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5)03-0027-09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①,并將其納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框架。在此背景下,“社會治理現代化\"迅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議題,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這些新的研究成果更加重視中國自身的制度背景,更加關注社會治理中政黨這一因素的影響力,突出了政黨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全新概括,指出其為\"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②。這一論斷說明我國的政黨制度與傳統的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的政黨制度不同,是全新的、適合于中國國情的新型政黨制度。此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優勢\"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②。這些關于新型政黨制度的論斷及規劃安排,說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新型政黨制度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助于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現代治理體系,從而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分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作用機理,必須充分認識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前提,分析其內在邏輯,進而總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經驗。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前提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理念要求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本身就是在現實多元訴求的情境中建立、發展并不斷成熟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強調公平正義的價值導向、提倡民主團結的價值遵循,構成了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前提。
(一)堅持人民至上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③。這一論述表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始終將人民立場作為自己的根本立場。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強調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中的基本公共權利,要求在充分的社群合作與社會互助的基礎上,實現公民有序參與、協同共治和自我管理。二者實質上都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都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
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各類社會主體的訴求得到充分表達,也需要這些訴求得到政策的有效回應,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鏈接國家與社會的制度載體,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人基層調研收集民意,運用專業知識為民生問題出謀劃策等行為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例如,在脫貧攻堅中,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發揮自身優勢,深人貧困地區調研,精準了解民眾需求,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為解決民生問題建言獻策;在教育領域,各民主黨派針對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提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并協助引人線上教育資源,讓山區孩子也能享受優質課程;在醫療方面,各民主黨派關注基層醫療短板,助力推動醫療人才下沉與醫療設施完善,使民眾就醫更加便捷。這種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式,充分發揮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優勢,切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確保社會治理的方向不偏離人民的意愿。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可以使治理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眾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生活質量大幅提升,讓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為社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與最大受益者。
(二)強調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公平正義能否有效實現,既是衡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尺,也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公平正義就是指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①。也就是說,公平正義的表達包括公平和平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公平,這是一種基于制度合理化的價值實現;另一方面是社會平等,這是基于權利保障有效化的價值追求。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本身就是國家為了實現公平正義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在多黨合作層面保障各民主黨派充分的參政權利,在政治協商層面通過人民政協這一制度平臺實現了多元均衡的利益表達。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都強調公平正義,尤其是通過精心的制度設計,使該制度可以有力地保障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在政治參與、資源分配、法治實踐等方面的平等權利。
政治參與方面,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代表所聯系的群眾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習近平指出,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②。民主黨派可以支持和幫助中國共產黨加強和改善領導,更好地執政。自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共有15.2萬余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③;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時,黨外代表人士擔任政協委員的有1299人,占委員總數的 60.2% ;擔任政協常委的有195人,占常委總數的 65% ;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有13人,占副主席總數的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明確的制度安排使不同社會群體的切實利益得到實質保障,確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能夠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資源分配方面,社會治理實踐中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資源分配的市場失靈問題,而新型政黨制度可以通過“協商民主\"的機制矯正市場失靈,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縮小貧富差距、保障社會公平。例如,民盟中央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在各對口幫扶地區開設社會服務實踐基地、開展“名醫大講堂”“同心助學”“燭光行動”系列幫扶活動,拉動當地貧困人口就業,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推動了當地康養產業發展;臺盟中央針對農村集體土地被大量征用導致被征地農民數量劇增,而相應的保障機制有所缺失的問題,提出要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司法救濟制度,以幫助被征地農民拓展收入渠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法治實踐方面,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法治實踐,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一體化推進嵌套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⑤。對此,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度融入法院、檢察院的法治監督體系,積極投入司法體制改革的建議議程中,為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言獻策。例如,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法律專門委員會主任閻建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正草案)》座談會上發言時建議,“大力推進行政訴訟案件異地管轄制度,在總結試點經驗后實行行政訴訟案件異地管轄全覆蓋,從而進一步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充分保護行政
相對人合法權益”①。
(三)提倡民主團結
社會治理理論強調,社會治理不同于社會管理,其并非政府主導的單向度管控,而是通過多元主體間的多向度協商與合作,最終實現合理有效的公共事務治理。這種多元主體間的協商合作,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合作、參與、協商\"的基本精神以及“團結、民主、和諧\"的本質屬性不謀而合。團結合作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強調,決不能忽視黨外人士這“一根頭發”,因為他們背后還有“一把頭發”②。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民主政治與統一戰線的有機統一,以民主團結為基本價值遵循,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有著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獨特政治優勢。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相關理論主張建立“權利型社會”,通過發揚民主精神打破政府與社會的單向度結構,保障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等領域的基本權利。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為實踐指向,實現了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通過協商式決策凝聚共識,從而我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框架下,各民主黨派充分發揮其團結各方、民主有效的突出優勢,深度參與社會治理、開展專項民主監督,有效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真正實現了對“權利型社會\"的構建,有力推進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由此可見,民主團結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支撐。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為了更深入、全面地理解這一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應從理論、歷史、文化三方面展開剖析。
(一)理論邏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基,指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進而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展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在唯物史觀的治理實踐轉化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了“一體多元”的政治格局,實現了執政黨統籌引領與參政黨專業協同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社會治理的科學性與效能。馬克思主義理論著重強調共產黨作為“先進階級的先鋒隊”所具備的歷史能動性。“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③,“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④。中國共產黨積極踐行這一理論,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科學且富有創新性的制度設計,將人民主體性充分融入社會治理的各環節中,切實轉化為實際的治理效能。在新型政黨制度框架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構建了“一體多元\"的政治格局。其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立足大局,發揮著統籌規劃的核心引領作用,制定符合國家長遠發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戰略方針;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憑借其在不同領域的專業優勢,為社會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和專業的建議。二者協同聯動,共同推動社會治理朝著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向發展。例如,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政策制定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基于國家發展戰略進行整體規劃,民主黨派中的科技界專家則運用專業知識,為政策的細化和完善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持和可行性建議。
在矛盾辯證法的制度創新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通過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機制解決具體矛盾,將多元利益訴求轉化為破解社會治理困境的協同動能。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新型政黨制度中形成了“執政一參政\"的政黨合作關系。既明確了各自的角色定位,又促進了雙方的協同合作。人民政協通過“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協商民主實踐,為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能。在面對社會治理中“多元價值困境”時,各民主黨派能夠在政協平臺上充分表達不同的觀點和訴求,通過協商尋求最大公約數、達成共識,從而有效破解困境。例如,在內江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討論中,民革內江市委就主城區棚戶區改造的難題,組織黨內的政協委員實地調研、走訪相關部門并約請各市局領導進行座談,梳理改造痛點難點,結合先行經驗,給市委、市政府提供建議措施,最終形成既符合城市整體發展規劃,又能兼顧各方利益的方案①。
在共同體理念的治理延伸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助力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將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聯合體”理念具象化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之中。借助“政黨協商一政府落實一社會協同\"的閉環運行機制,民主黨派能將深人調研后形成的政策建議精準地傳遞到決策層,實現政策建議的靶向輸送。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各方面的治理資源得到了充分整合,形成了治理資源整合的乘數效應,有利于加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②。例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民主黨派通過實地調研,針對農村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問題提出專業建議,政府依據這些建議制定具體政策并組織實施,共同推動了鄉村快速發展。
(二)歷史邏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構建完善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向前發展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歷程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構建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都推進著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向前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就提出:“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抗日戰爭時期,為挽救民族危亡團結全國各族各界力量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與努力下,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這種戰時協商機制下,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權構成,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為新中國成立后政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多黨合作的政治傳統,使得協商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塑造了社會治理的協商基因。在陜甘寧、普冀魯豫邊區等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各階級、階層通過“三三制\"政權制度共同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在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等方面充分協商,提高邊區政府機關的工作效率,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后方保障。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協代行人大職能期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協商形式,其中“雙周座談會”等制度安排,構建了政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穩定的制度性對話渠道。民主黨派通過“互相監督\"機制,積極發揮政治系統“免疫調節”的功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政治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效預防了治理僵化。例如,在國家經濟建設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民主黨派能夠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政策的優化和調整,保障國家建設的順利進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9年10月,鄧小平首次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闡釋多黨合作,將多黨合作作為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①;1989年12月30日,中辦發第14號文件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參政黨\"的概念,強調了民主黨派實質性的治理主體地位,在中國政黨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推進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黨外專家對國家重大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浦東開發、三峽工程等重大項目為例,黨外專家憑借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等環節提供了大量專業化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彰顯了技術治理與政治引領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政黨制度”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政黨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在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一系列各黨派合作參與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不斷涌現,如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民主監督、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等。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寫人憲法,進一步強化了政黨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法理銜接,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三)文化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和合文化、協商文化、責任倫理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獨特的文化支撐,進而促成了多黨合作的實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動力。
和合文化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政治智慧。和合文化是中華政治傳承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在政治實踐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判斷、政治理念,使中國政治表現不走極端、不過偏激、雙贏多贏、協和萬邦的理性包容特質②。如今,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中得到了創造性轉化,形成了“多樣性統一\"的社會治理智慧。具體表現為各民主黨派依托自身的界別優勢,匯聚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形成一個個“專業智囊團”。在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關系民生的重要領域,各民主黨派憑借其專業優勢構建起特色治理模塊,實現了文化傳統與現代治理的有效技術嫁接。
協商文化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制度參考。協商文化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文化基因,充分協商達成共識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中國古代“咨政問策”的優良傳統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不斷成熟中升華為系統高效的協商民主制度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我們政府的性格,你們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辦事的,是跟工人、農民、資本家、民主黨派商量辦事的,可以叫它是個商量政府。”現在,政黨協商、政協協商、基層協商的三層架構,已經將“有事好商量”的樸素理念轉化為程序化、常態化的治理機制,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2022年《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的頒布,更是標志著協商文化完成了向制度定型的重大跨越。
責任倫理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倫理基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構建了“權力一責任”的使命性架構,是對傳統責任倫理的現代表達。天下為公、政通人和、和衷共濟在現代政治語境中實現了轉型,成為參政黨的責任倫理基礎。民主黨派成員通過“對口聯系”“特約監督\"等制度安排,將自身在專業領域的學術能力轉化為社會治理責任。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醫衛界民主黨派成員不僅沖鋒在前、奮戰在抗疫一線,還積極建言獻策、為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專業依據,
充分彰顯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擔當。
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經驗
“中國走出了一條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的‘路徑依賴’。”①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發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繪就了主體治理、創新治理、民主治理、文明治理的良好治理圖景。
(一)以一體多元的結構優勢助力協同共治,加強主體治理效能
當社會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時,社會治理的主體就會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社會治理現代化追求多元主體治理的平衡狀態,求協商、要合作,以協同共治代替政府一元化的強制管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著一體多元的結構優勢,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穩固且堅實的主體支撐,有力地推動了協同共治格局的形成,顯著地提升了整體治理效能。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處于“一體”的主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憑借其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為社會治理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精心繪制了宏偉藍圖。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構成了“多元\"的主體要素,它們與不同的社會階層、群體緊密相連,擁有各自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觀察視角,為社會治理注入了豐富多元的活力。
在社會治理實踐中,一體多元的結構優勢為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共治平臺提供了強效助力。一方面,使政黨協商平臺實現了常態化、規范化運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與民主黨派積極圍繞經濟發展規劃、社會民生政策、生態保護方案等眾多議題展開深人、細致的協商。例如,福建省在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時,福建省政協召開“做大做強福建海洋經濟”專題協商會,與涉海領域專家較多的民主黨派進行深人協商,綜合考慮了陸海統籌、科技攻關、生態保護、市場資源等多方面因素,聽取各方專業建議,為福建省開創海洋經濟發展新局面集思廣益。另一方面,民主黨派通過參與政協提案、專項監督、反映社情民意等渠道,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建立了緊密的互動關系。例如,對于城市公共場所AED配置不足問題,致公黨中央提出《關于加快城市公共場所AED配置,保障群眾生命安全的提案(1075號)》,國家衛健委采取多項舉措加強監管、加快立法進程,聯合各地急救中心、紅十字會、公立醫院積極開展群眾性急救培訓,同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加速公共場所AED配置投人。這種全鏈條的協同合作,實現了從政策制定到執行落實的無縫對接,使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高效運行,使多元主體治理效能得到充分發揮,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二)以知識密集的智力優勢強化科學技術賦能,推動創新治理實踐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顯著的知識密集的智力優勢,能以科學技術賦能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創新治理的實踐注人澎湃動力。各民主黨派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廣泛分布在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等關鍵領域,不僅能夠精準洞察前沿學術動態和行業發展趨勢,還對基層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依托這一智力優勢,新型政黨制度成功打通了從創新知識到創新治理的轉化通道,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源源不斷地“輸血造血”。民主黨派通過開展深入的專題調研,將學術研究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積極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組織金融專家、經濟學者深入企業進行調研,細致剖析金融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堵點以及企業經營面臨的困境,提出創新金融產品、優化融資服務等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機構與企業的精準對接,為營商環境的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為黨聚焦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聯合高校、科技企業的研發力量,積極探索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助力傳統制造業進行升級改造,將知識成果切實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創新實踐,為社會治理的提質增效賦予了強大動力。這充分證明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新思路,而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智力優勢進行有效轉化實現創新治理是解決社會治理難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二者相互契合、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三)以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優勢吸引多元參與,保證民主治理有效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推進社會矛盾治理的過程中,既注重代表和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注重照顧不同階層、群體的具體利益,統籌兼顧了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優勢,恰似一塊強力“磁石”,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廣泛吸納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民主治理的扎實推進提供了堅實有效的保障,充分展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效能。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宏觀戰略高度著眼于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統籌謀劃全體人民的長遠福祉。各民主黨派緊密圍繞各自所代表的特定社會階層與群體展開工作,完善、細化、補充黨和國家的政策,推動我國各項事業前進發展。例如,民革重點聯系原國民黨及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系的人士、同臺灣各界有關系的人士等,通過多種渠道為推動兩岸交流、促進祖國統一匯聚民意,發揮著獨特的橋梁紐帶作用;民建密切聯系經濟界人士,高度關注市場主體的發展困境和行業變革的訴求,在經濟政策制定、產業扶持等重要領域積極發聲,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建言獻策。這種廣泛的利益代表體系,全面覆蓋了不同民族、地域、行業、階層的人群,使得社會各個角落的聲音都能夠及時“上傳”,確保社會治理決策能夠充分吸納民意,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優勢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搭建起了豐富多樣、多元互補的民主參與渠道,極大地激活了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一方面,民主黨派成員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份認真履行職責,在兩會等重要會議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議案提案,將人民關心的教育公平、醫療資源分配、住房保障等問題準確地帶人國家決策視野,有力地推動了民生政策的優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扎根于社區、鄉村,積極開展民主協商會、民情座談會等活動,組織群眾就社區治理規則制定、鄉村環境整治項目實施等事務暢所欲言、共商共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將民主協商貫穿于社會治理的末梢環節,讓人民在親身參與中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強了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民主治理從“被動接受\"向\"主動作為”的轉變,使社會治理決策能夠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四)以參與有序的規范性優勢確保政治穩定,營造文明治理氛圍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②。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所具備的參與有序的規范性優勢,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營造了安定有序的政治環境,培育了深厚的文明治理土壤,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保障。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長期的合作實踐中,科學構建了一套完備且嚴謹的制度規范體系,全面涵蓋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等各個關鍵環節。在協商準備階段,年初各級黨委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以及民生熱點,科學擬定協商計劃,明確協商主題、合理安排時間,并確定參與主體。在協商過程中,黨委部門會詳細通報相關情況,民主黨派則會深人開展調研論證,各方充分交流研討,確保協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在協商成果落實階段,民主黨派對達成的共識和形成的建議進行跟蹤問效、民主監督,確保協商成果能夠真正落地實施、發揮實效。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規范的流程有效地保障了民主黨派參與治理的充分性和有序性,避免了無序紛爭和混亂內耗。根據《2024年中國社會治理與發展指數(CSGDI)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各省“社會治理與發展指數”平均得分較去年穩中有升,這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工作扎實推進①。
“新型政黨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密切聯結,將政黨作為中介力量進行調適,彌合政府管控的秩序場域與社會發展的自由場域”②,其規范性優勢為培育文明治理風尚提供了保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民主黨派成員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嚴格依據制度規范參與社區自治和鄉村治理,以理性平和、包容協商的態度引導群眾化解矛盾糾紛。面對鄰里之間因房屋修、噪音擾民等問題引發的沖突,民主黨派成員會聯合社區干部,依據社區自治章程和文明公約主持調解協商會。在調解過程中,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依規說事,促使矛盾得到妥善化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在網絡輿論場,民主黨派人士充分依托規范的發聲渠道,積極傳播正能量、引導理性思考,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解疑釋惑,從而有效凝聚社會共識。在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共同努力,為社會治理營造了清朗的網絡空間、和諧的輿論氛圍,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治理在文明有序的軌道上穩健前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四、結語
當前中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重要領域走向深度變革。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進程加速演進,社會結構深層變化,多元利益格局相互交織。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③,“在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社會整合、民主監督、維護穩定等方面,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獨特的制度優勢”④。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可以有效集中社會各界力量辦大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王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