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88-5368(2025)06-0106-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hina has clearly emphasiz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five types of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in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should align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of ruralrevitalization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high-level agricultural profesionalswhoare practice-oriented,application-driven,and professionallycompetent.Leveraging its disciplinarystrengths in agriculture,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has inovated a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for talent development,aiming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universityhas establishe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rogram in Rur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This initiative hasresulted in thecultivation of acohortof postgraduates who are firm i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possess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and demonstrate robust practical skilsand innovative thinking.These students embody the qualities of“one understanding and two devotions”(i.e.,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loving rural areas,and caring for farmers), and arededicated tocontributing to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roughthis endeavor,a dual-driven,university-local cooperative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agriculture has been effectively developed and explored.
Key words: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Practical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涉農高校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人才源、科技庫和生力軍,聚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強化人才培養,既是涉農高校的主責主業,更是社會發展賦予的時代使命和政治擔當。在2019年設立“鄉村治理與發展專項計劃”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項目,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要求,組織校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研究生導師和校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龍頭企業高管等專家組建了“雙師型”導師團隊,設定了“鄉村空間布局研究、鄉村產業發展研究、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研究、鄉村文化研究”等12個方向,注重培養掌握農村發展領域的堅實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能夠對“三農”問題進行分析和應對的實踐型、應用型、專業型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在安排學生服務政府管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結合、創新創業與服務鄉村結合,對有效推動學校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培養機制創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1縣鎮村各級組織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客觀需求
1.1縣鎮村各級組織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困難
五級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過程中,縣鎮級政府做好全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和落實相關資源配置是前提,而在落實鄉村振興項目過程中,涉農科技與人才最大的短板??h鎮級組織在系統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工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實際困難:一是縣級政府編制全域鄉村振興規劃過程中缺乏編制規劃的人才;二是鎮村落實鄉村振興項目過程中缺乏產業人才和科技信息;三是項目之間收益率與回報周期差異太大,各從業主體積極性難以平衡,繼而導致生態類項目計劃無人問津或離開上級經費無法存活;四是村集體資源占有差異導致村集體組織力、凝聚力嚴重分化,無資源與積累的村集體的凝聚力幾近喪失;五是農村空心化和去勞動力化,導致人力資源短缺,農業產業缺乏實施主體、農技信息缺乏承接載體[1]
1.2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客觀需求
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需要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2]。在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指導下,明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應該具備通專結合的理論知識結構;具備解決實踐問題、組織管理、團隊合作、創新開發的能力結構;具備身心健康、“一懂兩愛”、三農情懷深厚的素質結構,并特別強調職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德智體美勞一體化發展的培養目標[3]?!班l村振興與發展”專項研究生在校地協同背景下,在鄉村振興學院服務地方政府鄉村振興規劃編制、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落地過程中,有計劃地安排專項研究生在基層鄉村振興工作中去實踐鍛煉,優化設計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培養模式,進一步滿足五育并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4,5]
2“鄉村振興與發展”專項研究生實踐環節培養的工作實踐
2.1“鄉村治理與發展”專項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
該項目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制培養的4個校級重點項目之一,由鄉村振興學院(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牽頭組織管理[。該項目以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出發點,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和人才培養校地雙元驅動機制,形成涉農專業學位研究生“四模塊、六單元、三階段、四能力”的雙元驅動校地協同培養新模式?!半p元驅動”即服務地方政府鄉村振興戰略的外因驅動和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內因驅動;“四模塊”即研究生培養的“人格塑造、課程學習、創新創業和實踐教育”四大模塊;“六單元”即做實研究生培養的“思政筑魂、知識體系構建、創新能力培養、創意意識培育、實踐技能提升和領導力錘煉\"六個單元;“三階段”即結合“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 + 論文選題開題 + 論文實施答辯”這三個階段,將“實踐-理論-再實踐”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四能力”即通過協同培養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提升、實踐能力鍛煉和創新能力培養”這四種能力。通過探索與實踐,旨在造就一批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一懂兩愛”情懷、奉獻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兼具國際化視野,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志服務于鄉村治理與發展,理想信念堅定、熟悉國情和農業政策、基礎理論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有志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復合應用型高層次人才。
2.2“鄉村治理與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機制探索與實踐路徑
通過校地合作,以編制縣(鎮)全域鄉村振興規劃為先導,以落實鄉村五大振興建設需求為背景,協同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校方選聘校內學業導師并安排專業學位研究生到地方政府6-8個月的掛職鍛煉,實現淬煉學生三農情懷和促進德智體美勞一體化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地方政府選聘校外實踐導師,聚焦鄉村振興規劃項目落地需求,安排學生參與具體工作實踐,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工作。校地雙方以實踐基地為平臺,形成“兩元驅動、目標同向、需求互補、合作共贏”的校地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出涉農高校在讀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鄉村振興工作實踐中成長成才的培養人才新路徑。
2.3“鄉村治理與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鍛煉的具體做法與成效
“鄉村治理與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分別在陜西韓城、延安、武功、富平、淳化、城固等市縣設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形成了多學科領域交叉、校地協同、雙導師團隊,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在生產一線有機融合,人才培養與服務鄉村振興互補共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育人機制。從2019年開始招生至2023年,累計培養學生670人,涉及12個學院、15個專業學位領域,共招生5屆670名研究生,其中在校生405人,已畢業學生275人。經過為期6-8個月的基層實踐鍛煉,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明顯提升,獲得當地政府的一致好評,已完成實踐鍛煉的學生中有100余名學生獲得考評優秀和榮譽表彰鄉村振興專項研究生項目制培養入選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科教動態[7]。目前已畢業的275 名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畢業生選擇留在西部,從事與農業、鄉村振興相關工作。學生經過實踐鍛煉,綜合素質、組織協調能力明顯提升,涌現出了一批有理想抱負、有三農情懷、有職業基礎的高層次人才,其中在延安河莊坪鎮實踐鍛煉的研究生王芳、阮國兵、智伯堯、項舒敏等同學獲評2022年全國農科研究生鄉村振興志愿聯盟優秀成果二等獎。
3 討論與結論
3.1校地協同是涉農高校依托研究生實踐鍛煉,完成德智體美勞一體化人才培養自標的有效措施
鄉村振興是時代賦予涉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歷史使命,也是學生自身發展和事業成就的最高追求,因此,鄉村必將是涉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主戰場?!班l村治理與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校外實踐鍛煉過程中,以鄉村振興為切入點,一手抓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雙平臺”“雙導師”“雙需求”,學校聘工作經驗豐富的地方干部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實踐鍛煉,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一手抓地方政府鄉村振興人才柔性引進、項目合作、科技成果落地、科技信息共享,地方政府選聘專業學位研究生為相關部門的領導助理,鏈接鄉村振興一線。雙方聚焦鄉村振興對農業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的多樣化需求,共同構建了以“鄉村治理與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為合作交流平臺的運行有效、校地共贏的融合發展機制。
3.2到鄉村振興工作一線實踐鍛煉是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讓新時代涉農高校的青年學生走出象牙塔,走進農村、接觸農民、認知農業,去“三農”一線感受城鄉發展的差距、農民生活的艱辛、糧食生產的不易,深刻理解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學生在基層發現并解決鄉村治理與發展中存在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和運用專業解決生產問題的成就感;在與基層干部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實踐鍛煉過程中全面培養青年學生知農愛農、學農為農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在實踐過程中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健全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一體化一體化發展。同時在6-8個月的融入式、沉浸式、頂崗式實踐鍛煉過程中,為基層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奉獻青春與智慧。
3.3校地協同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和智庫支持
校地協同建設校外基地,架起產教協同“雙向奔赴”的校地合作機制,地方政府將實踐鍛煉研究生納人“柔性引進人才”管理,聘請為掛職干部或科技員,依此調動了涉農高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服務地方鄉村振興。校外實踐基地成了涉農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鐵打的營盤”、實踐鍛煉的研究生們和學校的導師團隊與科技推廣專家團隊成了服務當地鄉村振興工作“流水的兵”,校內導師及專家團隊幫助地方政府解決科學編制鄉村振興規劃、產業發展咨詢、鄉村建設指導等需求,校外導師指導駐基地研究生積極參與具體產業服務和基層社會管理等工作,在幫助地方政府鄉村振興人才缺、科技弱等矛盾的同時,有效拓展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的校外資源;提升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拓展了高校研究團隊聚焦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開展科學研究的信息渠道。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2021年2月.
[2] 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教研[2015]1號.
[3] 張濤,張穎玉.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的問題與建議[J].高等農業教育,2022(1):112-119.
[4] 周文輝,黃歡,劉俊起,趙金敏.2022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8):21-27.
[5] 趙光武,沈希,童再康,等.基于科技特派員模式培養農科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42-47.
[6] 張靜,張蚌蚌,布都會,等.涉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項目制”改革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10):22-27.
[7]韓新輝,張靜.鄉村振興青年實踐:西農模式[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