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小雅》遺音:阮籍《詠懷詩》“發憤說”之微旨及其詩史意義

2025-08-05 00:00:00李世磊
關鍵詞:阮籍現實詩歌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009(2025)04-0052-07

Echo of Xiaoya : Subtle Meaning of Ruan Ji's “Theory of Expressing Indignation” in Odes of My Heart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oetic History

LI Shi-lei

(College of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Oo2,Jiangsu,China)

Abstract:\"Expressing indignation”means articulating inner resentment.Ruan Ji's“expresionof indignation”in Odes of MyHeartoriginates from the realisticcritical spiritof Xiaoya in The Book of Songs.Focusing on reality,Ruan's po ems embody a consciousness of complaint and satire,through which he expresses complex felings of indignation and grievance.Actively absorbing the artistic resources of Hanand Wei poetry and drawing on the speculative methods of Zhengshi metaphysics,Ruan’s poems demonstrate personalized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rtrayal of character groups andtheuseof diction,playinganimportant role inexpressing individualindignantemotions.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Xiaoya,RuanJi'sOdesofMy Heart features implicit,profound,concise,typical,and philosophical satirical techniques,representing anewartistic heightof Zhengshi scholars’poetic criticism ofreality.Bywriting poems to expres indignation,Ruan Ji's OdesofMy Heart reflects the unique lifecourseofa generation ofscholars.Their analysisof hisown mind and exposureof social isues can beregarded asa model work of Zhengshi celebrities’“transcending names and following nature\".

Key words:Ruan Ji;Odes of My Heart; theory of expressing indignation

鐘嶸《詩品》評阮籍詩:“其源出于《小雅》。無雕蟲之功。而《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1然而鐘嶸并未進一步闡釋阮詩與《小雅》的聯系,反而將注意點更多放在“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之類的藝術價值上。而后世詩評者更多闡釋阮詩義旨,較少在藝術源流及漢魏詩風演變角度展開論述。

及至清代,陳沆《詩比興箋》指出:“阮公憑臨廣武,笑傲蘇門,遠跡曹爽,潔身懿師。其詩憤懷禪代,憑吊古今,蓋仁人志士之發憤焉。豈直憂生之嗟而已哉!\"[2]陳沆提到阮籍詩作“蓋仁人志士之發憤焉”,為深人理解阮詩的藝術價值和現實關懷提供了思路。陳沆所言“發憤說\"仍有繼續探討之必要:在《小雅》精神影響下,何以理解“發憤說\"?阮詩之“發憤\"有哪些具體內容、與前代有何異同?如何看待阮籍之“發憤”對后世詩歌發展的影響?此類問題皆值得討論。

一、阮籍《詠懷詩》“發憤說\"之意旨

“發憤”為何意?先解釋字意。《說文解字》:“憤,懣也”,又曰:“懣,煩也”,指情緒煩多。《國語·周語》:“陽獐憤盈”,注曰:“積也,郁積而怒滿也。\"《論語》亦多提及“憤”一詞:“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又曰:“不憤不啟”,此處亦可指積壓心底的情緒。從上述例子可見,“憤”指積壓心底憤不通之情緒;“發”為動詞,有“抒發、闡明\"之意。從字面看,“發憤”即抒發、闡發郁積心頭的憤懣不平之緒。由此,“發憤”一詞一開始便指向個體情緒的抒發。此時,“發憤”仍處于個體情緒描述中,未真正進入文學作品,直至屈原才將“發憤\"引入文學。如《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湯炳正《楚辭今注》認為,“抒情”即宣泄自己遭遇訴訟后的真情,“發憤”則是闡明因遭排擠、流放而積壓心頭的怨恨之情[3],其解釋得當。其后,司馬遷《報任安書》曰:“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司馬遷提出“發憤著書”說,溝通發憤與著述的關聯,進一步闡明發憤的價值,意義重大。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發憤”一詞雖存在于不同文本,其意思大體保持相似:闡明、抒發積塞于心而難通的情緒。

陳沆對阮詩“發憤說”的探討在何焯的基礎上有所申發。何焯在《義門讀書記》中認為后人大多信從《文選》李善注,然不足以解釋阮詩之精神。陳沆進一步發揮,在其《詩比興箋》中提出“發憤說”,他從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中抽出三十八首,劃分為三類:“曰悼宗國將忘,曰刺權奸,曰述己志。\"[2]總體上看,陳沆較好地把握了阮籍“發憤\"的內容,開啟一條與以往不同的理解阮詩精神主旨的路徑。如《詠懷詩》其七:“炎暑惟茲夏,三旬將欲移。芳樹垂綠葉,青云自逶迤。四時更代謝,日月遞參差。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愿睹卒歡好,不見悲別離。\"[4]陳沆曰:“《魏志》,甘露五年六月甲寅,司馬昭立常道鄉公,改元景元,在月之三日,故首云炎暑惟茲夏三旬將欲移也。又以成功之去,比運祚之移。而曰‘愿睹卒歡好,不見悲別離’,危其復為高貴鄉公之續也。\"[3]475這一說法承自何焯與蔣師瀹,將阮詩筆下蘊藏的憤懣之情揭示出來。陳沆強調阮詩的發憤,肯定阮詩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詠懷詩》其五十二:

十日出腸谷,弭節馳萬里。經天耀四海,倏忽潛蒙汜。誰言焱炎久,游沒何行俟。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杞。千歲猶崇朝,一餐聊自已。是非得失間,焉足相譏理。計利知術窮,哀情遽能止[4]288

陳沆日:“此達觀自遣也。白日經天,有時淪沒,運無常隆,理有終極。漢滅魏興,不旋踵而魏蹙,則將來典午燬替,亦可俟矣。盛衰倚伏,愚計目前,達人曠觀,自古旦暮,則亦何足深較哉!\"[2]528在陳沆看來,阮詩不僅從情感哀怨、心緒彷徨、心靈焦慮等方面反映現實黑暗,更有對現實的思考與反思,有個體情思的宣泄與寄托。較之何、蔣二人,陳沆對阮詩“發憤\"的提出更具條理與深度。

阮詩之“發憤”,是對《小雅》精神的繼承。阮詩“發憤\"主要在于宣泄心中憤,表達對現實的批判或改造之愿望。而《小雅》精神也體現出寄托諷諫、怨刺現實,二者在對現實的關切上精神相通。如《小雅·巷伯》中,詩人聲淚俱下地控訴造謠者對自己的詆毀。《毛傳》稱“寺人傷于饞,故作是詩以刺幽王也”[5],后人多從此說,將其視為《小雅》精神代表作。由此可見,鐘嶸所說頗為準確,阮詩之“發憤”主要是對《小雅》精神的繼承。故黃節《阮步兵詩注》指出:“鐘嶸有言,嗣宗之詩源于《小雅》。夫雅廢國微,謂無人服雅而國將絕爾。國積人而成,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既廢,國焉得而不絕,非今之世邪?\"[3]459身處世亂,有異代之同感,故而怨刺現實,抒發憤懣。從這個角度理解阮詩,阮詩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詩學意義更加清晰。

二、阮詩“發憤”與漢魏詩風變

阮詩之“發憤”所顯現出的《小雅》怨刺精神,與漢魏之際的詩歌創作走向有著密切聯系。建安詩歌繼承了《詩》《騷》傳統以及東漢子書的精神,表現出對現實的積極關切,大多風骨勁健。建安初期,戰亂、饑餓、災荒等相繼侵擾,詩人們亂離奔波,備嘗苦辛,故詩文中頗多感慨之辭。隨著曹操逐漸平定北方,恢復生產,文士們聚攏于曹操周圍,逐漸形成鄴下文人集團。建安中后期,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壇,其高昂的政治熱情逐漸消退。此時的文學創作主要為宴飲唱和為主,“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的熱情逐漸為“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6]所取代。黃初以來,詩風漸轉玄虛,論者大多歸于文帝,如西晉之初,傅玄以為武帝、文帝效好刑名、慕通脫豁達之風,造成后來士風的卑下[]。建安后期及黃初時期,詩風由慷慨悲涼轉入玄虛清淺,建安時代的理想光芒宣告消隱。

在詩歌創作流于辭意浮淺、發語玄虛之際,阮籍之“發憤\"則重燃了《小雅》精神。隨著魏明帝的駕崩與齊王芳的繼位,主弱臣強,政治秩序的板蕩與社會矛盾的激化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實。政局的動蕩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一些詩人將目光再次聚焦于現實,試圖諷諫社會、改變局勢。其中,尤可關注的是應璩。劉勰評曰:“若乃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謫義貞,亦魏之遺直也。\"[6]67“魏之遺直”即是表明應琥詩歌紹繼建安詩風的傳統,且更加直接激切。應璩懷著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以及對曹爽專權行為的不滿,對其展開了激烈的批判。應璩之“辭謫義貞”的批判特點,是阮籍發憤著詩的先導,亦是《小雅》精神復燃之先兆。阮籍以幽情深緒、富含激切的情感抒發,喚起了詩歌對于現實的關注度,提高了詩歌的社會價值與藝術感染力。

阮詩“發憤”是對漢魏詩風的繼承,推進了詩歌藝術的發展,也為《小雅》精神筑起了一座更具水準的藝術高閣。阮詩繼承了曹植的“骨氣”和“辭彩”。曹植“骨氣高奇,辭彩華茂,卓爾不群”之詩歌藝術成就,對后世詩歌錘煉字句、謀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藝術借鑒,而其“情兼雅怨”的“雅怨”即指其對《風》《雅》精神的吸收,《詩品》古直箋曰:“‘情兼雅怨’,謂兼《國風》《小雅》之長也。\"[1]35曹詩所內蘊的現實關懷亦為阮詩所繼承,只不過表現手法及立意有所不同。如《詠懷詩》其三十,開頭“驅車出門去,意欲遠征行”兩句即用曹植《雜詩》之體,而詩作意在批評,朱家徵曰:“驅車出門去,謂饞邪蔽明,思遐舉也。士以夸名進,利盡而交疏,君子恥之。\"[2]504此詩對現實之丑惡進行了批評,從藝術手法到思想傾向,阮籍對建安作品有所吸收并發展。建安文學對更為深邃的人生哲思、宇宙變化缺乏足夠的探討,其詩歌更多著眼于現實,從具體事實出發進行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歌對現實批判的透徹力度。而阮籍的批判則從共性、抽象的角度入手以完成對個性的批判,寫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例如《詠懷詩》其五十三: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無常。智巧萬端出,大要不易方。如何夸毘子,作色懷驕腸。乘軒驅良馬,憑幾向膏梁。被服纖羅衣,深榭設閑房。不見日夕華,翩翩飛路旁[4]289

阮籍將蠅營狗茍之輩概括成“夸毘子”,其批判矛頭既是指向這一類人,又是指向賈充等具體的個人,手法較《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詩歌更具抽象性,其批判的廣度與深度則進一步拓深,提高了《小雅》精神的藝術水準,是對《小雅》精神更高水平的繼承與發揚。

從上可知,阮詩之“發憤”,意味著《小雅》精神的復燃與藝術水準的推進,緊隨著漢魏詩風變化而產生,是對漢魏詩風的繼承、發揚與新變。嚴羽《滄浪詩話》:“黃初之后,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骨。\"[8]“高古\"\"建安風骨\"指阮詩與漢魏文學作品在思想與藝術手法上的聯系。阮詩“發憤”的具體表達方式需要繼承《小雅》怨刺傳統,而時代的影響又讓阮詩更加注重辭藻,呈現出“高遠清麗而又沉重陰郁的獨特風格”。阮籍始終將目光投向現實,將詩歌創作與《小雅》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時代的涌動中為詩歌提供了獨特的生命感悟與情感表達。

三、阮詩“發憤”之個性表達

作品個性化表達常形成特定文體風格,成為后世經典。如江淹《雜擬三十首》、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嚴羽《滄浪詩話》都表明阮籍《詠懷詩》在齊梁后成獨特文體風格。在“發憤”表達中,阮詩常在結尾用凝練言辭,使詩作意味深長。前人對“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黃鵠游四海,中路將安歸\"四句看法分歧,比司馬遷發憤少自信,話語方式孤獨,發憤方式在憂生思緒下,有避禍而隱晦的呈現方式,其詩歌闡發怨憤與前人有不同表達方式。具體而言,表現為以寓言的方式所造人物群像、以文辭的變化構成奇特的詩境等方面。

其一,阮詩善用寓言的方式來塑造一系列人物群像,以寄托其悲憤之懷。

“寓言”一詞出自《莊子·寓言》以及《莊子·天下》等篇目,被《莊子》視為重要的表達方式。

《天下》篇曰:“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9]可見,莊子使用寓言是迫不得已的,正因天下沉迷于俗常之事,不可能以莊正之語來曉喻他們,因此他將其所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寓言的方式傳遞出來,讓讀者在閱讀中從心靈深處慢慢領會自己所傳達的意旨。寓言的表達方式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其一,虛構性;其二,象征性。即有所寄托,有所寓意。阮籍身處魏晉多故之際,天下之士不是收聲緘默便是螺繼刑獄,阮籍在發憤與求全之中尋求平衡,而寓言的表達方式則是較為合適的選項。

首先,阮詩語言寫作繼承了前人“文小指大”的傳統,而重在對其所不能認可、不能接受的鉆營、卑劣的行徑表達憤怒,展開批判。阮籍通過“繁華子\"\"輕薄閑游子”“婉變佞邪子”“當路子”“夸毘子\"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群像來表達對賈充、王沈等人的怨憤之情。如《詠懷詩》其十二:

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盻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衣裳。愿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4]212這首詩之重點恰在“昔日”二字,清代的吳淇說得好:“《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妙在‘今日’二字。此詩‘昔日繁華子’,妙在‘昔日’二字。謂此已成昔日之事,真足發人深省。\"[2]482全詩對繁華子昔日的描寫愈是美好,則愈是襯托今日之丑惡,對司馬氏等人的忘恩棄義的諷刺不可謂不辛辣。

又如《詠懷詩》其十: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輕薄閑游子,俯仰乍浮沉。方式從狹路,僶俛趨荒淫。焉見王子喬,乘云翔鄧林。獨有延年術,可以慰我心[4]205

這首詩充滿了對世俗風氣之澆薄的感憤之辭。文中塑造的輕薄之士,不遵大道而趨近于邪路,象征著傳統道德崩解、社會風氣衰薄所帶來的憤恨之感,東晉干寶修撰《晉紀》曰:“悠悠風塵,皆奔競之士,列官千百,無讓賢之舉\"[7]135,這種風氣可以說是從宣、景、文三帝這里開始的。此外,類似的借寓言以托諷的作品還有不少,如《詠懷詩》其七十三塑造了生命短暫的草蟲以寄托生命不辰的哀傷,《詠懷》其六十塑造了一位可笑的儒者形象以寄托自己對統治者所提倡的禮教的揶揄等。阮詩的寓言寫作還重視對《莊子》寓言的借用,更婉轉地表達郁積心底的憤怒之情。

《詠懷》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恨使心傷[4]329-330。

鳳凰的形象實出自《莊子·秋水》,在《秋水》的這篇故事中,莊子借鳳凰來宣揚自己高潔不屈的品格,阮籍則直接借用鳳凰的形象,以自喻自身心懷高潔,但遭世所非,只能飛向遠方,以求其全,而一切緣由恰是現實之黑暗,其中的激憤之情不言而喻。又如“何為混沌氏,倐忽體貌隳”,阮籍則以己意推闡,將罪責推向了南北二帝,其意在指責司馬氏之忘恩負義。此外,阮詩或塑造“老氏用長嘆”的儒者形象以嘲諷統治者所宣揚的禮教,或勾勒出“噭噭令自嗤”的幡然悔悟的士子形象,諸如此類,都從不同的側面或表達自己悼念宗國、或譏諷執政、或自述己志,又或憤慨時風的心懷。由此來看,阮詩的寓言表達方式使得自己的怨憤之情得以舒展,又因寓言所具有的“文小指大\"的特點,使得這樣的表達方式具有深厚的韻味。阮詩文雖隱晦,諷刺性及批判性并未減弱,而其中所流露出的悲憤之情,則愈發持久與沉重。

其二,阮詩中獨特虛詞與實詞的反復使用,對其“發憤\"起到了重要的傳導作用,造成了幽深與迷茫的復雜詩境。

前人在探討阮詩時,多從藝術境界、藝術特點等角度展開,試圖解釋阮詩傳遞的情緒何以如此低沉,但少有從文辭的反復使用的角度來觀察。然而,文辭對于作者的心靈、心境乃至精神世界的揭示有著重要的作用,作者是通過文辭來表達的,而讀者恰是通過文辭來了解讀者的。至于阮籍,面對“誰可與歡者\"的環境,文辭恰是其流露真情、表達真意的重要方式,可以說,阮籍通過文辭來與自己對話,他的困惑、迷茫、痛苦、焦慮、期盼、絕望等情緒都將通過文字來組織,進而表達。在《詠懷詩》中,阮籍以“焉\"“安\"“豈\"\"(如)何\"等具有反問語氣的詞來構成了一種反問的結構。在反問文辭的詩歌中,作者對所言、所見之事或表現出了強烈的迷茫情緒,或表現出質疑態度,語氣強烈,與前文的平鋪直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造成了詩歌迷茫的情感色彩。如《詠懷詩》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

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 (20由“夜中不能寐\"至“翔鳥鳴北林”一句,詩歌仍屬于平鋪直敘之處,直至“徘徊將何見”一語,其憂慮、困惑、迷茫皆由一個“何\"字展露出來,情緒陡降入谷地,心靈恍惚難寧,詩境凄涼。

這種反問所造成的作用在阮籍的其他《詠懷詩》中是普遍存在的,又如《詠懷》其十三:

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岡岑,飛鳥鳴相過。感慨懷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4]215詩人由登高看見墳墓而嗟嘆生命的短暫,由飛鳥自得其時而哀念自己無得其時的辛酸,但轉念想起歷史上那些汲汲于功名之輩最終的下場,那么自己身效伯夷叔齊而困守己志又何須哀怨不已呢?“豈\"字將詩情翻轉,是對自己此前態度的質疑、糾正,也是堅定自我的寬慰之語,更是對那些禮法庸俗之士的嘲諷。《晉書·阮籍傳》說“禮法之士嫉之若讎”[7]1360,可與之相證。“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這兩句與前文形成翻轉之筆,怨憤之情由此而流露出來。

在《詠懷詩》中,阮籍還以“不”“莫”“非”等否定性的文辭來傳遞其憤怒、反抗的情緒,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文辭使得詩歌帶有悲涼的心境。《詠懷詩》其三: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4]178-179 。

其中“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足寫其悲涼之心境。“去\"字上承“驅馬舍之去\"之決絕,又緒承下文之意態,欲前往西山追尋某些東西,兩句話由此而氣脈相連,最后由“一身不自保\"之“不\"字加以否定,造成了心靈的落空,但又無可奈何,其悲涼之感由此而出。又如“愿睹卒歡好,不見悲別離”,意在批判高貴鄉公被弒之事,“不見\"即“勿見”,其哀哀切切之語,雖有發憤,但亦有哀憐之情。總地來說,頗具情感性文辭的使用使得阮詩的復雜心境得以向讀者敞開,而我們亦能由此體悟到作者的憤慨情緒和現實關懷。

阮詩“發憤”的個性表達,處處充滿了隱晦色彩,欲說還休。這是黑暗現實所帶來的結果,但其個性表達的方式又寄寓著對現實的批判,并未因現實的恐怖而停止對現實的關切,其表達方式充滿了批判的意味:寓言本就是先秦諸子表達觀點、關切現實的手法;文辭的反復亦傳遞其怨恨不平之情緒,與《小雅》精神一脈相承。阮詩“發憤”之表達遙應著前代詩歌的諷諫傳統,代表著正始士人以詩歌批判現實的典型。阮籍的怨刺筆法是隱晦的,多是寓言式,言辭多是疑問和否定的,其感慨是深層、持久與幽怨的。

四、阮詩“發憤”的詩學史意義

阮詩“發憤”是《小雅》怨刺精神的異代回響,又因政治現實與玄學思潮的影響而生出深邃、凝重的批判色彩。時代之沉浮造就了阮詩之發憤的特色,隨著政治的漸逼,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士們,或被殺害,或被迫出仕,或被迫緘默。隨著竹林七賢的消散,文士與政治的關系趨向調和,阮詩“發憤\"所形成的詩歌特色逐漸消隱,取而代之的是西普繁縟之風,這是時代的選擇,亦是個體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阮、嵇玄學亦漸失去反抗的精神,而淪為放浪形骸、故作狂放的西晉玄學,正始之音宣告了結束。但時往歲遷,阮詩“發憤\"對文學的思想與藝術上的價值仍熠熠生輝于時代之中,具有重要的詩學意義。

首先,阮詩“發憤”是后世文學批判現實的精神符號。

阮詩之“發憤”反映出古代詩歌怨刺傳統與正始之音的結合,亦是正始詩風的典型代表,由阮籍著詩“發憤”角度來考察正始詩風,可以更好地揭示其歷史意義。正始之音本指魏晉之際的玄學清談。此時的玄學,大體可分為兩派:一派以何晏、王弼為主,強調自然與名教的調適;另一派認為自然與名教無法調和,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10],以阮籍、嵇康為代表。西晉名士效仿阮籍之放蕩不羈,而棄其批判精神,使其愈成為反面教材,以致東晉十寶總結西普滅亡之教訓時,批判了阮籍,《晉紀》:“故觀阮籍之行,而覺禮教崩馳之所由也。\"[7]136由此可知,阮籍與名教是有沖突的。而其著詩“發憤”,則體現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特點,其對虛偽名教的批判、對政治黑暗的蔑視充溢于文字之中:“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揖讓長離別,飄飄難與期。豈徒燕婉情,存亡誠有之。\"[4]233阮詩一方面繼承了《小雅》怨刺精神,而另一方面,則在玄學思潮的影響下,試圖對現實進行批判與超越。由此觀之,阮詩對于《小雅》精神具有繼續性,同時又在時代思潮影響下,賦予更多的精神內涵。阮詩“發憤\"則為后世的現實批判提供了精神模范。

顏延之是第一位注意到阮籍“發憤\"所具有的反抗意識與批判意識的。這一點與顏延之的性格、境遇有關。《宋書》說顏延之“辭甚激揚,每犯權要”,為劉義康等人所怨,“出為永嘉太守”,顏延之對此深感憤恨,于是“乃作《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山濤、王戎以貴顯被黜”,將稀康、阮籍等人視為富于反抗色彩的形象代表。顏延之以自身的際遇為坐標而遠尋至正始之音,通過對竹林七賢的取舍以寄托悲憤之懷,不僅在追慕先哲高士,亦是從自己的理解來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并由此來獲取精神上的鼓勵并實現對現實批判的嘗試。《五君詠·阮步兵》: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詞類托諷。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11]

顏延之塑造了阮籍不遵禮節、不同流俗且窮途痛哭的形象,一反傳統的評價,贊揚其人格之美與真,汲取其行為中所蘊藏的反抗精神,以及阮籍“發憤”中對現實所具有的“識密鑒亦洞”的批判深度。這是個體的境遇與歷史的回影在這首詩中交蕩搖曳,生出了阮籍接受史上一朵美麗之花。這是顏延之從文化意義上對阮籍“發憤”的接受。

其次,阮詩“發憤”是后世詩歌批判現實的重要詩歌藝術資源。

在正始玄風的影響下,阮詩深化了對現實批判的深度與廣度。從紛繁多樣的人事中把握整體特征并加以提煉,是人理性思維發展的表現,也是詩歌理性發展的體現,阮詩之由整體到個體、由特殊到個別的批判,正是其理性思考、發諸筆端,卻又詩情難抑、傾瀉而出的內心絮語與靈魂自傳。阮詩的寓言手法承自《莊子》,但阮詩由抽象到具體的人物群像則與玄學持一馭萬、崇本息末的思想有著重要聯系。不難看出,阮詩之“發憤”從手法到思想,雖承自前代詩歌批判的傳統,但又吸收了時代思潮,結合詩歌之傳統、特質以展開、演繹。因此,阮詩之“發憤”可被視為小雅精神的復燃,也是正始之音的再現。較早關注阮詩“發憤”詩歌藝術價值的是初唐陳子昂,較為集中地體現于《東方左史虬修竹序》[12]與《感遇》組詩兩個重要的文本。前者是陳子昂文學觀念的呈現,后者是其創作實踐。陳子昂從文學的形式與內容兩組關系來觀察漢魏以來的詩歌流變。陳子昂的詩歌美學是追求具有“興寄\"特點的正始之音。所謂“興寄”,即希望恢復詩三百“興”手法所達到的“環譬以托諷\"的藝術效果;而“寄\"則意在強調詩歌情感有所寄托,擺脫齊梁詩歌流連花月的柔靡現狀。這正是正始之音“寄托遙深”的特點。至于陳子昂之《感遇》組詩,則發揚阮籍“發憤\"所內蘊的批判精神以及其所呈現出的比興寄托的手法,是阮籍《詠懷詩》的異代回響。從這一點上看,阮籍“發憤\"為唐初詩歌提供了重要的詩歌藝術資源,對陳子昂《感遇》組詩、張九齡《感遇》組詩以及李白《古風》組詩產生重要的詩歌寫作典范效應,是阮詩關切現實、批判現實的“發憤\"精神的異代遙應。

最后,阮詩“發憤”反映了一代文士的獨特生命歷程。

阮詩“發憤”的個性表達、思想傾向是時代造成的。在司馬氏集團的政治高壓下,使這一時期充滿了政治的血腥與殺戮的恐怖。阮詩中的游仙類型,則真切流露了其對現實的失望,意欲遠游遐舉,如《詠懷詩》其八十一:

昔有神仙者,羨門及松喬。嗡習九陽間,升遐嘰云霄。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白日隕隅谷,一夕不再朝。豈若遺世物,登明遂飄颻[4]332

“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不樂居人間,實因人間令人失望。其寫作傳統,遠可追溯屈原《遠游》之作,近可推及曹植后期所作的游仙詩。游仙中對現實的憤怒是通過與神仙之事的比較中體現而出的。而阮詩文辭的反復,則更顯其情緒之不平,記錄了他內心的焦躁不安,如“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4]258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精神狀態之不穩定。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前人多認為阮詩之旨意不易察,這在其詩歌表達之隱晦、志意之模糊,還在其“能屬文,初不留思\"的特點,使詩歌跳躍性極大,使人不易理清詩歌之意脈,與“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有一定的聯系,也是阮籍生命歷程的真切體驗。因此,阮詩之“發憤”的表達、意旨真切反映了這一時期以阮籍為代表的文士的生命歷程。他們哀切生命之屯邅,怒視社會之污濁,悲痛文化之傾覆:劉伶《酒德頌》之睥睨禮法;嵇康之鍛鐵灌園;阮籍之青眼白眼等等。

這些都是他們蔑視禮法,進一步說是反抗當局的心跡流露。而阮籍《詠懷詩》之“發憤\"則是他們在文學上的宣言。從這個意義上說,阮詩之“發憤”具有記錄價值,是魏晉文士的心靈史。

五、結語

綜上所述,阮籍之“發憤”是一種否定性的情緒,又因其所處時代之高壓,致使其發憤沒有屈原的高大偉岸;亦沒有司馬遷的自信,乃至自負的心理,有的是一種晦暗壓抑、自我困惑懷疑的情緒。又因其所處時代的壓抑,阮詩的發憤表達則偏向隱晦、曲折的特點。從傳統上看,批判一直是詩歌創作的重要特點,阮詩遠紹先秦怨刺之思想,近取漢魏批判的傳統,其發憤的目的即在批判,批判其不能認可之人與事。作為建安文壇寂寥之后的大家,阮籍的詩歌在對詩歌傳統的繼承具有重要的文史意義;而作為這一特殊時期的記錄文本,阮籍的詩歌則深刻地反映了在這種政治高壓的環境下士人的獨特心靈體驗。前代的政治高壓下深刻地記錄士人的生命體驗的作品寥寥無幾,即便有蔡邕《翠鳥詩》所寄托的全身遠害的思想,但仍處于一種傳統的自保情緒中,如范蠡、張良等人的覺悟,對心靈的揭示少有觸及。直至阮籍《詠懷》之作的出現,方才填滿了這一空白。他記錄了在政治高壓的環境下,作為一名士人,其心靈的煎熬、憤懣、感激等情緒。

阮籍“發憤”的價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個異質性的坐標點,為后人對現實展開批判、否定以及偏離提供了思想資源、藝術資源,以獨特的叛逆精神與高妙的藝術水準背離現有的政治秩序,時刻提醒著詩人對現實保持著敏銳的觀察與冷峻的思考,不盲從、不輕信,以較為獨立的姿態觀察現實、思考現實。后世對阮籍詩歌的接受與影響,則在說明阮籍“發憤\"精神(或者說正始之音)具有超越時代的思想魅力,為詩人提供觀察現實、批判現實的思想資源;又以其發憤下的高妙的藝術水平而使其詩歌雖歷經千百載,仍能遙寄馨香,沾溉后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阮籍的“發憤”具有思想與藝術上的價值,是我們永遠值得珍視的詩歌資源。

【參考文獻】

[1]鐘嶸.詩品[M].古直,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5.

[2]黃節注漢魏六朝詩六種[M].黃節,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465.

[3」楚辭今注M」.湯炳正,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2.

[4]阮籍.阮籍集校注[M].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192.

[5]阮刻毛詩注疏[M].阮元,校刻.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1677.

[6]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73.

[7」房玄齡.普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5:1318.

[8]嚴羽.滄浪詩話校箋[M].郭健,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05.

[9]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962.

[10]嵇康.稀康集校注[M].戴明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402.

[11]文選[M].蕭統,編.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08.

[12]陳子昂.陳子昂集(修訂本)[M.徐鵬,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6.

[責任編輯:王作華]

猜你喜歡
阮籍現實詩歌
高校文學社團詩歌聯展
青春(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高校文學社團詩歌聯展
青春(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魏晉名士的快樂
南風窗(2025年17期)2025-08-15 00:00:00
給古典農桑詩賦新
王戎:知交半零落
視野(2025年14期)2025-08-14 00:00:00
文學評論《漢語詩歌的閱讀和寫作》
現代藝術(2025年6期)2025-08-06 00:00:00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現實的困惑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91精品视频| 制服无码网站|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午夜a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丁香六月综合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免费黄| 国产va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一本色道久久88|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国产亚洲精|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国产热|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99在线视频精品|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色|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91在线|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a国产精品|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最大综合网|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91高跟丝袜|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67194亚洲无码|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