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是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節,本文以音樂鑒賞課程為切入點,充分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設計整門課程的教學計劃,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通過解讀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文化內涵、結合音樂創作和表演等方法,深入剖析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行并進。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意義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是將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來,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創編,鍛煉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責任和人生價值。
當然,音樂鑒賞課程最獨特的意義在于它的治愈力量,它能夠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調節情緒。學生們通過學習和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感悟作品、抒發情感,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
課程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依據高職教育理念,按照課程定位,制定融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總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知水平、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遵循音樂教學的認知規律,充分挖掘提煉適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確教學內容,發揮音樂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設計,以思政育人為導向。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課程學習、參與音樂欣賞與實踐活動,掌握音樂基礎知識、感受音樂作品形象和體驗情感表現的表演技能,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塑造美好心靈,厚植民族情感,堅定文化自信,做高素質勞動者和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本課標(見表1)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同時強調通過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內容設計,以思政元素為依托。在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設計中,“立德樹人”為核心理念,教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選擇的音樂作品既要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愛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音樂品味,又要能夠通過音樂作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思考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在音樂鑒賞課程的設計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內容主要由4個模塊、5條主線、21首音樂作品組成,精選的音樂作品主要以《黃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為主,多為反映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和社會變遷的作品,經典音樂作品的學習能讓同學們在旋律中體驗和感悟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激發愛國情感。深入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創作背景、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通過講解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與時代背景、社會現狀的緊密聯系。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如下(見表2)。

教學方法設計:以主題內化為重點。利用多媒體技術、歷史影像資料等手段,創設與音樂作品相契合的歷史或文化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與情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班級辯論或項目任務,如制作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研究報告、策劃主題音樂會等,引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價值的雙重內化。
教學評價設計:以全面發展為標準。構建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涵蓋音樂知識與技能、審美鑒賞能力、情感表達能力、文化理解與傳承、社會責任感等多個維度。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課堂參與度、團隊合作、主題討論的貢獻等,結合期末考核、作品展示等終結性評價,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本課程的思政融入分三個階段。課前探索,通過線上學習平臺,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音樂作品的背景和思政內涵。課中導學,通過玲聽、觀看等方式感受音樂之美;通過講解答疑、分析、思辨等方式鑒賞音樂之美;通過參與體驗、表演模仿等方式表現音樂之美;課后拓展,策劃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舞臺表現力,亦可通過全民K歌、唱吧等App軟件為學生創造提升實踐能力的機會,鞏固課程思政的教育成果。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實踐,主要通過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文化觀。以下是具體的教學實踐做法。
挖掘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結合歷史背景解讀作品。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師深人挖掘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例如,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可以結合貝多芬所處的歐洲社會動蕩時期,分析作品中所蘊含的抗爭精神和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的關系,鍛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通過對經典音樂作品的文化解讀,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傳遞音樂作品的內核價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多選擇具有愛國主義主題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如《我和我的祖國》《黃河大合唱》等。通過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表現手法以及歌詞內涵,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所表達的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歌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集體主義一直是世人推崇的一種價值導向,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優秀的音樂作品中蘊含集體的力量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如《義勇軍進行曲》《我們都是追夢人》等。教師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集體主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教師亦可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等集體性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集體的力量和協作的快樂。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作為美育課程的重要部分,音樂鑒賞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育人價值。音樂鑒賞課程通過深入挖掘經典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人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旨在實現知識傳
結合音樂創作與表演實踐
鼓勵學生創作具有思政內涵的作品。在課程中設置音樂創作環節,引導學生結合思政主題進行創作。例如,組織學生創作以“中國夢”“新時代”等為主題的歌曲或樂曲,通過創作實踐,讓學生將思政教育與音樂創作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開展音樂表演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活動,如音樂會、音樂劇等,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作品進行排練和演出。在排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通過表演將思政教育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
利用多媒體與現代技術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音樂鑒賞課件,將音樂作品與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相結合,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課后拓展階段,可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音樂鑒賞思政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觀看線上音樂思政公開課、參加音樂思政主題的網絡研討會等。通過線上平臺活動,豐富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內容與形\式,拓寬學生的視野。
通過上述教學實踐,深入剖析經典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藝術價值,引導學生立體化多維度理解作品所內含的思想與情感,提升藝術內涵與人文素養。在思政元素融人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實現了音樂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成效評價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實施,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制定了評價表(見表3),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更在思政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知識傳承與價值引領的同向同行。

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滿意度較高。他們普遍認為,這種將思政教育與音樂鑒賞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加深了課程的思想深度,還提升了課程的感染力。大部分學生表示,音樂鑒賞課程思政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實施,在育人成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達到了思政與音樂教育的深度融合。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有堵點和痛點,今后須繼續優化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牢不可摧的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王珊,1988年出生,女,講師,主要從事音樂學、戲劇戲曲學研究。本文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雙高計劃’背景下美育課程思政多維度評價體系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C2025313)的階段性成果;系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重點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美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路徑研究”(ZD202401)。作者單位:上??苿撀殬I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