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009(2025)04-0059-08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Party Branch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on Collabora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in the New Era
ZHANG Qin,LU E
(College of Tour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Lanzhou 73oooo, China)
Abstract:Entering the new era,consolid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party branche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disciplines has becomean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theconnotative developmentof higher education.The mechanismof thesynergistic improvementofthetwoismainlyreflectedin thefollwing threedimensions:atthe macro level,itinvolves integrating theconceptof dualintegrationand dualpromotion into the top-level design,empowering intellgence,and promoting scientificcollaborativequalityimprovement,atthe mesolevel,the focus is onembeddingadualintegrationanddual promotionapproach inorganizationalconstruction,empowering colaborative efforts toimprovequalityand eficiency,atthe micro level,thefocus isonincorporating dual integrationanddual promotionactivities into subject interaction,empowering collaborative improvement anddiversification.However,due toissues suchasinsuficient institutionalcompleteness,organizational systematicity,andlackofsubjectinteraction,ithinders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ofcollabora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Therefore,we should continuouslyoptimize institutional suply and promote the leading forceof collaborative improvement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strive to build acolaborative platformand stimulatethepenetration forceofcolaborativeimprovement through“three integrations”education,improve the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atricesandactivat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ofcollborative improvement through synchronous resonance,so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promotion of their colaborative improvement.
Keywords:Party branch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high quality developmentof disciplines;colaborativequalityimprovement;d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1]一直以來,堅持黨建與業務融合是新時代開展黨建工作的核心,更是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契機下,不斷夯實基層黨建,穩抓學科發展這一主流任務,已成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為更好的促進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高質量發展協同提質,黨和國家陸續頒布了《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關于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指出高校教師黨支部要發揮政治引領作用,以此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同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更要依托于黨建工作基礎上的學科發展。為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推動作用,以黨建引領學科建設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路徑。本研究旨在厘清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協同提質的作用機理,剖析二者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探索二者雙融雙促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教師黨支部與學科的協同共建輸送智力支持。
一、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協同提質的作用機理
《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指出:“堅持高校黨的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為高校改革發展穩定、完成黨和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提供思想保證、政治保證、組織保證。\"[2]這進一步說明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既是全方位領導,也是全過程引領。一直以來,我國具有相對獨特的高校發展模式,即通過學科建設帶動學校水平的整體提升[3],同時依靠黨的領導為其提供根本保障。在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指引下,黨和國家對高校教師黨支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我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體系逐漸完善與細化,同時為學科發展提供思想上的根本指引,使二者融合為一融雙高、雙融雙促的應然狀態。
(一)宏觀層:頂層設計中融入雙融雙促理念,賦智協同提質科學化
第一,以雙融雙促理念引領教師黨支部核心作用的高效發揮。立德樹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永葆發展動力的重要源泉,而黨建工作在上述每一項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流學科建設的進程中,黨組織扮演著“指揮家”的角色[4。教師黨支部作為黨建工作開展的基礎單元,更應發揮其核心作用,以此確保高校政治方向正確,推動內涵式發展的實現。為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核心作用,一是要強化黨支部的政治導向作用。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政治信念,保證黨的教育指導原則和各類決策部署在高校中得到貫徹執行,確保高校在正確軌道中發展。二是要發揮教師黨支部在高校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黨員作為黨支部的重要群體,為高校發展建設發揮著示范帶頭作用,作為關鍵的基層組織架構,黨支部在帶動教師有序開展教育與科研活動、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引領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發展建設。
第二,以雙融雙促理念指導教師黨支部高質量推動學科建設。教師黨支部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開辟黨建引領學科的雙融雙促理念,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教學育人和科研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為此,應精確捕捉黨支部與學科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以黨支部建設為根基,學科發展為動力,同心同向深化雙融雙促。具體而言,一是凝聚引領認知,提高學校上下對黨支部建設引領學科發展的政治理解力,形成有效推動力以促進學科發展。二是創新引領方式,探索新發展模式,有效推進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互融互促。譬如,設立多元化黨建引領學科發展的創新平臺或實踐基地,行之有效的推進二者的雙融雙促,使教師黨支部參與多元主體間全方位、全過程的學科發展。三是深化引領層次,將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六大建設融入學科發展的各個環節,形成具有鮮明黨支部特色的學科文化。
第三,以雙融雙促理念促進學科發展反哺教師黨支部建設。高校能否向好向上發展的關鍵在于學科建設,而學科建設的發展同樣又能反哺黨支部工作,并推動其朝著內涵式、深層次方位發展。為此,應以教師黨支部工作為中心,學科建設緊密環繞教師黨支部開展工作,以形成雙融雙促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從學科建設來看,各類學科都有自己的屬性和專業特征,在開展教師黨支部工作時可利用其專業性,為黨支部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為學科建設不斷的輸送養分,推動黨支部工作高效化開展。首先,利用“雙向培育\"機制激活隊伍建設。實施“把骨干教師發展為黨員,把教師黨員培養為骨干”的雙向培養機制,持續不斷地加強教師黨員的培養力度,激發其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模范與表率作用。其次,利用“特色化與專業性\"效應強化隊伍能力。教師黨支部要想打造出富有影響力的特色黨建品牌,需根據學科專業特性、人才培養的發展、教學科研的屬性、社會服務的實質找準特色化與專業化發展方向,全方位推動黨支部個性化建設。
(二)中觀層:組織建設中嵌入雙融雙促理路,賦力協同提質高效化
第一,教師黨支部工作與學科機構運作深度嵌入。黨支部工作與學科機構運作之間是緊密聯系和相互滲透的,通過二者之間的協同提質,打通黨組織體系與學科組織體系的鏈接脈絡,使二者能夠實現深度嵌入。這種形式不僅能夠保證黨的路線方針直抵學科前沿,更能夠保障黨組織對學科發展實際需求的深入了解,為學科發展提供精準的政治引領和可靠的組織保障。同時,構建以教師黨支部為核心,連接學科、團隊的雙融雙促關系網絡。具體而言,首先,站在組織機構角度來看,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同時扮演著學科發展中參與者與推動者的角色。在此情況下,應著力保障黨支部參與學科機構的決策、管理與執行的權利,使學科發展富有動力更具有創造力。其次,站在職能履行的角度來看,學科機構的發展離不開教師黨支部的政治職能與組織職能,后者為學科機構運作提供政策指導、人才支撐與資源支持,充分保障學科機構的高效合理運行。
第二,學科發展與制度建設及運行有效嵌入。制度是黨支部開展工作的重要指導,“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理論學習等活動的制度化開展,使得黨支部的政治先進性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同時,良好的學科生命生長秩序的維系需要以科學合理且合法的制度規范作為推力與條件[5]。制度建設有效嵌入學科體系之中,既能拓寬學科建設的發展路徑,又能為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雙融雙促奠基可行的制度基礎,借助制度科學合理、剛柔并濟地約束與引導,使黨支部建設與學科建設能夠聚同化異、兼容并蓄。在制度設計方面,教師黨支部工作開展的要求與目標應作為根本準則滲透至各項制度之中,以此推動制度建設在學科發展中的積極影響力,既能夠優化黨支部自身,同時又保障學科高質量發展。在制度執行方面,教師黨支部全過程參與制度實施,能夠在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實的同時,高效發揮其監督職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制度成效方面通過確保學科發展與制度建設的緊密滲透,推進學科發展與黨支部工作時能夠發揮其效用,黨支部通過制度優化自身的同時,又能夠推動學科發展的整體態勢。
第三,教師黨支部工作與教師資源優化配置融合嵌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對教師黨支部資源的優化配置,推進支部委員與學科骨干之間的交叉任職,打破傳統組織構架中的師資配置壁壘,實現教師黨員與學科骨干教師之間的雙融雙促,以推動教師黨支部與學科組織之間的優勢共融。例如,近年來各高校大力開展的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在人員選拔方面,致力于聘任“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學科負責人擔任支委成員,并對人員的學科背景、業務能力和政治素質等進行綜合考量,以保障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雙融雙促;在人員配置方面,積極吸納業務優秀的教師黨員投身到黨的教育事業中,打造專業化學科團隊的同時更能深入到學術科研中去,發揮政治與專業優勢,為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在人員發展方面,兼顧黨支部建設能力與學科建設能力的雙融雙促,同時推進政治素質與業務能力逐步提升,為教師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廣闊平臺。
(三)微觀層:主體互動中置入雙融雙促活動,賦能協同提質多元化
一是開展基礎黨組織活動。黨支部作為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中明確指出,黨支部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6]因此,教師黨支部要從嚴從實圍繞“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組織活動。同時,以培育創建全國樣板黨支部為抓手,不斷豐富教師黨支部活動,嚴格落實理論學習制度,線上與線下學、集中與個人學,加強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與學科相關知識的學習;通過“支部書記講黨課\"“黨員干部輪流講黨課\"制度,積極發揮黨支部的主體責任;結合黨的重大事件,組織黨支部以主題黨日等活動形式開展相關活動,圍繞學科建設大局,緊跟學科理論前沿,結合“主題黨日 + ”模式開展多元化的雙融雙促活動。
二是聯動教育教學工作。學科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具有社會踐行的意義[。教育教學是學科建設的具體實踐和體現,也是教師黨支部開展特色活動的基礎,而教師黨員作為黨支部的主體,承擔著建設黨支部與學科教育教學的雙重任務,不斷發揮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及其在教育教學工作領域的特長,使其在雙融雙促活動中不斷學習和成長,為黨支部和學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為此,高校應依托學院組織開展學術活動、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為教師黨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依托黨支部開展教師黨員經驗交流分享會、教研室活動、思政教學競賽、教學研討、教學觀摩等活動,既能豐富黨支部活動又能拓寬學科建設的渠道;積極申報或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教育教學項目或競賽,為黨支部與學科的雙融雙促積累豐富的實踐成果。
三是融合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高質量建設是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教師黨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主體,不僅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同時也需要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例如,教師黨員應積極參加各類教育教學培訓,如教師發展培訓、科研提質培訓等,不斷提高教師黨員教學科研能力;在教師黨員群體中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與黨風廉政建設相關教育,加強師德師風與黨紀法規的相關培訓,不斷強化教師黨員的政治覺悟;開展教師黨員工作交流培訓、青年教師成長沙龍,積極組織教師黨員參加職業能力競賽,拓寬教師黨員的發展渠道;開展黨務工作骨干、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黨員的業務能力,通過全方位、多樣化系統的培養,將教師黨員打造成為業務精、素質硬、能力強的人才隊伍,為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雙融雙促注入活力與動力。
二、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
與學科發展協同提質的現實困境
當前,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中“互利共贏”的隱性價值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而不能充分實施。由于分散性思維的阻滯,“制度設計”
“組織架構”“主體界限”的模糊化致使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雙融雙促效能難以充分發揮。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背景下,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協同提質仍面臨現實困境,進而導致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在融合度、連貫性上的缺失。為此,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在完備性、系統性與互動性等方面仍需破除壁障。
(一)制度完備性不足制約協同提質領航能力的有效發揮
進入新時代,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的重要路向。然而,當前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存在制度層面的互斥,制度的缺位導致教師黨支部與學科發展之間難以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協同效能的發揮。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黨支部更側重于黨的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管理等職能性工作,而學科發展則偏向于教育教學、學術科研等業務工作,二者在制度設計層面未能實現有效銜接時,就會出現互斥的漣漪效應。例如,黨支部活動時間瀕繁占用教師教學科研時間時,且缺乏相應的補償或調整機制,就可能引發教師對黨支部活動產生不滿情緒,從而影響學科的發展。
一方面,在教師黨支部建設層面,部分高校在組織制度與運行機制上不夠完備。具體表現在教師黨支部成員在學科領域深耕不足,學科素養積淀較淺[8],致使角色定位不準與職責界定不清等問題的出現;教師黨支部內部在溝通機制與決策流程中不夠細致與優化,導致在學科建設發展中難以凝聚全體成員的共識,在關鍵性問題上意見難以統一。此外,教師黨支部在激勵與監督工作中作用發揮不顯著,教師黨員在學科發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足,難以在學科建設中體現其職能。
另一方面,在學科發展層面,高校現行的學科管理制度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在學科建設與規劃中系統性布局較為模糊,前瞻性動能不足,以致學科發展方向受到阻礙,難以在特色化學科發展中取得實質性進展。由于學科資源配置受到高校系統性布局的影響,時常會出現學科資源分布不均情況,以致學科發展不斷動態重復,從而導致資源上的浪費。同時,學科評價機制作為學科發展的動能,又過于重視對于量化指標的考核,學科內在規律與成長邏輯便會弱化。總地來看,相關制度的缺陷制約了學科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同樣的也削減了教師黨支部在學科建設中形成的雙融雙促作用。
(二)組織系統性不足制約協同提質協作效能的優化作用
黨的根本性建設是政治建設,為此我們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總布局的首位[9]這進一步明確了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之間存在雙融雙促的必然趨勢。同時,學科建設作為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有效途徑鏈接教師黨支部與學科建設,必然要發揮組織系統的優勢才能保障在教師黨支部將引領力、影響力滲透到學科建設各個環節中。然而,教師黨支部在實際運行情況中存在組織系統性作用不顯著等問題,導致組織活力缺失、黨支部工作創新性不足等情況的出現,難以將黨支部優勢轉化為推動學科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方面,教師黨支部是黨在高校等教育機構中的基層組織,負責直接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并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其組織體系保證了黨支部在黨的組織結構中的運行和作用。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協同提質離不開教師這一主體。由于教學科研、行政工作等事務性壓力,部分教師對黨支部活動與學科發展事務的參與度不高。同時,仍有部分教師黨支部組織活動受傳統理論學習與組織生活的影響,如集中學習文件、聽報告、寫心得等。這些活動形式單一,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和學科發展需求脫節,難以激發教師黨員的積極性,導致組織活力不足,對學科發展產生倦怠影響。
另一方面,教師黨支部作為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領航力量。一直以來,各個高校都在著力破解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脫節\"這一系統性難題。這種“脫節\"現象既不利于黨支部的建設,也不利于學科發展工作。目前,教師黨支部現行的黨建模式不能較好地適應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多方面需求,黨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學術科研、社會服務等具體工作的程度不夠,發展不夠平衡。例如,在教育教學方面,教師黨支部在組織教學研討活動時,多以傳統的講座、經驗分享為主;在學術科研方面,教師黨員專注于自己的科研項目,黨支部缺乏深度探討和跨學科交流;在社會實踐方面,教師黨支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且存在教師在社會實踐中參與度較低的現象。由此可見,單一強調黨支部建設或學科發展反而會致使二者產生之間矛盾的產生,不僅阻礙著黨支部領導力的有效發揮,也降低了學科發展的效率。
(三)主體互動性不足制約協同提質融生效應的高能運用
2017年8月頒布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的主體作用[10]。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主陣地,對教師黨支部提出了更高的內在要求,應在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方面要發揮其育人功能。學科建設是高校的基礎性工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提供著知識和智力支撐[11]。教師作為學科發展的主體,同樣承擔著教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育人功能。要實現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融合共生,這就對其主體互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師黨支部建設由于受到“重業務、輕黨建”思想的影響,往往容易陷人“各自為戰”的封閉怪圈,導致不同主體間的多元互動不足,制約著協同提質效能的發揮。
主體間的互動性即主體間性,意指社會中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某個特定的環境或者系統內,不同主體之間通過語言交流和互動形成的共識和理解。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需要不同主體間多元化的融合共生。然而,教師黨支部建設缺乏對教師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調動,教師黨員不僅在支部建設中承擔重要角色,同樣在學科發展中被委以重任,“黨員”與“教師\"的雙重身份在協同提質的環境下沒有進行有效互動,使其在支部建設工作與學科發展中的經驗積累并未產生連接,從而導致建設資源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作成效。如在科研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中的教師黨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并取得相應成果,但將工作場景轉換到黨支部開展的學習交流活動時,缺乏以黨建引領科研創新的角度去探討交流,也未能與同行之間互相分享相關經驗,導致黨建活動與科研實踐間出現剝離現象。
教師黨支部的主要職能即發揮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師生員工的作用。學生黨支部作為高校基層黨組織的一部分,教師黨支部在其建設過程中理應該發揮組織宣傳凝聚職責。同時,學生黨支部作為學科發展的有效切入點,發展學生黨員這一主體需要在教育教學、社會實踐等方面加強其互動性。然而,教師黨支部作為學科發展中的引領者,與學生黨支部缺乏深層次長效化的交流協同機制,學生黨支部在建設中弱化了教師黨員的政治屬性,教師黨員沒有與學生黨支部成員之建立密切的聯系,很難在學科發展工作內容上達成共識,不能有效發揮教師黨員的核心作用。
三、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
與學科發展協同提質的優化路徑
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之間的協同提質旨在將黨的政治、組織、制度與方法的優勢滲透到學科發展的每個環節中,為學科發展提供動力。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融合路徑仍面臨多重困境,部分黨支部工作還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未與學科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使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全方位、全過程融合。
(一)優化制度供給,多路并進提振協同提質引領力
推進教師黨支部工作與學科發展的雙融雙促,需要完善制度保障與激勵機制,在此基礎上建構科學化、系統性的制度框架,構建協同工作機制、強化考核激勵舉措,以確保雙方在工作中有效配合。
首先,實施“黨學同責\"管理機制,確保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的協同決策合力。黨支部與學科發展體系中的各職能部門在運行中破除“各自為營\"的固有觀念,在工作中明確職責的同時也要強化共同性與平等性,即黨支部與學科發展職能部門需對工作的開展承擔共同的責任與義務,以此推動二者協同提質的發展。這就要求黨支部在學科發展的重大決策、重要事項和重要環節中積極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保證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等在學校發展中的平等地位,共同參與黨支部與學科的各類活動,以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時,要有效利用支委會議這一手段,使黨支部在學科發展的各類事項中能夠協調溝通,信息共享,以確保雙方在工作中能夠相互支持、互相配合,實現雙融雙促的共同目標。
其次,推動“雙向并人”保障機制,強化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的協同引領作用。各學院學科帶頭人憑借其在日常管理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中的豐富經驗,持續深化推進“雙向并入”改革進路,推動教師黨支部與學科帶頭人交叉任職,使其能夠在相關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此基礎上,建立一支協同并進的黨支部與學科建設工作隊伍,選聘理論水平過硬的專業教師黨員,在教育教學工作兼任實踐教師。同時,在學科發展中的各職能部門、各教研室中,選聘政治素養高的教師黨員兼任指導教師,通過黨支部和學科的雙重引領,不僅能夠提升教師黨支部的凝聚力,強化黨支部在學科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實現雙方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最后,加強“互進互促\"激勵機制,全面激發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的協同育人活力。具體而言,一是通過設定清晰的目標,為激勵機制的實施提供明確的導向,提升黨支部教師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能力,以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二是建立全面、細致的教師黨員考核評價辦法,將思想政治素養、教育教學、師德師風等多方面工作納入,優先考慮優秀教師在評優評先、普級晉升中的機會。三是設立專項課堂或項目,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教師提供培訓與發展機會,拓寬其視野,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四是營造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高效的“互促互進\"激勵機制,促進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深度融合。
(二)搭建協作平臺,三融育人激發協同提質滲透力
為更好的聯動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高校應依托學科多類平臺載體,通過“三融”平臺的搭建,主動推進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一體化融合價值,從而達成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共識,創新協同方式,深化協同層次,進而有效激發組織活力。
其一,加強“黨支部 + 教育教學\"模式,促進教師黨支部與教育教學協同并進,實現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融合。教育教學作為學科發展的基礎環節,同時也是黨支部工作作為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體現,關乎到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以及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發揮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組織優勢,合理利用黨支部活動與集體備課制度,并將二者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師黨員的政治思想意識,使其在教育教學過程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將教師黨支部各項活動與相關精神融人到課程建設之中,促使黨支部建設與教學相融合、與課堂相融合,通過“課程思政\"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其二,推進“黨支部十學術科研\"模式,促使教師黨支部與學術科研同心同力,打造高水平黨支部隊伍與學術科研人才隊伍。學術科研作為學科發展的源頭活水,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在交叉融合中建立規范性學術框架[12],有利于推進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高質量發展協同提質。“黨支部 + 學術科研\"是一種將黨支部工作與學術科研工作相結合的模式,通過政治引領性來保障學術科研工作的正確方向與高質量的發展。教師黨支部要不斷強化教師黨員對黨的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進而培養具有較強政治屬性的科研人才,為學術科研事業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通過建立黨支部與學術科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依托學科和專業特色,設立如黨建科研聯合項自組,開展黨建科研共創聯建活動等,整合和優化學術科研資源,提高科研產出效率和成果質量,通過科研項目帶動黨建工作,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
其三,推動“黨支部十社會服務\"模式,助力教師黨支部與社會服務融合聯動,賦能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共行共思。推動教師黨支部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能夠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使教師黨員能夠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具體而言,高校可以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的形式,發揮黨員在社會服務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組織教師黨員參與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公益項目,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實現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工作的雙向促進和共同發展;搭建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黨支部與社會服務融合的服務平臺,以提高教師黨員的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的實效性。
(三)打造交互矩陣,同頻共振激活協同提質內驅力
教師黨支部應結合學科優勢,努力打造“支部建在學科上\"的發展模式,把黨支部工作融入學科工作中,形成多層次矩陣,著力推動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雙輪驅動。同時,在協同提質進程中應結合教師、學生的不同身份類別,綜合實施“結對共建\"工程,探索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新形式、新思路。
一方面,深入實施師生黨支部“結對共建”工程,促進教師黨支部工作創新激發黨組織活力,推動教師黨支部與學科的建設和創新。通過師生黨支部協同共建,不僅能夠發揮教師黨支部思想引領作用,而且能夠利用學生黨支部組織活力優勢,充分發揮支部間的優勢互補作用,進一步促進教師黨支部融合發展,注人新的活力與動力。師生黨支部協同共建是加強黨支部建設、促進師生交流、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可創造性開展“綜合導師制”“黨員學導制”等協同模式,以加強師生溝通,促進教學相長。具體而言,通過實施綜合導師制,為學生配備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對其在學業中提供指導與幫助,教師也可以此種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與特點,為其在教育教學中增加經驗;通過實施黨員學導制,黨支部可以組織教師黨員為學生在學習、心理、就業、生活等方面給予“一對一”的指導;同時,教師黨員還可以參與學生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志愿服務等活動,發揮教師黨員的先鋒引領作用,提升師生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
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學科發展型\"黨支部,以適應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融合趨勢,提升教師黨支部和學科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學科發展型黨支部的構建是推動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協同提質的必然趨勢。構建學科發展型黨支部的首要要求即明確教師黨支部與學科發展的共同目標,加強在人才培養與引進、建立學科帶頭人方面的建設。因此,黨支部應該積極參與學校或學院開展的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為學科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此外,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中堅作用。黨支部在學科帶頭人的選拔與培養中應盡可能予以協助,通過發揮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把握好學科發展的良善方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在教師黨員與學科帶頭人、黨支部與學科團隊中形成多層次交互矩陣,為教師黨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的協同提質源源不斷地輸送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
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2024-12-10]. https://www. gov. 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2]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EB/OL].(2021-04-22)[2024-12-10].https://www. gov.cn/zhengce/2021-04/22/content_5601428.htm.
[3」孫杰遠.學科發展力與大學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5):1-7.
[4」孫占久,丁亮.一流學科建設視角下高校基層學院黨建與業務融合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7):58-60.
[5]陳亮.學科治理現代化—知識制度的時代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114.
[6]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EB/OL].(2018-11-25)[2024-12-10].https://www. gov.cn/zhengce/2018-11/25/content_5343236.htm.
[7]華勒斯坦,等.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6.
[8]張莉,羅婷婷.“互聯網 + ”背景下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能力協同發展的策略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5):103-107.
[9閃蘭靖,徐雨祥.黨的建設與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4) :58-63.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EB/OL].(2017-08-02)[2024-12-10]. 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2/mor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23_311692.html.
[11]查永軍.“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困境及突圍[J].中國電化教育,2020(1):70-75.
[12]朱德全.新文科時代教育學一流學科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學科范式[J].教育研究,2023,44(5):30-42.
[責任編輯:馬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