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6;F724.6 文獻標志碼:A
引用:,.健全“校地深度協同”機制的思考[J」.農村·農業·農民,2025(7):105-109.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政策導向為農林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協同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1]。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支持高校與地方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強調通過“校地協同”破解鄉村人才與技術短缺困境。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部署,提升涉農職業教育水平,鼓勵職業學校與農業企業等組建產教聯合體「2」。重視本土培養和外部引用相結合,不斷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政策的高位推動,不僅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服務鄉村發展的戰略定位,也化解了城鄉要素流通的制度性梗阻。
農林高校聚焦自身高科技、高智力、多人才的特點,推動專家深入鄉村進行技術幫扶和產業發展指導,在發揮智力扶貧與科技扶貧的過程中,實現了對政治資源、組織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嵌入式整合。當前,“三農”工作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升級成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鄉村振興既要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現代化轉型,夯實現代化農業發展技術體系和融合發展體系,又要避免城市資本過度卷人帶來的鄉村振興能力的結構性失序。因此,健全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需要全面提升農林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認知能力,理順農林高校與地方鄉村之間協同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充分發揮“校地深度協同”機制的獨特優勢。
“校地深度協同”機制闡釋
“校地深度協同”機制依托協同治理理論的研究成果,是鄉村協同治理與高校協同治理在新時期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發展。“校地深度協同”機制強調協同治理的多元性、動態性與綜合性,是協同治理理論在交叉學科領域的重要實踐。傳統協同治理理論被學者廣泛使用來解釋不同社會系統既相互影響又彼此合作,從而促進整合多元社會生態系統實踐的有序轉換。就農林高校與社會治理的關系來說,國內部分學者將其進一步引申用來討論和分析農林高校院所、社會與地方政府等社會子系統在鄉村振興中的分工與協作「3」;也有學者借用ETZKOWITZ和LEYDESDORFF的“三螺旋理論”來解釋知識經濟背景下政府、農林高校和產業之間交叉影響的互動關系[4]。
雖然上述研究系統闡釋了政府、農林高校和產業的協作關系,但都傾向于將鄉村作為單一客體來討論不同子系統在鄉村建設中的互動過程,而缺乏對高校在內生性增長中所具有的協同意義的進一步說明,即對協同過程的互動回饋機制的深層研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中,鄉村振興的結構性改革工程是黨中央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破解短板、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環節,也是在改革和實踐中激活人民群眾主體性力量、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戰略機遇,因而“校地深度協同”機制具有鮮明的價值內涵與實踐旨歸。
(一)“校地深度協同”體現共同富裕思想
實現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脈相承的思想焦點與實踐方向,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質量現代化建設中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善用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將資源投入精準對接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校地深度協同”機制作為服務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其核心要義始終是共同富裕內涵的深刻表達。第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鄉村振興關鍵在組織振興,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和引領作用也是實現當代鄉村“五位一體”全面和諧發展的關鍵。農林高校是研究、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的重要組織之一,理應在鄉村振興中成為指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中心力量。通過支部共建、產業共建等多種形式,農林高校便于協助基層黨組織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和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切實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的能力。第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林高校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智識支持和人才隊伍支撐,“校地深度協同”更能充分釋放農業現代生產、管理技術的革新能力,提升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效率。第三,服務和建設鄉村是持續凝聚共同富裕精神力量的平臺。共同富裕的目標并非一朝之功,需要黨領導全體人民經過長時間的共同奮斗得以實現。在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中,培育新型農民的主體性意識,提升青年人“知農、愛農、為農”的社會情懷和奮斗價值是時代賦予農林高校的任務使命,也是凝練青年一代精神共識、聚焦中華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校地深度協同”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5]2020 年,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正是黨始終堅定人民立場,領導和依靠人民群眾,集中力量解決貧困群眾基本民生需求,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實踐。在后脫貧時代,農林高校的科研平臺優勢更加鮮明。一方面,農林高校能因地制宜地對照鄉村發展面臨的切實性問題和實際需求,從現代農業生產、科學種植、鄉村現代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多個方面展開專項研究、匯集各方力量,避免市場資本與鄉村逐利的問題出現,堅持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全心全意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群體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農林高校與地方的深度協同,以智識協助為主。農林高校通過前期社會調研,針對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可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搭建農業人才建設平臺,為鄉村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本土人才隊伍,激活農民群眾的主體性力量,使扶志扶智的典型經驗和強大動能在鄉村振興中得以更充分的釋放。
(三)“校地深度協同”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突出問題[6]。因此,化解社會主要矛盾,必須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在一定意義上,農林高校是建立在農村和城市、農業和其他行業、農民和市民之間的特殊的溝通聯結的場域,理應承擔起新時代協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任務。從學科平臺建設和應用能力上說,農林高校的學科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都是緊緊圍繞農業研究的基礎問題和前沿領域展開,大量科研成果通過在鄉實驗站和實踐基地進行廣泛推廣,保證了農業現代化生產、種植技術的前沿視野和應用的有效結合,促進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和協同發展。從人才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上說,多年來各農林高校在農村地區、邊疆民族地區的招生人數不斷擴大,成為農村青年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之后,農林高校通過培訓、技術下鄉等手段不斷提升新興職業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能力,為農業生產體系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校地深度協同”機制的深化
農林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應秉持“內生發展”理念,堅持以培育和激活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為原則,加強鄉村自我“造血”能力建設的同時,重視產出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實現“校地”循環造血。“校地深度協同”機制強調構建鄉村內生型增長的治理根基,夯實鄉村多元化發展的協同效應,構建協同治理的長效網絡與累進機會,避免資源單向投入帶來的運動式反復。創新建立全鏈條工作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無縫對接。這種“育人—用人”雙輪驅動模式既確保了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又培養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農林人才,最終形成校地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一)健全黨建服務體系,夯實黨政引領的宏觀導向
組織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各項重點工作中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當前,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成為阻礙鄉村振興進入快車道的普遍癥結。在鄉村快速發展時,傳統治理方式難以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鄉村發展需求。鄉村基層黨員隊伍的引領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難以凝聚起鄉村發展的強大合力。同時,法治意識與現代精神的治理和管理理念與鄉村自治的有效銜接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鄉村治理效能難以提升,制約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健全黨建服務體系成為關鍵舉措。要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員的綜合素質與服務能力,強化黨的領導在鄉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第一,開展黨建培訓活動。邀請農林高校專家和學者為基層黨員授課,解讀鄉村振興政策,傳授現代治理理念與方法,增強基層黨員的政策理解力與執行力。第二,建立黨員聯系群眾制度。每位黨員負責聯系一定數量的農戶,定期走訪,了解群眾需求,及時反饋問題,發揮黨員在群眾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凝聚起鄉村發展的強大民意基礎。第三,推動基層黨組織與高校黨組織的結對共建。高校黨組織可以為鄉村黨組織提供智力支持,協助制定黨建規劃,共同開展支部聯學共建活動,促進鄉村黨建與高校黨建的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落實,為鄉村發展筑牢堅實的組織根基。
(二)搭建產研協同平臺,提升產業升級的發展能力
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著技術發展不太成熟、人力資源不匹配、信息流通不夠及時等現實困境,農林高校必須承擔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責任,破解鄉村發展難題,推動鄉村產業全面發展。
搭建產研協同平臺是提升鄉村產業升級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林高校作為農業科研的重要力量,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與人才優勢。通過與鄉村產業主體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構建產研協同平臺,實現高校科研成果與鄉村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一方面,農林高校應繼續緊抓“專家服務團”“學生志愿隊”的建設,以構建“政府 + 大學 + 產業園(合作社) + 小農戶”的產業振興格局為目標,鼓勵專家團隊深人基層,精準對接科研項目與鄉村產業發展戰略,了解鄉村產業的技術瓶頸與實際需求,開展技術
|農業教育現代化
研發和創新。另一方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將高校的先進農業技術、優良品種等成果在鄉村進行示范推廣,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等活動,直觀地展示新技術帶來的效益提升,從而激發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推動鄉村產業技術升級。同時,鼓勵高校師生扎根鄉村創辦農業科技企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助力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形成知識創新的良好氛圍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人才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然而,當前鄉村振興面臨著高素質農業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持續增強。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反映,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愈發凸顯[7]。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的振興發展,使得鄉村在產業轉型、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多方面面臨人才瓶頸。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解決鄉村人才短缺問題、加強知識創新的關鍵所在。高校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員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隊伍「8]。農林高校應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培養更多適應鄉村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農業人才。一方面,調整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將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與管理經驗。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深人鄉村開展農業技術服務、農村社會調研等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對鄉村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高校與鄉村的產學研合作,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鄉村產業需求,與鄉村企業、合作社等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定向培養急需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鄉村需求的無縫對接。此外,高校還應加強繼續教育服務,對鄉村現有農業生產經營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提升教育,增強“頭雁”領航作用,提升鄉村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四)構建全鏈條工作體系,培育社會實踐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時期,農林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型經驗充分證明,引導鄉村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離不開對內外資源的充分利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構建以社會實踐為中心的全鏈條工作體系,是培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過程。
農林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其核心價值并非單純依賴技術與知識資源對鄉村的“跨界”推動,更在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知識積累的社會屬性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物質屬性深度融合。農業技術與知識并非孤立于實驗室的“無菌”硬科學,而是兼具社會價值、保障勞動力再生產的“軟科學”。農林高校在鄉村振興中不僅是技術與知識的提供者,更是鄉村內生動力的培育者和激發者。通過構建全鏈條工作體系,實現從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到產業振興的有機銜接,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因此,農林高校的知識生產并非簡單的資本增值過程,而是回歸勞動價值的實踐探索。這表明,農林高校的知識實踐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校地協同”機制最終聚焦于實現勞動價值的社會實踐。通過全鏈條工作體系的實施,培育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協調發展,實現校地雙向服務鄉村振興的目標。
三、結語
“校地深度協同”機制通過重構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與組織資源的配置邏輯,形成“要素重組一效能釋放一系統進化”的動態理論模型,其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創造性應用。“校地深度協同”機制作為協同治理的關鍵,可以充分發揮農林高校與地方鄉村之間的優勢互補,發展的目標價值相互嵌入,最終形成包含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與組織資源在內的深度協同關系。通過健全“校地深度協同”機制,可為緩解鄉村主體邊界收縮、改善資源外流狀況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實現區域性鄉村振興的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5-2-13].https://www. gov. 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5-01-01)[2025-2-23].https: //www. 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 htm.
[3]陳詩波,李偉.高校新農村研究院: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8):54-59.
[4]解濤,杜建國,許玲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知識溢出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3) : 478-487.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7]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EB/OL].(2017-12-16)[2025-03-16].https://www. stats. gov. cn/sj/tjgb/nypcgb/qgnypcgb/202302/t20230206_1902105. html.
[8]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EB/OL]. (2018-05-03)[2025-5-2]. http: //www. moe. 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5/t20180503_334884.html.
Reflec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epth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LIU Na, ZHANG Long(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Aamp;FUniversity,Yangling7121OO,China)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revitalization ofrural areas is the focus ofthe current“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the“Three Rural Isses”)work,and enhancing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serve rural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The“in-depth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mechanism,as an innovative measure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serve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new era,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deconstructed in terms of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s.This mechanism,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logic(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developmental logic(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cademia and research),and governance logic(a tripartite linkage system),forms a practical pathway that includes Partyand government leadership,industrial upgrading,knowledge innovation,and social participation.It can effectively construct a ful-chain work system of“talent cultivation-talent utilization”,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radigms for promot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in-depth university-loca collaboration”; full-chain work system
[責任編輯: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