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national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strategicand action guidance for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insocialandcultural institutions.Thisarticlefirstlyanalyzes thenecesityofcollaborativedevelopmentfromthe aspectsofinstitutionalmechanism,theoreticalessnce,historicalinheritanceandpracticalbenefits,andatthesametimeit analyzes thestrategic guidancebroughtbythenational strategyofcultural digitizationto thecolaborativedevelopmentof culturalresouresbyvarious institutionsfromtheaspectsofdirectionandorientation,targetoutlook,taskpositioningand guaranteedorientation.Then,itanalyzes thecurentproblemsofculturalresouresco-developmentofsocialandcultural institutionsnddstatteistiosaacdihthealasofelogysioalmehism,chicllevel andbalanceofinterestsintecdevelopment.Acordinglytearticleproposetassociatecuturalsourceentitultural resourcedataandculturaldatasources,implementhesynergisticstrategyoftechnologicalresonance,esourcesharingprouct co-creationandserviceco-development,aswellasimprovethesafeguardinitiativesatthelevelof institutions,mechaisms andsystems,soas tohelpthesocialandcultural institutions tobuildupanewpaternofsynergisticdevelopment,andthen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Keywords: National 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g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Synergistic Strategy
社會文化機構是文化資源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踐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關聯不同領域、不同形態、零散狀態的文化資源數據,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1海量的存量文化資源使社會文化機構占據文化建設的“先天優勢”,為實現跨機構資源共建提供了資源來源和發展動能。而將協同理念融入文化事業發展全過程,已成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思維和重要指針,如《“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健全區域內文化協同發展機制”“促進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加強區域文化協同創新”。[2]
學界關于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相關研究成果多圍繞文化資源共生共創和共享共建,探索協同新模式、新思維、新路徑,著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效,追求協同各方互利共贏。在理論構建層面,如周耀林等人依據敘事傳播理論,構建紅色檔案資源社會共建模式,思考模式實現路徑[3」;楊茜則提出以人為本的文化產業綠色共建共享發展模式。[4]在實證研究層面,如閆海等人以檔案館和企業共創的“紅色地鐵”城市文化品牌為例,分析檔案資源開發利用聯建共建模式、問題和對策[5」;張若星分析新時代“一帶一路”文化共建的邏輯和挑戰,并提出共建策略[];吳倩等人以愛爾蘭數字存儲庫為例,探析文化遺產資源協同共建策略[7]。此外,也有從多元主體參與文化建設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角度的分析[8和基于政策驅動的文化資源協同建設實踐研究等,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資源協同共建共享[9]、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10]既有研究成果從多維度背景提供了理論觀照,構建了具有實證效力的解釋框架,但仍然缺乏以社會文化機構為主體視角在協同建設中的相關思考,這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間。據此,文章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為背景,從協同建設角度著手,探討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建設問題,以豐富新時代文化資源協同建設思路舉措。
1協同建設是社會文化機構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應有之義
1.1制度機理:中國國家制度治理體系優勢應然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指引下的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集中彰顯了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優越性和科學性。《意見》提出建設國家文化專網、中華文化數據庫、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中心等,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總攬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團結一致”“勁兒往一處使”的“中國之治”的鮮明表征。協同建設是明晰戰略意涵、踐行戰略指引、落實戰略任務的重要法寶。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優越性、生命力在文化領域所體現出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樹立核心價值共識,形成和鞏固共同思想基礎,以此確保社會文化機構在協同建設上的思想、價值和觀念認同。樹立協同思維、應用協同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形成集群效應,整合盤活文化資源,提高全局管控、協同共享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能力,助力打造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在文化領域的“中國模式”
1.2理論精髓:馬克思主義及當代表達真理使然
《意見》將馬克思主義浸潤到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全局,成為指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的深層思維邏輯。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理想及分配理論中,“共產、共建、共享”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共建,即共同創造財富。由此可見,協同理念與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的共建特征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指引下的文化建設任務、目標、保障舉措等貫徹落實需要各社會文化機構協商溝通、協同共建。各機構也在協同共建中總結經驗,反哺策略更新,豐富馬克思主義真理財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表達的最新成果,其中蘊藏的共建共享發展理念進一步揭示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正確性和協同共建的科學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12]實現共建是推進共享的現實前提和條件。[13]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14]從“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到“兩個結合”“七個著力”,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蘊含的理論和實踐創新要求需要各社會文化機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協同共進,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1.3歷史傳承:中華文明大一統歷史發展必然
中華文明從未間斷、一脈相承,始終維系大一統局面。長久以來,從皇家朝廷,到政府主導,中國所走的路是歷史的規定。[15]正是東方大陸上這樣一種長期穩定的歷史傳統所衍生的國家政權管理體系具有統一性、穩固性,國家政權的管理力量對應也派生出一系列深藏大一統治理邏輯的政策、方針、路線。如今,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一樣離不開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文化穩定的大一統格局的使命擔當。《意見》蘊含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重要任務,是大一統國家歷史接續延展脈絡中文化治理邏輯的典型揭示。維系大一統,不僅要靠核心力量的領導,更要靠體系內各單元協同共治,一體推進制度、社會、文化繁榮。
1.4實踐效益:協同建設現實長遠雙元價值實然
協同建設的現實價值也可稱為現行價值,即協同建設對現實社會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有用性。各級各類社會文化機構共同整合文化資源,共創文化資源產品,共同提供優質文化服務,能塑造出單個社會文化機構所無法比擬的模態,產出 °1+1gt;2?? 的現實效益。此外,協同共建有助于破除“信息孤島”,為解決現實潛在的“資源孤島”“數據孤島”“機構孤島”等問題提供最優解。協同建設的長遠價值是指協同建設的效用可以擴展到未知的未來,并能在未來持續發揮正向作用,滿足發展需要。各機構共建、共創、共享文化資源,形成良性協同運作模式,長久以往,能夠幫助生成文化資源共管、文化數據共治的新樣態、新范式,助力實現中華文化成果全景呈現、全民共享、全域傳播。
2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為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提供戰略指引
2.1方向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
《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16],由此表明,堅守意識形態陣地是協同建設的重要前提,從指導思想上劃清界限、錨定指針、提供行動指南。“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7],意指文化資源協同建設要立足當下,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18],奠定協同建設統一的價值追求、方向追求,增進各機構協同建設的方向認同。
2.2目標前景: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
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也是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以“四端一網兩翼”(供給端、生產端、云端、需求端、專網、認證翼、監管翼)為目標,綜合應用新技術,實現文化資源數據化轉化,為文創企業提供優質生產資料,構建全新文化生產力。[19]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對社會文化機構各方加強技術融合、協作力度,共商文化數據資源開發,共建數據流通順暢、應用通暢、服務流暢的文化大數據服務平臺,共享文化數據資源建設成果,具有重要戰略指導作用和建設性意義。
2.3任務指向:“五個維度”推進協同建設
梳理《意見》八大重點任務,對各機構協同建設的指引可歸納為五個維度:一是技術協同,要加強彼此技術應用交叉合作力度,共同研究提高技術契合水平、耦合效能,協同培養技術人才。二是資源共享,物理分布、邏輯關聯文化數據資源,提高協同建設過程中文化資源供給的全面性、關聯性、系統性,創新文化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模式。三是服務提質,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促進文化消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共商文化資源協同服務新形式、新思維、新路徑,提高文化服務能級。四是產品共創,合議文化數據解構、重構、再現新路向,協同聯動開發創新創意文化產品,呈現文化新場景、催生文化新消費、共創文化新業態。五是共治共管,在各機構協同基礎上共同營建起文化資源治理、開發、利用的空間氛圍,提高協同建設成效。
2.4保障定向:“四個向度”優化支撐架構
《意見》對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保障策略指引可歸納為以下四個向度:第一向度是建立健全協同建設全鏈路安全監管體系,優化協同建設數據產權保護機制,制定安全標準、安全管理制度。第二向度是將對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實際情況、任務落實、管理監督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推進,跟蹤協同進展,注重效果評估。第三向度是財政、金融、科技齊發力。完善對協同建設的財政支持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投入機制。加大對協同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優化籌資渠道、融資結構。探索建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基地,布局科技眾創平臺。第四向度是推廣信息與文獻相關國際標準[20],建立健全文化資源協同建設標準體系。
3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現實壁壘
社會文化機構的存量資源以物質狀態為基本存在形態,包含相當程度的精神文化內容,集中表征人們在某方面、領域或行業具備的知識、才識、智慧。當前,各社會文化機構已經開展了較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協同建設實踐嘗試,既有同類管理層之間的協同,如檔案館跨館聯動[21]、博物館聯盟[22]、圖書館館際協作[23]等,也有不同管理層的跨機構協同,如LAM(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24-25]、文化館館校合作[26]等,這些嘗試已經收獲了較好成果。根據《意見》提供的戰略指引,結合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已有實踐,發現當前社會文化機構若尋求突破原有“各自為戰”的局面,轉而進入“協同共建”層面,需要突破思想意識、體制機制、技術水平和利益平衡的壁壘。
3.1思想意識壁壘
協同建設的思想意識壁壘主要表現為各機構雖擁有豐富的存量文化資源,但卻缺乏一定的協同意識,“大會戰”“大盤棋”思維格局尚未成型。一是體現在社會文化機構發展規劃文本表述方面。各級各類社會文化機構大部分已制定了指導自身在階段性時期事業發展、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劃,如《陜西省“十四五”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等。通過對發展規劃進行文本分析,“協同”一詞雖在規劃中均有提及,但其中提出的政策指導和要求多作為整體規劃中主要任務的子分支,并沒有將其提升至規劃指導的中心地位。二是體現在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意識方面。海量的藏書、藏品長期沉眠倉庫,廣播電視節目“自產自銷”,文化“大合唱”局面尚未形成。[27]由于各機構過分強調文化資源的權屬,對文化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較為忽視,發展視野受限,缺乏一定的協同觀。
3.2體制機制壁壘
有關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一是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公共文化機構都屬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體制,缺乏全國性、高層次的統一管理主體或協調機構。[28]這為各機構協同共建共享文化資源帶來較大程度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二是標準不一,協同難度大。如圖書館的CNMARC著錄標準,檔案館的《檔案著錄規則》EAD,博物館的CIMI、VRCore、CDMA等。[29]不同標準之間互操作性差,從而加大了協同建設的難度。三是協同過程中面臨數據確權、數字化版權保護機制建設等問題。雖然文化資源數字化、數據化為協同共建帶來了新思路,但也衍生出有關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課題。如協同產生的文化數字化成果、文化數據資源如何保證公平確權、權屬如何分配、版權價值如何評估等。
3.3技術水平壁壘
一是各機構間技術契合性較低。技術契合性是指各機構在文化資源建設上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通性、共性,能夠相互配合,強調技術間的匹配程度。目前來看,各機構都有在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但各機構之間所用技術的匹配度、可適配性較低,給協同帶來較大的技術性難題。二是各機構針對技術的共同研發投入力度不強。各機構更熱衷于將技術投資置于自身存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共同探索技術研究、應用的投入。三是技術協同應用人才供不應求。各機構所培養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多針對自身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對協同利用的人才培養比較薄弱。
3.4利益平衡壁壘
一是各機構文化資源建設水平不均衡,且差距日漸擴大。文化資源分布不均等、內容同質化、形式有重疊,各機構文化資源建設程度差異明顯,文化資源建設競爭力不在同一量級,呈現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發展特征。不均衡的文化資源建設水平會給協同的走向、成效等帶來較大影響,如協同中各機構資源、資金、人力的投入與最終收益的公平問題。二是各協同主體間的利益配置不盡人意。因為各機構文化資源建設水平不盡相同,協同后各方主體對資源共享、效益共享的利益訴求也會有所區別,進而在利益收獲上的滿意度、認可度會有差異,也會影響各主體后續在協同上的參與度。
4基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實踐策略
4.1協同內容
協同內容主要考慮各機構“協同什么”的問題。明確協同內容是探索協同方略、分析保障策略、落實戰略指引的前提基礎。《意見》提出要關聯零散狀態、不同領域、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貫通已建或在建文化專題數據庫。[30]由此,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內容可提煉概括為文化資源實體、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據源。
(1)文化資源實體
文化資源實體是承載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的物質載體,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表達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礎力量。文化資源實體是協同建設進程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內容。實體資源豐富、種類多樣、分布廣泛、底蘊充實,可挖掘價值高。據2024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43609萬冊(件),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126846.5萬卷、萬件,文物業藏品超5000萬件(套),國有博物館藏品超4000萬件(套)。
(2)文化資源數據
文化資源數據是以數據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總和,是協同共建的新興力量。萬物互聯時代,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資本、技術后的核心生產要素。[31]文化資源數據是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錨定協同建設文化資源數據靶向,是順應知識經濟時代、大數據時代的“應聲之舉”“順勢之行”,有助于實現各機構文化資源數據系統整合、全面關聯,協同共享數據資源,共建中華文化數據庫、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創新文化資源協同建設工作局面。
(3)文化數據源
文化數據源,即文化資源數據的來源,是提供文化資源數據的原始媒介或載體,如文化專題數據庫、特色資源庫等。文化數據源是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基礎構成。各機構通過關聯已建或在建的各類文化數據源,能夠將多模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進行有效、系統集成,共建中華文化數據庫,向社會呈現更為全面的文化圖景、知識、信息和智慧。
4.2協同方略
協同是根本,建設是生命。協同方略是繼明確協同內容后,考慮“如何協同”“怎樣建設”的問題。如圖1,依據戰略指引,聚焦現實壁壘,錨定協同內容,提出從技術共振、資源共享、產品共創、服務共建四方面著手的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方略。
(1)技術共振
技術共振是推進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關鍵性環節。一是共建技術合作平臺。技術合作平臺以數字態的形式呈現,旨在幫助各協同主體合作探索新技術,推動技術共享、共研、共創。推動營建以社會文化機構為主體或核心的技術合作平臺,在平臺中匯集如5G、4R(AR、VR、MR、XR)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同時,延展技術合作領域、范圍,如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全息呈現等,推進技術合作優化、創新。二是共建技術研究中心。技術研究中心以現實態的形式呈現,專門從事前沿技術摸索、技術應用轉化、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各協同主體可推進共建以技術研發、轉化落地為主要職能的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研究所、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加強技術共創力度,加快技術成果轉化速度,推進技術應用共享。如目前已嘗試建立的國家廣播電視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欄山分中心、閩南潮流文化聯合實驗室。三是共建技術人才智庫。人才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策磋商、決策咨詢、資源開發、協同治理等具有重要積極作用。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檔案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便是中國特色新型檔案智庫的重要實踐,是檔案學理論創新的研究基地,同時也是檔案科技賦能的研發中心。此外,要充分依托技術研究中心,秉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遵循,發揮技術人才智力價值,堅持服務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與協同探索技術升級相結合,以技術、知識服務國家文化建設、社會文化需求,努力建起高水平、強本領、敢創新的技術人才智庫。開展包括座談會、交流會、經驗分享會等形式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培訓活動,組織技術創新研發競賽,設定技術人才內部培養指標、考核標準、等級認證,建立健全技術人才智庫體系。
(2)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是推進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基礎性環節。一是發揮戰略“推進劑”作用,推動各機構形成文化資源共享的觀念或理念。觀念是社會主體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形成,能夠影響主體判斷、指導主體行為的理念、看法或認知。這種觀念在受到外界信息灌輸以及其他外力作用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轉變。各機構可在深入挖掘并理解戰略意涵、落實戰略指向中進一步突破傳統思維局限,形成以協同共建為主要發展理念的文化資源建設思路。二是各機構協商明確協同內容。各協同主體需要秉持互惠互利原則,在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擬定文化資源共享協議文本,建立多方主體磋商機制,明確協同主體權責、文化資源共享內容和范圍等,確保文化資源共享行動在法律框架下進行。三是貫通已建或在建的各類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數據庫。當前,各社會文化機構依托自身館藏資源已經構建起類型豐富的數據庫體系,具體涵蓋紅色檔案資源專題數據庫、圖書特色數據庫、特色文獻數據庫等不同形態。這些數據庫有效實現了特定文化資源數據的整合與集成。而進一步實現文化資源的深度共享與利用,需要將這些已建或仍在建的數據庫加以貫通,建立統一的數據庫標準框架,探索開發跨庫智能檢索系統,實現文化資源數據跨庫整合與共享,突破機構間數據庫“單打獨斗”的數據壁壘,助力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使散存的資源連接成一個結構有序、配置合理以及一體化管理的整體。[32]最后是創新文化資源互享互通方式。各機構可依托館際互借、數字化副本交換等方式,營造資源互享友好環境。如,對于圖博檔擁有的黨史“絕筆”原件,可以相互合作制作復制品,并在各自館中展出,標注復制品字樣,盡量還原原貌。[33]
(3)產品共創
產品共創是推進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驅動性環節。第一,開展共創活動,形成文化創新成果。各機構共商設定產品共創的話題、目標、范圍,組織開展如用戶調研、焦點小組、創意設計會等多形式的共創活動,在思維碰撞中進發文化產品創新創意的火花。第二,加強IP聯動,以創新成果拉動文化消費。在尊重各機構館藏文化資源蘊含的文化基因、特質、屬性基礎上,實現IP組合對話,使IP賦能文化產品設計,增強產品文化價值,擴大產品社會影響,拉動產品公眾消費。如2023年新春之際,美團優選曾與故宮、景德鎮、敦煌三大傳統文化IP聯動,開展矩陣式合作,設計包括禮盒、紙花瓶、周邊紅包在內的新年限定系列產品,將中國風融入實物,打造新春爆款產品,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第三,創新“文化 +N′′ 產業模式,助推形成文化新業態。文化新業態是文化和科技融合而產生的文化表達新方式或文化表現新形式。[34]各協同主體可嘗試進軍制造、服務、娛樂、旅游、藝術等領域,共同提供文化體驗主題游、研學活動,共創影視節目、動漫游戲,以新形式、新方式表達文化,實現文化產品迭代升級,打造文化產業綠色協同模式。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條“非遺 + 旅游、民宿、傳統手工藝開發”的文化產業振興之路。[35]第四,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推動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走向主題化、規模化、體系化,實現文化創意合作新格局。如,位于河北省內丘縣的邢白瓷文化產業園已建設包括國家級遺址考古公園區、文化產業區、生態文化中心區、內丘文化風情區、會議會展演藝區五大主題區,將產業園作為展示邢窯文化的重要平臺,探索該區域文化協同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
(4)服務共建
服務共建是推進各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的支撐性環節。一是利用各機構現有文化設施,創新成果展示空間。加強文化教育設施與公共文化場所合作,借助4K、VR等技術搭建沉浸式實景體驗空間,依托虛擬現實、3D建模等技術打造虛擬展覽、教育、體驗、互動空間。二是共建資源協同服務相關部門或機構。各協同主體可嘗試共建資源服務中心、文化研究推廣基地、資源咨詢室、資源宣傳室等,建好提供文化服務的“根據地”。利用文化資源共享優勢,豐富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建構區域性、系統性、協同性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跨區域、跨層級、跨業態協同服務部門聯動,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韌性和質量效益。三是深化文化產業合作。各協同主體可嘗試開辦如文博會、旅博會、旅游文化節、漫博會、游博會等文化節慶活動,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合作服務中促進文化發展、推廣與傳承。四是以宣傳為引,促進服務提質。各機構可借助新媒體、自媒體等手段,聯通多個媒體平臺,多渠道、全方位宣傳文化資源、文化服務,幫助社會公眾增強對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的認知度、認可度,提高文化資源、文化服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故宮博物院與媒體平臺聯動,通過渠道多元融合,形成多形態傳播矩陣。[36]
4.3保障舉措
協同方略的穩步推進需要完備而健全的保障策略支撐。如圖2,各機構可從體制、機制、制度三個層面完善保障舉措。
(1)體制層面
體制體現的是機構的設置、管理權限劃分及其相互關系。體制層面的保障舉措主要體現在建立健全專門的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管理機構。可嘗試設置上至全國下至村鄉各級的文化資源協同建設管理機構。機構堅定政治站位,堅守中國特色文化建設方向,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部署,穩步推進協同建設。各級管理機構將管理文化資源協同共建作為主要工作職能,負責宏觀調控、重大事項決策、頂層設計等。下級機構對上級機構負責,受上級機構領導。各級機構設置工作專班、工作小組,形成日常調度、日常監管工作模式,對協同建設全流程、環節、領域數據實施全鏈路、常態化、動態監管。組建基于協同管理機構的文化資源協同建設委員會,吸納各社會文化機構加人聯席單位,決策共謀、資源共管共建、成果共享共創、效果共評。
圖2社會文化機構文化資源協同建設保障舉措
(2)機制層面
機制是指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為保護協同各方資源權屬,獲取更佳協同效益,需要完善數據版權管理和效益共享機制。一方面,完善數據版權管理機制。提升數字化版權保護、運營的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建立包括數據資源的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產品經營權三權分治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37]建立健全數據確權制度,注重各協同主體貢獻的經濟價值,關注正義價值,推動數據確權價值耦合。從標準、程序、內容考慮,共謀數據確權可行解決方案,建構完備、體系化的數據版權價值評估體系。另一方面,完善效益共享機制。共謀共建效益共享協議框架,建立能夠滿足各機構主體利益訴求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各協同主體內部效益分配與共享的原則、方法、流程,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局面。注重維護存量資源相對較少、開發能力相對薄弱的機構主體利益,對產出難以估算效益價值的機構主體予以財政、金融方面適度照顧和傾斜,保障效益共享、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公平性、正義性。
(3)制度層面
制度是大家普遍認同、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如準則、規矩、法令、規范等。制度層面舉措體現為如下三方面:一是各機構協同起草并遵守管理規范。各協同主體就協同進程中的技術、產品、資源、服務等方面達成共識,以章程、標準、制度、辦法、守則等形式簽署管理規范,基于統一協同規范框架展開合作。二是推進ISLI標準在各協同主體中全面推廣應用。國際標準關聯標識符(InternationalStandardLinkIdentifier,簡稱ISLI)賦予各類文化資源統一的標識編碼,在不改變實體屬性、原有標識標準的基礎上,標識兩個實體間的關聯關系。[38]應用ISLI能夠為各機構協同建設提供統一標準,方便標識解析,利用同一款標識符促進資源共享共創。三是引人社會化參與模式[39],集合散眾治理力量[40],優化協同建設制度圈層。各機構協同統籌文化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資源共建共創的積極性、活躍度,豐富文化資源來源范圍,匯集群眾協同治理力量,提高各機構協同治理能效。
5結語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已對社會文化機構協同建設文化資源提出了戰略指引,各機構需要遵照戰略指引,明晰協同內容,確定協同方略,做好保障策略。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助力培育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為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凝魂聚力,答好各機構協同共建文化資源的必答題,努力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打造一番社會文化機構的協同好景。
*本文系2024年度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檔案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交融研究”(項目編號:2024-KYYWF-0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貢獻說明
任越:提出論文選題和制定論文框架,論文修改與定稿;
李泊泳:討論并設計論文框架,撰寫論文。
注釋與參考文獻
[1][16][17][18][20][30]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5-03-31].http://www.ccipic.org/h-nd-783.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5-03-3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3]周耀林,張麗華,劉紅.敘事傳輸視角下紅色檔案資源社會共建模式與實現路徑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3(1):82-90.
[4楊茜.以人為本的文化產業綠色共建共享發展模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8):1-8.
[5]閆海,劉亞青,王曉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聯建共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檔案館與軌道公司共創“紅色地鐵”城市文化品牌為例[J].檔案與建設,2020(5):49-51,48.
[6]張若星.新時代“一帶一路”文化共建的邏輯、挑戰與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80-88.
[7]吳倩,鄧莉,王運彬.文化遺產數字存儲庫資源建設實踐研究與啟示—以愛爾蘭數字存儲庫為例[J].檔案與建設,2022(7):45-49.
[8」儲東巍.共建共治共享:江蘇社會組織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2-96.
[9][11]劉成菊,唐小慧.共建共享理念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體育文化走廊構建[J].商業經濟,2022(5):23-25,66.
[10]詹麗華.“共建人文灣區”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策略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3(2):111-116,123.
[12]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求是,2019(10):16.
[13]白兮.共享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意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14」方世南.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J].學術探索,2024(1):1-7.
[15]王學典.東方歷史文化傳統與中國式現代化路徑的選擇[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14,177.
[19」黎建,駱冉,劉濤,等.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研究[J].廣播電視信息,2021(4):95-99.
[21]李廣都,蔣守國.“三省一市”跨館聯動機制下的江蘇省綜合檔案館民生檔案服務分析J」.檔案與建設,2018(12):24-27.
[22]“大運河博物館聯盟”正式成立[J].東南文化,2020(6):168.
[23王萬起.香港高校圖書館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現狀及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5(5):74-77.
[24]付婧嬌,周林興.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圖檔博(LAM)文化協同傳播研究[J].檔案管理,2025(1):52-56.
[25]常大偉,劉菁菁.LAM(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協同服務的“碎片化”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山西檔案,2022(1):21-26,39.
[26]余凱璇.“雙減”政策下公共圖書館紅色文化館校合作研究——以江西省圖書館為例[J].老區建設,2023(3):62-66.
[27」高書生.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與布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1-18.
[28]韋楠華,吳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現狀、障礙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8(9):18-26.
[29」周林興,張笑瑋.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圖檔博(LAM)協同發展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4(1):146-154.
[31]孔少華,師曉娟.從資源驅動轉向要素驅動的公共文化數據資產化管理[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57-64.
[32]華林,邱志鵬,杜仕若.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遺產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檔案管理,2019(5):41-44.
[33」張秀蘭,趙瑋燁.建黨百年視域下三館協同的黨史“絕筆”開發與傳播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2(1):6-12.
[34]高書生.體系再造: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命題[J].經濟與管理,2020(1):1-4.
[35]張志勝,昂潤鈺.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賽續傳承: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2-47,61.
[36]崔文睿,何一晨,吳玉玲.多維互動與價值協同:故宮文化IP的開發應用與傳播實踐J」.傳播與版權,2023(3):93-95.
[37]吳鋒,宋詩睿.破圈與共生:黃河干流邊界共生型文化資源協同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J].北京文化創意,2022(1):4-12.
[38]朱麗娜.共話互聯網版權保護的“中國式解決方案”[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3-06-15(5).
[39]高書生.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技術路線與中心環節[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3):14-20.
[40]黃鈺婷,謝思嫻,徐青山,等.數字社會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創新實踐模式[J]社會治理,2023(2):40-48.
(責任編輯:陳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