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064-03
0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各界對大學園區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山區高校園區建設中,如何處理好地形高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山區地形復雜且高度差異明顯,若處理不當不僅影響校園功能布局及交通組織,還可能引發生態破壞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尊重自然地形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處理地形高差,成為山區大學校園規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以涼山州科教園區西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工程為案例,從工程設計角度對地形高差處理的設計思路及具體方法進行深入剖析,探索如何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地形與園林景觀的有機結合。
1工程概述
涼山州科教園區西昌醫學高等??茖W校,位于海拔 1500m 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寧鎮。校園西側坐東朝西,西側為流經安寧鎮的安寧河與兩側山體形成的山谷平原,東側為山體余脈,校區位于山腳至山腰段,向東山體陡然升高。東西向高差約 50‰ 。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校園設計提出了諸多挑戰,不僅對校園功能布局,交通組織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同時也為營造的園林景觀帶來了一定挑戰。
2工程重難點
2.1水系景觀設計與山地高差的融合
案例工程由于山地高差的存在,使得水系的布局及流向都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傳統的平面水系設計方法很難直接采用,且在復雜地形條件下,水生態功能與審美價值如何得到充分體現,還要保證水系的安全,都是本工程的設計難點,特別是如何利用山地的高差創造出動態美感和生態效益的景觀,是設計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針對該問題,本項目提出利用山地地形高差的特點,設計多層次的跌水景觀及生態濕地系統,通過巧妙地利用地勢高低差,形成不同形態的瀑布,溪流以及濕地。這一設計思想既解決了山地環境下水系布局的難題,又將水系的生態功能與審美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地形高差營造動態水景,給校園增添了活力與生機,提高了校園整體景觀質量。
2.2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平衡
為了解決生態保護與園區建設的矛盾,項目從設計階段開始就提出生態優先的理念,在設計綠化景觀時把生態保護理念貫穿全程,詳細調查與評價了該區域的植被與土壤以及水系等生態環境要素,提出應對策略,并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態雨水管理體系,通過雨水花園,植草溝渠以及生態水系等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蓄積與循環利用,既能有效減輕雨水的排放壓力,又能為校園內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園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服務功能。
3山地高校園區地形高差處理設計
3.1總體設計思路
在項目設計階段,深入剖析高差對校園產生的多方面影響,從總體規劃到景觀細部處理都做了細致的考慮,通過對已明確建筑高程的詳細梳理,摸清校園五級臺地的使用功能,在功能布局方面,設計巧妙利用地勢高低差,從教學區到科研區,再從生活區到休閑區等功能分區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臺地,并通過合理的豎向設計與交通組織,保證各功能區間的便捷連通,形成一軸兩心的園區布局,并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功能來設計景觀區域,實現功能布局的整體優化。
3.2基于高差處理的水系設計
本項目根據不同地形高差設計跌水溪流以及濕地等水系形態,引導水系由高至低,形成自然流暢的水流景觀,園區設計有兩個水系中心,分別為生命谷水系及鳴飛湖水系。在\"鳴飛湖水系\"設計中,巧妙利用地勢高低差,引導校園水系流向不同高程段的水系節點,形成跌水、溪流以及濕地等多種水系形態,并通過微地形調整延長水系滯留時間,進一步提高水系的生態凈化能力。例如,利用假山景石消減高程差,引導高處雨水流向低處景觀水體,能形成極具觀賞性的動態水景,形成跌水瀑布及溪流給校園增添了生氣和活力。在實現生態功能方面,水系景觀還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相結合,在水系周邊設置生態濕地和雨水花園,利用植物根系過濾和土壤吸附等功能,實現雨水的自然凈化,提高水系生態品質,這些生態設施既能有效地減少降雨徑流帶來的污染,又能為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棲息地,提高水環境質量。
在生命谷水系的設計中,水系外圍消防環路與生命谷內路面約6m高差,谷內路面至湖底約 1.5m 的高差,不能采用傳統的平面水系布局設計,需要結合高差的實際情況采用“跌水-溪流-湖面”三級立體結合系統,形成連續有節奏的水系景觀,在消除高差引起的排水壓力的同時,營造具有山地特色的動態水景。設計中還注重水系與休憩步道的呼應,寬闊水面放大路面形成親水平臺,提供休憩觀景的場地,較窄溪流位置貼近水面可觀景可親水,交通流線必要處設置跨水棧道,既滿足交通需求,又滿足觀景游憩需求,如圖1所示。
總體來看,本項目將跌水-溪流-湖面有機結合,將高差轉換成一種設計資源,解決山地校園蓄排水,降高差以及塑景觀等多方面需求。通過巧妙的水系布局將復雜的地形轉化為獨特的景觀設計優勢,并通過設置生態濕地及雨水花園,實現了水系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的有機結合,同時還將地域校園文化元素融入水系景觀設計中,進一步提高了水系景觀的文化內涵,為同類工程提供了可參考的案例。
3.3基于高差處理的道路及綠地區域設計
在常規設計中,道路常采用坡道、臺階、電動化無障礙設施或者其中幾種相結合的方式對高差進行消解。其中坡道是滿足規范的前提下最為常用的方式。坡道根據使用對象不同對坡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行為主要功能的臺階通常是在高差變化較大無法利用坡道解決高差的情況下采取的解決方式,設置臺階的同時若有必要需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坡道或電動扶梯等設施;電動化無障礙設施通常在無法解決高差但需要滿足無障礙功能的情況下設置。本項目中學校東西向高差 50‰ ,南北向高差1m。依據設計軸線,整個校園分為5個功能分區,對應5個臺地區域。5個分區臺地高差各約 10m ,中軸線位置通過臺階聯系各個分區,車行及無障礙通行需求通過校園內南北兩側的車行道及人行道的設置進行解決;為滿足無障礙的要求,在各個建筑出入口至少設置一處無障礙坡道或者小坡度順坡接至建筑一層室內。
綠化區域的高差設計一般采用坡地、臺地擋墻、高擋墻、生態護坡等方式對高差進行消解。坡地對場地條件要求較高,但塑造出的景觀比較宜人;臺地擋墻方式既可以解決較大高差又能營造出獨特的景觀空間;高擋墻的解決方式是在高差極限位置較多采取的方式,該方式成本高,視覺效果較突兀,需要慎重考慮。本項目綠化區域的高差依據美觀性及經濟性原則進行設計。在高差較?。ㄆ露?lt;1:5) 區域采用緩坡輔以微地形的方式進行設計,此方式既可以解決高差,又因微地形的設置提升了景觀的豐富度及趣味性;在坡度稍大 (1:5lt; 坡度 lt;1:2.5) 區域在滿足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前提下利用斜坡結合擋墻(高差劇變位置)進行設計,該方式既有效節省了建設資金又通過植物營造塑造了另一種坡地景觀;在無法使用綠化堆坡解決高差且空間相對寬裕的區域采用臺地式跌級擋墻消解高差,營造獨特的臺地式景觀;在高差很大無法通過以上兩種方式解決的區域高擋墻及生態護坡是最終的方案,在本案例設計中兩種方式均有采用,在鳴飛湖東側道路與教師公寓位置有近6m的高差,由于空間不足采用了“重力式擋墻 + 生態種植槽\"的組合形式,擋墻高 4~6m ,墻后留有0.6m 深的植槽,回填改良后的土壤,種植蘆根及澤瀉等耐濕性強的植物,形成垂直綠化界面,擋土墻頂部留有0.3m 寬的排水溝,臺階和坡道匯集而成的雨水被引入種植槽內,達到“墻-槽-植草”一體化的雨水凈化效果。該設計既可消除傳統擋墻的生硬感,又可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提高邊坡穩定性4,較單純硬質擋墻方案可有效減少后期養護費用;校園體育場東側現狀道路與體育場內消防環路存在4m高差,因此位置僅滿足消防功能無景觀需求,在有限空間內采用了植生混凝土生態護坡的方式解決場地內外高差,既解決了高差又具有一定的景觀效果。
在道路及綠地區域采用不同的方式結合的做法既解決了場地的高差,又營造出了不同的景觀空間,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綠植的搭配塑造出不同的景觀效果,讓校園景觀達到了功能與美學的統一。
3.4海綿城市設計
海綿城市設計是案例工程園區的一項重要設計策略,通過雨水花園的設置,使雨水在自然蓄積與自然滲透以及凈化中發揮作用,提高校園生態質量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設計時根據相關規范,并結合當地山地地形特點與氣候條件進行設計。
設計通過多種策略實現海綿城市的整體目標:在園區多地設置雨水花園及下沉式綠地,這些設施通過植物土壤與微生物的作用,有效地過濾及凈化雨水,同時利用低洼地帶的地形來滲透及蓄存雨水,另外還在道路和場地周圍設置植草溝渠,通過植物攔截及土壤過濾,進一步提高了雨水的凈化效率。地面鋪裝采用透水材料,可有效提高雨水滲透率,通過設置雨水收集池和凈化設施,對收集的雨水進行處理,并將其應用于校園的綠化灌溉,道路沖洗以及景觀水體補水等方面,在構建景觀的同時,有效減少了雨季因高差較大短期雨量爆發式增加造成的水土流失及低洼處的匯集。
3.5景觀綠化設計
本工程的景觀綠化設計重點在于通過對植物的科學配置及景觀營造,營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綠化空間,設計時在充分考慮校園內較大高差及川西地區的鄉土植物特色,結合安寧鎮河谷地區一年兩季(雨季及旱季)氣候的與校園內景觀設計的特點,選擇適合山區環境的鄉土植物,創造出具有生態價值和景觀美學價值的綠化景觀。例如,在校園入口區域,設計采用當地鄉土樹種特選黃葛樹及小葉榕等結合主入口的第一級臺地高差形成具有莊嚴感既儀式感的禮賓區。在與水系相結合的林溪康養生命谷景觀區中,在濱水位置選擇使用具有藥用科普價值的紫苑、射干、萱草等地被植物進行搭配,并在為解決高差設置的臺地內種植木棉、紅豆杉等特色植物,打造出高低有序,疏密有致,以藥草科普為主題的特色濱水山谷景觀。這樣的設計思路既解決了較大高差的突兀感,又提高了校園的生態品質及景觀美感,并且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了學校的中醫藥文化元素,增強了教師與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4工程設計成果
案例工程采用上述設計方案已基本竣工,園區中各區域結合地形與功能進行布局設計,并通過中心軸與樹權式交通線,使各功能區步行時長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教學區到生活區的平均步行時間控制在10min以內,從科研區到教學區的步行時間控制在15min以內,充分滿足了教師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便利需要。
水系景觀巧妙利用地勢高差,構筑多層次跌水景觀及水生態系統,在營造出極具觀賞價值的動態水景的同時,又能促進對雨水的收集與消納,且在設計時還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進一步提高了水系景觀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建設方及校方的一致好評。
5結語
本文以涼山州科教園區西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園區設計工程為例,總結了山地高校園區地形高差的設計思路及實踐經驗。研究表明,在園區布局與水系景觀設計時,結合山區地形地勢進行高差處理,不僅可以優化校園空間布局及功能劃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系景觀的生態質量及景觀價值,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以及融入校園文化特色的景觀綠化設計,可在促進生態價值與景觀價值融合的基礎上,增加園區景觀的文化價值,總體來看,案例工程取得了理想的設計成果,可供同類工程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國強.建筑工程中地形高差處理設計思路分析[J].山西建筑,2022,48(13):53-54,95.
[2]李相韜,楊航,陳敬,等.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鳳嶺南醫院地形高差處理設計探索[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25,26(2) : 18-21.
[3]余愿.學校建筑場地高差處理設計思路研究:以長沙市某小學設計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4(3):132-134.
[4]張小斌.建筑工程中地形高差處理設計思路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3):89-91.
[5]孫文斐,竺昱,呂運財.低山緩崗地區較大高差處理的設計要點分析[J].工程與建設,2024,38(1):72-74,133.
作者簡介:王帥(1986一),男,漢族,河南禹州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園林。