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5.04.04
古代法官箴是包含在古代普通官箴中、從普通官箴中漸次突出并獨立出來的。前句是說,法官箴是普通官箴的一種,因為法官(或稱刑官)只是官員的一個類別,另外還有禮官、史官、農官、兵(軍)官等類型,從而法官箴也是諸箴中的一類;后句是說,由于刑獄之事,動輒關乎人們的身家性命,故法官箴相較于其他官箴,也就格外緊要。古代法官箴,是中國傳統優秀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反映并承載著中華法治文明在司法理念、價值、標準等方面的長期積累,它深刻認識并濃縮了其形成與發展歷史。對它們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是發現傳統、發揚傳統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升華所必需的環節與過程。
一、古代法官箴的存在形式:韻文箴、散文箴
古代普通官箴與法官箴皆以韻文箴、散文箴為載體。
官箴,本義是百官對帝王進行勸誡,指官吏對帝王所進的箴言,所謂“官箴王闕”是也。《左傳·襄公四年》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杜預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①這個意義上的官箴皆為韻文箴,字數不多,以單篇文章的形式存在。因而,作為文體之一的箴,常與詩、賦、詞、書、序、記、銘等并列,出現在文人的文集中。
(一)韻文箴:法官箴的第一種形態——文章現存最早的韻文箴是《虞人之箴》,為周代掌山澤、苑囿之職的虞人規誡君主之箴。《左傳·襄公四年》中魏絳對晉侯(即悼公)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扈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于是晉侯好田,故魏絳及之。這是春秋時人對周代官箴的記憶與實際使用。箴文的語氣、體式,后世官箴多沿襲之。
后來,官箴的含義由箴君變成了箴官,專指對做官的戒規。這可能與職業官吏集團的產生有關。至晚在戰國末年的秦國就以《為吏之道》的形式出現了。唐高宗時,皇后武則天引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祎之等人修撰《臣軌》一書,作為臣僚借鑒之書。官箴由對君轉向了對臣,這是一個重大的、劃時代的歷史性變化。當然,《臣軌》已經是散文箴了。
自周代已還,韻文箴不絕如縷,創作者多有名公巨卿以及大文豪。但也有四個高峰期,分別出現于東漢、南宋、明、清。
東漢揚雄“以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其所撰箴有《十二州箴》和《二十五官筬》。后因缺失9篇,崔駟、崔璦、胡廣等人增補20篇,“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③;今存者有:司空箴、尚書箴、大司農箴、侍中箴、光祿勛箴、大鴻臚箴、宗正箴、衛尉箴、太仆箴、廷尉箴、太常箴、少府箴、執金吾箴、將作大匠箴、城門校尉箴、太史令箴、博士箴、國三老箴、太樂令箴、太官令箴、上林苑令箴、大理箴等22篇④,其中,廷尉箴、執金吾箴、大理箴等3箴是法官箴。
南宋許月卿撰《百官箴》6卷,共49箴。卷三10箴為:左丞相箴、右丞相箴、樞密箴、參知政事箴、經筵箴、翰苑箴、諫臣箴、后省箴、御史箴、史臣箴;卷四11箴為:尚書吏部箴、尚書戶部箴、尚書禮部箴、尚書兵部箴、尚書刑部箴、尚書工部箴、二府掾箴、太常箴、宗正箴、大理箴、司農箴;卷五12箴為:太府箴、秘書監箴、國子監箴、將作監箴、軍器監箴、登聞院箴、進奏院箴、官告院箴、糧料審計箴、榷貨務都茶塲箴、雜買務雜賣場箴、文思院箴;卷六16箴為:左藏庫箴、前宰輔侍從箴、京兆尹箴、畿漕箴、留守箴、都督同都督督視箴、制置安撫經略箴、守臣箴、發運轉運箴、總領財賦軍馬錢糧箴、提典刑獄箴、提舉常平義倉茶鹽箴、都大提點坑冶鑄錢箴、都大提舉茶馬箴、提舉市舶箴、太子太孫師友僚屬箴。其中,御史箴、尚書刑部箴、大理箴、登聞院箴、守臣箴等5箴是法官箴。
明宣宗朱瞻基時的《御制官箴》共35篇:都督府箴、吏部箴、戶部箴、禮部箴、兵部箴、刑部箴、工部箴、都察院箴、太常寺箴、大理寺箴、通政司箴、詹事府箴、翰林院箴、左右春坊箴、司經局箴、六科箴、光祿寺箴、鴻臚寺箴、太仆寺箴、國子監箴、欽天監箴、京府箴、行人司箴、錦衣衛箴、中都留守司箴、各都指揮使司箴、內外諸衛箴、各布政司箴、各按察司箴、各府箴、各州箴、各縣箴、王府官箴、鹽運司箴、儒學箴。其中,刑部箴、都察院箴、大理寺箴、錦衣衛箴、各按察司箴、各府箴、各州箴、各縣箴等8箴是法官箴。
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朝各有自己的官箴作品。康熙有講官箴、祭酒箴、給事中箴、御史箴、臺省箴、太常箴、提鎮箴、督撫箴、守令箴、河臣箴、漕臣箴等11篇,嘉慶有宗人府箴、內閣箴、八旗都統箴等“御制官箴二十六章”。①其中,御史箴、都察院箴、刑部箴、大理寺箴、按察司箴、督撫箴、守令箴、縣令箴等8箴為法官箴。
韻文箴的四個高峰期,單個作者貢獻了數十篇官箴(見表1)。其中的法官箴,中央官署,漢、晉時主要為廷尉(大理寺)御史臺,宋代又增加刑部(尚書),三法司遂全;地方上,唐代出現縣令箴,宋代以后增加專主司法的監司(提點刑獄公事),元(肅政廉訪司)明(按察使司)清(按察使司)皆不廢;明、清沿唐,有縣令箴,但宋時加守臣,明時增府、州,清時更以總督、巡撫為對象,法官箴遂及于兼有司法職任的地方各級機構。主體之外,漢代執金吾、宋代登聞院、明代錦衣衛等具有司法職能的機構之箴,也計入法官箴。因而,數量上占比不高的韻文法官箴,一直都是亮眼的存在。
(二)散文箴:法官箴的第二種形態——書籍
唐代出現以《臣軌》為代表的散文箴,宋以后作品漸多,明清時更呈爆發性增長。散文箴的篇數、字數絕對地超過韻文箴,成為數量最多的官箴。不過,散文箴的體量,從一卷到幾十卷不等,包含在其中的法官箴也形態不一。有的則以其他形式出現。
1.法官箴的存在形式——以宋代4部散文箴為例
宋代5部官箴,有4部是散文箴;其中法官箴的存在或表現形式也有4種類型。
(1)法官箴包含在某些小節之下,辨識度較低,須逐段尋覓。李元弼著于政和七年(1117年)的《作邑自箴》10卷,卷一前部正己、治家;卷一后部、卷二、卷三、卷四處事;卷五規矩;卷六、卷七為四種榜文;卷八約束、榜文、狀式、牌;卷九印板、榜、戒約;卷十登途須知、備急藥方。前8卷為該書主體,主要論述為政之要,包括個人操守、家庭約束、待人接物、官場規矩等內容;刑獄之事,主要在卷四處事、卷五規矩兩節中。①
(2)法官箴以散句形式出現,辨識度較低,須逐段逐句尋覓。呂本中(1084—1145年)撰《官箴》一卷,不分篇,個別段落屬于法官箴。如倒數第2段“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等。②
(3)有專門設立的法官箴篇章,如“聽訟”“治獄”等,因而辨識度最高。胡太初著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的《晝簾緒論》,有15個篇目:盡己篇、臨民篇、事上篇、僚棠篇、御吏篇、聽訟篇、治獄篇、催科篇、理財篇、差役篇、賑恤篇、用刑篇、期限篇、勢利篇、遠嫌篇,其篇目是以事務類型劃分的。法官箴集中于聽訟篇、治獄篇、用刑篇3篇之中。①
(4)有專門設立的法官箴小節,如“三不行刑”“判狀勿聽偏詞”,因而辨識度也很高。佚名(一說為陳襄)撰《州縣提綱》4卷,其下每事皆立標題,可理解為“節”。如“誣告結反坐”“聽訟無枝蔓”“用刑須可繼”“執狀勿遽判”“判狀詳月日”“入獄親鞠\"等。②
其中,(2)較特殊;(1)(3)(4)類似,只是分類巨細不同。
2.歷朝主要散文箴舉隅
對歷朝官箴梳理總結者有劉俊文、張忱石、田濤等編輯出版《官箴書集成》,囊括唐、宋、元、明、清及民國間具有典型意義的官箴101種。法國漢學家、法蘭西學院教授魏丕信著《中國官箴公牘評注書目》,收集書目1165部,分為綜合性著作、地方官吏指南、中央機構工作指南、專業技術指南、政書與贊美匯編、公牘選編、專題集叢書等。④二書所收多數都是散文箴,因數量眾多,無法備舉,羅列其要者,以見一斑(見表2)。
其間的法官箴,以清代黃六鴻所撰《福惠全書》32卷為例,分筮仕、蒞任、錢谷、雜課、編審、清丈、刑名、保甲、典禮、教養、荒政、郵政、庶政、升遷等14部。對州縣錢谷、刑名、戶口徭役編審、土地清丈、保甲、教育、荒政、郵政等,都有涉及。其中,刑名共10卷,約占1/3,這是不小的比例。
二、主要范疇:儒家德目與官箴德目
說到官箴,必須從儒家講起。因為從孔子起,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就是“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⑥
(一)儒家自孔子以來創立的德目
孔子提出了儒家的一系列德目,有仁、義、禮、智、圣、孝、悌、忠、信、中、和、敬、寬、敏、惠、勇、溫、良、恭、儉、讓、誠;其中有做人的,有做官的,有做人、做官皆須有的;做官的,就是為政者的道德規范,主要有寬、廉、信、惠、公、敬等。
1.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
孔子的“三達德”。《論語·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①知,用同“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云:“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②《中庸》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孔子“仁義禮”。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教,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加“智”,構成四德或四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
董仲舒又加“信”,《舉賢良對策一》曰:“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
2.道德品格: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曰:“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溫,和厚;良,易直;恭,莊敬;儉,節制;讓,謙遜。即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禮記·儒行》曰:“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
3.為政德目:明、慎、勤、忠
為政德目,是孔子在與弟子的交流中逐漸明晰起來的。比如,“子張三問”就是有關做官德目的交流。
《論語·顏淵》曰:“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潛,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譫,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子張問“怎樣做算是明察?\"孔子說不受別有用心的人的饞言和誣告就算明察秋毫了,明辨是非才算做清官的開始。
《論語·為政》曰:“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教導子張,慎言、慎行就可以做官求祿了。
《論語·顏淵》曰:“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孔子又教導子張,居官應該勤奮,不要懈怠;還要忠誠并敬愛自己的職業。
于此,明、慎、勤、忠等居官德目或后世所謂官箴,就明確起來了。
4.踐行仁道一:恭、寬、信、敏、惠(恭、敬、惠、義)
《論語·陽貨》曰:“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③
《論語·公冶長》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恭、敬、惠、義,也是為政者的德目。觀其“使民”“養民”,就是在上者。
5.踐行仁道二:孝悌(父慈、子孝、兄恭、弟悌)
《論語·學而》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
儒家的居官德目主要是前14項。
(二)官箴德目:多而雜的普通官箴,少而專的法官箴
1.漢、唐、宋、的\"明”\"平\"“廉”系列
西漢劉向《說苑》卷7《政理》云:“子貢為信陽令,辭孔子而行,孔子曰:‘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②突出“平”“廉”操守。東漢馬融《忠經·守宰章第五》云:“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后可以理人。\"鄭玄注云:“官不明則事多欺,事不平則怨難弭,身不清則何以教民?”③“平\"\"廉”之前,又增加了“明”。唐武則天《臣軌·廉潔》云:“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④只是重復漢時的說法。
唐代法官考課,優秀標準為“明”\"平”。《唐六典》卷二考功郎中員外郎條:“推鞠得情,處斷平允,為法官之最。”這個“法官之最”,是官員的“二十七最\"之一。后晉劉珣《舊唐書·徐有功傳》中夸贊法官徐有功曰:“聽訟惟明,持法惟平。二者或爽,人何以生?猗軟徐公,獬豸之精。世皆紛濁,不改吾清。\"⑥
宋晁迥《慎刑箴序》云:“聽訟折獄,至于評刑,次第之間,必具四德。公清首之,先正自心,勿為勢利所遷,一也;明察次之,究其事始,勿至變亂成惑,二也;仁恕又次之,既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三也;平允又次之,獄具取決,無庸上下相驅,以刻為明,四也。四者備矣,何慶如之。”“明\"“平\"之外,又增加“公清”“仁恕”。可以認為,這里的法官箴完全沿襲了漢代“明”“平”“廉”的普通官箴,又增一項\"仁恕”。
明薛瑄《大理箴》云:“乃有準桌,職斯常刑。讞厥當否,則歸廷平。廷平攸執,時惟鑒衡。鑒灼隱伏,衡持重輕。持照兩得,克允克明。爾居爾官,宜何警肅?勿狥貨利,勿任憎欲,勿偏縱釋,勿好刻酷。有一于茲,靡平靡燭。”通過使用唐代以來形容兵部、吏部鈺選的“衡\"平、“鏡(鑒)\"明意象之比喻,反復地申說大理寺法官“明\"與“允(平)”的兩個重要的司法理念。
明宣宗朱瞻基《刑部箴》講“惟公乃明,惟明能燭”,“如鑒如衡”;《都察院箴》講“惟直與明”;《大理寺箴》講“鑒空衡平”“易簡明慎”;《各州箴》講“獄訟必平”“如繩之直,如鑒之明\"等。⑨“明”“平”一直是法官箴中的最突出者。
2.漢、魏、六朝以來的“清”“慎”“勤”系列
《三國志》卷18《李通傳》中,司馬昭說:“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是最早講到做官“清”“慎”“勤”三德的。南朝梁武帝對其第八子梁紀的任命詔書,特別增加了“貞白儉素,是其清也;臨財能讓,是其廉也;知法不犯,是其慎也;庶事無留,是其勤也”@。表明當時朝廷已經將清、廉、慎、勤作為官員的考課標準。
唐代規定官員的通用考課標準是“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反映“清”“慎”“勤\"在立法上被全面采納。一個官員可以無善,可以兼有“四善”;官員的“功、過、行、能\"①,“行\"是品行,主要是“四善”,尤其第一項的“德行”;“功\"可以包含在“清慎”“公”“勤\"中;“能\"則主要體現在\"二十七最\"之中。
宋代官箴,北宋張詠(946—1015年)云:“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②,是廉、勤、忠、公四字箴。余靖(1000一1064年)《從政六筬》為“清、公、勤、明、和、慎”,即清廉、公正、勤勉、明察、寬容、慎重。李元弼(1117年)主張謙、和、廉、謹、勤;呂本中(1084—1145年)《官箴》首句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③,好處多多。南宋真德秀(1178—1235年)強調“四事”:“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認為“廉、仁、公、勤四者,乃為政之本領;而崇風教、清獄犴、平賦稅、禁苛擾,乃其條目\"④,前者是綱,后者是目,綱舉方能目張。
元代張養浩(1270—1329年)《廟堂忠告》云:“所謂善自修者何?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處事,恭慎以率百僚\",強調廉、忠、正、恭。
明代曹端(1376—1434年),“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后被刻為《官箴》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影響深遠
明代薛瑄(1389—1464年)《薛文清公從政錄》:“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此居官之七要也。\"又曰:“治獄有四要:公、慈、明、剛。公則不偏,慈則不刻,明則能照,剛則能斷。”“七要\"是普通官箴,“四要”是法官箴。
明代海瑞(1514—1587年)《令筬:示進士奚銘》云:“本此一敬,而慎以持之,勤以行之,公以生其明,知縣者,儉以養其廉,是誠為邑之要道,處世臨民之龜境也。\"即所謂敬、慎、勤、公、明、儉、廉七字箴。
康熙經常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王士稹寫給將做知縣的兒子王啟游家書《手鏡》云:“皇上御書賜天下督撫,不過‘清慎勤’三字。無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輔之地,果為好官,聲譽易起。如不努力作好官,亦易滋謗。勉之,勉之!\"因此,乾隆、嘉慶年間,“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
雍正于四年(1726年)七月,御書官箴給怡親王胤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廉、慎、勤\"皆具,多了“忠、敬、誠、直、明”。雍正特別提出:“在朝諸臣,于‘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誠、直、廉’,則未能輕許。”他認為后者更難做到。
首出漢末司馬昭之口的“清、慎、勤”,在唐代全部納入《考課令》“四善”中。宋李元弼言“謙、和、廉、謹、勤”,后三者也即“清慎勤”。呂本中《官箴》中強調“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曰:“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①梁啟超《新民說·論公德》也稱“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這是流傳最長、最廣的系列官箴之一。與之相關真德秀的廉、仁、公、勤“四事箴”,及“公生明,廉生威”,也屬于這一系列官箴。
綜合上述儒家德目與官箴德目,尤其是兩個系列的官箴,特作表匯總,以顯示官箴、尤其是法官箴的形成與發展史(見表3)。
上述18個德目中,①前9個德目屬于官箴的“富集區”,出現次數統計與排名依次為:清(廉)23、公(平)19、明(察)13、(恪)勤13、慎11、忠(恕)7、仁(恕·慈)6、和4、德義1。而法官所特別適用的德目,主要集中于二、三、六3項即平(平允、公平)明(察·得情)、仁(恕·慈)上,晁迥的“公清”薛瑄的“剛”的加入,均是特例。這是唐、五代、宋、明時司法制度與法官箴所共同關注的德目。
三、相互關系:本末關系、派生關系、兼攝關系、有無關系
前述諸德目之間的關系,古人多有論及。這種討論涉及不同德目的地位、作用,探討很有意義。舉其要者,大略有如下數端:
(一)本末關系:先后與主次
1.“清”為“本”,宜居先;“慎、勤\"為末,宜居后
東漢末,司馬文王(司馬昭211一265年)提出“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并與李秉討論“清、慎、勤”三者哪個應居先。《三國志》卷18《李通傳》注云:“秦州刺史李秉嘗答司馬文王問,上又問曰:‘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或對曰:‘清固為本。\"②
司馬昭問“清、慎、勤\"哪個為先,有人回答“清為本”。自然,“慎、勤\"應該為“末”。
這里涉及的是本與末的辯證關系。本末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特別是魏晉玄學的基本范疇。“本”原指木之根,“末\"指木之稍。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節、末終。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引申為主次、先后。
在哲學、政治學上,有關國本的說法頗多。《尚書·五子之歌》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論語·學而》曰:“君子務本。\"南朝齊時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云:“食為民天,農為政本。”而“清為本”說,沿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③
2.“廉為平本”,“廉”先“平”后
(1)“廉”為本,是本始、根源;“平\"為末,是末節、結局
清陳弘謀贊賞明人陳繼儒之論,云:“陳眉公云:‘漢人取吏,曰‘廉平不苛’,平,則能在其中矣。曰‘廉能'者,后世不熟經術之論也。(《長者言》)”陳弘謀發揮道:“人須心中無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事平。故廉又為平之本。吏多不能廉,亦不肯廉,故動多不平之事。雖有能,適足濟其惡耳。\"④
陳繼儒僅僅指出“平\"兼攝“能”,陳弘謀又補充了“無廉之能,為害更巨\"之論,進一步提出“廉為平本”的說法。“廉為平本”,實際指“廉”是本始、根源,“平”是末節、結局。整個推導過程是:無欲一心平一事平,故“廉”(始自無欲)是本根,“平\"是末終。相應地,因\"不能廉”,也“不肯廉”,故有“不平事”。
(2)“廉而后能平” 廉先平后
“廉”先“平”后的說法,可以理解為官箴德目之間的先后關系。
明代楊士奇云:“惟廉而后能平,平則公矣。不廉必有所私,私則法廢,民無所措手足矣。”這是“廉”先“平”后,存在時間上的前后關系;時間的前后,又表征為“廉”是前提、基礎,須有鋪墊。至于“平\"等于“公”,常言所謂\"公平\"是也。
在這個“本末\"“先后\"關系中,“廉”(本)具有根本性、主導性的作用和意義,“平\"(末)是結果,
(二)派生關系
派生關系中,最突出的是“清為本”。“公、忠、仁、明\"以及“威\"等,皆由“清\"派生,顯示其作為源頭德目的特征。
1.“清”為本,派生“公、忠、仁、明”
宋人羅大經說:“楊伯子嘗為余言:‘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蓋公、忠、仁、明,皆自此生。\"①公、忠、仁、明,皆生于清廉,則等于給馬融的“明”“平”\"清\"指出了派生關系—“明”\"平\"生于“清廉”。這是宋人的發揮。
楊伯子,即楊長孺(1157—1236年),原名壽仁,字伯子,號東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楊萬里子。以蔭入仕。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守湖州,有治績。擢經略廣東,遷福建安撫使,以忤權貴去職。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起判江西憲臺,尋以敷文閣直學士致仕。羅大經說楊長孺“清節高文,趾美克肖”。
2.“公生明,廉生威”
西安碑林有明曹端的官箴刻石:“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前已述及,曹端(1376一1434年)任霍州學正,“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謾,廉則吏不敢欺。晟拜受。\"④曹端講\"嚴、廉\"\"能、公\"\"慢、欺\"之間的關系,年富增加了“明、威”,指出“公\"生“明”“廉”生“威”的派生關系。
按《荀子·不茍》:“公生明,偏生暗”。謂公正無私才能明察事理。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事不逾矩,執權而伐,兵不茍克,取不茍得,義而后行,至廉而威,質直剛毅。\"明代洪應明《菜根譚》說:“居官有二語,曰:‘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唯恕則平情,唯儉則足用。\"@清初石成金《傳家寶·銘心紀要》說:“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皆沿襲此。
(三)兼攝關系
1.“慎\"兼攝“清”,“清\"未必“慎”
東漢末,司馬昭與部屬討論“清、慎、勤”三者哪個居先,問到李秉。《三國志》卷18《李通傳》注云:李秉“對曰:‘清、慎之道,相須而成,必不得已,慎乃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稱:括囊無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上曰:‘卿言得之耳。\"①
李秉被問時,他沒說“清、慎、勤”三者哪個“居先”,而是回答“慎為大”。他認為,“清、慎之道,相須而成”,“相須”即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是說“清、慎”之間是互相依存的。李時珍說:“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這是中藥配伍的“七情”之一。如果是“不相須”,則指兩者不同時存在,或兩者可以各自單獨成立,不必以另一行為存在為成立條件。但“相須”僅僅是“清、慎\"之間的第一重關系。他們之間還有第二重關系,“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即“慎”可以兼攝“清”,“清\"卻不能兼攝“慎”,這就類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就是說:一個人能“慎”,不僅謹言慎行,同時也慎于清白自守,不會貪瀆;但反過來,一個人不貪瀆,卻不一定能謹言慎行。
關于“仁勇”典故。《論語·憲問》云:“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說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高出一等境界。
2.“平\"兼攝“能”
明代陳繼儒①撰《安得長者言》曰:“漢人取吏,曰‘廉平不苛’。平,則能在其中矣。‘廉能'者,后世不熟經術之論也。\"清代陳弘謀贊賞陳氏此論,云:“陳眉公云:‘漢人取吏,曰‘廉平不苛’,平,則能在其中矣。曰‘廉能'者,后世不熟經術之論也。(《長者言》)\"②
這里,做到了“平”,自然包含了“能\"在其中,這被認為是必然的。蓋“平”是一種結果、狀態。但這很可能是出于如下認識:“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③
(四)核心-邊緣關系
核心-邊緣關系專門針對法官箴德目進行分析。
法官箴,唐、五代及金朝,《考課令》及史家對法官的評價,皆以“明”(聽訟惟明【推鞠得情】)、“平”(持法惟平【處斷平允】)為法官之最(優秀),屬于明確的兩德目。南宋“薦舉格”,“十科\"之中,“八曰善聽獄訟,盡公得實科”,“十曰練習法令,能斷請讞科”;前者是“鞠”,后者是“”,是按照“鞠讞分司”的思路選擇法官的。“善聽得實”是“得情”,仍是“明”;“習法能斷”講熟悉法律、善于決斷,是“吏能”,但沒有講平允,是一個變化。此兩德目最早被提煉出來,顯然是核心德目。
宋代晁迥“四德”,講“聽訟折獄、以至評刑,次第之間,必具四德\"“公清、明察、仁恕、平允”④,則明顯是“公、明、仁、平\"四德目。明代薛瑄云:“治獄有四要,曰公、慈、明、剛。公則不偏,慈則不刻,明則能照,剛則能斷。”也是四德目。二人著眼點不同,故選擇的德自不同,次序也復不一。在二人看來,他們所言四德目皆是核心德目。但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可能屬于邊緣德目。
從宋晁迥、明薛瑄四要件中提取共同的三要件:公(平,平允)慈(仁恕)明(察)。吸收唐、五代、宋、金諸朝“明(得情)\"“平(允)”二德目,可以綜合出唐、宋、明時法官箴的三個共同核心德目為明、平、仁,就是審要明、判要平、居心仁。這樣,“清、能、剛”等,就屬于邊緣德目。
不過,總體而言,普通官箴或法官箴諸德目,互相關聯,各有功能,分別解決著不同領域的問題。核心德目起著綱領作用,解決核心問題,功能明顯。但核心德目固然重要,其他德目也并非無足輕重。比如,法官箴的“明”\"平”,若以“公\"“清”保證“明”,更為托底;以“仁”保證“平”,更能落到實處。所以,古代官箴的闡發者并非隨意指點,而是動了心思的,不可輕看了他們的努力。而這整個過程,正是中國傳統司法理念、價值、標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朱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