐金倡建?!肮挚鹤?,山西榆次選貢,乾隆二十四年任,捐金倡建書院,有碑記”③。根據黃時的《創建云川書院記》載:“乾隆已卯,太谷郭公蒞茲土,即謀創置,會軍興旁午,未果。至壬午秋,乃舉厥事,公先捐三百金為之倡。闔邑縉紳先生及里巷慕義之士,感其盛心,胥愿相助為理。閱月而鋸金二千余兩。公以二千,發商行,息備師生歲修膏火之資。即以其余,于城西北隅,購宅一所,仍其舊基而補葺之。越明年,癸未七月,告竣,榜曰‘云川’,從地號也?!雹芨鶕駠昀m修《永昌縣志》載史國璋的《創建云川書院捐資序》介紹,云川書院準確的創建時間應該是:乾隆壬午歲桂月°,即1762年8月。
《創建云川書院捐資序》載:“余承乏是邑,久欲議創書院之舉為成材計。今軍務已息,始得與二三紳士,謀遂斯志。凡土木之費,薪水之供,與一切膏火之資,恐非一人之力所能辦也。邑紳士農商諸君輩諒皆有志向上,尚其并力,輸資共襄,厥成行見”③??梢?,當時任縣長之職的史國璋因軍務已息,與二三當地鄉賢紳士謀劃,士農工商一起出資,共同促成書院創立。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知縣的山西太谷選貢白鐘麟,“修舉廢墜,尤善培植書院\"。書院\"六楹兩壁砌‘忠孝廉節'四字,皆石刻。邑令太谷白鐘麟筆也”??芍ね麨樯轿魈鹊闹h白鐘麟,親自書丹“忠孝廉節”四字,并請人石刻在書院的影壁上,他對云川書院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陜西蒲城舉人李登瀛任永昌知縣。在李公任知縣的第三年也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采得閑田,招民布種,納租于倉,供書院不時之需”。李登瀛知縣通過購買閑田并請鄉民租種方式解決書院經濟來源,為書院發展助力。
根據志書所載,賢宰李登瀛\"才識兼勝…書院細于資,留心籌畫,以贍其用,增建義學,移修龍神祠,蓋邑宰之有為者”③。其并與邑紳南濟漢、謝弼翰、方毓倫等知名鄉賢交好,對書院發展做出極為重要的貢獻??h志稱之為“地方賢宰”“邑宰之有為者”,絕非虛贊!
根據民國六年續修《永昌縣志》,史國璋撰《創建云川書院捐資序》記載,道光十七年(1837),由于書院久未補漏,書院齋首楊國鼎、張敦善、張洛、董可舉、張和聲等敦請知縣史文光飭令捐資修葺,知縣史文光“甚喜,即捐草若干束、制錢若干緡,敕令刻日鳩工,以董厥事,務期完整。國鼎等欣然受命,俱勤慎監督,始事四月杪,閱八旬而工竣”④竣工后,史文光前來視察,贊許說:“有煥然之色。經費不多見,功已大繼”。此后,因各種原因,未曾新建和維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八股文:二十九年(1903年)頒布《學堂章程》(以下簡稱《章程》),根據《章程》規定: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三十一年(1905年)停科舉,從丙午科(1906)開始,所有鄉、會試及歲科考試一律停止。三十二年(1906)更名為“永昌縣高等小學堂”。該學堂,是當時永昌的最高學府,設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中國史、地理、格致、圖畫、手工、樂歌、體操十二門課程。

云川書院從1762年設立,至1906年更名為“永昌縣高等小學堂”,歷經144年,是永昌縣存續時間最久遠的書院,對永昌文教事業貢獻甚巨。根據口述史資料,從創建到清末改名,云川書院共計“考中進士2人,舉人11人,貢生156人”,對永昌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永昌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新中國建立后,位于縣城西北隅的“永昌縣高等小學堂”改名為“永昌縣城區學?!保笮C謳捉浉?962年10月改稱“永昌縣城關第二小學”,2013年1月更名為“永昌縣第二小學”,這是云川書院的舊址。因此,永昌縣第二小學當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云川書院建院之初即1762年8月,距今262年,是永昌歷史上校史最長的學校。
三、清代甘肅涼州府永昌縣云川書院的基本結構
根據清乾隆五十年修《永昌縣志》關于書院的記載,“云川書院,在西北隅。乾隆癸未,知縣郭昌泰倡建。大門四楹,南向龍門,稱之‘明經堂'。六楹兩壁砌‘忠孝廉節'四字,皆石刻。邑令太谷白鐘麟筆也。堂前東西齋各四,楹東曰‘卓犖’,西曰‘纖馀’。堂后正廳六楹,膳廚、夫舍附焉。廳右齋曰‘采華’,左曰‘實’,各六楹。廳北菜圃一區,約可二十畝。業圃者,租治之?,F存銀二千兩,城鄉當商分貸生息,以備束修膏火,系縣管理”。①

(圖2:民國初期永昌云川書院前石牌坊,1955年拆除,圖片來源:永昌縣文化館編印:永昌老照片,內部資料,2022年版,第196頁)
根據清乾隆五十年修《永昌縣志》②,由邑人季時中繪圖、五涼韓廷茀重臨的云川書院全圖,可見云川書院全貌。
由《永昌老照片》所圖錄之“書院前石牌坊”(見圖2),可見書院之布局規模?!队啦险掌匪d之“書院前石牌坊\"可能為唯一能證明書院石牌坊曾存在的珍貴老照片文物資料。

(圖3:云川書院全圖,采自乾隆五十年修《永昌縣志》,源自永昌縣人民政府重?。骸队啦h志》,永昌縣印刷廣印刷,內部資料,鉛印本,1983年版)
綜上,從這些圖片、書畫及志書資料記載可知,書院以南北軸線為中心,依次為坊、門、堂、廳、齋及膳廚、夫舍等附屬建筑。
在書院外面是一座三門四柱石牌坊,進入書院有四道門。第一道門兩壁是由當時縣令太谷白鐘麟書丹并請人砌刻的“忠孝廉節”四字;第二道門是南向的龍門,門楣上書“明經堂”三大墨字。堂前東西各四個小屋,也就是齋。東齋的門楣上面墨書“卓犖”,語出漢代班固的《兩都賦》,意思是超絕出眾,卓爾不凡。西齋的門楣上面墨書“纖馀”,語出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意思是從容寬舒、舒展涵容。堂后正廳有六間,正廳匾額為墨書“章志貞教”,語出《禮記》,本意為“上位者以貞正之道教民”,引申為“上位者必須格外慎重地對待自己的好惡,其一言一行,都將對下位者起表率作用”。廳右面六間小屋,門楣上墨書“采華”,這是化用唐代韓愈《進學解》“含英咀華”句,意為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廳左面亦為六間小屋,門楣上墨書“實”,意為采集、收獲果實,引申為“學有所得\"之意。旁邊是廚房及雜役人員所住房舍。在廳北面有約二十畝菜園,出租以供書院所需經費。
四、清代甘肅涼州府永昌縣云川書院的匾額及楹聯
“中國園林之父”陳從周先生稱中國園林為“文人園”。在文人造園的過程中,書院的匾額及楹聯多與詩歌、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相結合,不僅具有文學性,更是珍貴的藝術品,是極為珍貴的有形物質財富。
云川書院的牌匾、楹聯內容,不僅集書法大家之翰墨、更顯書院立學之深意,是書院文化涵義的展現,更是書院精神境界的注解。匾非小道,聯本大觀。匾額、楹聯或歌景詠志,或借景抒情,以觀景、聞事、懷人,大多出自于歷代鄉賢宿儒,或由著名書法家書寫,能工巧匠鐫刻而成,文學性與觀賞性兼備,實乃極為珍貴的藝術上品。其中凝聚著中華人文之要旨,濃縮著圣賢道德之學養,體現著士子家國之情懷。
以筆者現有資料,本文能確定的云川書院之匾額有二塊、楹聯有兩副,分別是:
(一)“忠孝廉節”影壁匾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山西太谷優貢白鐘麟 任永昌知縣。白知縣在書院明經堂壁函書寫并請 人石刻“忠孝廉節\"影壁。根據乾隆年間《永昌縣 志》記載:書院“六楹兩壁砌‘忠孝康節'四字,皆石 刻。邑令太谷白鐘麟筆也”①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專程從福建武夷精舍到岳麓書院,與主持教事的張栻論學,史稱“朱張會講”。應張栻之請,朱熹手題“忠孝廉節”四字立于書院講堂,后被岳麓書院奉為院訓。
1.解“忠”
“忠”,在《論語》中出現多次。“文、行、忠、信”乃孔門四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孔門八德?!墩撜Z·學而第一》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朱子在《論語集注》中言“盡己之謂忠”,且認為“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雹诙凇爸髦倚臷"的集注中,朱子認為“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并引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③《論語·八佾第三》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朱子引:“呂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④
可見,“忠”,就自我而言,乃“盡己\"意。申言之,則“誠\"之意?!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朱子對此認為:“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于誠矣。\"\"天下至誠,謂圣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贊,猶自助也。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
2.釋“孝”
“孝”上為老、下為子,即子能承其親,并能合其意。孝,乃人之為人之本。由孝推廣而開,小孝孝父母,中孝孝社會,大孝孝天下?!缎⒔洝芬虼苏J為,“夫孝,德之本也。”
《論語·學而第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朱子認為,“善事父母為孝”①。朱子引程子曰:“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雹谛⒛巳藚^別于禽獸的靈性之根,是對父母之愛的回報。孔學偉大之處在于發現了人之靈性之本,由此擴充,小孝孝父母,中孝孝社會,大孝孝天下。因此在《論語·為政第二》中記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夫子的意思非常簡單明了,在家孝父母、悌兄長就是在為政,因小孝孝父母,移孝于君王上級則為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忠孝本一家,何必言“為政”?
3.說\"廉”
“廉”,《澄衷蒙學堂字課程圖說》解釋說:“不茍得,曰廉。廉,稜也。引申為廉潔之廉。言方正不汙(污),若有稜角然也”④。換言之,廉的本意是棱角之棱,引申為做人有自己的準則,有廉恥之心,方正不阿,潔身自好。
“廉”,在《論語》中只出現過一次?!墩撜Z·陽貨第十七》言:“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朱子對此注曰:“廉,謂棱角峭厲”,也是取“廉\"的原始含義,即有棱角之意。
“廉”,更多是養士君子的氣象品格之一。朱子的老師,程子永叔曾論及廉恥乃養士君子之道:“今責罪官吏,殊無養士君子廉恥之道。必斷言徒流杖數,贖之以銅,便非養士君子之意”。程子在此處顯然那是把“廉恥\"作為君子之道。朱子在《朱子語類》中則指出:“事由不當耐者,豈可全學耐事。學耐事,其弊至于茍賤不廉。學者須要有廉隅墻壁,變可擔負著大事去。\"所謂\"廉隅墻壁\"實乃君子內心世界之“棱角”,也是人的“廉恥之心”。
《孟子·告子上》言:“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憫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這“羞惡之心”即是“羞恥之心”?!皭骸闭邜u也,即厭惡之義°。如果看見小孩掉進水井之中,在能救而不救的情況下,自己就會有羞恥感,有這種“羞惡之心”?!爸袊鴽]有西方式的‘罪感文化’,但是有‘恥感文化’,‘羞惡之心'就是中國的恥感文化”。這是東方社會、尤其是中國人道德感來源之基。
實際上,“禮義廉恥\"更是華夏民族的道德綱紀,合稱“四維”。對此,《管子·牧民》更是提出,“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庇终f:“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所謂“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以“禮義廉恥\"為治國的四大綱紀。盡管儒家以主張德治著稱,但“禮義廉恥”卻并非儒家的專利,而是華夏民族的一種固有傳統。管子當然不是儒家,他對“禮義廉恥”的解釋是:禮要求人的行為不超越一定的界限,義要求人的進取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廉要求人不隱瞞自己的錯誤,恥要求人不要跟邪惡者同流合污。這與孔、孟的解釋實際上沒有質的差別。宋代歐陽修曾對管子“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語倍加贊賞,并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說:“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
4.論“節”
“節\"本義,為“竹節”。《說文解字》載:“節,竹約也。從竹,即聲…竹約,竹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①這是說,“節\"就是“竹節”。實際上,從金文節的形體看,最早的\"”,是作為進餐盛具的竹碗,即以竹結為天然碗底。古籍中,多以“節”代替“節”,以表字源。
由于竹節是竹子各段之間相連突出的部位,有棱角而相連,非常符合先秦儒家所追求的性格堅貞、氣節高遠之君子氣象,因此“竹”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一直是歷代士人“堅貞”風骨之象征。
儒學的核心是仁,由仁引伸出“忠、孝、節、義\"②。在先秦儒家學問中,“節\"有節操、氣節、名節、忠節、節欲、貞節、節烈、節儉、節約等不同的含義。
在《論語》中,“節\"有“節約\"之意。如《論語·學而第一》:“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里的“節用\"就是“節約\"之意。
“節制”意,如《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季氏第十六》:“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這里的“禮節之”,就是以禮節制的意思?!皹饭澏Y樂”則是以禮樂“節制”為樂。
“節操\"意,如《論語·泰伯第八》:“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這里的“臨大節\"就是“節操”的意思。
“節序”意,如《論語·微子第十八》:“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里的“長幼之節\"就是長幼之間的順序、節序。
“氣節\"意,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陽明對此都有解說。南宋大儒朱熹解釋《論語·子張第十九》:“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時,注解到:“四者立身之大節,一有不至,則余無足觀。故言士能如此,則庶乎其可矣。\"明代理學大儒王陽明則說:“圣賢無功業氣節,但其循著這天理,則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④“當顛沛之心而不忘乎與人為善者,節之裕也。在逆境中,則如《孔子家語·屈節解》中指出的那樣:“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于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于義\"
因此,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應當是:受屈不毀節,志達不犯義,一身浩然氣,舍生而取義,臨危且不懼,見義須勇為,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造次必于是,顛沛流離亦不忘士之弘毅志。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此乃大丈夫之士人風骨,可不嘆軟?!
清乾隆年間,涼州府永昌知縣山西太谷白鐘麟手書永昌云川書院之“忠孝廉節”影壁四字,是朱子理學的核心思想,其包含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守節自重、濟世救民等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將會被世代銘記并傳承。
(二)\"章志貞教”匾額
清乾隆五十年修《永昌縣志》由邑人李時中繪圖、五涼韓廷茀重臨的云川書院全圖中,“明倫堂”及“章志貞教”匾額尤為醒目?!懊鱾愄谩倍嘁?,不贅。其中“章志貞教”匾額意蘊尚鮮見闡述,述拙見于此,以求方家。
“章志貞教”,語自《禮記·緇衣》。相關引文是:“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①唐代孔穎達的“正義\"認為:言尊長于為君者,“當須章明己志,為貞正之教,尊敬仁道,以子愛百姓也”②“章,明也”。③“章志”,即章明己志?!柏?,正也”。貞教”,即以貞正之道教民,所以該詞意為:章明修煉已志,以貞正之道教民。引申為:上位者必須格外慎重地對待自己的好惡,他的一言一行,都將對下位者起表率作用。這與《論語》中所講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提示上位者垂范表率是一個道理。
(三)于右任、劉爾燈書寫的兩副楹聯
根據金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懷榮先生的口述史資料,永昌原古建筑群落的明、清、民國楹聯錄史料,傳世有續。清道光年間,縣城收藏家楊開元先生搜集民間歷代楹聯古跡后成集。民國初年,他兒子楊福把收藏的歷代楹聯集子轉讓縣城收藏家劉元德先生。1983年,張先生從劉氏后裔收藏的楹聯集子中抄錄了永昌邑進士、舉人、貢生、知縣、名人所書并保存。其中,與本文研究主題云川書院相關者為:
宣統二年(1910),作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甘肅高等學堂總教習的劉爾忻先生西進肅州(今酒泉)時途經永昌,知縣朱世材邀請劉爾先生到永昌縣城文廟、云川書院視察,劉先生給云川書院題寫了一副對聯,送給師生們作為座右銘③這幅對聯是:
“無論你學道德學才能,當實志虛懷,要有童蒙求我意;
“莫管他是智愚是賢否,只熱腸苦口,常存父母愛兒心”。
另外,民國三十年(1941年)九月十六日,國民黨元老、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先生,西進河西走廊視察時途徑永昌,逗留三天。根據張懷榮先生的口述史資料:于先生來西北視察陪隨人員有陜甘青監察使高一涵,全國著名歷史學家張舜徽,著名歷史考古學家史念海,著名方志學家、歷史金石學家張維,還有于先生秘書季祥麟等數人,一行兩輛車?。于老為云川書院寫的楹聯是行書體,右書\"民國三十年九月,于右任”:
“自古秀異鐘英杰;學問何曾變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