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5)03-0112-06
“黨性教育”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一個理論術語,是不同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我們黨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黨性教育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是黨不斷發展壯大、永葆生機活力的重要保障。新時代,加強黨性教育意義深遠,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提升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途徑。基于此,筆者在對黨性教育歷史進行回溯的基礎上,引人“行動者—系統—動力學\"理論(The Theory of Actor-System-Dynamics,以下簡稱ASD理論)①,對黨性教育變遷過程中的“結構、制度、行動者\"等要素進行深人剖析,并探尋增強新時代黨性教育實效性的路徑,以期進一步推進黨性教育取得實效。
一、黨性教育的歷史回湖
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黨性教育”所強調的側重點是有所區別的,其自身的內涵和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變化,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不同,黨性教育的具體內容也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厘清黨性教育在黨的建設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和結構變遷,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理價值。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性教育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黨性教育,以黨內規章制度對如何加強黨性教育進行了初步規范。1924年,中共中央在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制定的《黨內組織及宣傳教育問題議決案》指出,“黨內教育的問題非常重要”①;1925年,中共四大通過的《對于宣傳工作之議決案》提出,要“設立黨校有系統地教育黨員”②,并提出開辦高級和普通黨校以訓練不同黨員,以此推動了黨性教育活動的持續開展。1929年,古田會議通過了“黨內教育”問題的第一個決議案,對干部、一般黨員等的教育內容進行了分層次、有針對性的規定,為黨性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延安時期是黨性教育理論和實踐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黨性教育的開展更具有其歷史必然性。面對嚴峻的革命任務,提高黨的領導力、克服黨內“左”傾錯誤傾向都迫切需要黨積極開展黨性教育工作。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1942年,我們黨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教育培訓,樹立了以大規模整頓黨風加強黨性的成功典范。毛澤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③延安時期,在全黨范圍內開展黨性教育,以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的演說——《整頓黨的作風》劉少奇在延安發表的演講——《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成為當時全黨整頓思想作風的主要材料。總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于革命斗爭形勢的客觀需要,我們黨注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教育,強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黨性教育經驗。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黨性教育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結合執政初期面臨的嚴峻考驗和主要建設任務加強黨性教育,以有效解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作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內存在相當一部分具有豐富革命斗爭經驗但理論素養不高的黨員干部。針對這一現實問題,1951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對黨員干部進行系統地理論培訓,并明確提出,全黨要一致努力,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黨員干部理論水平,對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和理解能力進行分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有序開展,黨和國家工作重心開始轉移,針對部分黨員干部思想懈怠、貪圖享樂等問題,在全黨范圍內開展整風運動。黨中央隨后陸續出臺與整風相關的決定和加強理論教育的政策,以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但在整風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路線指導,導致了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黨性教育也因此逐步偏離正確軌道。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黨性教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黨以全面整黨和集中學習教育為重點對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正式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并頒布實施,為撥亂反正、恢復和健全黨內政治生活、推進黨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要恢復黨性教育,徹底解決黨內思想、組織和作風上存在的問題。1983年,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開始全面整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黨的建設根本問題認真探索、高度重視,并持續推進黨性教育。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重點討論了黨的組織建設的問題。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繼續在全黨深人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如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育活動。2007年,黨的十七大決定在全黨開展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全黨進一步提升執政能力和面對復雜形勢、抵御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黨中央聚焦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持續開展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活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的黨性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入手,先后部署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學習教育,在扎實推進黨性教育活動中解決部分黨員干部思想不純、工作不實等問題,進而提高黨員干部的先進性、純潔性。新時代,我們黨更加注重對黨員干部進行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教育,激勵教育全黨同志堅守初心、勇擔使命,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在鞏固團結統一中不斷邁向新征程。同時,我們黨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加強黨性教育,不斷健全黨內法規體系,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其中《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等都對黨性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黨性教育也因此逐漸走向制度化和常態化。
二、新時代黨性教育的變遷要素分析
將黨性教育置于演進的歷史脈絡中加以審視不難發現,黨性教育的變遷離不開所處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制度變革的影響。ASD理論提出社會系統的變遷主要源于行動者、制度和環境三大因果力,以及三大因果力與系統之間的辯證互動和合理張力。運用ASD理論分析黨性教育的變遷要素,并不是要求行動主體機械地執行政策,而是在對黨性教育變遷要素分析的基礎上,以黨組織作為動態的社會系統,將黨性教育所處的空間位置和自身的構造作為結構性要素,將組宣部門的制度設計和教培部門執行情況作為制度性要素,將黨員干部群體作為行動者要素。通過以上三個要素來分析黨性教育變遷背后的邏輯,充分發掘結構、制度和行動主體良性互動的創新空間,突破原有的教育結構、制度和環境系統的制約,對當前黨性教育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和完善,以不斷提升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基于ASD理論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總結出黨性教育三維分析框架(見圖1)。(I)表示黨性教育變遷中的協調和制約因素;(IA)指結構系統,是指黨性教育變遷受到外部空間、內部構成和社會需求的影響,起到約束的作用;(IB)指制度系統,是指建立在黨員干部共同規則系統上的評價制度,對黨性教育內容和方法起程序性制約作用;(IA、IB)指技術系統,是將結構系統和制度系統耦合鏈接,為其提供技術支持;(II)指黨性教育的行動主體,主要包括上級部門、教培部門、黨員干部;(III)指黨性教育變遷的實踐結果,是行動主體博弈產生的多重結果。這種互動博弈結果也會反饋至行動主體,以完善黨性教育制約系統,最終推動黨性教育走深走實。
(一)結構要素分析
黨性教育是推進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黨性教育變遷過程中,外部空間結構變化對教育模式和內容產生重要影響,結構要素能夠推動或制約黨性教育的開展。第一,從橫向的空間結構來看,黨性教育所處的位置受到復雜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影響著黨性教育融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第二,從縱向歷史結構來看,不同歷史時期圍繞黨委中心工作,黨性教育主題和內容結構隨之發生變化。第三,從黨員干部成長結構來看,黨性教育覆蓋黨員干部教育全周期,教育內容呈現全要素全鏈條模式,打通黨員干部組織人黨到思想人黨各環節。第四,從黨性教育的功能結構來看,依據政策設計、具有明顯計劃性的顯性教育占居主導地位,如課堂教育,而這種主次分明的教育模式有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注重黨性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目標同構和功能互補。筆者認為,對黨性教育結構進行分析,不僅要明晰黨性教育過程是一個系統性、結構化、交互性的思想教育過程,是黨員干部認知內化、語言顯化、行為外化的階段性遞進過程,而且要系統化研究黨性教育的內容結構和整體功能,以開放性和包容性思維打造黨性教育全周期。
(二)制度要素分析
組織社會學語境的新制度主義認為,規制、規范和文化一認知是制度的三大基礎要素①。黨性教育的制度要素就是指有關黨的建設的制度法規、政策規范和教培部門在教育實踐中形成的規章制度、評價認知等。第一,就宏觀政策而言,黨中英的政策法規是黨性教育的根本指南,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2023—2027年)》《關于進一步提高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質量的意見》《關于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意見》等。第二,就干部教育培訓部門系統內部而言,指導教學工作開展的具體執行方式方法也包括在內,如《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等。在黨性教育實踐中,宏觀層面的政策法規本身并不能實現教育教學全覆蓋,而黨性教育成效也不是單一的考核評估就能夠體現的。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產黨員的黨性不是隨著黨齡增長和職務提升而自然提高的”②。這就需要黨的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實踐創新又推動制度創新,最終形成理論創新一實踐創新一制度創新認知循環,進而推動黨性教育走實見效。
(三)主體要素分析
黨性教育的主體主要包括各級黨委、組宣部門、干部教育培訓部門,以及廣大黨員干部。這其中,黨員干部既是教育主體也是受教育對象。第一,各級黨委、組宣部門在黨性教育中擔當著政策制定者、資源分配者等多種角色。第二,干部教育培訓部門是黨性教育主要陣地,承擔著黨性教育的主要任務。第三,黨員干部擔當著主客體雙重角色。在黨性教育過程中,各主體層層部署、統籌推進是黨性教育走實見效的必然要求。在實踐中,上級部門制定制度、干部教育培訓部門貫徹執行、黨員干部學習狀況等環節都有可能影響黨性教育的實際效果,黨員干部的學習態度則是黨性教育能否深人的重要因素。黨員干部在黨性教育中如果缺乏主客體一體化意識,僅僅作為單一的教育對象存在,極易在教育過程中呈現機械式學習狀態。為此,要強化黨員干部學習的能動性,以切實解決學用脫節等問題,進而推動黨性教育取得實效。
三、新時代推進黨性教育的實踐進路
實踐中,基于ASD理論視角對黨性教育各層面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性地完善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育主體各要素,是新時代推進黨性教育的重要路徑。在結構要素層面,要從教育生態、內容、功能人手,推進黨性教育結構“層層遞進”;在制度要素層面,要聚焦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考評、監督與反饋機制,釋放黨性教育制度“張力活力”;在主體要素層面,要注重從學習自覺到行動自覺,激發黨性教育主體“內驅動力”。
(一)聚焦生態營造,推動黨性教育結構“層層遞進”
1.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營造良好教育生態,關鍵在于營造黨性教育開放包容的氛圍。政黨的政治實踐是基于客觀環境的現實狀態不斷作出順應性調適①,而開放包容的學習態度則是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發展壯大的重要路徑。在黨性教育系統內部,長期以來一直延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醒態度和\"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寬嚴相濟原則。而對于黨性教育系統外部,黨性教育雖然是基于黨員干部內部的教育體系,但作為人民性和黨性相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群眾的批評和意見也應持包容審慎的態度,敢于直面問題并不斷修正。
2.科學搭建內容結構。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②。我們黨在開展黨性教育時,要堅持與時俱進,始終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中心任務而不斷強化思想政治保證。回溯黨性教育歷史,黨性教育內容始終聚焦黨的中心工作,圍繞服務黨的中心工作開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回應新時代黨的建設根本命題,聚焦黨的建設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推進黨性教育,要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為指導,科學搭建黨性教育內容結構,如以政治建設為根本,重點開展理想信念、政治忠誠、使命擔當、革命傳統教育;以作風建設為抓手,重點開展政德、警示教育;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重點開展黨紀國法、紀律規范、法治思維教育等。
3.精準細化功能結構。黨性教育面向全體黨員干部,是一個持續性、系統化的教育過程。黨性教育過程體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種模式,二者協同以實現功能互補。其中,顯性教育主要是指在集中教育環節中,對黨員干部進行理論灌輸、答疑解惑等,面對不同班次和不同層級的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功能定位應有所區別,在課程設置和預期目標設定上體現針對性、精準化。隱性教育主要體現在課堂教育之外,以形式多樣的教育載體使黨性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滲透進黨員十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在良好的氛圍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黨性教育應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推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協調統一、同頻共振。
(二)堅持多元創新,釋放黨性教育制度“張力活力”
1.健全各項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續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將黨性教育體制機制納入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中。實踐中,我們黨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黨性教育制度化改革呈現漸進性,以制度的不斷調適促進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有效提升,而制度改革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黨性教育的實效。《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規定,干部教育培訓基本以組織調訓為主的脫產培訓、網絡培訓、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在職自學等方式進行,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通過以上這些渠道開展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內容存在重復現象①,這就需要在教育各環節中注重系統規劃和一體化設計,在各部門統籌協調、共同配合中理順體制機制,以推動黨性教育制度化、科學化。同時,干部教育培訓部門還要與時俱進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增強黨性教育活力,進而有效提升黨性教育的實效性。
2.設置多元考評機制。科學實用的考評機制是黨性教育有效進行的制度保障。干部教育培訓部門在對黨性教育情況進行考評時,一般是通過學員評價來體現教師教學質量,而對學員黨性教育考評主要是通過學習情況、遵守紀律規范、道德品行等方面進行,在對黨是否忠誠、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等方面缺乏考評指標,黨性教育的實際效果也因此很難準確衡量。基于此,有關部門在開展黨性教育時,應設置多元考評機制,建立黨員干部黨性教育檔案,打破黨性教育壁壘,多角度、分階段、全周期考評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各方面水平。同時,要開放群眾和黨外人士考評通道,以全方位衡量黨性教育的成效。
3.建立健全監督與反饋機制。建立健全監督與反饋機制是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為此,干部教育培訓部門應建立健全監督與反饋機制,包括對教育主體、客體等進行監督與反饋,以確保黨性教育的正確方向。從黨組織內部來看,監督渠道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動態和政治立場等方面雙向監督,在日常工作中上下級黨性學習互相監督、黨組織內部學習狀況監督等;從黨組織外部來看,監督渠道主要包括:民主黨派對黨組織黨性教育情況的監督、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監督等。在黨性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準確把握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況,以及時調整教育時機、把握教育進度。筆者認為,除課堂教學中的及時監督與反饋外,也應重視對整個黨性教育過程的監督與反饋,如對受教育者的黨性修養情況進行訓前、訓中、訓后階段性追蹤,從而更為客觀、真實、準確地掌握黨性教育的成效。
(三)強化主體意識,激發黨性教育主體“內驅動力”
1.強化主體意識,激發學習自覺。黨性教育本質是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意識進行教育,是從黨員干部的認知出發,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強化黨性意識,在思想認同的基礎上轉化為行動自覺。黨性教育有別于一般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場景和條件下可以實現角色互換,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可以進行自我教育,所以既要發揮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在黨性教育實踐中,有些黨員十部缺乏主體意識,更多是作為被動受教育者身份參與其中,教育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所以,要強化黨員干部的主體意識,必須把黨組織教育和黨員干部自身教育有機結合,以激發黨員干部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
2.堅持知行合一,強化行動自覺。黨性教育實際成效最終要落實在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黨性和推動工作的具體行動上。黨性教育強調學用結合、知行合一,而黨員干部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切實把黨性原則轉化為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黨性教育是一個長期教學相長的過程,教育者要聯系實際教,黨員干部則要深入實際學,在認真學習中思考體悟、在實踐活動中錘煉和檢驗黨性,從而涵養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以強大精神力量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