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_了》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作文,要求學生寫一件事,把人物當時的表現寫具體,以反映人物的內心。批改作文時,筆者發現不少學生以旁觀者身份過多地介人事件,使得本應作為敘事主體的“他”的話語容量只占很少篇幅。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的敘述性話語過多,本應以第一人稱自述身份出現的敘事主體反而以第三人稱轉述的形式出現。人物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喪失是本次問題習作的主要特征。由于敘述者的敘事重心難以聚焦目標人物,“他\"開始游離于視線之外,成為整個話語體系中含量最小的成分。既然寫的是《他_了》,那么就要將視線移交到“他\"的身上,作為主人公的“他”,在作品中應當是占據主體地位的、活潑潑的、富有生命力的。
本單元的作文要素為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人物的內心,我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似乎難以下筆。巴爾扎克說:心靈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靈。雖然他只提到了“面貌\"對于揭示人物內心的重要性(這種解讀當然稍顯狹窄),但這也給了我們啟示:揭示人物內心可以從隱形的細節人手。換言之,可以從人物的言談舉止方面來刻畫,從細節深處來呈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是讓作品中的人物有血有肉的關鍵。那么,該如何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其要訣在于寫作時保持合理的敘事容量,同時,處理好“我”與“他”的平衡。
一、選擇合適的敘述視角,認識\"我”與“他”的關系
要兼顧\"我”與“他\"的平衡,首先要解決敘述視角的問題。常見的敘述視角有主人公視角(自述者視角)見證人視角(旁觀者視角)全知視角和外部視角(限知視角)。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一書中根據作者對信息的調控程度將敘述視角分為三個類型: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聚焦”,就是敘述者“對事件的參與和關注程度”。寫他人的故事時,要根據對事件的參與和關注程度選擇合適的視角。如果敘述者完全不參與事件,只是轉述主人公的故事,可以使用旁觀者的視角,或者選擇全知視角和外部視角(外聚焦)。如果“我”和“他\"都在事件之中,則可選擇主人公視角(零聚焦),但需注意“我”與“他”之間的關系,“我”切不可過多地介入事件。由于是寫他人的故事,敘述應聚焦于人物的言談舉止等外顯行為和喜怒哀樂等內隱情緒,“我”在敘述過程中不能干涉“他”的內心活動,不發表對“他”的行為的看法。“我”的存在只是為了寫清楚“他”的狀態、“他”的變化、“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概言之,“我”是為“他”的存在服務,在故事中扮演的只是襯托者的角色,絕不能喧賓奪主。
以學生的作文《他失望了》為例,主人公是好朋友小凱,文中描寫小凱的句子總共有5處: ① 小凱的母親答應他,期末考每科考90分以上,就把他的手機修好。為此,他十分興奮。 ② 平常下課的10分鐘,他像是一只瘋猴子,上下跳,讓老師頭痛不已。然而,現在他下課時卻十分安靜,不是看書就是復習課上的各種知識。 ③ 期末考前一天晚上,他認認真真地把課文復習了幾遍,一到9點就去睡了。到了期末考這天他的精神棒棒的。 ④ 期末考結束,寒假開始了,但緊張氣氛還未消退,因為還有最難熬的出分,小凱卻仿佛成竹在胸一般,還有心思來找“我\"和小博玩。 ⑤ 可是出分后他不再開心了。原來他母親得知分數后十分開心,便遵守諾言把手機拿去修,修理時,老板說小凱手機屏幕損壞太久了,里面的零件早就壞掉,修不好了。小凱得知后大鬧了一場,他這次太失望了。
單從上述作文來看,該文的結構和體例較完整,也交代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同時,學生在寫作時以人物前后的不同表現為線索,實現了故事發展的自然過渡。但該文的問題也同樣明顯。首先,敘事重點不突出,作文題雖為《他失望了》,可是全文與“失望”有關的內容相當少,小凱失望時的表現如何?反映在行為舉止上是什么狀態?作文中沒有講清楚。其次,全文的敘述性話語太多,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感受。作為旁觀者的“我”似乎并未干涉小凱的活動,可事實上“我”被置于寫作的主體地位,全文寫的雖然不是“我”的事,卻處處凸顯了“我\"的存在。主人公小凱則是一個被任意擺布的邊緣角色,是作者為了完成本次寫作任務的工具。很顯然,作者對這個人物的“生命\"并不關心,并沒有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小凱的內心。于是,作為“他\"的小凱在作文中回歸活性的空間和可能性就完全喪失了。
二、保持合理的敘事容量,兼顧\"我”與“他的平衡
保持合理的敘事容量才能避免出現文章結構失衡的問題。下文仍以學生作文《他失望了》為例,談談如何在寫作時保持合理的敘事容量,從而促進“我”與“他”的平衡。
(一)轉變敘述方式,歸還“他”的地位
在記敘文寫作中,第一人稱自述是學生最常使用的敘述視角。學生習慣于寫自己的故事,喜歡用“日記體\"組織語言,這種寫作的慣性導致學生在寫他人的故事時會不自覺地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故事。以例文中的第一處敘述為例,其中體現小凱自主性的句子僅為“為此,他十分興奮”,至于小凱的興奮體現在哪里?在興奮時做出哪些肢體動作?作者沒有做出具體解釋。另外,由于缺少事發時小凱的語言自述,敘述的真實性也在一定程度被削弱。而“小凱的母親答應他…就把他的手機修好\"等說明性語料只是解釋了小凱母親的承諾,只是為接下來人物行為的轉變埋下伏筆,并未在此過程中體現人物的意識。而且,敘述者在刻畫人物、交代事情的起因時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敘述性語言,這種語言是由轉述得來,且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屬于二手資料,用這種方式描述事件,未免失真。為了還原人物的真實性并突出其主體地位,可以將轉述句變成直述句,如\"小凱的母親答應他:‘兒子,你要是期末考每科考90分以上,我就把你的手機拿去店里修好。\"用語言和動作描寫擴寫句子“為此,他十分興奮”,將細節補充完整,如\"小凱說:‘媽媽,這是真的嗎?這可是我一直期待的!'隨后,小凱猛地站起來,用力揮舞著手臂,大聲呼喊著,那份興奮和激動仿佛要將屋頂掀翻。\"這樣的“整改”,讓“他\"以第一人稱自述者的身份表達內容,有力地還原了人物的真實面貌。同時,“我\"逐漸淡出讀者的視線,不再以“說書人”的姿態描述事件,而是變成一臺“放映機”,只負責把看到的事情再現、復述、還原。經過這樣的敘述轉換,“他\"的故事精彩起來,“他”真正成為一個擁有自主意識的“人”
(二)借助描寫方法,豐盈“他”的形象
在以敘述性語言為主導的交際語境中,由于敘述者大量使用轉述句式,導致作者基本上是在自說自話,并不會關注到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這種語境下的人物往往缺乏生機與活力,具體表現為語言的蒼白和肢體的僵硬。既然“我”的過多介入會引發不好的結果,那么在寫作時,“我”還可以參與到故事中嗎?當然能,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也就是說,“我”的存在感要弱一些,而“他”的敘述成分要多一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與“他”的平衡。這里的平衡并非指二者之間的權重相當,而是類似于“二八定律”。
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教師要教會學生圍繞人物的言行展開敘事,即寫作時主要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其他描寫方法為輔,且要以直述的方式寫作。同時,每個角度都要寫具體,神態抓住變化寫,動作抓住不尋常寫,語言抓住不同語氣寫。以例文中對小凱的第二處描寫為例,“平常
課堂實踐
下課的10分鐘,他像是一只瘋猴子,上下跳,讓老師頭痛不已。然而,現在他下課時卻十分安靜,不是看書就是復習課上的各種知識。\"這段話中,關于主人公的動作描寫僅為“他像是一只瘋猴子,上蹄下跳”,顯然不是合理的敘事結構。同時,“上蹄下跳”雖寫出了人物的興奮和喜悅,但這樣的描述仍顯寬泛,缺乏表現力。若要把這一語段變成主人公視角的事實描述,那么就要在語言、動作描寫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表現“他\"的形象。首先,敘述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以第一手資料呈現事件發生時人物的言行等內容。若敘述者不在現場,應當采訪其他旁觀者或者當事人,記錄當時的情況、人物的表現以及旁觀者的反應。其次,要賦予人物自主意識。主人公的存在和活動不以敘述者的意志為轉移,“他”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現實中的他是什么樣,作品中的“他\"就是什么樣。最后,充實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如把\"上蹄下跳\"這個動作擴展開來,并思考:人物當時是如何完成這個動作的?這樣的動作是如何排列組合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這個鏡頭分解成“猛地站起,跳到凳子上,做出奇怪的姿勢,對著他人得意地大笑\"等細微動作,再把一系列動作串聯成一段話,讓\"上下跳\"形象生動。
(三)緊扣文章主題,突出“他”的內容
半命題作文通常會有收斂的主題、聚焦的敘述核心以及明確的寫作重點。作文《他_了》,空格內所填寫的內容就是學生需要落實的語言任務。如《他失望了》,其敘述核心應落腳于“失望”。通過梳理發現,全文只有1處提到了小凱的失望:“小凱得知后大鬧一場,他這次太失望了。”小凱失望后的具體表現如何?反映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上是怎樣的狀態?讀者從中無從得知。這便是寫作沒能緊扣主題、突出重點的典型表現。
1.多維度刻畫人物情緒,把握人物內心
人會有喜怒哀樂等各種復雜情緒,哪怕是同一種情緒,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如“失望”,內斂的人可能會隱藏哀怨的愁緒,只能透過神情中的微妙變化才能覺察出來;在氣頭上的人如果要表現失望,他也許會氣急敗壞,也許會青筋暴起,也許會破口大罵;而坦然面對的人至多念叨幾句便不再理會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心理狀態下人物的表現千差萬別。在寫人物的情緒時,可以從三個維度入手:時間維度,描寫人物各種情緒或狀態的持續性,把時間拉得越長越能表現出情緒對人物行為的影響。情感維度,聚焦人物情緒的各種內隱或外顯表現,表達“他”內心秘而不宣的情感訴求。表達維度,敘述者可用上對比、比喻等手法,擴充\"他\"的敘事容量。以“失望”為例,可以用對比來表現主人公前后的反差,以樂景襯托哀情,突出人物需求未能滿足時的憂愁。
2.少用概括、轉述,多用復現、描寫等手法
除了觀察,學生還可以利用調查、采訪等方法獲得一手資料,以便更好地突出“他”。如有學生寫道:“表弟看《西游記》時,一會兒捏緊拳頭,似乎在為師徒四人感到生氣;一會兒又在歡呼,似乎在為師徒四人死里逃生而高興。”句子的修飾成分不多,就是實實在在地記錄,但筆下的人物就是在場景復現中立了起來。
3.選取典型事件,表現人物特點
典型事件就是能深刻反映事件內在規律或人物本質特征,具有“以一當十”的表達效果的概括性事例。在由“我”與“他”共同參與的事件中,需要提煉的是那些能最大程度反映人物內心以及性格特點的“符號\"事件,是那種帶有標簽色彩的事件,這樣的事件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事件的發生、波瀾、起伏和高潮應由“他”主導,“我”只是見證者,“我”起到的僅是暗中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并不會影響到事件的結果。
綜上所述,要保證“我”與“他”的平衡,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敘述視角,確立“他”的主體地位;其次要保持合理的敘事容量,確保內容能夠緊扣主題,重點突出;最后,要用好語言、動作、神態等人物描寫方法,在典型事件中把握人物內心。
參考文獻:
[1]林珊.巧設可視支架顯化習作思維-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他了》教學設計與反思[J].江西教育,2024(30):48-52
[2]金姝娟.李娜.聚焦生之本遵循文之道巧設學之架—以五下《他_了》習作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4(1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