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5.04.03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的新歷史特點、新時代挑戰和新發展要求,圍繞共產黨人“心學”展開了一系列廣泛、深入且卓有成效的探討,提出了諸多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黨性“心學”思想,既是對以往黨性修養理論的突破與發展、也是對新時代黨性“心學”修養理論的成功探索。當前,學界對于這一論述研究的理論來源與內在邏輯關系尚未完全辨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中國傳統心學思想的理論張力、黨性“心學”合法性等理論難題仍存而未決,而對于共產黨人“心學”的學理分析也是深人完整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試圖從學理上闡釋其理論來源及其內在關系。
一、立論之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
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特質,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共產黨人的“黨性”是馬克思主義黨性,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信念的黨性。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思想的立論之基。馬克思主義內在蘊含的關于政黨建設理論和黨性修養理論,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共產黨人一以貫之傳承和賡續的重要理論,是塑造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根本理論遵循,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思想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的“心學\"論述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基礎之上,特別是關于共產黨人黨性和黨性教育的相關論述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黨建設理論。
回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可知,馬克思、恩格斯都曾論及“黨性”以闡發自身觀點,然并未進一步深入討論,后世研究者僅能從其只言片語中管窺二人對于“黨性\"的理解和認識。1863年,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件中贊譽道:“在巴黎,在社會黨內,黨性和團結精神仍然占著統治地位。”①馬克思對社會黨的信心來源于黨性和團結精神,有了堅強的黨性作為后盾,這個政黨就是有力量、能戰斗、有希望的政黨;也正是因為法國社會黨的引領,法國工人階級才擺脫蒲魯東派的影響和干擾,堅持了正確的運動方向和運動路線。與此同時,恩格斯也曾在批判德國的一些思想家用“抽象的人性”與“普遍的愛\"等“空話\"解釋\"絕對的社會主義”時是源于沒有“黨性”。他說:“這種社會主義,由于自己在理論領域中沒有黨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絕對平靜'而喪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點精神和力量。可是人們卻想用這些空話使德國革命,去推動無產階級并促使群眾去思考和行動。\"②恩格斯通過指明德國思想家對“絕對的社會主義”的誤解,揭示無產階級政黨黨性的重要性以及黨性和階級性的內在關聯。同時,恩格斯還認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后依然要加強政黨建設,要“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論是一個政黨、還是政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堅強的黨性都是首要必備的屬性,而堅強的黨性離不開對自身階級屬性的認可認知,只有堅持工人階級這一階級立場,才能進一步代表和捍衛自身階級利益。
嚴格意義上講,列寧從政黨的黨性和黨員個人的黨性兩個方面系統論述了黨性概念,并首次提出要“發展嚴格黨性”。他從階級層面提出黨性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鮮明特質,提出“黨性是高度發展的階級對立的結果和政治表現\"。“非黨性是資產階級思想”“黨性是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的無產階級的政黨,才能夠永遠堅持嚴格的黨性。”列寧認為“黨性”本身就是階級性的表現,只有無產階級才具有堅強的黨性,資產階級本身是排斥黨性的,以非黨性為武器和口號,并且始終試圖改變和動搖無產階級政黨。因此,作為兩個階級界限的明確區分,強烈的、堅強的黨性是政黨在革命中始終堅持人民利益,擺脫資產階級影響的思想武器。在此基礎上,列寧明確提出,黨性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階級斗爭的實際行動之中。他說:“嚴格的黨性是高度發展的階級斗爭的隨行者和結果。反過來說,為了公開地和廣泛地進行階級斗爭,必須發展嚴格的黨性。\"堅強的黨性是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增強黨性的目的在于不斷增強\"黨的鞏固性,堅定性和純潔性”。與此同時,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思想、行動統一性問題上亦保持高度一致,如同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思想和行動的統一是革命成功的保證,列寧曾明確強調應該用“黨的綱領來鞏固思想一致”,來解決黨內意見分歧和思想混亂的狀況。思想上的統一是行動一致的前提,這也是在處理復雜政治問題過程中,具備“必要的政治嗅覺\"的關鍵。
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政黨黨性問題的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的黨性問題的重要思想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講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講黨性,在思想政治上講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在行動實踐上講維護黨中央權威、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絕不能有絲毫含糊和動搖。\"①盡管時代變遷,時移世易,馬克思主義黨性理論仍然是今天政黨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黨性依然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無論是思想政治還是行動實踐,都必須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
此外,在共產黨人的道德修養方面,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內蘊的共產主義理想為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指引。馬克思、恩格斯格外強調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重要意義。比如,在國際工人協會的拓建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成為這一協會的成員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承認并在實踐中自覺維護協會的原則,與此同時,每個支部都有“對接受的會員的品質純潔負責”的義務。可見,無論是政治立場、價值取向還是個人品行,都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對于共產黨人優秀品格的培養和重視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列寧曾講要發揚無產階級“有韌性,能堅持,有決心,有決斷,善于反復試驗、反復修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優秀品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所言:“加強組織紀律性必須增強黨性。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我們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該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始終心系黨、心系人民、心系國家,自覺堅持黨性原則。”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共產黨人黨性“心學”修養所延續和傳承的思想精華。
早在1991年,習近平同志就曾提出共產黨人要“自覺地把黨的根本宗旨變成自己的世界觀”,并認為這是一個共產黨人“思想修養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升至“看家本領\"的新高度,呼吁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必須筑牢理想信念這一“壓艙石”,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指導思想,把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斗作為理想信念。
共產黨人的“心學”作為一種改造主觀世界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結晶,也是共產黨在主觀世界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客觀世界改造的重要理論保障。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系列思想一以貫之地思考和堅守,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性修養理論的理解和論述也不斷深化,在回應新時代之問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心學”系列論述應運而生,而讓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在自己的思想深處扎根發芽,也就成為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心學”修煉的核心著力點。
二、理論之基:中國共產黨百余年黨性教育經驗和優良傳統
作為共產黨人的“心學”的直接來源,黨性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共產黨培養黨性、涵養黨性、強化黨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也是每個黨員明道、正心、修身的重要修養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的系列重要論述并非無中生有,而是立足于百年黨性教育經驗和傳統這一歷史基礎,同時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從理論和方法兩個層面實現了對新時代黨性教育理論的創新和
發展。
黨性教育作為政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政黨始終的一個命題。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大潮應運而生,在承擔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的同時,也面臨著黨的自身建設問題。而作為一個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黨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斷提升黨員干部黨性素養和德性修為,在此基礎上將黨員修養的精神力量轉化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磅礴偉力。整體上看,中國共產黨對黨性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在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進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任務和工作重點有所不同,黨性教育的側重也因時、因勢而異,因此,黨性教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的系列重要論述即建立在對百余年黨性教育工作的總結和深化中提出的。因此,對百余年黨性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是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系列論述的基礎和前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性教育獲得初步探索與實踐。在這一時期,尚處幼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群體多為農民和資產階級出身,素質參差不齊,對黨的認識大多處于粗淺表面、一知半解狀態,隨著抗戰的深入,大批熱血青年加入共產黨的隊伍中來。黨的規模不斷壯大,黨員成分也逐漸復雜,思想也極不統一。很多黨員出身都是小資產階級和目不識丁的農民。因此,及時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和教育,進行思想教育和糾偏,是加強共產黨的統一領導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增強黨員隊伍整體戰斗力的必然要求。隨著黨員隊伍的發展壯大和黨內新問題的出現,加強黨員培訓教育、提高黨員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從理論層面看,這一時期的黨性教育理論尚處于探索階段。建黨初期黨的自身建設思想還沒有專門的文件。黨的一大上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規定黨員必須是“忠實黨員\"①。黨的二大制定和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要對黨員群體進行“有紀律的組織和訓練”,“無論何時何地各個黨員的言論,必須是黨的言論,各個黨員的活動,必須是黨的活動”②,從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兩個方面提出黨員言論行動必須與黨保持完全一致。毛澤東同志1929年撰寫的《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黨員錯誤思想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黨性教育的開始;同年,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要有計劃地開展黨內教育,并將其作為黨的重要任務之一\"③。作為最早探索思想建黨的文獻,古田會議之后,黨內教育的優良傳統也不斷地延續和傳承下來。1939年5月,陳云同志發表了《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同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寫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解決了黨員教育缺乏理論的一大難題,成為后期共產黨人提高黨性修養的必讀書目。劉少奇在書中指出:“共產黨員應該具有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確堅定的黨的、無產階級的立場(即黨性、階級性)”。④可見,黨性問題逐漸成為黨內關注并討論的重要話題。1941年正式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明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將黨性教育作為“單獨的問題\"提出還屬黨內首次,并從目標定位、內容設置、方法選擇等方面做了深入闡釋和詳細的規定。關于黨性教育是否存在甚至一度是困惑黨員群體的問題。任弼時在1942年說:“過去在黨內黨性鍛煉只是一般性地提出過,而不是把它當作特殊問題提出的。過去各地黨校或訓練班都有一門功課一黨的建設,這就是黨的教育和黨性的鍛煉;過去反對機會主義思想的斗爭,也是黨性教育,是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每個同志的黨性。我們可以說過去的黨性鍛煉只是一般地提出來,沒有把它當作特殊的問題提出來。”由此可見,此時黨性修養問題已經由之前一個普通問題,轉為一個特殊問題,實現了由自發向自覺的轉變。
從實踐層面看,革命時期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就是一次大規模的黨性教育活動,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連續發表兩篇題為《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的演說,正式拉開黨內整風運動的大幕,這次全黨范圍的整風運動是一次黨性教育的典范;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大力推動的“三查”“三整\"等工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前夕,毛澤東的趕考說、“兩個務必”的警示教育,無不是結合黨內具體實際推進黨性教育的具體表現。黨性教育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高了黨員的整體理論水平和理論覺悟,也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證、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性教育持續推進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為執政黨,在領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它以一種更加自覺的姿態注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黨性教育實踐雖然在探索中走過一些彎路、也經歷了一些曲折和磨難,但是仍然呈現出在摸索中不斷前進的狀態。在七屆二中全會上,面對執政的種種考驗,毛澤東同志要求全黨在勝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揚以往前輩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作風。誠然,黨在執政之初面對著一系列新形勢和新任務,部分老黨員出現居功自傲、享樂貪腐,甚至公然違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問題;同時,新黨員也出現信念不夠堅定、作風不夠純潔等問題。對此,劉少奇同志曾講道:“這種極端惡劣的作風,不但是同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不相容,也不正是黨性不純的表現,而且是丟掉了共產黨人應該有的忠誠老實的態度,是喪失黨性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劉少奇進一步要求黨員們要“深刻認識自己對于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所擔負的重大責任,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提高覺悟,增強黨性\"。在這一階段,黨內先后開展了整黨運動和三反運動,在《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中詳細部署了整黨運動的開展,有效地提高了黨員的黨性意識和黨員素質。
與此同時,為適應黨全面執政和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和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在黨員干部理論教育工作方面的培訓和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文件,明確部署了黨員的黨內理論學習要求;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以各級黨校為中心的干部理論教育培訓體系,從外在的體制機制層面上推動了干部教育的有序進行。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性教育不斷深化和完善,成為“領導干部的終身課題”④。1978年,在以往建設和發展的經驗教訓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沖破“兩個凡是”的理論束縛,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時也全方位開啟了黨的建設和黨性教育的新篇章。這一時期的黨性教育實現了由點到面、由淺人深的轉變,在思想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等方面全方位開花。在制度層面上,為了進一步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在制度層面上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黨內法規制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11屆中央委員會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提出“派性同無產階級的黨性是根本不相容的”①,明確規定要在根除派性中增強無產階級黨性;同時還就堅持黨的領導、反對個人專斷、發揚黨內民主、不搞特權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一文獻也因此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關于黨性教育的規范性文獻,成為中國共產黨推進從嚴治黨和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強大的制度保障。
在思想教育層面上,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的出現,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當中的自由化思潮甚囂塵上,在造成黨內思想混亂的同時,嚴重侵蝕了部分黨員干部的黨性和信仰,因此,這一時期廓清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迷霧、切實加強和增進黨員的黨性教育和管理、提高黨員的素質,成為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點。在199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要用鄧小平理論思想武裝全黨,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和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黨員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黨掀起了學習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思想的熱潮。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要通過思想教育,增強黨性。”江澤民同志在《論黨的建設》中專門提出“三個基本教育”來加強黨員黨性思想教育。他說:“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在全黨系統深入地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的教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同時,他還指出要將這三個基本教育與黨性教育貫穿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全黨。胡錦濤同志在2009年明確指出,“黨性修養是每個領導干部的終身課題\",并多次強調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牢記“兩個務必”,不斷推進黨性修養。可見,黨中央對于黨員的黨性修養的重視程度在逐漸增加,一方面,這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壯大發展而來的治黨建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黨性修養理論本身的完善和發展。另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在這一時期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重點,逐漸健全和成熟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法規制度,推進了黨性教育活動走深走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性教育逐步成熟并獲得突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一如既往地堅持對于黨性修養的高度重視,在推動黨的全面領導的同時,進一步強調要更全面地推進從嚴治黨,把黨性教育放在核心的位置來抓,黨性教育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同時繼續堅持依規治黨,不斷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2015年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又正式提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揭示了黨性的內涵和本質特征,闡述了共產黨員的黨性與政黨發展的關系,提出了黨員干部黨性強弱的衡量標準問題、黨員干部作風紀律與黨性之間的關系,等等,還從時間的角度上進一步論述了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的內容和方法路徑,推動了黨性教育實踐的全面展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思想是在對百年黨性教育實踐總結和提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系列以黨性教育為主、懲防并舉、綜合治理、全面出擊的黨性教育活動,也為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全方位保駕護航,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黨性教育之路。
三、底蘊之源:傳統“心學”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種理論從產生、發展至成長為一種有機、連續的理論形態,既離不開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土壤、也需要與社會文化的長期碰撞和交融。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碰撞融合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修身慎行、懷德自重的精神品格和敦方正直、清廉自守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文明飽經磨難、經久不衰的文化根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共產黨員要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思想文化遺產當作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從政之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文化源泉,是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政黨品質形成的文化土壤,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論述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來源就是傳統“心學”思想,但這種繼承并不是簡單地全盤吸收,而是一種批判地吸收和轉化。中國共產黨人的“心學\"就是在剔除傳統心學唯心主義落后成分的基礎上,保留其中強調工夫修養的合理部分,并將其創造性地融入馬克思主義政黨對黨員的黨性修養的要求中,在此基礎上也實現了對傳統“心學”的質的改造和升華。早在2006年,習近平同志就指出“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修養的好壞,是判斷一個共產黨員人格優劣的重要標準”①。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立黨、興黨的百余年光輝歲月中,無形中也繼承并發揚了傳統修身文化中的文化精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的相關論述既是對傳統“心學”思想的化用,也是對千百年積淀而成的中國修身文化的傳承與超越。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修身文化是共產黨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理論來源。從思想源頭上看,中華文化中的修身理念早在五經時代就已經初步形成,《書經·皋陶謨》《逸周書·周書序》中就已經出現“慎厥身修”“修身敬戒”等直接與修身相關的思想內容。《論語》中反復提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禮記》大學篇更是通篇都在討論個人修身成德的方法和次第,以及在修身基礎上如何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里簡明扼要地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三綱領、八條目指明了修身為學的漸進次第,而修身之自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為學之道在修身,修身的目的在達到至善之最高境界。這種由己達人的修身觀古往今來在中國人的血脈里代代相傳,成為仁人志士修身養性的重要遵循,同樣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增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文化根基,只是對共產黨人而言,修己修身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更是做好政治上的本分人、守好共產黨員的本分的基本要求。
從文化發展脈絡來看,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均注重身心修養,其中儒家思想長時間占據國家文化發展的主流,其一以貫之的“修己安人”“內圣外王”的修身思想對國人的影響最為久遠深刻、潛移默化。儒家修身內圣之學,以孔孟為依歸,孔子圓融、孟子直方,二者共同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整體脈絡。經漢至宋,經由董仲舒、北宋五子、張載等人,發展至朱熹理學而呈集大成之貌,儒家傳統修身之學日臻成熟,及至明代中后期王陽明心學大盛,儒家內圣之學的精彩酣暢、涵弘雋永的內蘊盡數而出。進入近現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牟宗三、唐君毅、賀麟等人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家,吸收黑格爾、康德等哲學思想探索現代儒學發展之路,開創了儒學現代化的新路徑。盡管不同時期,儒者們所主張的修身進路各異,然而無不擁有同一個自標指向,就是修身成德。無論是先秦儒家,還是漢唐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無不都以人的道德本性為最高原則,都把人看作是一個道德存在,雖然旨趣各異、方法有別,然而殊途同歸,都以傳承儒家道統、發揚儒家道德修養為己任。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的“心學”思想是對陽明心學思想的繼承和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引用陽明心學的經典名句,比如在談到教師的人格修養時,他指出,“要自覺做到修身修為,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陽明那樣‘誠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①。眾所周知,宋代以后,先后出現了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兩大思想高峰,將中國的修身文化提升到心性修養層面。與程朱理學一脈確立的下學上達、格物致知、循序漸進的工夫進路相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后大悟格物致知之理,于是徹底拋棄朱熹一脈確立的循序格物、居敬持志的外求進路,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著名命題,開啟了內求修身之進路。
王陽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學說,上承自孟子以心論禮、仁內義內之道德心性論,并在孟子基礎上進一步將內圣之學系統化、縱深化。在王陽明那里,心的澄澈清明是一切工夫的基礎,也是天理展現的前提。王陽明說:“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③在心體澄明的前提下,顯發于外的一切行為自然便會符合外在的道德規范要求而無所偏頗。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在知行合一的工夫上,他認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如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因此,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工夫就轉化為將心頭不善之一念克制去除的工夫,他認為這才是最徹根徹底的工夫,而程朱向外求的工夫路線則是本末倒置的表現。
這一以貫之、又一脈相傳的儒家修身道統及其文化底蘊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發展脈絡。修身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內嵌于中國人的生命里,無時無刻不在塑造和影響著國人的文化生命。毫無疑問,這也包括致力于推進黨性修養的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人的“心學”是在吸收中國傳統“心學”思想精華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共產黨人“心學”的系列重要論述,打破了以往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西方中心論的思想論調,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傳統心性修養文化的基礎上,煥發了傳統文化新的生機和活力,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創造和再轉化。
結語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的黨性“心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學說在新時代的最新成果。從理論層面看,這一思想立足新時代共產黨人黨性修養的問題與挑戰,既有深厚的理論來源和理論基礎,又有在此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又有工夫修養層面上的具體實踐路徑指向。從實踐層面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產黨人“心學”的系列論述是對黨的百余年黨性教育和黨建理論的一個突破和創新,為解決黨內存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遵循,是新時代推進黨性教育的日常化和黨性修養常態化的重要法寶,也是共產黨人在學思踐悟中進一步將黨性原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準則依歸。
[責任編輯李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