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理性”?它與“感性”截然不同,“感性”指個體憑借著主觀臆斷、直覺、偏見、情感、情緒等去思考,行動;而“理性”則是去掉了感性的枝枝葉葉,留下冷靜判斷、客觀推理、全面分析、理智態度、邏輯思維、實證手段、科學方法的主干,助我們審視萬物,辨明方向,思考決策,合理行動。
理性的力量,尤為可貴。經濟學中,“阿萊悖論”告訴我們,人類做重大決策時也許會感情用事,造成風險、損失;心理學中,書籍《烏合之眾》告訴我們,人容易在群體無意識中喪失理性,變得急躁、沖動、盲從。
由此,我們要重視理性的力量。如奧地利哲學家哈耶克所說:“理性是一種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種感情,使我們能夠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價值。”理性可發揮效力,讓生活條理化、可控化,讓生活走入我們所希望的軌道之中,避免自身陷入情感情緒的泥淖、迷霧、火山。
尤其是極端的情緒將要失控之時,我們更要懂得清醒地克制、駕馭,審時度勢,才能發揮理性的功用——如莎士比亞所說:“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家人與鄰里發生矛盾、糾紛,清朝學士留下“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的佳話,以理性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林則徐得知廣東海關官員蓄意破壞禁煙成果,怒不可遏之時,想到書房掛著的“制怒”二字,頓時沉住氣,巧妙周旋,以理性保住了修建虎門炮臺的銀兩。
然而,如果一個人擁有了百分之百的理性,那他的心就會變冷變硬、麻木殘忍。詩人泰戈爾說:“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過度理性,會自傷自毀,傷害他人。
回顧過去,魯迅生長在嚴苛、缺愛的大家庭中,曾自詡為權威兄長,懷著理性,無情地毀壞兄弟的風箏,扼殺其天真的童心。后來,魯迅陷入內疚、悔恨、自責中,不斷反省,用溫情、柔情、感性去彌補自己給弟弟造成的傷害,請求弟弟的寬恕。思考當下,外賣平臺為了提升效益,就用“大數據”分析市場,理性地縮短騎手的送餐時間。這樣的工具理性,導致騎手騎車速度過快,交通事故頻發,威脅著外賣員和車輛行人的安全,反而降低了社會效率,失去了人心。可見,完全理性,做事也許會失之偏頗。
理性,乃千鈞之力。我們應善用理性的力量,明事理、辨是非、懂利弊,讓自身有更冷靜的判斷力和更清晰的大局觀,善用理性向善尚美的力量,同時,規避過度理性帶來的冰冷與傷害,使個人生活更加美好,社會運轉更具溫情。
作者簡介:佟易納,女,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